1、全书编写框架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自由平等的真谛自由平等的追求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价值公平正义的守护单元导语单元导语逻辑升华:逻辑升华:体会法治原则与价值追求,崇尚法体会法治原则与价值追求,崇尚法治精神,治精神,培养法治思维,培养法治思维,引领法治行为。引领法治行为。单元内容框架内容结构 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是人类共同的向往和追求。尊重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教材首先引领学生认知自由平等的真谛、理解公平正义的价值,然后基于宪法视角,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深刻体认社会主义法治尊重自由平等、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践行法治精神,树立尊重自由平等
2、的理念,并力所能及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单元“崇尚法治精神”是法治教育专册的逻辑升华,也是法治教育的落脚点。法治教育固然要向学生传授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法治思维,即在体认法治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上,能够将法治的原则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认法治价值,培养法治思维,引领法治行为,这是本单元的立意。本单元强调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是做人的基础,这恰恰是我们在法治精神当中所要传达的,自由、平等这样一种公民的基本素养(封建社会有的只是“臣民意识”:只尽义务,不讲权利。“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小民、草民、刁民等“臣民”都是匍
3、匐在皇帝脚下的奴才,没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皇帝说什么话都得听,不听的话推出午门斩首。皇帝与奴才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君可以负臣,臣不可以负君)。中小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但培养应具有层次性:最基础的层次是培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公民;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个层次是使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一)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谛”,主要阐述自由和平等的内涵,以及法治对自由和平等的规范和保障作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到无法治不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第二框“自由平等的追求”,主要探讨如何实现自由平等的追求。主要
4、从“权利”的依法正确行使的角度进行立意和阐述,让学生初步形成尊重自由平等的意识。第七课具体内容分析第七课具体内容分析 第一框第一框 自由平等的真谛自由平等的真谛 本框知识结构本框知识结构及内容解读及内容解读“无法治不自由无法治不自由”这一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由的内涵及与法治的关联。体悟自由都是有限制的,并非无限制的绝对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法治规范和保障自由,从而理解自由的真谛。“法眼看平等法眼看平等”这一目引导学生从宪法的视角认识平等的话题。不是从道德的层面谈人与人之间人格上的平等,而是从宪法的角度思考这一主题。本目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条宪法的明确规定,理解这条规定真正
5、包含的主要内容。(一)第一框“公平正义的价值”,主要阐述公平和正义的内涵,以及公平正义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到公平正义是一个美好社会应有的价值。(二)第二框“公平正义的守护”,主要探讨如何实现公平正义。主要从个人和法律制度两个层面进行立意和阐述,让学生初步形成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第二框第二框 自由平等的追求自由平等的追求 本框知识结构本框知识结构及内容解读及内容解读“珍视自由珍视自由”这一目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自由的追求。要实现自由的追求,就要珍爱自由。要珍爱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必须依法行使权利。因为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践行平
6、等践行平等”这一目引导学生如何实现平等的追求。要实现平等的追求,就要践行平等。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就要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第第八八课具体内容分析课具体内容分析 第一框第一框 公平正义的价值公平正义的价值 本框知识结构本框知识结构及内容解读及内容解读“认识公平认识公平”这一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公平的含义、丰富内涵及重要价值。公平通常指人们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公平具有丰富的内涵: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正义的力量正义的力量”这一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正义的含义及重要价值。正义行
7、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第二框第二框 公平正义的守护公平正义的守护 本框知识结构本框知识结构及内容解读及内容解读“坚守公平坚守公平”这一目引导学生如何实现公平的坚守。要实现公平的坚守,就需要个人维护公平,以公平之心待人处事,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公平;同时需要制度保障公平,无论对于立法还是司法,都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守护正义守护正义”这一目引导学生如何实现正义的守护。要实现正义的守护,就需要个人守护正义,要敢于斗争,要讲究策略;就需要司法维护正义,以法律为准绳,确保司法过程和
8、结果合法、公正。我们不少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照本宣科,面无表情,语言干巴巴,不爱提问,更不善于发问,导致老师上得辛苦,学生听得没趣。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这个“喻”就是启发诱导。我们应学会启发诱导,来点“推波助澜”,必要时“煽风点火”,学习彭敏“言之有趣”,幽默从容地回应。在课堂中我们不妨多讲述一些有趣幽默的法治故事,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采撷美丽的珍珠,实现从“有意义”到“有意思”的转变。第四单元教学建议第四单元教学建议 如,有位教师在讲解我们青少年不仅要敢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而且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守护正义)这个难点时,没有空洞地说教和理论灌输,而是饶有兴致地讲了一个小幽默:一
9、天,一个小偷潜入一户居民家中,见桌上有一碗肉,便将它吃了。刚吃完,主人就回来了。小偷匆忙躲到床底下。主人一看家中有些乱,桌上的肉也被吃光,使大声说:“嘿,我这碗拌有老鼠药的肉是准备晚上给老鼠吃的,没想到大白天就被老鼠吃光了。”“天哪,我中毒了!”小偷从床下爬了出来。在同学们开心地笑声中,老师发问:“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不能鲁莽行事,要机智灵活,讲究策略。“智斗”的结论呼之欲出,而且已潜移默化融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这种教学效果,源于教师的善问,更源于教师的言之有“趣”、引人入胜。寓言故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自由是美好的。但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
10、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学生在下午最后一节课,硬要提前回家,班主任万般无奈之下,给他的建议是:“你实在听不下去,就睡觉!”谁知这位学生回答说:“我今天已经睡了5节课,再睡晚上回家就睡不着了,我对课堂教学内容一点也不感兴趣。”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象:我们有些老师上课确实具有催眠作用,不少学生睡觉,几个学生经常“长睡不醒”,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是否连自己都感到面目可憎、味同嚼蜡?自己是否一直在做“赵先生照(赵)本宣科”,要求学生一直充当“贝多芬(背多分)”的角色?自己是否一直沿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从头
11、讲到尾”的旧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投影、录像、图片等媒体,集声、光、电于一体,营造身临其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心驰神往的体验。播放震撼人心的法治视频,使原本较为枯燥、深奥、晦涩的法治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形象,能惟妙惟肖地呈现事物发展的过程,再结合教师的讲授引导,使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法治视频的铺垫下,教师的法治讲授就显得顺势天成,起到启思明理、情景交融的作用。执教第八课“正义的力量”主题时,可以适时播放“有错必纠、疑罪从无”等相关视频。案例诠释了正义有什么价值?对于“自由”的理解,教材并非先入为主地盖棺论定,而是让
12、学生先民主讨论,从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遵循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只有在体验中生发出感悟,才会对特定的价值观有认同并心悦诚服。自由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李克强:“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私权利),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公权力)”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法不禁止皆自由。”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表决通过的民法总则首次采纳了国际普遍使用的“公序良俗”(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概念,将“公序良俗”原则写进民法总则。公序良俗原则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我国
13、民法总则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153条规定,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公序良俗”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被世界各法治国家普遍接受并适用的一项重要法律概念和法律原则,也能有效地起到维护国家社会一般利益和善良道德观念的重要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德法兼修的使命。因此,我们教师应言之有“据”,规范地使用法律专业术语,精准把握概念的科学内涵。否则,可能因知识欠妥而混淆概念,是非不分,谬误流传,误人子弟。这就要求我们多研究法律领域问题,虚心向法学专家请教,不仅对教学内容要有准确的理解,还要有精准的表达,培育理性严谨的法治素养
14、。教师在课堂上的观点应该在理论上有依据,在现实中有证据,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释疑解惑”。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带头学法、模范守法,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平等首先意味着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形式平等,法律和制度平等地适用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反对不合理的差别对待,这一点被形象地成为“司法女神的眼睛总是蒙着的”。其次,平等意味着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实质平等,注重结果上真正的平等,反对不合理的同等对待。如对失业人员、残疾人、女性等的特别照顾或进行救济,给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贷款等方式帮助其实现受教育权,如,民法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刑法中对孕妇的保护(刑法第四
15、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婚姻法中对老人、儿童的保护等等。差别对待还表现在对特定人的优待,如,给智力超常的儿童以特殊教育,给专家以特殊政策,给领导人以特殊待遇等。“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有限度的。“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的任务一般由普通法律予以完成。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优先考虑和尊重的是人类的共性,保障的应该是基本人权和普遍的人权,是每一个公民平等享有的,作为人都具有人的基本资格、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论其教育程度、体力、年龄、性别、职业、地位等方面有多么大的差别。宪法确认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现实”面前人人平等。“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是平等
16、权的真正含义,平等更多的是一视同仁,“没有例外”是平等权的基本特征。“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只是平等权的补充。“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的前提和基础,一个社会只有基本实现了“同等情况同等对待”,才可能实现“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因此“平等对待”是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差别对待”是需要法律处理的特殊情况。查询官方网站:2017年的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应出席2205人,其中妇女应出席399人,女委员人数占比18%;全国人大代表应出席2924人,其中妇女应出席699人,女代表人数占比24%。据数据统计,全国两会上,女代表、女委员占比约两成。质疑:男女还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体现的是相对的性
17、别公平和公正,而不是绝对的“男女都一样”。男女平等不必追求女性参政的比例。男女平等指的是男女在权利上、人格和尊严上的平等,而不是功能上的混同。一味地追求女性和男 性在各个社会分工方面的数量平等,其实是走进了误区。我们的宪法已经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任何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就是说,男女平等在法律上早已实现。只要我们能够做到选拔机制公平,女性能够拥有平等的机会,就没有必要在意女性参政的比例。如果硬性规定女性必须占多大比例,反倒是破坏了男女平等。如,在军队,女性军人的数量就远远少于男性。如果哪个国家女性的军人也非得占到一半,
18、那显然是荒唐的。男女平等必须要考虑不同性别之间的自然属性差异。一些行业或者职业上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失衡,也有其合理的一面。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女性的政治家要远少于男性,女性的国家领导人更是凤毛麟角,美国迄今也未出现过一届女性总统。如果女性有本事,官员大部分是女性并无不可,如果男性的竞争力更大些,女性人数少一点也无妨。只要官员能代表选民的利益,性别并不重要。故事本身就没有标准的正确答案,关键是分配要合情合理。如果按照现在的继承法来分,平均分配的概率更大。再如,既然大儿子为赚取黄金出力最多,按照获得与付出对等的原则,可以分得更多,何况他精明能干,可能会把这些黄金用作投资成本,“钱生钱”,赚取更多的黄金
19、资助兄弟两个。还如,既然三儿子生计困难,身材体弱,理应多分,而且这也符合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友爱相助的传统美德。教师在指导学生情境模拟时,可以选择一种公平的“分黄金”的做法,设计成剧情表演出来,效果可能更好。附情境模拟剧本示例: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临终前,把3个儿子叫到跟前,说:“老大啊,你精明能干,我不用太担心。老二啊,你虽能力一般,却很有孝心。老三啊,你身残体弱,心地善良,叫我如何安心。”说完,老大回话:“父亲,作为兄长的我会照顾好他们的。”老二也应声道。老三也宽慰父亲不必为自己担心。父亲接着说:“既然如此,现在你们每人拿一锭金,至于这剩下一锭就给老三,你们还有何异议,没有就都回吧!”三人一口
20、同声应道:“必当谨记为父教导。”退出。教材不是只教给学生干巴巴的知识和概念,不仅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而且注重引导学生的进行道德实践,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教材突破了课堂的局限,将教育延伸到课外,体现了以知导行、知行结合的目的。艺术大师徐悲鸿:他从来画马,不是为画马,他是画一种精神,一种时代的声音!我们道德与法治课也要彰显一种精神和灵魂,不要让学生成为“打酱油”的精神游离者,一定要尊重我们自己的课堂,上出有人性光芒的道德与法治课!为信念而教!为信念而教!信念是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是人在自我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信奉的观点,是需要坚守的理念。没有信念,便没有思想,没有理想的追求。一个没有信念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只能像风中的芦苇,没有根基,没有坚持,完全听任风雨的摆布,丧失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为信念而教!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信念而教!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