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毫米和千米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乘交通工具出行的简单问题的过程。2、了解“速度”的意义,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与路程、时间和速度有关的简单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初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速度,理解速度的具体含义。难点:学生综合运用时间和速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师:同学们,清明假期老师去承德的避暑山庄旅游,发现那里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出示景区图片)漂亮吗?今天,老师带同学们重新回顾一下这次的旅行,请同
2、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去看看吧。师:老师是从家出发,去承德,路上发现了这样的提示牌,(出示提示牌课件)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它的意思?(二)、探索新知1、认识速度、理解速度的含义。师:根据这幅示意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学会看限速指示图。教师指导学生明白,限速70千米的意思就是汽车在这条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70千米。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景,理解速度的定义:汽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叫做速度。指名学生回答:汽车在这条公路上行驶,每小时不能超过70千米,也就是速度每小时不超过70千米。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和速度有关的事物。请学生说一说。课件出示:步行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高铁的速度、飞
3、机的速度等。联系生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速度,感受速度在生活中的运用。2、认识公路提示牌的作用和意义。师:刚才我们了解了交通安全标志牌和生活中的速度,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中途我又发现了这块标识牌,我们来看看它的作用又是什么?给大家思考一下。引导学生观察公路提示牌。指名学生回答。师:对,你说的非常对,这块提示牌的作用啊,就是告诉我们北京和天津的方向以及路程。(三)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的很棒啊,我们出发的同时,我们的好朋友红红一家也出发了,他们从石家庄向承德方向出发,时间是上午8时,下午3时到达了,路上吃饭用了一个小时。石家庄到承德的路程是540千米。师:现在,汽车行驶的路程知
4、道了,时间也说清楚了,我们能求出汽车的速度吗?全班交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师:请同学们列出一个完整的式子。下午3时=15时 15-8=7(时)7-1=6(时)5406=90(千米)答:平均每小时行驶90千米。(四) 、学以致用,巩固练习。出示练习:1、比一比,哪儿辆车的速度快?我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我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2、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共180千米,一共用了多少小时?3、 一列普通客车从北京出发,开往青岛,平均每小时行85千米。开出1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4、 一辆从衡水到北京的长途汽车,一般情况下,平均每小时80千米,4小时就能到达,可是由
5、于今天天气不好,在路上用了5小时,这一天长途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反馈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五)、课堂小结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板书设计解决问题下午3时=15时 速度=路程时间 15-8=7(时) 时间=路程速度7-1=6(时) 路程=速度时间 5406=90(千米)答:平均每小时行驶90千米。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千米和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能模
6、糊地了解路程、时间、速度的意义,并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关系,但理解不透彻。回顾本课教学我有如下想法:1、注重创设情境导入。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因此,从现实生活情境中导入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就显得即熟悉又自然,并且也充满情趣。所以,本节课导入时我以谈话的方式,轻松地创设了有关旅游的情境,让学生了解旅游,从而从实际问题中提出了有关的数学问题,为接下来模型的构建做好了铺垫。2、关系式引入处理恰当。 我在教学时根据信息窗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让学生独立的去完成,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初步感知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感受速度
7、就是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并且感受速度的书写方法及读法。学生由复杂的关系式,经过合作探究得到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它们之间还有别的关系吗?我利用问题一改编了两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解决,发现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这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丰富的情境构建数量关系,并在解决问题中拓展数量关系。总结归纳出三个数量关系后,又引导学生分析三个数量关系,知道其中的两个量,便可求出第三个量。3、使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活动过程。 本节课我让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从解决现实问题的事理出发,逐步简约事理,去粗取精,通过提炼来凸显了基本内涵,运用数学方法归纳、概括出了本质属性,最后生成了数学模型。不足之处: 1、认识速度以后没能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速度,速度的含义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2、没有注意到全体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基础较好的同学积极性很高,基础较差的同学就思想不够集中,回答问题不够积极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