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共 13 页 专题四|散文命题的 3 大角度 角度 3 赏析表达技巧,体会情感意蕴鉴赏评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 都市里的野菊花 罗捷媚 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每次经过 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走 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 自的花朵。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顺着她的手指看去
2、,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 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 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 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 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 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 灿烂。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 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
3、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 种药材, 摘下来晒干能换钱。 那时生活贫困, 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 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 花。 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 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 凉的。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第 2 页 共 13 页 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 “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 的笑声。笑
4、归笑,手脚却都不停下来,手脚麻利的一天能采到十来斤。尽管晒干 的野菊花只卖五分钱一斤,可是一个秋天下来,也能为家里挣到几块钱。几块钱 拿到现在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离开家乡快四十年了,我一直没再见过野菊花。眼前的野菊花,和儿时家乡 的野菊花一模一样,花朵显小,却清香四溢,“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 立”的诗句突然涌上心头。寒露成霜,无损其清香,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 这个寒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 长期以来我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惑着。 小时候, 我们虽饱受贫困和饥饿的困扰, 却能乐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相 反却
5、为给家里挣回几块钱而感到无比自豪。如今,条件改善了,生活富裕了,我 们再也不用为挣几块钱而辛苦劳作了, 可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 了,这究竟是怎么了? 如今,在这都市的一角,在这喧闹城市的夹缝中,多年不见的野菊花竟顽强 地生长了起来, 它虽远不如紫荷那般耀眼繁盛,却像一位老朋友,在时隔四十 年之后与我重逢, 让我感到说不出的亲切, 那些郁结在心中的困惑不觉间消逝了。 野菊花绽放出的暖意和清香,悄悄地融入了我的心里,相信也会融入更多人的心 里。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段写作者以为紫荷苑“没什么好看的”是欲扬先抑,
6、目的是为突出野 菊花之美。 B第二、三段写睡莲的娇艳、作者和友人对野菊花出现感到惊喜,是为衬 托野菊花的魅力。 C文章用大量笔墨写儿时采野菊花的情景,主要是因为它曾给困苦的人们 带来了帮助。 D作者相信野菊花的暖意和清香会融入更多人心里,是说野菊花的精神定 会发扬光大。 第 3 页 共 13 页 解析:选 C C 项理解不正确。虽然有给生活困苦的人们带来帮助的原因, 但更重要的是这种采野菊花的生活中还充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2(赏析表现手法)文章第四段和第六段都写野菊花,请分析作者在写作角 度上有哪些不同,并写出这样写的好处。(6 分)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从文章内容
7、看,第四段和第 六段虽然都写野菊花,但角度不同,前者是工笔直接描写其形、色、香,后者是 写小时候记忆中的野菊花, 是就整体感受而写的, 主要是突出野菊花高洁的品格。 两处描写,一实一虚,一重在直观的外貌,一重在内在的品质,很好地表现了野 菊花的形象。 答案:不同:第四段写眼前的一丛野菊花,从色、形、香等方面采用工笔方 式描绘其外在美;第六段写回忆中遍野的野菊花,粗笔勾勒,重点突出其不择地 势、随处可生的特点。好处:第四段刻画细致,以凸显作者几十年后重见野菊 花的惊喜;第六段写家乡的野菊花不择地势地生长,为后文歌颂野菊花质朴乐观 的品质作铺垫。前后两处描写一外一内,互相补充,由浅入深,使读者能够
8、全 面了解野菊花的形象。 3(体会情感意蕴)文中的野菊花有怎样的精神品格?作者为什么要突出地 表现它?(6 分) 解析:关于野菊花的精神品格,主要集中在第六段、第九段和第十段中,抓 住“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乐 观向上,快乐地生活,如野菊一样独立寒秋,丝毫不觉得有什么委屈”等语句概 括即可。关于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表现野菊花的特点,可结合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的 “我们却找不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存的意义了”一句体会。 答案:品格:不畏艰难、乐观向上。原因:野菊花这种精神品格曾在四十 年前鼓舞作者,使其少年时光充实而快乐。随着经济发展,很多人找不到生活 的快乐和生存的
9、意义了,作者认为他们需要这种精神品格的滋养。作者在都市 看到野菊花后,受到震撼,希望这种精神品格能在生活中回归。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5 分) 在城里放羊 沈俊峰 第 4 页 共 13 页 我也吃惊,怎么在城里放起羊来了。 我住的地儿是五环外,门前有一条古老的河。我喜欢绕河散步,从河这边散 到河那边,再散回到河这边。 河那边有一座园子, 我爱去那园子。 一大片林子, 高耸挺拔的, 低矮粗壮的, 皆蓬勃茂盛。尤其是那一小片松树,弯曲虬劲,枝干粗壮,虽不高大,却透着灵 气,透着青春的光彩。紧紧聚拢的松针,根根向上,像是把日月精华都修炼成了 内心的强大。 步入那片松林, 我会独坐
10、或静站一会, 听松毛拔节或落下。 那些细微的声响, 心有灵犀才听得灵动,像冬夜的落雪。离开的时候,再贪婪地深吸几口那熟悉的 松脂的淡香,真是一种奇妙的享受。 进城这么多年了,还忘不了城外的陈年旧事,且沉淀成了一首只有自己才懂 的深情的歌。当年一心向城,为什么被城浸泡了这么多年,反而怀念起了当初? 假如至今尚没进城,是否仍然会站在高冈唱着深情的恋歌?呵呵,我这一颗心, 究竟该如何安放才能心安意满呢?难道城与乡是我宿命的鱼和熊掌吗? 我就是在那个园子碰到羊的。迎面来了一群羊,真的是羊。 羊从我身边安详地走过。 我有点懵,一时间竟无法将这些羊和这繁华的都市联系在一起。 园子的一角, 有一片低矮的房屋
11、, 像简易房, 常见一些园林工人穿着黄马甲、 扛着铁锹之类的工具出入, 也有一些小汽车来往停靠在那里。 房屋间隙的空地上, 有零星几片菜地,种了菜,还有几棵玉米。羊就是从那片房屋深处走出来的。 我莫名兴奋起来。 我坐在河沿呆呆地看羊。一只肥硕的母羊领头,跟着一只壮硕的公羊,几只 小些的随着往前走,俨然一个小群体。羊兴致勃勃下到河滩上,边走边啃肥嫩的 荒草。我突然就有了一个欣喜的念头,放羊真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是当初我并没有感到幸福。 有那么几年, 家里养了两只山羊, 雪白雪白的。 后来,下了一只羊羔,最多的时候好像有四五只。我先是兴奋,割草喂它们,但 那种兴奋劲儿渐渐地消失了,甚至成了精神的负
12、担。为什么其他同学可以尽情地 玩,我却要放羊?我成了可怜的另类。独一无二没有让我自豪,却让我痛苦,甚 至自卑。那是一种心灵的折磨。我无法释然,无法违拗,幼小的心灵在痛苦中挣 第 5 页 共 13 页 扎。后来,我想出了一个高招,将羊放上门前一座绿植覆盖的小山,让它们每天 都像是在大自然中吃着丰盛的自助餐,然后酒足饭饱地下来。山羊温驯懂事,通 “情”达“理”,按部就班,从来没有试图逃跑过。有时候,我将它们拴在山脚 下,便不管不问。它们一边看着行人,一边悠然自得地反刍,山羊胡子一抖一抖 的。 它们的乖巧和温驯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其实,即使没有那种心灵的纠结,我 也是不会忘记那段经历的, 哪个孩子不喜
13、欢温善的动物呢?我想说的是, 世间事, 无法忘记的多是痛的经历,于我而言,羊的记忆更深刻一些罢了。 自从看到那群羊,再散步,我都会在河沿上坐一会,看羊或等待它们出来。 时过境迁,当年放羊的痛已经烟消云散,成了五彩的温暖。羊们悠闲,也慌张, 争先恐后往前跑,争那一口青草。羊肚已经发黄,也没人洗。呵,看羊成了我的 固定节目,就像是我在放羊似的。放羊非要拿着一根鞭子吗?心和目光不是最 温柔的鞭子吗?不经意间,那些雪白的羊会在我的脑际亮亮一闪,让我亮堂一阵 子。 很奇怪,在高楼大厦的空隙,我总是能够寻找到逝去的柔软和温情。这是我 待在城里的理由和支撑吗?我喜欢城,却总是想着飞离。我享受着城的繁华,却
14、总是情不自禁地灵魂背叛。这是城的魅力和风情,也是我的痛苦和幸福。对城, 我崇拜,却也是爱恨交加。这便是一颗俗世尘心的纠结和痛苦吧? 城是一个让人容易忆旧的地方。忆旧,并非就是想回到过去。一个人的“从 前”应该是“现在”的按摩器,是“现在”的肥沃土壤,为“现在”生长出前行 的力和勇。 有人说,沉溺于过去的烟雨是懦夫,勇敢的人只会往前。但是,我还是喜欢 在城里放羊,放羊让我心安和开阔。其实,就是真的给我一群羊,我肯定也放不 了,因为我的双脚早已习惯了坚硬的钢筋水泥混凝土。我呆呆地看着那群羊,我 无法将那群羊从脑海中抹去,就像一个跳跃的音符,一枚金黄的落叶。而且,我 竟然在某一天有了吃惊地发现,从我
15、进城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放羊了。放 羊时,天空总是那么高远。 初冬的阳光,温暖地照着。 (2018 年 10 月 20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 6 页 共 13 页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在写看到羊之前先写了在小松林里的奇妙感受,为下文对放羊的描 写和感悟作了铺垫。 B文章插叙了一段自己小时候放羊的经历,体会到了羊的乖巧和温驯后, 作者自此不再痛苦和自卑。 C作者发现城里有人放羊,先是吃惊,有些懵,然后莫名兴奋欣喜起来, 感到放羊是件幸福的事儿。 D文章使用了比喻、拟人、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生动地描写了羊的神态 和自己对放羊的独特
16、感受。 解析:选 B B 项,结合文本内容“我想说的是,世间事,无法忘记的多是 痛的经历,于我而言,羊的记忆更深刻一些罢了”分析,“作者自此不再痛苦和 自卑”于文无据。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的表达效果和句的含意。(6 分) 心和目光不是最温柔的鞭子吗? 从我进城的那一天起,我就一直在放羊了。 解析:第句的表达效果可以从句式的角度分析,这是一个反问句,且“温 柔的鞭子”是比喻的手法,把“心和目光”比作“温柔的鞭子”,极其形象而别 致地展现出作者对放羊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感受,突出内心的温馨感受。第句突 出的是一种回忆,展现出的是作者进城之后内心的回味与感慨,突显出进城之后 给人带来的独特感
17、受和生动诠释,突显出回味给人带来的感慨。 答案:用反问句式回答前面的设问,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心和目光比作温 柔的鞭子,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放羊生活的独特感受。城是让人容易忆旧的地 方,作者从进城那天起便一直在忆旧,以化解城带来的纠结和痛苦。 6(分析情感态度)作者说:“我这一颗心,究竟该如何安放才能心安意满 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安放自己的一颗心的。(6 分)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我喜欢绕河散步,从河这边散到河那边,再散回 到河这边”“我都会在河沿上坐一会, 看羊或等待它们出来”“我总是能够寻找 到逝去的柔软和温情。我喜欢城,却总是想着飞离”等句子具体把握。 答案:到住所附近的河
18、边、园子散步、休息,内心得到宁静与升华。从 第 7 页 共 13 页 城市里吃草的羊身上体会到一种安详与悠闲,幸福与安慰。在高楼大厦的空隙 回忆过去,寻找逝去的温情,生长出前行的力量和勇气。 第三练 赏析表达技巧,体会情感意蕴鉴赏评价 一、(2019 河南联合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5 分) 沙海一苗树 梁 衡 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 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 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 拥半
19、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 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 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 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 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 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 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 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 一望,直
20、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 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被称为“一苗树壕”。 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 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 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 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 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 也有了点潮气。1990 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 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
21、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 富, 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窝子里淘出这 第 8 页 共 13 页 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光阴似箭,日 月如梭,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2018 年 8 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 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 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 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 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
22、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 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 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 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 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 率高, 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 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 一万亩苜蓿、 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 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 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
23、,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 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 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 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 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 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 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一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 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
24、始的。 (选自人民日报)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没有一开始就介绍官井村,而是先从库布其大沙漠与沙漠中的达拉 特旗说起,让读者对官井村的生存环境有了全面认识。 第 9 页 共 13 页 B第段画线句对绿洲初秋之景进行了细致描绘,其中“绿洲上一条金色 项链”这一喻体的使用,表达了作者对沙漠的喜爱之情。 C文中村主任用“万”介绍官井村沙柳苗基地、林地、甘草、苜蓿、奶牛 等种植和养殖的规模,突出了官井村环境与经济的巨大变化。 D官井村保留“远处的沙丘”“一苗树”都有让后代不忘历史的意思,它 们也是对官井村人改变沙漠、劳动致富的伟大功绩的铭记
25、。 解析:选 B B 项中“表达了作者对沙漠的喜爱之情”错,黄沙早已被逼到 遥远的天边, 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一比喻的使用形象说明了黄沙被治 理后成了绿洲的点缀,表达出作者见到沙漠被治理后的愉悦之情。 2(赏析表现手法)文章写了三个时间的官井村,有何不同?这样写运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6 分) 解析:第一问,考查对文章的三个时间段官井村内容的概括,只要找出相应 时间段,做归纳即可;第二问紧承上一问,考查的是表现手法,三个时间段放在 一起,强调的是今昔翻天覆地的变化,用的是对比手法;第三问,回答对比手法 的作用即可。 答案: 四十年前的官井村, 黄沙肆虐, 庄稼难有收成; 三十
26、年前的官井村, 高林树种树致富,村民纷纷效仿;2018 年的官井村,绿盖四野,人均收入过万, 远近闻名。对比。把官井村四十年前、三十年前、2018 年的面貌做对比,突 出了努力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 3(评价观点)文章第段中写到“一苗树被砍倒做家具,事后又补栽 了一棵”。有人认为,以此内容入文,是作者的败笔;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正是 作者匠心所在。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6 分) 解析: 题目提供了两种看法, 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作答即可。 在陈述理由时, 要仔细阅读这段落的内容,对“一苗树”被砍,后来又被补栽与全文内容和主题 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题目开放度较大,只要是言之成理
27、,能佐证自己的 判断即可。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作者的败笔。理由:把“一苗树”砍掉做家具的 行为有违环境保护的初衷,这是变相地向自然掠夺,与高林树的种树的初衷背道 而驰。原来的“一苗树”被砍又被补栽,不能反映高林树种树的意义和价值。 第 10 页 共 13 页 这一内容的加入使结尾段中的“一苗树”指代不明, 让读者迷惑“一苗树”是 指原来的那棵柳树还是现在的这棵榆树。用补栽的榆树代替被砍的柳树,弱化 了历史的分量,起不到“一苗树”对官井村面貌变化的见证作用。 (示例二)我认为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理由: 树木有绿化功能也有实用价值, 把“一苗树”砍掉做家具正是体现了树木为人类生活提供了物质资
28、源。 原来的 “一苗树”被砍又被补栽,榆树代替柳树,是绿化作用的接力,也体现了造林改 变环境的精神的不断传递。这一内容的加入增加了“一苗树”的内涵,“一苗 树”既指原来那棵柳树,也指现在这棵榆树,更指千千万万为改变环境而种下的 树木。 用补栽的榆树代替被砍的柳树作为官井村的标志,是在时代变迁中体现 官井村对历史的铭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5 分) 屋头青瓦是谁家 潘新日 一场雨,让寄居的小城隐在淡淡的雨雾中,临窗而立,瓢泼的雨把楼下的 青瓦洗得清亮, 雨水顺着瓦楞流着, 在檐下挂起了一条条银丝, 清脆的雨滴声里, 溅起了思乡的水花,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 夏天的雨
29、下得如此急,甚至楼下的阿婆来不及收院子里的衣服,我木然地 看着阿婆迈着祖母一样蹒跚的脚步,在院子里奔忙,脚下踩着家乡一样的韵味。 这个时候,我会庆幸自己住的楼下还有一片这样的风景,幽深的小巷里,几十排 青砖黑瓦的老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弥漫着民国的韵致,祖先的味道。 这样的天气里, 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的味道, 精心聆听雨中的精彩。 雨滴拍打着青瓦,犹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轻音乐,雨声里有我梦里的家,有我青 砖黑瓦的童年。我似乎看到瓦楞间的青苔和一棵棵直起腰身的野蒿,还有散落在 小巷里的一朵朵红的、蓝的、七彩的伞花,一切都那么相似,一切都那么亲切。 异乡里,古巷就是一条长长的藤,一头连着故乡,
30、一头连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 宁静和最深沉的安详。 真的没有想到在这样的闹市里还会有这样的一片天地, 和家乡的情调如此 相近,只是少了青山秀水。如此,那无边的乡愁也变得淡然了,虽然身处异乡, 却因了这些故乡一样的青瓦而内心殷实,充盈着幸福和快乐,不管这家园是地理 第 11 页 共 13 页 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都很知足。 在江南这一排排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已经摈弃了民国所有的遗风,已找 不到故乡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它把古朴的身影遗落在繁华里,在城市的节奏里 呼吸、生活,除了青瓦本身的年龄和记忆,所有的都融进城市的心跳里。 雨中的青瓦格外别致,这些城市里的隐士把青衫和旗袍压进箱底,让梅雨 的叮咛慢
31、慢发霉,长出许多思念来,一片青瓦,一块历史,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 愁,在小巷里弥漫。我想起戴望舒,想起丁香一样的女孩,想起民国的油纸伞, 但此时花开已没了旧人。 不过,我还是喜欢家乡的青瓦房,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让细 细的炊烟顺着风远行,流浪的身影里,有瘦弱的文人,有迁徙的商旅,有远嫁的 红颜, 在这样的青瓦泪里思念着, 怀旧着, 他们在青瓦覆盖的木格子窗棂边沉吟、 思念,古诗词里的张继、李商隐带着古风,流下了思乡泪水。 时常,我会把青瓦当做一部旧书,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子,在亲切和畅 想中阅读乡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心中的家园,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有 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温馨
32、,天南地北,青瓦就是流浪的历史,任何建筑都 无法代替的历史,当然,加上木门边的蓑衣和斗笠、檐下的农具,堂屋里雕花桌 案上的青花瓷坛,案头上的线装书,这些民间的朴实记忆沉淀了一个地方的丰厚 底蕴,我喜欢。 青瓦也是历史中发黄的名片,它们静静地像鱼鳞一样点缀在各个角落,有 名的,没名的,都一样的厚重着,抵达游子的内心深处。如甪直、周庄、鲁镇、 凤凰、木渎、同里、乌镇、西塘、宏村、大理、婺源,院落有乔家大院、李家大 院、刘家大院,大的有古城的城楼,小的有不同时代的县衙,文人雅士里有丰子 恺的缘缘堂;有戏院、有宗祠、有寺庙。总之,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 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
33、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抑或 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旧梦,幻化出生活的七彩来。 青瓦上的故乡是遥远的乡愁,是故乡的低语,是亲人的倾诉,是童年的遥 想,是民间的歌谣,是农历里的季节,是婉转的鸟鸣,是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 山夜雨”,是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是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 古人如此,今人也如此。雨声里,我把目光久久地定格在凝重的青瓦之上,看着 第 12 页 共 13 页 它们在故乡的思绪里静静地被雨声浸润。 雨声敲打着青瓦上的思乡曲,茫茫雨色里,市声繁华,又有谁能掩掉喧嚣 的尘世,看到青瓦上的故乡呢?纵使青瓦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而那记载着前世 风雨的故乡依然清晰,是我们永
34、远的家。 屋头青瓦是谁家?无论在哪里,我敢说,青瓦上的故乡是民国留存的旧照 片,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表面上异乡闹市青瓦房和家乡情调相近,实际上缺少大自然青山秀水的 背景,缺少故乡的古朴本质等内涵。 B故乡的青瓦房有着与生命相连的生活印迹,与作者血脉相连,让客居异 乡的作者生出浓浓的乡情。 C作者赋予“青瓦”丰富的内涵,青瓦是故乡的味道,是厚重的历史,是 遥远的乡愁等等。 D本文语言整句与散句结合,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灵动雅致;作者还善 于用典,使文章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如第自然段就运用了大
35、量的典故。 解析:选 D D 项,“如第自然段就运用了大量的典故”有误,从文中来 看,第自然段主要是运用排比,排比中有部分引用,没有运用典故。 5(赏析表现手法)赏析文中第段画横线的句子。(6 分) 解析:第六段的画线句描写的对象是“青瓦”, “隐士”“青衫”“旗袍” 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梅雨的叮咛”运用比拟的修辞,内容上写出了青瓦 在城市繁华里已失去了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不再古朴,但依然承载着历史和乡 愁,能够引发人们的思念之情。答题时语句的含意与语句的表达效果,要相互整 合。 答案:运用比喻,把“青瓦”比作“城市里的隐士”,又以“青衫”“旗 袍”借喻青瓦古朴的身影, “隐士把青衫和旗
36、袍压进箱底”生动地写出了青瓦融 入城市的繁华,不再古朴、封闭、凋残。“梅雨的叮咛”用了拟人的手法,引 出青瓦承载的乡愁和历史情味,生动形象,也引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6(把握情感变化)在“青瓦听雨”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 化,请概述这一变化,并作简要分析。(6 分) 第 13 页 共 13 页 解析:通过厘清文章脉络可知,作者的情感分前后两部分,找到各个层次的 关键词句, 如“朦胧里似曾看见了青瓦上的故乡”“我可以在雨中细细品味故乡 的味道”“没有拘束,可以自由地敞开胸怀”“都有家乡的味道,都能生出家的 温馨”“成了一种文化抑或精神上的指向”“是最软的乡情,是最硬的风骨” 等,然后进行概括整合。 答案: 情感变化: 前半部分作者流露出了幸福快乐之情, 而结尾处青瓦听雨, 作者流露出了沉重、忧郁和惆怅之情。“青瓦听雨”幸福快乐是因为眼前的 “情调”和家乡“如此相近”,使思乡之心得到慰藉,所以,“内心殷实,充盈 着幸福和快乐”。 文章结尾处, 作者由眼前的“青瓦听雨”, 联想到了“乡愁” 这一永恒的命题,“乡愁”深沉、厚重,让心情也因此沉重、忧郁和惆怅。这 一变化是由眼前感性的快乐上升到对“乡愁”这一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