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护长江鱼类,从十年禁渔开始 作者:于平光明日报 ( 2020 年 01 月 07 日 10 版) 长江鱼类所面临的威胁是全方位的,除了滥捞滥捕,筑坝、航运、沿岸开发、环境污染、填 土挖沙都会给鱼类的迁徙和繁衍带来重大影响。因此,保护长江鱼类,禁渔之外,更需综合 治理,遏制对长江的无度开发,从鱼类栖息地到洄游路线,实行系统性保护。 2020 年元旦前后,两则与渔、鱼相关的新闻引发关注。一个是农业农村部于新年到来的前 几天在官网发布的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实行长江十年禁渔。 另一个是,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一个噩耗: 科学家证实“中国最大
2、淡水鱼”长江白鲟已灭绝。 长江白鲟,是一个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五千万年的物种,见证了地球亿万年的沧海桑田,躲 过无数次生死劫难,却灭绝于当下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令人痛心,令人悲叹。 长江白鲟并非第一个在长江灭绝的物种,同样是长江重要物种的白鳍豚此前也被宣告灭绝。 最后一只白鳍豚“淇淇”,在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水池里孤独终老,死后被制成了标本。一 些大型鱼类,如江豚、中华鲟等,尽管还未灭绝,但大多岌岌可危,随时都可能从地球上消 失。 长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实际上,长江不仅哺育了我们这个民族,也滋养庇佑了 无数生灵, 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生态宝藏。 然而, 如今的长江, 在无节制的开发利用
3、之下, 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严峻。有关专家曾表示,用目前世界通用的 IBI(生物完整 性指数)来考量,长江已经到了“no fish”(无鱼)的程度,这是最差的一个等级了。“无豚之 江、无鱼之江”早已不是危言耸听。 在许多人看来,这一物种的消逝不可避免,是人类发展不可避免的代价,也是自然演进的必 然结果。但实际并非如此,以白鳍豚为例,20 世纪 50 年代,长江里还常见白鳍豚成群结队, 即便到 80 年代,数量也有 400 多头,此后迅速走向灭绝。白鳍豚在长江消失,然而,和白 鳍豚同属一个家族的亚马逊河豚、恒河豚现在依然存在。 显然,白鲟、白鳍豚亡于人类对于江河无节制的索取和开发,这一代
4、价并非不可避免,只要 人与自然能相处更和谐一些,掌握好江河开发的节奏,许多物种的灭绝速度,至少会放缓。 在白鳍豚、白鲟相继灭绝之后,长江十年禁渔的计划也终于启动。禁渔,对于长江鱼类保护 可谓立竿见影,一直以来,长江鱼类“酷捕滥捞”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高强度的捕捞使 得许多鱼类种群苟延残喘,更不用说还有电捕、炸鱼、滚钩、迷魂阵等非法捕捞的层层鬼门 关。而相比以往每年 3 个月的休渔期,长达 10 年全面的休渔期,将为物种的繁衍提供足够 的时间。 长江鱼类所面临的威胁是全方位的,除了滥捞滥捕,筑坝、航运、沿岸开发、环境污染、填 土挖沙都会给鱼类的迁徙和繁衍带来重大影响。 以航运为例, 其对于江
5、豚等大型鱼类的威胁 最大。近十几年来,江豚被螺旋桨绞死打伤的案例可谓层出不穷。因此,保护长江鱼类,禁 渔之外,更需综合治理,遏制对长江的无度开发,从鱼类栖息地到洄游路线,实行系统性保 护。 生态系统其实是一个整体,人类的命运与万物生存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再不采取行动,明天 将悔之晚矣。 长江无渔 长江有鱼 来源:红网 作者:翟广田 编辑:陈乘 2020-01-04 18:34:06 “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论文作者、长江研究所首席专家危起伟称,白鲟最后一次追踪在 2003 年,因快艇故障失去信号,之后追寻未果。谈及灭绝原因,他称“长江无鱼”。 律回春晖渐,万象始更新,进入 2020 年,一切都是
6、崭新的,充满希望的,但是曾经生活在 长江的白鲟看不到新年的太阳了。 何为“长江无鱼”?按理说长江作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 拥有无数灵动 的生命,据统计长江哺育了 424 种鱼类,特有鱼类多达 183 种。如此丰厚的大自然的馈赠, 怎么会落到一个“无鱼”的地步? 究其原因,一方面长江水污染严重,除了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大面积污染,化肥、农药、 畜禽养殖业等农业污染也同样侵蚀着长江。 再加上航运量激增带来大量船舶污染, 和时有发 生的化学污染,让长江的水环境愈来愈差,对长江内鱼类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严重影响。另一 方面,部分渔民有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毁灭式行为。过度捕捞造成长江生物链
7、混乱,导致 鱼量大大减少,有的甚至走向了灭绝。 保护长江迫在眉睫,我们的发展史,不应成为动物的灭绝史。农业农村部宣布:“从今年 1 月 1 日 0 时起,长江流域的重点水域将分类分阶段实行渔业禁捕。”长江禁渔十年政策已经 落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了长江保护法草案 ,草案中提出对违法捕捞者罚款,情 节严重者要追究刑责。在法律层面上,再为保护长江加上一层防护网。 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从古至今,唯有取之有度,方能用之有用。我们汉字中有一个表示事物 永久持久的“恒”字,它的左边是一个竖心旁,代表着我们的初心,右边的三部
8、分分别代表着 天、太阳和大地。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只有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 系起来,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树立保护自然的恒心,建立常态化资源保护的常心,带上爱护 我们美丽家园的用心,才能让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变为可能。 长江无渔,相信通过这无渔的十年,长江有鱼。 祭长江白鲟:很抱歉,在这样的时刻认识你 钱江晚报评论员 李晓鹏 世界物种灭绝名单里,又多了一种中国特有的野生鱼类:长江白鲟。 它来自上亿年前,熬过了白垩纪,熬过了恐龙灭绝,熬过了冰河期,见证了人类的出现,也 看着人类从树上下来,伴随着人类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钢铁时代走过,最终倒在了互联 网时代。它上了一次热搜,就此宣告再
9、见,再也不见。 以下两起接触,可能是人类最后一次看到这个物种。2003 年 1 月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专 家救助一头白鲟后, 给其装上超声波跟踪器放流长江, 但是因为水急滩险, 跟踪船不慎触礁, 信号丢失,此后再未找到信号。之前的 2002 年 12 月,渔民在南京下关水域误捕一条长 330 厘米,重 116 公斤的雌性白鲟,虽经过专家救治,这条鱼还是于 2003 年 1 月死亡了。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近日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长江白鲟预计在 2005 年-2010 年时已灭绝。可怜的长江白鲟,可能在十年前就没有能够挺过来。 “千斤腊子万斤象”,在长江里自由生长的白鲟,被称为“淡水
10、鱼之王”,是全世界最大的淡水 鱼之一。在遥远的古代,这种生物是神圣的象征,甚至被用于祭祀,沟通天地。它的分布, 不仅仅限于长江流域,在更远的北方都曾经随处可见。然而,随着人类发展步伐加快,留给 这样的野生种群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人类和白鲟之间的会面也越来越少。上个世纪 90 年 代,白鲟还经常进入人类的视野。在今天看来,当年的每一次相遇,都更像是一种呼救。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我们这个民族传统而质朴的自然哲学,人类要生存要发展,曾经违 背了这条哲理,走上了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向自然无穷索取的道路。从工业革命以来,自然 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 1600 年到 1800 年,以渡渡鸟为代表,地
11、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 25 种。1800 到 1950 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 78 种。进入现代,每天都有 75 个物种灭绝,平均每小时 3 个。因为人类的活动,地球进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科学家们预测,按照这个速度, 到 2050 年,地球上四分之一的物种将被灭绝或者处于濒危状态。如果物种灭绝的状态加速 下去, 整个生态系统将遭到难以预估的破坏, 人类也无法独善其身, 不仅孤独, 还会很危险。 人类的科技发展到今天,触角已伸出太阳系,已经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生产能力,来应对 自然界的变局。农业和畜牧业的技术进步,让我们不需要无节制向自然界索取才能生存。当 肥胖已经成为困扰人类
12、健康的重要现象时, 应该回过头来, 好好治理一下被我们破坏的周遭 环境。 仿佛是为了给长江白鲟唱一首挽歌, 有关部门宣布长江进入十年禁渔期。 然而这个禁令来得 太晚了,以至于禁令宣布的时候,长江基本上已经处于“无鱼可捞”的状态。长江宽阔绵长的 水系,曾经是我们自然物种资源的宝库,数以万计的生物种类曾经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长。 对比一下,长江无鱼,显得多么寂寥。 我们唯一可以期待的是:十年禁渔期之后,长江中的生态能够恢复一些;我们的科学家和技 术人员能够找到办法,恢复一些原有的生物。“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 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而它恰好被创作于长江之滨。但愿长江白鲟的灭绝,能够
13、让人类真 正明白,这样的美好是多么难得。 很抱歉,在这样的时刻认识你! “长江白鲟没能进 2020”,愈显禁渔必要性 2020-01-04 02:30:08 新京报 田地 别让肆无忌惮的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加剧生物的生存危机, 否则人类自身也将面临极为恶劣的 生存环境。 近日,“长江白鲟没有进入 2020 年”登上微博热搜。据媒体此前报道,科学家 2003 年最后一 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16 年 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再现身。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中国水产专家论文则称,早在 2005-2010 年时长江白 鲟或已灭绝。而就在 2019 年
14、 9 月 17 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学术报告中也称, 经专家组评估,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对此,有 媒体于 1 月 3 日报道称,IUCN 中国代表处工作人员表示,IUCN 官方目前还没有发布和更新 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 这或许会让不少人心存侥幸,但 16 年来我们对长江白鲟苦寻无踪也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具 有悠久历史的物种,长江白鲟没能进入 2020 年的消息,令人悲伤。 古语有云:“千斤腊子,万斤象”,“千斤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长江 白鲟体型硕大,据称可长到上万斤,却游速迅疾,被称为“
15、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也 是世界上十种最大淡水鱼之一。 由于长江白鲟在长江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级, 其消失对长江水域生物链、 水域生态的破坏会有 多严重,目前还无法得知。但其可能的灭绝无疑又敲响了警钟:保护人类以外的生物,至关 重要。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 ,于 2019 年 5 月发布了一 份长达 1500 页的环境报告,并以严重度排名,列举了物种消失和生态退化的五大原因:缩 小或退化的物种栖息地、狩猎或野生动物贸易、全球变暖、污染以及外来物种。这些原因都 与人类活动有关。 具体到长江白鲟可能灭绝的原因,目前尚无权威答案,但从常识而言,指向的恐怕
16、还是过度 捕捞等人类活动,其灭绝或许只是人类某些生活生产活动“竭泽而渔”后果的缩影。都说“雪 崩时,没有一片雪是无辜的”,这类雪崩效应,也会体现在人类活动与生物灭绝的关联上: 某些生物灭绝时,那些过度捕捞行为不会是无辜的。 不止是长江,现代人类活动对全球生物圈已经造成毁灭性影响。 据 IPBES 预测,由于人类生活和生产对环境和资源的过度索取,目前全球物种的灭绝速度较 过去 1000 年来的平均值快了数十到数百倍,且还在加快。这将可能把地球推向自 6600 万 年前恐龙灭绝后的又一次物种大灭绝。 在地球的自然史上,曾发生过 5 次生物大灭绝。第一次是 4.4 亿年前导致大约 85%物种绝灭 的
17、奥陶纪大灭绝,到 6600 万年前第 5 次生物大灭绝,也称白垩纪大灭绝和恐龙大灭绝,主 要都是自然环境变化的原因。而再次发生生物大灭绝的话,除了自然原因,主要将是人类的 自导自演。 生物大灭绝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人类将面临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预计全球变暖会导致 1/2 的植物面临生存威胁,超过 2/3 的维管植物可能完全消失,数百万种动物消失。人类从这 些动植物获取的资源也将减少,甚至无以可用。 长江白鲟的可能灭绝逼迫人们采取行动,保护长江以及其他水域和陆地的生物资源。现在, 长江 10 年禁渔计划已“开启”,但愿这一行动能保护更多的长江鱼类,让人们多年后依旧能 看到长江白鱼矫健的身影。 避
18、免长江白鲟悲剧,“禁渔”更需为鱼“安家” 2020-01-07 02:31:00 新京报 汪永晨 在长江禁渔之外, 更重要的是, 在 10 年这个窗口期一步一步地修复长江水生生物的栖息地。 日前,中国长江特有珍稀物种长江白鲟可能灭绝的消息引发关注。不曾想,当“长江白鲟” 这个名字终于被大众所熟知时,竟然是一场告别,它没有等到今年开始实施的长江 10 年禁 渔计划。禁渔令迟到了,但绝不能再缺席,因为长江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鱼类需要保护。 或许有公众不解:禁渔 10 年是不是太夸张了,需要那么长时间吗?其实,长江主要经济鱼 类性成熟时间是 3 至 4 年,10 年禁渔,将为多数鱼类争取 2 至 3 个
19、世代繁衍,缓解当下长 江鱼少之困, 也为长江江豚在内的许多旗舰物种的保护带来希望。 对于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 来说,10 年时间果真长吗? 我曾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树坤做过交流,他认为,保护一条大江,禁渔只是 措施之一,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其整体生态。 一是,保护水流与河床的连续性。经过千百年演化,河床形成了高高低低的连续变化。水利 工程如果进一步增多, 上游来的泥沙到了水库里就停下来, 清水则将继续冲刷下游的河床堤 坝,对河床的连续性造成破坏。 二是,保护生物的连续性。鱼类等水生动物在河床中是可以生存的,但人为截断之后,上游 来的各种饵料随着泥沙的聚集,都沉积到水库里去了,鱼类可吃的东
20、西少了,下游的鱼就少 了。 另外,鱼类遗传已经形成一定的习性,其产卵需要洄游,要靠水温来刺激。而水流要处于某 种流速才能达到适合产卵的水温。 水利设施的大量修建, 让水温常年偏低, 在冷水的刺激下, 鱼类该产卵的时候不产卵,其繁殖就会受到影响。 一位多年关注长江水生态的专家说, 我们在治理大江大河的生态环境时, 常常是以景观为要 素,但国际上更多的是以生态系统的恢复为原则。像英国的泰晤士河、德国的莱茵河,都不 是强调景观的改变,而是实施综合管理,恢复生态系统。 在长江三峡后续保护工作方案中, 也明确提出沿江不应有任何工程建设, 但到目前为止并没 有很好地落实,这让当年提出这一目标的水生态专家十
21、分遗憾。 当然,保护和发展总是一对矛盾的关系。过去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的时候,长江连同整个生态 系统都做出了很大程度的牺牲。如今是时候将保护置于发展之前,落实 10 年禁渔,让哺育 中华文明的长江好好休养生息了。而在禁渔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窗口期逐步修复生 物的栖息地。 长江里的鱼需要什么样的栖息地?概括起来就是, 河流须有蜿蜒, 河流弯弯的深水水潭是鱼 类休息的卧房,水流速度较小。而白天要去找食物,它们就会到水浅、水流急的地方去,有 上游带来的营养物质食物。这种浅滩就是鱼类的食堂了。而水草茂密的河湾,就是鱼类的产 房和育婴室,鱼类产卵就要找到这样的河湾,体力羸弱的小鱼也会在这里长大。 10 年时间不算短,靠江吃江的渔民要面对寻找新生活的挑战;但 10 年时间也不算长,对于 恢复一条大江的生态而言。我们要充分利用这 10 年时间,从认识江河的生态系统、保护水 生生物的栖息地,综合管理水流域等多方面去努力。因为,禁渔是重要的一步,但绝非长江 生态恢复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