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文二篇教学方案短文二篇教学方案第 1 课时第 1 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两位作者的基本信息。2.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养成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养成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一、课程导入山川有大美,而自古以来月就以其阴晴变化呈现不同的美而备受关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陶弘景和苏轼两位大家共同欣赏他们眼中的美景吧。设计
2、意图: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引入本课相关话题,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二、夯实基础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1)陶弘景(1)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有陶隐居集。陶弘景曾任南朝齐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入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较深研究。(2)苏轼(2)苏轼苏轼(1037
3、-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之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了两篇文章作者的基本信息,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2.整体感知2.整体感知(1)听读情境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夕日欲颓(tu)沉鳞(ln)竞跃 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 相与(y)藻(zo)荇(xng)交横(hng)(2)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给两篇文
4、章划分节奏。明确节奏:明确节奏: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老师指名,学生跟随情境跟读视频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进行点评。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自由朗诵课文,感受两篇文
5、章的美。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通过反复多样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两篇写景文章所写景物的美好,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诵想必大家也发现两篇文章读起来有些不同了。三、问题探究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1.探究任务反复朗读两篇文章,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2.过程安排2.过程安排(1)朗读:可采用自己放声朗读/组内轮流朗读等形式,反复朗读两篇短文。(2)小组讨论,总结两篇短文各自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3)小组合作,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4)小组合作,总结两
6、篇短文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用准确的语言总结出来。(5)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在班级分享小组探究成果。提示:提示:老师可以选择不同的组分别回答答谢中书书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记承天寺夜游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二者的不同之处,两篇文章分别带给人什么样的美感这 4 个小问题。3.成果展示3.成果展示预设: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文章句式自由多用
7、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4.活动小结4.活动小结两篇短文一个句式整齐读起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一个句式自由,充满变化,节奏舒缓。一个有着整齐和谐之美,一个有着散淡自然之美,读来都是一种享受!希望同学们能够多朗读几遍。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两篇短文行文风格上的不同。(二)合作探究二(二)合作探究二1.探究任务1.探究任务请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这两篇文章翻译出来。2.过程安排2.过程安排(1)全班一半的小组,负责翻译答谢中书书,另一半小组,负责翻译记承天寺夜游。(2)明确任务后,小组成员默读课文,圈画出自
8、己不理解的字词。(3)各自查看注释或工具书,在圈画的字词旁写上其意思。(4)小组合作,逐句梳理文意。(5)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在班级分享小组探究成果。3.成果展示3.成果展示预设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注释:(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5)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6)康乐指南朝著名山
9、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继承他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7)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教师点拨: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里相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接下来的几句,作者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
10、川景色。“高峰人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多彩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狼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人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描绘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这几句是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
11、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总体而言,文中所写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所以在最后文章以赞美和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将此地山水比作人间天堂,应是最大的褒奖和赞美!预设 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注释:(1)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元丰,宋神宗赵顼(X)年号(1078-1085)。翻译文章时可直接保留,不译。(2)户门。(3)欣然高兴的样子。(4)念考虑,想到。(5)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
12、黄州。(6)相与共同,一起。(7)中庭院子里。(8)空明清澈透明。(9)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10)盖大概是。(11)但只是。(12)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教师点拨:文章仅 80 余字,虽篇幅短小,却融叙事、写景、议论
13、于一炉,环环相扣,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4.活动小结4.活动小结这两篇文章分别描写了山川之美和月光之美,更可贵的是两位作者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欣赏美的心,希望同学们也能带着发现的眼睛去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认真地感受美、记录美。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反复朗读了这两篇优美的短文,感受了它们不同的句式、节奏等特点带给我们的不同美感,我们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了文意,领会了山川之美和月光之美。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激发学生对下
14、节课的学习兴趣。五、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答谢中书书1.古今异义(1)四时时俱备(时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2)晓雾将歇歇(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3)夕日欲颓颓(颓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委靡)(4)古来共谈谈(谈: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2.一词多义欲:夕日欲欲颓(将要)实是欲欲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间)3.词类活用五色交辉辉(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方法点拨:方法点拨:古今联想交交辉和交交相;竞竞跃和竞竞相;与与其奇者和参与与。记承天寺夜游1.古今异义(1)月色入户户户:古义:多指门;今义:住户、人家(2)念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3)相与步于中庭中庭
15、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4)盖盖竹柏影也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5)但但少闲人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但: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2.一词多义(1)与:相与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念无与与为乐者(和,连词。)与与其奇者(参与,动词。)答谢中书书(2)遂:遂遂至承天寺(于是)遂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3)至:遂至至承天寺(到)寡助之至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寻:寻寻张怀民(
16、寻找)未果,寻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5)空:庭下如积水空空明(空旷澄澈)空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方法点拨:方法点拨:注意知识的前后勾连(1)但: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但但当涉猎(只是)孙权劝学(2)盖:盖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盖盖以诱敌(大概是)狼3.词类活用相与步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4.特殊句式(1)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2)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3)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盖也”判断句标
17、志。表判断。)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点。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1.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1)山川之美,古来共共谈两岸石壁,五色交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俱备(2)高峰入入云,清流见见底晓雾将将歇,猿鸟乱乱鸣夕日欲欲颓,沉鳞竞竞跃明确:明确:(1)词语含义共:共同。交:交相。俱:都。入:耸入。见:看见。将:将要。乱:纷乱。欲:将要。竞:争相,争着。(2)用词妙处“共”与“未复”,前后呼应,形成对比。既彰显古人的雅量深致,也感叹今人的粗陋无文,隐含自矜自得之意,犹言自己不仅能方驾康乐,直可追比古人。岩壁五色斑斓,着一“交”字则有目
18、眩神迷之意;竹树青翠欲滴,用一“俱”字则现终年常绿之色。前者绚烂已极,然繁华易落;后者素朴已极,然终岁不改,自然之趣,万物之理,均在此句中。一个“入”字极写山之高,一个“见”字极写水之净,用笔洗练。“将”“欲”二字,赋景物以动态,而动中自然有静:“乱”“竞”极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的宁静,使得景物极具生命力。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赏析其妙处。2.课后作业2.课后作业(1)反复诵读本课课文,尝试跟随情境背诵视频背诵出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录制背诵小视频上传到班级群中,展示背诵成果。(2)搜集苏轼生平、思想等资料,查阅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形成自己的资料袋。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山川之美:山与水、早与晚、动与静、起与伏月色之美:入户之月、庭下之月短文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