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精品课件:第六章疮疡之第四节痈.ppt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429601 上传时间:2020-04-03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0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精品课件:第六章疮疡之第四节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医外科精品课件:第六章疮疡之第四节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医外科精品课件:第六章疮疡之第四节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医外科精品课件:第六章疮疡之第四节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医外科精品课件:第六章疮疡之第四节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节 痈 Carluncle,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朱晓光,概述,病名释义:痈有“内痈”与“外痈”之分。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是气血为毒邪壅塞不通所产生疾病。本节只叙述外痈。外痈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2. 临床特点: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多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3. 分类命名:生于颈部的称颈痈;腋下的称腋痈;脐部的称脐痈;胯腹的称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委中毒。,颈痈,病名释义: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

2、疾病。俗称“痰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临床特点:初起局部肿胀、灼热、疼痛,皮色不变,肿块边界清楚。,病因病机,外感风温、风热:风温、风热之邪外受,蕴而化火,夹痰壅结于少阳阳明之络。 肝胃火毒上攻:内伤情志,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结于少阳脉络;或喜食辛辣,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结于阳明而成。 内生痰热:过食膏粱厚味,脾胃传化失司,生痰生浊,化热化火,邪气留阻肌肤。 毒邪流窜:因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疮疖等感染毒邪而诱发。,临床表现,年龄季节病史:儿童春季多见,多有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疮疖,或附近皮肤黏膜破伤史。 部位:颈旁两侧,耳后、项后、颌下、颏下 全身症状:恶寒发热、头痛、口

3、干、便秘尿赤等。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局部症状:初起结块形如鸡卵,皮色不变,肿胀,灼热,疼痛,活动度不大,逐渐漫肿坚实,焮热疼痛。经7 天左右,如不消散,即欲成脓,此时结块处皮色发红光亮,肿势高突,疼痛加剧,痛如鸡啄,按之中软而有波动感。溃后流脓黄白稠厚,肿消痛减,10天左右愈合。,诊断要点,发于颈部两侧或颔下、耳后、颏下等处。 局部淋巴结肿胀疼痛,边界清楚,形如鸡卵。 多全身伴有风温外感症状。,鉴别诊断,痄腮 发于腮部,色白濡肿,酸胀少痛,不会化脓,常双侧发病,7-10天消退,有传染性。 臖核 多由头面疮疖、口疳龋齿等口腔疾患引起,结核肿形较小,推之活动,一般无全

4、身症状。多数不化脓。,治疗,内治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为主。外治根据初起、成脓、溃后三期,分别用箍围束毒消肿、切开引流、祛腐生肌治疗。 初期属风热痰毒证,火郁者清之,夹风者表之,夹痰者化之,使邪去而毒自消。 中期属热胜肉腐,清火托毒透脓,忌苦寒冰伏之剂,反致毒滞难化,肿块坚硬难消。 后期一般勿需内治,但应注意气血损耗,脓出不畅者,注意补托。,内治法 1.风热痰毒证 证候:颈旁结块,初色白濡肿,形如鸡卵,灼热,疼痛,渐漫肿坚实,红肿热痛;伴恶寒发热,头痛项强,咽痛,口干、溲赤便秘。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以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主方:用牛蒡解肌汤加减。 成药:蟾酥丸、犀黄丸。,2.肝胃火毒

5、证 证候:颈部白肿或红肿,肿势散漫,连及颈之前后或耳下,硬结疼痛;伴高热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消肿。 主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成药:蟾酥丸,3-5粒,吞服,儿童减半;犀黄丸,每服3g,每日2次。,腋痈,病名释义:指发生在腋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腋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临床特点:腋下暴肿、灼热疼痛皮色不变,伴恶寒发热上肢活动不利,溃后容易形成袋脓。,病因病机,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疮疡等感染病灶,毒邪循经流窜所致。 肝脾积热,气滞血壅或兼忿怒气郁而成。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淋巴管炎累及相应淋巴结或其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至所属区域淋巴

6、结的炎性病变,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临床表现,病史:多有上肢皮肤破伤或疮疡史。 局部症状:腋窝突然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上肢活动不利。1014天肿块中央变软,皮色转红,按之应指,溃后脓出稠厚,肿消痛止。若溃后脓流不尽,肿势不退,多为脓出不畅,需及时扩创引流。 全身症状: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纳呆,苔薄,脉滑数;化脓时加剧,溃后减轻或消失.,诊断要点,腋下暴肿,灼热疼痛,皮色不变。 化脓缓慢,易致袋脓,愈合较慢。 多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并应根据病情作B超等检查。,鉴别诊断,腋疽:初起结块推之可动,疼痛不甚,

7、约需3 个月化脓,溃后脓水稀薄,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收口缓慢,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若发于小儿患者可因在肩部接种卡介苗引起。多无明显全身症状。,治疗,初期:属肝郁痰火,注重清肝消肿化毒,促其早期消散。 中期:属火毒炽盛,需注意清火透脓托毒。 后期:疮口久不收敛,属气血虚弱,当益气健脾,挟正固本,注意养阴。 外治:脓成切开宜低位,切口够大,以利引流,溃后宜早期加用垫棉法,以防袋脓,则疮田易合。,内治法,1.肝郁痰火证 证候:腋窝肿胀、疼痛,上肢活动不利;伴发热心烦,头痛,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解郁,解毒消肿。 主方:柴胡清肝汤加减。 成药:蟾酥丸、犀黄丸。,

8、外治法,初起:金黄膏外敷,或太乙膏掺红灵丹外敷 成脓:切开排脓,宜循经直开,低位引流。 脓尽:掺生肌散,外盖生肌玉红膏,并加盖棉垫,紧压疮口,以加速愈合。 溃后:药线蘸八二丹或九一丹引流,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脓腐已尽,外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预防与护理,(1)参照“颈痈”。 (2)疮口收敛后加强上肢功能锻炼。 (3)保持心情舒畅。,胯腹痈,病名释义:指生在胯腹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古代称为“跨马痈”。相当于西医学的腹股沟急性淋巴结炎。 临床特点:结块肿痛,皮色不变,步行困难。,病因病机,破损染毒:因下肢、阴部疮疖或皮肤破损,外染毒邪,循经而发。 湿热内蕴:湿热火毒内蕴,气滞夹痰凝结而成。,临床

9、表现,病史:多有下肢、阴部破伤史。 初起:胯腹部有一结块,形如鸡卵,肿胀发热,皮色不变,疼痛明显,患侧步行困难,伴恶寒发热等症状。 成脓:肿块增大,皮色转红,持续跳痛,伴恶寒发热、大便秘结等症状。,诊断要点,胯腹部肿块,形如鸡卵,肿胀疼痛。 髋关节活动受限,步行困难。 化脓时伴寒热等全身症状。,鉴别诊断,胯腹部臖核:多由下肢、阴部疮疖感染等疾病引起,但结块肿形较小,推之活动,一般不会化脓,无全身症状。,治疗,(一)内治法 1.湿热蕴结证 证候:胯腹部结块肿痛,患肢拘急;伴恶寒发热口干、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方: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成药:牛黄解毒片,每服

10、3片,每日3次。孕妇禁用。,(二)外治法 参照“颈痈”。 预防与护理 (1)参照“颈痈”。 (2)疮口收敛后加强髋部功能锻炼。,脐痈,病名释义: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绕脐而生者,称盘脐痈。相当于西医脐部化脓性感染,脐肠管异常、脐尿管异常继发感染等。,2. 临床特点:病前脐孔出水、尿;初起脐微肿,渐大如瓜,溃后脓稠无臭则易敛,若脓水臭秽则易成瘘,且不易愈合或反复发作。,病因病机,湿热火毒: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致心经火毒、脾胃湿热移热于小肠,结于脐中,气血不通,血凝毒滞而成,因小肠分清泌浊,故其又多兼湿邪。 外伤染毒:脐部湿疹出水,复因搔抓染毒而引起。 先天不足:脐部发育不全,易于感受邪毒而发病

11、。,临床表现,病史:脐部湿疮,或脐孔溢尿或粪史。 局部症状:初起脐部外突,微肿微痛,渐大如瓜,或红或白,触之疼痛。成脓时伴发热口干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稠厚而无臭味者易愈。溃后脓出臭秽,或夹粪、尿,创口久不收口,脐部胬肉高突,脐正中下方有条索状硬结者,则已形成脐漏。 瘘管造影,诊断要点,病史:发病前有脐部湿疹史,或有脐孔排出尿液或粪便史。 症状:脐部肿胀疼痛,脓出臭秽,或形成脐漏。 辅助检查:久不收口者,行瘘管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鉴别诊断,脐部湿疹:脐中潮红湿润,或湿烂流滋,痊痒。,治疗,1.内治以清火利湿解毒为基本原则 初期:属湿热火毒,注重清热利湿,促其早期消散,否则有内溃透肠之虑。 中期

12、:火毒炽盛,需清火解毒,透脓托毒 后期:疮口久不收敛,属脾气虚弱,当益气健脾,挟正固本,注意养阴。,2.外治: 初起:宜消 溃后:宜敛 成瘘:溃后脓液臭秽或夹有粪汁,或排出尿液,或脐翻胬肉,久不收敛,有溃膜成瘘之虑者,应手术治疗。,(一)内治法,1.湿热火毒证 证候:脐中肿胀,皮色红赤,疼痛;发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方: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 成药:黄连解毒丸,每服10g,每日2次,2. 气虚夹湿证 证候:创口经久不敛,脐部胬肉高突,中心有漏管,脓出臭秽;伴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差,大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

13、益气。 主方:四君子汤加黄连、鱼腥草。 成药:参苓白术散,每服6g,每日2次。,(二)外治法,初起:用金黄帝或玉露帝外敷。 溃后:用红油帝或青黛帝掺九一丹外敷。 脓尽:改用白玉膏掺生肌散。 成漏:插入七三丹药线或白降丹药捻化管提脓。必要时可行瘘管切除术及修补术。,预防与护理,积极治疗脐部先天性疾病。 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勿用手抓弄脐窝。 脐痈愈后反复发作者,宜手术治疗。,委中毒,1.病名释义:发生在腘窝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腘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2.特点:腘窝部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屈伸不利,愈后可有短期屈伸困难。,病因病机,湿热下注:胆经移热,膀胱湿热结聚,壅而不行,阻于脉

14、络所致。 破损染毒:患肢破伤,感染毒邪,以致湿热蕴阻,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寒湿下受:寒湿之邪自下先受,循足少阳入于腘中,蕴积化生湿热,气血为之阻隔,而毒成脓生。,病因病机,西医学认为本病是淋巴管炎累及相应淋巴结或其他化脓性病灶经淋巴管至所属区域淋巴结的炎性病变,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临床表现,病史:多有患足、腿皮肤破伤史。 症状:初起委中处木硬疼痛,皮色不变或微红。肿块形成则患肢小腿屈伸因难,行动不便;伴恶寒发热、纳差。如肿痛加剧,身热不退,2-3 周后则欲成脓。溃破后脓如蛋清,2周左右愈合。,临床表现,脓成后切口过小或位置偏高,或任其自溃,脓出不畅,则影响疮口收敛

15、。疮口愈合后,患肢仍屈曲难伸者,经功能锻炼后,2-3个月可恢复正常。,诊断要点,委中穴处木硬疼痛,小腿屈伸困难。 一般2-3周成脓,脓出不畅者愈合较慢。 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鉴别诊断,腘窝囊肿(胶瘤):可生于腘窝,结块如核桃大小不等,呈圆形,表面光滑,质硬韧或囊性感,局部微痛或无感觉,不发热,不化脓,穿刺可抽出胶样液体。,治疗,内治以清热利湿,和营祛瘀为基本治则。 初起:宜活血化瘀,舒筋散邪,令气血流通则毒邪不得结聚,促其早期消散。 成脓:毒壅酿脓成脓,则宜清利湿热,散坚消肿,托毒透脓。 溃后:脓成外溃后,气血已亏、久不收口者宜补益气血,挟正固本,生肌敛疮。,辨证论治,治则用方: 初起气

16、滞血瘀,需和营活血、消肿散结,用活血散瘀汤加减。 湿热蕴阻需清热利湿、和营活血。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 溃后气血两亏,需益气养血、调补气血,用八珍汤加味。,内治法,1. 气滞血瘀证 证候:初起木硬疼痛,皮色微红,活动稍受限;伴全身恶寒发热。苔白腻,脉滑数。 治法:和营活血。 主方:活血散瘀汤加减。 成药:黄连解毒丸,每服10g,每日2次。,内治法,2. 湿热蕴阻证 证候:腘窝部木硬肿痛,焮红疼痛,小腿屈曲难伸;全身恶寒发热,口干不欲饮,纳呆。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和营活血。 主方: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 成药:当归拈痛丸,每服6g,每日3次。,3. 气血两亏证 证候:起发缓慢

17、,肿成难溃,溃后出脓如蛋清状,疮口收敛迟缓,膝之屈伸不利。舌质淡,舌苔薄,脉细。 治法:调补气血。 主方:八珍汤。 成药:气血双补丸,每服9g,每日2次;或归脾丸,每服6-9g,每日2次。,外治法,参照“腋痈”。 脓成不宜过早切开,刀口位置应在腘窝中央折纹偏下方。若溃后流脓不尽,肿势不退,日久不愈,多因切口过小或自溃,引流不畅,发生袋脓,脓毒不尽所致。需及时扩创。 脓出如鸡蛋清样黏液时,用生肌散收口,并以棉垫紧压疮口,可加速愈合。,预防与护理,下肢足踝部位有疮疡、伤口时,应及时治疗。 疮口愈合后患肢筋缩难伸者,用一个玻璃瓶或竹筒放在地上,嘱患者坐靠背椅上,患肢脚踏在瓶或竹筒上,作伸屈活动功能锻炼,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开始滚的幅度小些,以后逐浙加大,直至患肢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职 > 医药护理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外科精品课件:第六章疮疡之第四节痈.ppt)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