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混易错点易混易错点 2727、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错因归纳:错因归纳: 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哲学观、 修养方式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不到位。 释疑解惑释疑解惑 (1)相同点 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 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 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 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 境界,与天理为一。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
2、护专 制统治。 (2)不同点 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 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 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 “格物致知” ,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 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 “理” 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 “发明本心” ,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真题突破真题突破 1 (2019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程颢诗云: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 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
3、乐,男 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可知要以平静的心情欣赏万物,享受 自然的乐趣, 人们对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相同的, 所以人应随着四季的变化享受自然 的乐趣,保持内心的快乐,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体现 了人和万物的相通之处,故选 B 项;道家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且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 然的相通之处而非和谐共处,排除 A 项;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 态度,排除 C 项;无为而治是
4、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排除 D 项。 2 (2018天津高考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上为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且题干中“君 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 ,故 A 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 而立, 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 故其轻重如此” ,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 ,故 B 项正确;
5、 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 ,故 C 项 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 D 项错误。 3 (2018.4浙江高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 重建儒学信仰 人人都有良知 无私则无心 道德自我完善 A B C D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 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人人都有良知,故正确; “无私则无心”属
6、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 张,故错误;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正确; 选择 D 项符合题意。 4 (2016上海单科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 “源头活水”认为知识是不断更新的, 只有不断的学习探索, 才能使自己保持活力。 这与孔孟仁政思想无关,故 A 项错误;这与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无关,故 B 项错误;这与两 汉经学无关, 故 C 项错误; 这首说理诗是朱熹的作品,
7、 符合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格物致知” 的思想,故 D 项正确。 5 (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 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 正确的有( ) 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 B C D 【答案】C 【解析】朝鲜来华使者认为“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说明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故正确;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并未超越理学范畴,心学承认“理”的存在,只是求 理的方法不是外求而是在内心中领悟,故错误;王阳明主张“发
8、明本心以求理” ,朱熹求 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正确;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而不 是叛逆,故错误,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6 (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 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答案】D 【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 A 项错误;人性 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 B 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和 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
9、,因 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 ,故 C 项错误,D 项正确。 7 (2013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 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D 【解析】本题具有乡土气息,解题关键在于对“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 保守家业”这段话的理解。A 选项“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 义、礼、智、信” ,材料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B、C 选项都
10、缩小了材料范围,只提到一个方 面“去恶从善” 、 “保守家业” ;所以选 D。 8 (2013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 “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 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答案】D 【解析】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则 A、B 可排除。而朱熹是主张格物致 知的,是通过处在手段明理,而材料是反对的,因而选 D。 9 (2012全国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 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
11、生人(民)之道, 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从题干中的关键信 息可知,D 项正确;ABC 项都对题干的曲解,排除。 10 (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 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 BD 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
12、”,而何为“生”呢?“生, 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 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 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关系:生,仁也。易错选 C 项。 11 (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答案】A 【解析】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 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 A 项符合题意。 C 项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属于格物致知,归程朱理学,排除。B、D 两项表述错误。故选
13、 A 项。 12 (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 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答案】C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 的心。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13 (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 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答案
14、】B 【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 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 说了很多, 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 坚定信念。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 己安身立命之地。 由此可见, 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 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 “格 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 是万物的本原, 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 A、C、D 三项。 14 (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 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15、”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答案】A 【解析】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 “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 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 ;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 代哲学观点;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 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 ,解答此题。题中陌生材料出处:“形者,有生之本。故养生 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 生。”(北宋王安
16、石临川集礼乐论 )/“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北宋邵 雍 观物内篇 ) / “夫形于天地之间也, 物也” (南宋叶适 水心别集进卷诗 ) / “舍 天地则无以为道,天地常运而人道不息”。 (南宋陈亮与徐彦才大谏 ) 模拟突破模拟突破 1“或问:格物须物物格之,还只格一物而万理皆知?曰:怎得便会贯通?若只格一物便 通众理,虽颜子亦不敢如此道。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 贯通处。”材料体现了朱熹( ) A希望通过实验途径寻求科学真理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 C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 D强调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通过
17、实验途径,且格物致知也并非是寻求科学真理,故 A 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故 B 项错误;材料“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 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体现了其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思想,故 C 项正确;朱熹思想中没有涉及个体的价值和人性的尊严,故 D 项错误。 2王守仁提出“四民异业同道”论时指出,舜帝在位时封的九个官职中,“首稷(农业)而 次契(商业)。垂工益、虞(工业),先于夔、龙(教育)”。这一观点( ) A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B顺应了明朝社会经济发展潮流 C促进明朝革新官僚机构 D充分肯定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王守仁提出“四民异业
18、同道”论,认为农业、商业、工业、教育虽然行业不同,却 都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说明其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有所改变, 符合明代商品经 济快速发展的潮流,故 B 项正确。 3宋代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 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这反映了( ) A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B两者都认为理欲之辩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C两者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 D理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朱熹和王阳明都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的核心内容便是道德伦 理观念,说明两者都重视道德,故 A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
19、提到理欲之辩在理学中的地位,故 B 项错误;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属于人文主义思想,故 C 项错误;宋明时期理学对社会 发展的阻碍作用还未明显展现出来,且材料也未体现,故 D 项错误。 4.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 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 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答案】D 【解析】关键信息: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从题干中的关键信 息可知,D 项正确;A、
20、B、C 三项都对题干有曲解,排除。 5.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 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 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 【答案】A 【解析】A 项“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大意是:大学之道在于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 识;与材料大意一致,是正确选项。B 项“存天理,灭人欲”大意是: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 等级秩序,克制个人欲望。C 项“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是指:自己以君子的言行约束
21、自己,行君子之为,则其他人就没有机会诋毁你。 D 项指学者必须先立志。 6.朱熹曰:“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 良知。”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学与心学的知识,A 项和 C 项只是王阳明的观点,D 项只是朱熹的 观点。 B 项表述符合两者共同观点,故选 B 项。 7.(2018北大教育冲刺演练)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但他们在理想方 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 )
22、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 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 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 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 【答案】 A 【解析】 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 他们都是面对佛道思想对儒学思想的冲击而展开的 复兴儒学的运动,其目的就是重建儒家文化新秩序,使儒学更加哲学化、思辨化、理论化, 以更好地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 A 项正确。 8.(2018湖北襄阳考前调研)若从现代观念言,朱子言格物,其精神所在,可谓既是属于伦 理的,亦可谓属于科学的,其“科学”主要表现在( ) A.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B.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 C.用伦理纲常维护统治 D
23、.强调人具有正当私欲 【答案】 B 【解析】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方式探求理,故 B 项正确。 9.(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某学者指出, “程朱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使人们从宗教 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同中走出。 ”这说明程朱理学 ( ) A.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 B.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 C.破除了宗教的精神束缚 D.改变了传统的治学方式 【答案】 A 【解析】据材料“使人们从宗教感情中解脱出来,从鬼神迷信中清醒,从汉唐经传注疏的胡 同中走出”可知,程朱理学有利于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故 A 项正确。 10.(2018河北保定模拟)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 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宋理宗的言行( )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 C.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 【答案】D 【解析】宋理宗对理学和朱熹的肯定,有利于发挥理学的教化功能,故 D 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