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教学目的: 要求学习了解市场经济的缘由、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市场机制的含义、相互之间的联系,结合实际说明市场如何配置资源。 教学重点: 市场机制的含义、联系以及配置资源的过程。,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1 资源配置与市场经济,1.1.1 资源与资源配置 1.1.2 资源配置和经济选择问题 1.1.3 理解资源配置的有效分析工具: 生产可能性边界 1.1.4 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经济体制 1.1.5 市场、分工和交易 1.1.6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1.1 资源与资源配置,资源:在经济
2、学上又称为禀赋或要素,是指人们可资利用,投入后能生产出满足人的欲望的经济物品的各类财货,包括: 自然资源:土地、森林、矿产、水源等 物质资源:基础设施、厂房设备、能源、原材料等 人力资源:劳动力数量、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 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等 无形资源:一国的制度和文明、市场容量、专利、 商标、信誉、工艺诀窍等,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经济学中的四要素分类法: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技术) 经济物品:能满足人的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经济物品又可分为物品(goods)和服务(service)组成,分别由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提供。 欲望:想得到又没得到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凡是
3、能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被称为效用。一件物品或服务越能满足人的欲望,则其效用越大,所以对同种物品或服务的效用评价,是主观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1.2 资源配置和经济选择问题,经济学定义: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分配给相互竞争的用途的科学。即经济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 人的欲望具有多种特征:无限多样性、差异性、有限性和层次性。而资源却总是稀缺的,因为满足人的欲望的物品和服务是由资源转化而来。因此,经济学要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经济选择问题:,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 为谁生产? 现在生产还是将来生产?
4、,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1.3 理解资源配置的有效分析工具: 生产可能性边界,定义:一个经济体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两种(类)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解读:,为什么经常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如C点,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在边界线上的不同的点,如A、B点,哪一个更好呢?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一个社会的产出能否超越生产可能性边界呢?如D点,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1.4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好的经济体制应该满足下面三大目标:一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二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三要持续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一章
5、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按照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不同,经济体制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基本不存在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不存在产品过剩或短缺,但生产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由中央计划部门统筹规划,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地下达生产指标,完成资源配置的生产组织方式。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因决策失误,会出现产品过剩或短缺,而且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市场经济:分散的经济主体受利益驱动,自发地响应市场信号,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完成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1.5 市场、分工和交易,市场:是人们进行物品和要素交换的场
6、所,并由此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它由三方面组成: 市场主体,指有成独立经济利益的自然人或法人团体; 市场载体,也叫市场客体,是交易赖于进行的设施、机构和平台,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市场规则,它规定了市场主体的行为边界,包括一些正式的商业律法和非正式但长期尊循的商业规范。 市场的功能:弗里德曼概括为传送信息、提供激励、 收入分配。,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分工与专业化:市场和市场交易是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产物。分工与专业化的作用体现在提高生产效率。(请参阅斯密的有关论述) 交易:生产和交易是市场经济中人类活动的两个侧面。生产活动完成的是物的形态上的转换,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
7、交易活动完成的是物在所有者归属上的转换,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生产活动和交易活动,都能提高人的效用满足水平,但也都是的成本的。,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1.6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自主的市场主体:自由企业制度是自主的市场体系的核心。为保证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企业必须具备独立的财产权和自主的决策权。 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应该是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 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制化和契约化;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间接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体现为宏观调控,它是一种间接的、运用经济杠杆实施的总量调控 必要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8、的支撑系统和安全阀,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2 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1.2.1 单个商品和要素的供求机制 1.2.2 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 1.2.3 价格机制供求决定价格的机制 1.2.4 价格机制价格调节资源配置的机制,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2.1单个商品和要素的供求机制,单个商品和要素的供求关系决定着他们的价格,因此,供求机制又可称为价格机制中的价格形成机制。 供给:是指企业、行业和社会为市场所提供的某种商品或要素的问题。 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主要有:市场预期;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企业应变能力;资源稀缺程度;价格水
9、平。 要素的供给,主要取决于机会成本等因素。,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需求:是整个社会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有支付能力的购买总量。 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有:购买者的收入水平;社会总人口;购买者的偏好;价格水平。 要素的需求,主要取决于要素的边际生产。,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供求机制,所谓供求机制,指的是供给和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平衡机制,并使价格趋于均衡的规律性。 具体来说,当供求不平衡时,调节供求的方式有两种: 数量调节,也称供给调节。 价格调节,也称需求调节。,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2.2 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上对
10、所有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和。 总需求的的构成: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有四个相对独立的支付部门,即构成四大需求:居民的消费支出、厂商的投资支出、政府的购买支出、国外对本国产品我劳务的净支付,即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社会总供给,社会总供给: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上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影响总供给的因素:一是社会的最大生产能力,二是受制于需求约束的实际产量。实际产量围绕潜在产量的波动,决定着宏观经济的波动。 概括地说,社会总供给是在已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适应当时的社会总需求所实际提供的产出量,它决定了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进而决定着就业水平。,第一章 市场经济
11、的资源配置机制,1.2.3 价格机制供求决定价格的机制,价格机制:是指供求决定价格,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配置的结果又反过馈到供求的循环作用过程。它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对资源的配置机制这样两个方面。,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供求决定价格的机制,需求法则:商品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 供给法则:商品价格与供给量成正比 供求决定价格的机制:当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一致时的价格,被称为市场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的变动:需求变动;供给变动;同时变动。,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2.4 价格机制价格调节资源配置的机制,商品价格的变动调节资源配置: 某种商品价格的提高,会刺激该种商品生产和供给
12、增加,而抑制对它的需求和消费,反之,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刺激该种商品需求和消费增加,而抑制对它的生产和供给。这使价格机制成为最有效和最灵敏的调节手段,它能够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和企业间的分配,并激励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要素价格的变动调节收入分配: 要素价格的变动有三种调节作用:一是调节收入分配;二是刺激社会增加稀缺的、高生产率的要素供应;三是使要素流向能使其发挥最大效能的人、企业或领域。,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3 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1.3.1 竞争机制:竞争的类别 1.3.2 竞争机制:竞争与垄断的关系 1.3.3 竞争机制的作用 1.3.4 市场竞争
13、的规则 1.3.5 风险的含义 1.3.6 风险的分类 1.3.7 风险的管理 1.3.8 风险机制的作用和条件,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3.1 竞争机制:竞争的类别,竞争机制:是指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维护和扩大自身经济利益的普遍方式。 按不同的分类方法,竞争的类别包括: 按竞争领域分:行业内的竞争/行业间的竞争 按参与竞争的主体分:供给者之间的竞争/需求者之间的竞争/供求之间的竞争 按竞争的方式的内涵分:同质竞争价格竞争/异质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并购竞争等),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3.2 竞争机制:竞争与垄断的关系,竞
14、争与垄断是一对孪生兄弟,竞争的结果导致垄断,而垄断也并没有消除竞争,一定程度的垄断能提高行业的一体化程度、国际竞争力和经济绩效。,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根据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可将市场竞争状态分为下列三种状态: 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的条件和特征:原子式市场、信息完全、进入退出自由。 不完全竞争,指有垄断势力和垄断行为的市场状态。 市场经济不发达和市场机制不完善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分割、限制竞争;行政审批、阻碍竞争;缺少规范、妨碍竞争。 发达市场经济中的不完全竞争:独家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等三种类型。 有效竞争,有效竞争指的是一种既能保持竞争活力、限制垄断行为,又能利用规模经济的市场
15、竞争格局。,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3.3 竞争机制的作用,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实现途径。 竞争机制的作用体现为: 竞争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竞争优化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竞争促进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3.4 市场竞争的规则,要形成并维持有效竞争的格局,规范企业竞争行为,必须制定实施相应的市场规则,它是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 市场进入规则:它规定了市场主体进入市场时必须具备的条件和法宝程序。 市场竞争规则:它是保证各市场主体能够在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的行为准则。 市场交易规则:它是关于市场主体进行市场交易
16、行为时的规范的准则。 市场仲裁规则:它规定了解决市场主体间经济纠纷的机构、依据和程序。,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3.5 风险的含义,风险:是指某一行动的结果具有多种可能而不能确定的状况。市场活动的风险大多产生于环境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区别一下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差异。 我们通常所讲的风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风险,即一项投资的净收益现值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未来收益小于期望值的负偏差。但风险与收益是共存的,高风险高收益。,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3.6 风险的分类,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因生产经营方面的原因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举债经营而
17、给企业财务链带来的不确定性。,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非系统风险和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也称公司风险,是可以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分散的风险。 系统性风险:也称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某些原因,给所有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如利率、汇率变动等。,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3.7 风险的管理,风险管理:就是促使人们在决策和行动中认识到风险的存在、进而保持理性,全面把握和衡量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把风险控制在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提出相应的风险化解对策。风险回避:通过放弃放弃投资计划或其中的一些高风险项目,来消除风险可能导致的重大损失。,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风险管理手段有以下几种:
18、,风险控制:指对已经发生的风险,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 风险隔离:指将某一可能的风险因素在时空上加以隔离,如对风险较大的项目设立独立公司以减少对整个企业的影响。 风险组合:通过实行多项目组合来降低风险,前提是风险是相互独立的。 风险固定: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运用套期保值、保险等金融工具将风险的损失固定下来。,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1.3.8 风险机制的作用和条件,风险机制可定义为经营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迫使企业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求平衡,最终使资源流向既敢于冒险、又具有较强风险管理能力的企业的社会选择过程。,第一章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风险机制的功能: 迫使企
19、业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激发企业进行各类创新活动 风险机制是企业筛选机制,使资源向创新能力强、风险控制优的企业集中。 风险机制的作用条件: 企业成为独立自主的法人实体 实行严格的企业破产制度 完善的商业保险体系和社会保险制度。,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教学目的: 要求学习了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几个主要阶段的理论依据、特征,以及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市场经济模式的特征和优缺点。 教学重点: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演变历程以及几个主要国家市场经济模式的异同点。,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1 自由市场经济,2.1.1 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演进 2.
20、1.2 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经济学说 2.1.3 经济学的三次革命和“自由放任”、“国家干预”思潮的更替 2.1.4 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1.5 自由竞争时期的市场经济体制 2.1.6 垄断竞争时期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自由市场经济:财产完全归私人所有,市场活动主体是自主经营的私人业主企业,国有经济比重很小;国家保证交易和契约的自由,使之具有法律效力;人们具有消费、就业和投资的充分自由和分散独立的决策,这些独立分散的私人经济活动完全由市场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调节和引导;国家依靠法律手段维护私人财产和契约效力,发行货币和征收捐税,没有干预调节经济运行的职能。
21、,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1.1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演进,法国重农学派第一次提出了“自然秩序”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向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论”提出了挑战。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和阐述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法国学者萨伊又提出了“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萨伊定律。 洛桑学派的瓦尔拉斯从市场经济体系入手,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 意大利学者帕累托从资源配置最优和效率的角度论证了一般的可能性和存在性。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从局部均衡的角度论证了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资源配置的作用。,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1.2 亚当斯密的自由放
22、任经济学说,“经济人”假说 亚当斯密没有明确提出“经济人”的概念,但是,他在考察经济生活时,把具有多种品种的人和作为经济上的人区分开来,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运用了“经济人”的假设。 “看不见的手”和自然秩序 这是亚当斯密理论中最著名、最具有深远影响的概念。他认为,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并不是毫无规划地进行的,而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进行调节。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 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实质上就是反对以垄断和国家干预为特征的经济政策和主张,提倡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1.3 经济学的三次革命和“自由放任”、“国
23、家干预”思潮的更替,1776年,国富论出版。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出的手”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彻底推翻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论”,从而完成了西方经济学的第一次革命“斯密革命”。 1870年 前后,边际分析方法被引入经济分析之中,于是引发了经济的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书中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一整套的宏观调控理论和政策体系后,“自由市场理论”才被“国家干预理论”所替代,于是,经济学出现了第三次革命“凯恩斯革命”。,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1.4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其
24、基本特征有: 财产完全归私人所有,市场活动主体是自主经营的私人业主企业,国有经济比重很小。 国家保证交易和契约的自由,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人们具有消费、就业和投资的充分自由和分散独立的决策,这些独立分散的私人经济活动完全由市场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调节和引导。 国家依靠法律手段维护私人财产和契约效力,发行货币和征收捐税,没有干预调节经济运行的职能。 西方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870年代以前,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1870-1930年代,有垄断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1.5 自由竞争时期的市场经济体制,自由私人企业制度 这一时期,市场活动主体
25、是自主经营的中小型私人业主企业,中心人物是私人资本家。 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和引导 总体上国家不干预经济活动,也不存在有组织的社会协调中心。资源配置在企业的竞争和优胜劣汰中 完成。 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波动频繁 企业间竞争的残酷性,加上市场自发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使这一时期经济的周期性收缩频繁发生。,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1.6 垄断竞争时期的市场经济体制,垄断资本家和股份公司制度 在自由竞争中,一部分小企业通过资本积累迅速地成长为大企业,由于大企业能够更多地采用新技术,更广泛地实行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结果大企业排挤和吞并小企业 ,使资本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
26、 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由市场机制和垄断组织共同调节 垄断组织发挥了整合产业内资源配置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周期性。 国家开始尝试干预经济活动 主要是作为“反危机”的手段,尚未形成对经济的经常的全面的干预调节。,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2 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2.2.1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 2.2.2 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责难 2.2.3 凯恩斯主义的失灵和新古典主义的复兴 2.2.4 新凯恩斯主义 2.2.5 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体制 2.2.6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非国有化”运动,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生产资料私有制占
27、主体,国有经济和合作经济作为补充形式;市场机制是调控经济运行的主导方式,国家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对经济干预调节,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由国家直接控制;在市场结构方面,出现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垄断力量,完全竞争市场过渡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但竞争仍占主导地位,所以又称为竞争性市场。,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2.1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萨伊定律”及其存在条件 萨伊于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被后人称为“萨伊定律”的著名论点: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 前提条件之一:投资恒等于储蓄 前提条件之二:工资具有充分的弹性 前提条件之三:货币中性,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
28、2.2.2 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责难,凯恩斯对“萨伊定律”的责难 价格粘性与工资刚性理论 引入消费函数理论 货币具有“非中性” 凯恩斯的三大心理规律和国家干预政策 边际消费倾向,在短期中 ,边际消费倾向一般会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因而会出现消费需求不足。 资本边际效率,即投资的预期收益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也会有递减的趋势。 流动性偏好,利率是对借出人牺牲流动性偏好的补偿,因而利率不会下降到零。,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2.3 凯恩斯主义的失灵和新古典 主义的复兴,货币主义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他提出了既区别于凯恩斯货币理论又于传统货币数量论不同的“现代货币
29、数量论 ”。 理性预期 也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其代表人物是卢卡斯。理性预期就是各经济主体在掌握能够获得的有用的信息的基础上,按理性原则处理它们所形成的期望。 供应学派 也叫供给经济学,其代表人物是欧根和拉弗。主要理论有“税收模子模型”和“拉弗曲线”。,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2.4 新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斯蒂克利茨、克罗格曼等为代表的美国年轻一代经济学家,在沿袭凯恩斯理论基本匡架的基础上,吸收前人将宏、微观分析结合起来的有益探索成果,同时又抛弃了新古典主义市场出清的假定,得出了新凯恩斯主义的结论:资本主义经济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必然出现经济波动,因而
30、国家干预经济是必要的, 宏观政策是有效的。,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2.5 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国家实行的国家干预型市场经济体制可分为以下两类: 有国家干预调节的市场经济 根据国家干预调节的侧重点不同,可以把这种类型的经济体制分为三种模式: 侧重对市场运行过程的干预调节 侧重对市场竞争制度和环境的建立和维护 侧重对市场分配结果的干预调节 有计划指导的市场经济 这种计划有三个特点:协商性/指导性/预测性,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2.6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 “非国有化”运动,二战后,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西方国家政
31、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空前提高,主要表现为: 国家预算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迅速上升 国家对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形成施加影响 通过财政投资和国有化运动,涌现了一批国有企业 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复兴和国有企业经营绩效低下这一弊端充分暴露,导致到20世纪70年代末,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和“私有化”成为一股世界性风潮。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的数目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都有了明显的下降。,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3 国外市场经济体制模式,2.3.1 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模式 2.3.2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2.3.3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2.3.4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
32、式 2.3.5 政府的经济职能和活动方式,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现代美国经济分两大部类,一类是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私营部门,一类是不通过市场来配置资源的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又分为两大领域,一是公共财政,是非商业性的,通过财政收支来完成其运行;另一是国有资产,属盈利性和商业性的,它通过国有资产的运转谋求其增值。,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3.1 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模式,市场结构:竞争与垄断 美国经济在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竞争与垄断等问题上,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尽可能与市场保持一致,以保证市场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优先,政府直
33、接参与资源配置的范围尽可能缩小。这也就是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在处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政府如何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方面,美国没有法国、日本式的经济计划,但这并非意味着政府对市场无所作为。美国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凯恩斯主义宏观调节手段,达到既不破坏市场功能的发挥,又能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目的。,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3.2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其早期思想来源于德国的两大经济学派:一是“弗赖堡学派”,二是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他们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认为纯粹的自由竞争只是古典学派的一种理论推倒,与现实相
34、差很远。并且自由放任会导致垄断,引起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自由竞争引起的收入不平等反过来又影响竞争和个人的创造精神 。他们还特别强调货币稳定的重要性,主张稳定币值。,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3.3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私有制经济在德国占统治地位,近90%的企业都是私人企业,国有经济占10%左右,在农业和手工业中,则广泛存在着合作经济组织,国家采取一定的扶植措施。 自由市场竞争制度 竞争是“社会市场经济”的核心,在德国政府看来,竞争有两层内涵:一是国内市场的自由竞争;二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德国还竭力主张和倡导全球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国家
35、对经济的总量调节 政府的职责是制定和执行经济法规和经济政策,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给私人企业主以指导和支援,而不是直接干预经济事物。 平衡市场结果,促进社会共同进步 “社会市场经济”宣称所要建立的经济体制是要消灭社会贫富悬殊,使绝大多数人享受经济增长的果实。社会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私人制和自由市场竞争基础上的,强调政府对竞争制度的维护,对宏观经济总体的间接调节和市场分配结果的再调节,集竞争效率,调节增长,再分配公平于一体的经济体制。,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3.4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日本的产业组织和企业文化 日本的产业组织政策和企业集团 日本长期以来有着财阀统治的传统。第二次世界大战
36、后,日本政府为了倡导自由竞争,鼓励并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间的联合,成日本20世纪50年代后产业组织政策的核心,从而形成了日本式的企业 联合体和企业集团。 家庭式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 日本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为家庭所有、家庭经营;而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由于相互持股、法人持股和个人股份的分散化,股东会和董事会的作用不大,经理层主宰了企业的经营决策。企业关爱员工,而员工也以厂为家、敬业工作是日本企业的文化特征。,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2.3.5 政府的经济职能和活动方式,经济计划 日本实行经济计划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是比较独特的。经济计划有三种: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年度经济预测和 国土开发与
37、地区发展计划。 产业政策 日本的产业政策颇具特色并且比较成功。政府运用产业政策指导产业的进退,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手段。日本的产业手段相当全面,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能源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等。,第二章 市场经济的演变及其模式,宏观总量调控 与美国不同,日本政府特别重视供给管理,而把刺激需求放在次要地位,以谋求通过微观经济的产出扩张和加速出口来实现宏观总量平衡。日本政府把自己看成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与企业共享信息资源,共同配置经济资源,也共同承担经济风险的责任。,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
38、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以及激进式转轨与渐进式转轨道路的主要特征、优点与缺点。 教学重点: 激进式转轨道路与渐进式转轨道路的主要特征及其比较。,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3.1计划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3.1.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及改革的 必要性 3.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3.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3.1.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 及改革的必要性,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初期都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这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其中有些是思想认识方面的,有些则是历史条件方面的。,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在其初期,曾经发挥过一
39、定的积极作用,表现出它的优越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和消费结构越来越复杂,计划经济体制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其自身潜在的矛盾和弊病暴露无遗,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了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融入全球化浪潮,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3.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原苏联、东欧国家市场经济的确立;在上世纪30年代,围绕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西方经济学界曾经有过一场大讨论。,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此后,南斯拉夫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率先放弃计划经济体制。原苏联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曾经在农业、工业及建筑业领域进行过改革,并围绕“利别尔
40、曼建议”展开讨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也曾经进行过改革,但遭到镇压。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国家才最终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上世纪5070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几个阶段的探索,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后,才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3.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根据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五个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建立
41、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3.2激进式转轨道路,3.2.1激进式转轨道路的内容与特征 3.2.2对激进式转轨道路的评价,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3.2.1激进式转轨道路的内容与特征,激进式转轨亦称“休克疗法”,是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的转轨道路。它由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等人设计,其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休克疗法”首先使用于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治理玻利维亚等国的通货膨胀,形成了“华盛顿共识”,即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自由化,尽可能最快地私有化,在财政金
42、融方面采取强硬政策。在拉美国家,“休克疗法”取得了成功。后来,萨克斯等人把它移植到俄罗斯及其他东欧国家,作为一种转轨道路。,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激进式转轨道路的内容有: 加快所有制改革,实行私有化;放开价格,实行经济自由化;紧缩银根,控制信贷,回笼货币;本国货币在国际上自由兑换,外贸自由化。 激进式转轨道路的特征有: 转轨彻底;速度快,时间短。,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3.2.2对激进式转轨道路的评价,为了正确评价各种转轨道路,首先要确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激进式转轨道路的优点在于: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转轨任务,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地避免了两种体制并存所产生的矛盾
43、与摩擦。,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激进式转轨道路的缺点在于:操之过急,脱离实际;完全照搬外国经验,不一定符合本国国情;本身也有副作用。,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3.3渐进式转轨道路,3.3.1渐进式转轨道路的内容与特征 3.3.2对渐进式转轨道路的评价,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3.3.1渐进式转轨道路的内容,渐进式转轨道路主要存在于中国等亚洲国家和匈牙利、白俄罗斯、乌克兰等东欧国家,与激进式转轨道路相对应。,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渐进式转轨道路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包括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目标及其途径等内容。 中国渐进式转轨道
44、路包括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3.3.1渐进式转轨道路的特征,先易后难,从局部到整体;分阶段进行,分步到位,持续时间长;把自上而下的转轨与此同时自下而上的转轨相结合;把体制内转轨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把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把经济市场化与政治多元化相分离。,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3.3.2对渐进式转轨道路的评价,国内评价: 历来对我国渐进式转轨道路都有不同的评价,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我国国内的学术界及广大人民群众中,围绕改革问题,产生了激烈争论。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对改革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
45、场经济的确立,3.3.2对渐进式转轨道路的评价,国外评价: 美国学者库珀雷默近年提出了“北京共识”,以与“华盛顿共识”抗衡。他对中国过去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道路予以高度评价。,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渐进式道路的优点在于: 成功避免了改革期间大幅度的经济下降与剧烈的社会动荡;避免了由于决策失误引起的巨大损失;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渐进式道路的缺点在于: 费时过长,致使今天仍在“攻坚”或“过大关”;宏观调控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要彻底转变;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在内部人主导的改革下,公众参与和认可程度低。,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46、确立,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正在采取一系列相应政策,既坚持改革不可动摇,同时注意深化改革,完善有关改革决策,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制度基础,教学目的: 熟悉和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了解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内涵;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总体特征;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及具体形式。,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4.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4.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市场经济,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
47、,4.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的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4.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脱离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4.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市场经济,我国现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市场经济二者长期并存,但水平均不高的特点。,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4.2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4.2.1
48、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内涵 4.2.2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4.2.3 非公有制经济 4.2.4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与市场经济,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4.2.1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内涵,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涵 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体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所有制结构的内涵 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49、系。,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形成,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必然要求,具有客观必然性。 (1)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结构的状况决定的 (2)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3)是由我国其他经济条件决定的,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4.2.2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经济特征,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原因: (1)在我国现阶段多层次的生产力格局中,社会化大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并且代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公有制正是反映并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最基本的形式。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最重要的基础。,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