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34957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PPTX 页数:40 大小:2.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一张图学透一张图学透三组题讲透三组题讲透目录目录历史的概念、基本要素和原则历史的概念、基本要素和原则重要的治史观点及方法重要的治史观点及方法第(第(2 2)题)题第(第(3 3)题)题第(第(4 4)题)题第(第(1 1)题)题第(第(6 6)题)题第(第(5 5)题)题第(第(7 7)题)题史料辨析史料辨析第(第(1212)题题第第(8 8)题题第(第(1111)题题第(第(1010)题题第(第(1313)题题第第(9 9)题题基本要素1 1历史概念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客观性观性、真实真实存在过的

2、)存在过的)。历史是过去发生事情历史是过去发生事情的的痕迹痕迹(史料)史料)。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程和规律的规律的科学(存在主观科学(存在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性,不可能完全接近接近真实的真实的历史)。历史)。史料:是研究和编篡历史所用的资料,:是研究和编篡历史所用的资料,如各种如各种典籍典籍、图表、碑文、图表、碑文等。等。史料解释:结合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史:结合社会背景等方面对史料的解读料的解读。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和历史:对历史人物的经历和历史事件事件的概况的概况或发展过程或发展过程的的直接描述直接描述。历史观点:是指某人或某类人:是指某人或某类人站在某站在

3、某一一角度、某一立场对历史角度、某一立场对历史的一些的一些看法看法等。等。历史评价:依据研究的结果:依据研究的结果对人和对人和事事物进行评价,具有物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一定的主观性主观性。一张图学一张图学透透历史概念、历史概念、基本要素及基本要素及原则原则历史的概念、基本要素及原则一一 张张 图图 学学 透透基本原则史由证来;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证史一致;史论结合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论从史出。资治通鉴司马光2 2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之变,成一家之言。”“鉴前世之兴衰鉴前世之兴衰,考考当今之得失。当今之得失。”一张图学一张图学透透重要的治史重要的治史观点及

4、方法观点及方法重要的治史观点及方法一一 张张 图图 学学 透透章学诚主张学术研究当经主张学术研究当经世致用世致用;在;在刘刘知幾知幾史家史家“三长三长”的的基基础础上,又上,又提出提出“史史德德”。刘知幾提倡提倡“善恶必书善恶必书”,秉笔直书秉笔直书;史家;史家“三长三长”说说,即,即史史才、史学才、史学、史识史识。司马迁刘知幾王国维2 2梁启超提倡提倡“史学革命史学革命”,主张,主张建立建立新史学新史学,重写,重写中国史,中国史,即为全体国民写历史即为全体国民写历史,写,写全体国民的历史。全体国民的历史。提倡提倡“二重证据法二重证据法”,即即“纸上之材料纸上之材料”与与“地下之新材料地下之新

5、材料”相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互印证的研究方法。重要的治史观点及方法一一 张张 图图 学学 透透陈寅恪注重在诗词、注重在诗词、小说小说中中取材取材料,料,提倡提倡“诗诗文证史文证史”的的治史方治史方法。法。梁启超陈寅恪一张图学一张图学透透重要的治史重要的治史观点及方法观点及方法史料的分类史料的运用l 按学术价值分类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和第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和第二手二手史料(转手史料)史料(转手史料)。l 按史料与事件关系程度分类直接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史料和间接史料。l 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分类实物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等。一张图学一张图学透透史料辨析史料辨析l

6、 史料的真实性一般而言,一手史料的可信度一般而言,一手史料的可信度高于二手史料,高于二手史料,实物史料实物史料的可的可信度高于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信度高于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l 史料辨伪史料在使用前要先考证其真实史料在使用前要先考证其真实性,剔除其中的性,剔除其中的虚假虚假成分;根成分;根据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等相互据历史文献、出土文物等相互印证印证、验证、验证考核。考核。一一 张张 图图 学学 透透3 3史料辨析利簋(1 1)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游戏三国英杰传三国英杰传、二、二十四史中的十四史中的三国志三国志、小说、小说三国演义三国演

7、义、电视剧、电视剧三国三国的影碟,其中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的是()()第第(1 1)题题三三 组组 题题 讲讲 透透解析:注意本题设问是注意本题设问是“第一手史料第一手史料”。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是评价较高的正史,属于寿所著,是评价较高的正史,属于第一手史料,故第一手史料,故A A项正确;项正确;三国三国演义演义属于历史小说,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属于历史小说,是依据三国时期历史的再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故料,故B B项错误;项错误;三国三国属于影视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故属于影视作品,属于第二手史料,故C C项错项错误;误

8、;三国英杰传三国英杰传属于电脑游戏,属于第二手史料,故属于电脑游戏,属于第二手史料,故D D项错误。项错误。A AA A.三国志三国志 B B.三国演义三国演义C.C.三国三国 D D.三国英杰传三国英杰传(2 2)明太祖实录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有一段圣旨:“今天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贴。给以户贴。”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录圣旨为: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

9、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这说明这说明()解析:材料中材料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录圣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录圣旨”可可表明其为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故表明其为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故A A项错误;项错误;A A.实录实录与与户贴户贴,都是第二手史料,都是第二手史料B.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

10、料,需仔细甄别使用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第第(2 2)题题解析: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官方的原始记录可以作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官方的原始记录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使用,故为第一手史料使用,故B B项错误;项错误;A A.实录实录与与户贴户贴,都是第二手史料,都是第二手史料B.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

11、,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第第(2 2)题题(2 2)明太祖实录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有一段圣旨:“今天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贴。给以户贴。”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录圣旨为: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中书(

12、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这说明这说明()解析:“明太祖实录明太祖实录”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具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具有加工因素,仍需考究,故有加工因素,仍需考究,故C C项错误;项错误;A A.实录实录与与户贴户贴,都是第二手史料,都是第二手史料B.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C.第

13、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第第(2 2)题题(2 2)明太祖实录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有一段圣旨:“今天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贴。给以户贴。”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录圣旨为: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

14、,你每(们)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这说明这说明()(2 2)明太祖实录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有一段圣旨:“今天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贴。给以户贴。”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录圣旨为: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说与户部官

15、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贴。”这说明这说明()解析:由由“明代户贴原件明代户贴原件”等信息可表明其是实物史料,且符合朱等信息可表明其是实物史料,且符合朱元璋的学识,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故元璋的学识,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故D D项正确。项正确。A A

16、.实录实录与与户贴户贴,都是第二手史料,都是第二手史料B.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D D第第(2 2)题题(3 3)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记载。续湘山野录续湘山野录记载,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宿于

17、宫中;涑水记闻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出()解析: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历史事实除了通过历史叙述,还可以叙述,还可以通过实物呈现,故通过实物呈现,故A A项错项错误;对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说明误;对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两则文献有不同记载,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故记载,故B B项正确;北宋项正确;北宋时期的文献虽时期的文献虽然对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然对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有不同记载,但这并不代表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述

18、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故C C项错误;项错误;A A.历史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 B.同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 C.历史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 D.综合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第第(3 3)题题(3 3)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记载。续湘山野录续湘山野录记载,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

19、宿于宫中;涑水记闻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出()解析: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历史叙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此综合多种历史叙述不一定能够确认历史事实,有时还需与实物相印证,故够确认历史事实,有时还需与实物相印证,故D D项错误。项错误。B BA A.历史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 B.同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 C.历史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 D.综合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第第(

20、3 3)题题(4 4)第第(4 4)题题A A.皇帝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B.刘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C.唐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D.李世民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上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旧唐书高祖本纪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薛举寇泾

21、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旧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新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本纪(4 4)第第(4 4)题题A A.皇帝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州解析:比对四则材料的不同表述,抽出相同的历史信息,这是比对四则材料的不同表述,抽出相同的历史信息,这是解解题题关键。史书中对李世

22、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关键。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秦王”“”“太宗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故A A项错误;项错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旧唐书高祖本纪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旧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本

23、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新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本纪(4 4)第第(4 4)题题B.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解析:四则文献中,只有四则文献中,只有新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静,因中提到刘文静,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故此不能认定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故B B项错误;项错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旧唐书高祖本纪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

24、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旧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新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本纪(4 4)第第(4 4)题题C.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解析: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

25、果。旧旧唐唐书书提及提及“我师败绩我师败绩”“”“不利而旋不利而旋”,新唐书新唐书谈到谈到“败绩败绩”“诸将为举所败诸将为举所败”,二者在此问题上相互印证,故,二者在此问题上相互印证,故C C项正确;项正确;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旧唐书高祖本纪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旧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

26、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新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本纪(4 4)第第(4 4)题题D.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四则文献记载中,只有四则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新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本纪中提到李世民中提到李世民患病,因此不能确定是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故患病,因此不能确定是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故D D项错误。项错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旧唐书高祖本纪高祖本纪

27、“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旧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新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本纪(4 4)第第(4 4)题题A A.皇帝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 B.刘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 C.唐唐军与

28、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 D.李世民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上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旧唐书高祖本纪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旧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29、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新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本纪C C(5 5)“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春秋,不知所以褒贬。,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则是()解析:秉笔直书指依据事实记录历史,不隐讳,秉持客观记录的原秉笔直书指依据事实记录历史,不隐讳,秉持客观记录的原则,而材料并没有强调主客观问题,

30、故排除;则,而材料并没有强调主客观问题,故排除;“苟无事迹,虽圣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做人不能做春秋春秋”意思是,如果没有事迹,就算是圣人,也写不意思是,如果没有事迹,就算是圣人,也写不出出春秋春秋,说明写史要根据事实来写,即言必有据,故正确;,说明写史要根据事实来写,即言必有据,故正确;秉笔直书秉笔直书 言必有据言必有据论从史论从史出出 以小见大以小见大A A.B B.C C.D D.第第(5 5)题题(5 5)“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春秋,不知所以褒贬。,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

31、史学原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则是()解析:“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春秋,不知所以褒贬,不知所以褒贬”意意思是,如果不知道具体的事迹,就算是圣人来读思是,如果不知道具体的事迹,就算是圣人来读春秋春秋,也不理,也不理解其中为什么解其中为什么褒扬和贬斥,说明观点褒扬和贬斥,说明观点的得出是从史实出发的,即的得出是从史实出发的,即“论从史论从史出出”,故正确;以,故正确;以小见大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小见大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因此因此B B项符合题意。项符合题意。B B 第第(5 5)题题秉笔直书秉笔直书 言必有据言必有据论从史论从史出出 以小见大以小见大A A.

32、B B.C C.D.D.(6 6)2013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2014年年1 1月,其墓志全文在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解析:上官婉儿的墓被发掘,其墓志与历史文献记载不一致,反映上官婉儿的墓被发掘,其墓志与历史文献记载不一致,反映的是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相互比照的关系。由题干的是出土文物与历史文献相互比照的关

33、系。由题干“以前史书记载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韦后一伙”可知材料突出的是文献记载需要考古发现与之相印证,可知材料突出的是文献记载需要考古发现与之相印证,故故C C项符合题意;项符合题意;A A.陈寅恪的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 B.胡胡适的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C.C.王国王国维的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D.D.梁启超梁启超的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

34、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第第(6 6)题题(6 6)2013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2014年年1 1月,其墓志全文在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解析:陈寅恪的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强调强调利用发展的、联系利用发展的、联系

35、的观点解读史料,将的观点解读史料,将历史看作动态演化的过程,历史看作动态演化的过程,而非静止不动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事件,这是一种史学事件,这是一种史学解释的方法,与题干主旨不符,解释的方法,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故排除A A项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强调历史解释要依据客观事实,强调历史解释要依据客观事实,论从史出,与题干主旨不符,故论从史出,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排除B B项;项;A A.陈寅恪的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 B.胡胡适的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C.C.王国王国维的维的“幸于纸上之材

36、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D.D.梁启超梁启超的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第第(6 6)题题(6 6)20132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2014年年1 1月,其墓志全文在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解析:梁启超的梁启超的“对旧史不可轻

37、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强调强调二十四史尽是帝王将相史,被统治者进行了多种加工,因此在利用二十四史尽是帝王将相史,被统治者进行了多种加工,因此在利用二十四史时要保持审慎存疑的态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二十四史时要保持审慎存疑的态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 D项。项。C CA A.陈寅恪的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 B.胡胡适的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C.C.王国王国维的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D.D.梁启超梁启超的的“对旧史不可轻

38、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第第(6 6)题题(7 7)史记史记汉书汉书均为私家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使用史官负责史官负责修撰本朝修撰本朝或前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书()解析:由私家撰史到官修史书,反映了修史的政治意味增强,故由私家撰史到官修史书,反映了修史的政治意味增强,故C C项项正确;官修史书不一定就比私家撰著更为真实,排除正确;官修史书不一定就比私家撰著更为真实,排除A A项;官修史书项;官修史书受政治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不能保证对历史的

39、因素影响大,不能保证对历史的评价更具有公正性,排除评价更具有公正性,排除B B项;项;历史解释受主观因素影响大,排除历史解释受主观因素影响大,排除D D项。项。C CA A.记载的真实性记载的真实性B.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C.修撰的政治性修撰的政治性D.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第第(7 7)题题小积累小积累史料的分类及价值 小积累小积累小积累小积累史料的分类及价值 小积累小积累小积累小积累史料的分类及价值 小积累小积累小积累小积累史料的分类及价值 小积累小积累(8 8)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

40、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制造“点检作天子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解析:谣谶属于主观臆测,本身带有一定目的性,并不能预示历史谣谶属于主观臆测,本身带有一定目的性,并不能预示历史发展的走向,更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故发展的走向,更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故A A、B B两项错误;按历史唯两项错误;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的发展是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谣谶与历史物主义的观点,历史的发展是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谣

41、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必然,故上某些现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必然,故C C项错误,项错误,D D项正项正确。确。D D 第第(8 8)题题A A.可以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预示历史的走向B B.可以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改变历史的走向C C.与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D D.与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9 9)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

42、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中最为合理的是()解析:题干强调史家题干强调史家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主观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故响了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故A A项正确;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项正确;历史人物评价当然难有定论,但是并不能绝对地说论,但是并不能绝对地说“永远难有定论永远难有定论”,故,故B B项错误;项错误;A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

43、史真相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第第(9 9)题题(9 9)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中最为合理的是()解析:历史真相并不历史真相并不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取决于多数人的意见或者少数人的意见,并不的意见,并不能说能说“多数人的意见更能

44、反映历史真相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故,故C C项错误;时代愈近项错误;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并不一定愈客观,可能掺杂着很多当代人的偏见,故历史的评价并不一定愈客观,可能掺杂着很多当代人的偏见,故D D项错误。项错误。A AA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第第(9 9)题题(1010)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至今,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多次出

45、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解析:回忆录虽是亲闻、亲见、亲历的第一手史料,也会因时间久回忆录虽是亲闻、亲见、亲历的第一手史料,也会因时间久远、记忆不清或个人利害得失,出现有意或无意的疏漏、讹误,不远、记忆不清或个人利害得失,出现有意或无意的疏漏、讹误,不一定能够准确记述一定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故作者的事迹,故A A项错误;同样项错误;同样作为历史资料,回作为历史资料,回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有优劣,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要将

46、忆录和相关研究著作各有优劣,不能直接断定可信度的高低,要将回忆录与研究著作相互参照,故回忆录与研究著作相互参照,故B B项错误;项错误;A A.能够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 B.比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 C.版本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 D.反映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第第(1010)题题(1010)2020世纪世纪7070年代至今,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

47、,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解析:据材料据材料“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同”可知,时代影响不同版本的内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可知,时代影响不同版本的内容,但并非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真相,故C C项错误;据材料项错误;据材料“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有所不同”可知,可知,受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响,故受政治环境影响,时代对历史叙述有一定的影响,故D D项正确。项正确。D DA A.能够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准确记述作者的

48、事迹B B.比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 C.版本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 D.反映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第第(1010)题题(1111)下图是下图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列出的列出的“历历”“”“史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历”者,过也,传也。者,过也,传也。“史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此可知,“历史历史”的原意是指的原意是指()解析:过去发生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只符合材料的一切事件只符合材料“历历者,过也,传也者,过也,传也”的的意思,属

49、于意思,属于片面性理解,故片面性理解,故A A项错误;项错误;“历历者者,过也,传也过也,传也”是是指过去的事实,而指过去的事实,而“史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思是撰史者应该客观记载历史事实,意思是撰史者应该客观记载历史事实,结合两者结合两者“历史历史”的的原意是原意是指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故指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故B B项正确;项正确;A A.过去过去发生的一切发生的一切事件事件 B B.过去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事实的文字记载C C.记录记录过往事物的过往事物的书籍书籍 D D.代代相传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的文化形式 第第(1111)题题(1111)

50、下图是下图是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列出的列出的“历历”“”“史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历”者,过也,传也。者,过也,传也。“史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此可知,“历史历史”的原意是的原意是指(指()解析:“历史历史”的原意是对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不是只限定在的原意是对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不是只限定在书籍上,其载体可以是书籍上,其载体可以是书籍,也可以是书籍,也可以是器物,故器物,故C C项错误;代代相传项错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不能反映的文化形式不能反映“历历”与与“史史”两者结合的本意,即对过去事两者结合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复习: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