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传统文化常识 专项练习题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等终军之弱冠弱冠:通指二十岁刚刚成人加冠之时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C.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洗马: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D.孔子教导学生
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3、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首,是古代的一种拜礼,稽首与顿首不同,稽首头至地需停留一段时间,常为臣子拜君主时所用;顿首头触地时间短暂,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敬礼。B.古人幼时称字,成年(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取名,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名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C.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D.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天子祭祀社稷时用太牢,
3、诸侯祭祀用少牢。4、下列对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B.洛阳纸贵:晋代左思写就了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因用纸太多,以致“洛阳为之纸贵”。后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C.椿萱:“椿”字是母亲的代称,因大椿树长寿;“萱”字是父亲的代称,因古时远行者总要在北堂阶下种萱草以免父亲惦念。D.柳(杨柳):“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折柳相赠还有对远行者的祝愿之意。5、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
4、相送上瑶台。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A.下围棋荡秋千抖空竹放风筝B.抖空竹荡秋千下围棋放风筝C.下围棋放风筝抖空竹荡秋千D.抖空竹放风筝下围棋荡秋千6、古诗词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赋予特定的含义,下列各项中不搭配的一项是( )A.芭蕉、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B.红豆男女爱情或亲情C.白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D.梅花、菊花、蝉高洁品格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织工齐声说。(解说: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叹词、形容词)B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C“铭”,古代刻在
5、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8、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其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B.“士大夫”古代指受职居官的人;而“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中的“士大夫”,则是对社会上层人物的通称。C.“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D.干支可用来纪年,如“壬戌之秋”;还可以用来纪日,如“戊申晦,五鼓”。古人还用十二地支配
6、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上特定的“建”字,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五六岁的少女。“束发”指男子十五岁。B.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C.世人称韩愈为韩昌黎,韩愈也常以“昌黎韩愈”自称,是因昌黎韩氏在唐代是望族。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 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均表示时间概念,按时间由短到长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顷之,持一象笏
7、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A. B. C. D. 11、“平治天下,舍我其谁”、“民贵君轻”、“浩然之气”是某同学电脑上的三条搜索记录。与这三条记录有关的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A.庄子文天祥B.孟子文天祥C.孟子墨子D.司马迁魏征12、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
8、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13、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
9、,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14、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 )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15、与下列诗句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10、。(唐孟云卿)A.元宵节 中秋节 端午节 寒食节 重阳节B.中秋节 元宵节 春节 寒食节 端午节C.元宵节 中秋节 春节 重阳节 寒食节D.中秋节 元宵节 端午节 重阳节 寒食节16、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飞龙舞凤成夜色,伐鼓踏歌皆春声。靖节排冠归隐去,孟生落帽快登临。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A.七夕元宵重阳中秋B.七夕重阳元宵中秋C.中秋重阳元宵七夕D.中秋元宵重阳七夕1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称为诗三
11、百;西汉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C.“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D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号“诚斋”,人称“诚斋先生”。18、“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19、下列对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内海的称为“江”。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
12、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20、学校举办中秋赏月诗会,以下诗词最适合选用的一项是()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C.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讽喻诗,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B.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C.琵琶行并序有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两条结构线索。暗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明线是诗人的感受。两
13、条线索的联结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同感情体验。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也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失意的感慨。2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B.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C.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D.社日,古代祭祀谷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
14、第五个戊日。23、下面为文创产品所配古诗词对应不恰当的一组是()A.刺绣: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B.皮影:笑尔胸中无一物,本来朽木制为身C.泥人:扬眉斗目恶稍神,捏合将来恰似真D.剪纸: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24、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传统节日充满了动人的诗情。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诗歌内容判断所写的是哪一个传统节日。(1)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2)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3)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
15、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25、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1)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2)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3)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4)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1)_ (2)_ (3)_ (4)_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C晦,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每月的第一天。其他选项都正确。故选:C。2、答案:A解析:礼记与周
16、礼仪礼合称“三礼”。3、答案:B解析:古人幼时取名,成年称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4、答案:C解析:“椿”字是父亲的代称;“萱”字是母亲的代称。5、答案:D解析:出自曹植的空竹赋,诗句生动地写出了空竹的声音和运动的形态,据此可知,此处写的是“抖空竹”。出自清代杨仲愈的美人风筝,根据“好风相送上瑶台”可知,此句描写的是“放风筝”。出自宋代方回的次韵张慵庵观予弈棋,显然写的是“下围棋”。出自唐代王泠然的寒食篇,原诗是“画阁盈盈出半天,依稀云里见秋千。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写的是“荡秋千”的场景。6、答案:B解析:B.“红豆”仅代表爱情。故选:B。7、答案:A解析:A.“形容词”错误,
17、句中“非常”应该为副词。故选A。8、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错,应为“战国末期”。9、答案:A解析:A.“豆蔻指十五六岁的少女”错误,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故选:A。10、答案:B解析:顷之:意思是一会儿,不久,过些时候。久之:意思是很久,许久,过了一会。表时间最长。须臾:衡量时间的词语,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一瞬:形容极短的时间。表时间最短。故选B。11、答案:B解析:“平治天下,舍我其”谁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12、答案:C解析:A.错误;应该是正月十五吃汤圆。B.错误;应该是端午节喝雄黄酒,是为了用以驱虫
18、解五毒。C.正确。D.错误;应该是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故选:C。 13、答案:D解析: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14、答案:B解析:B项出自晚唐诗人王驾的社日,从“春社”可以看出描写的是春社。A项出自宋代毛滂的元日玉楼春,从“一年滴尽”可以看出描写的是除夕。C项描述的是过年贴秦琼、尉迟敬德门神像习俗。D项出自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描写的是过年祭灶习俗。15、答案:C解析:注意各节日的风俗。出自生查子元夕一词,元夕即元宵节;“共婵娟”是肀秋节;“新桃换旧符”是春节;“登高”是重阳节;“子推”是寒食节。16、答案:A17、答案:C解析:“六艺”应为“六义
19、”。18、答案:B解析:这两句诗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元夕”即元宵节之夜。19、答案:B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20、答案:B解析:A.诗句的意思是月亮出来了,山里的鸟在溪涧里鸣叫,这是写山间的幽静,不适合学校办中秋赏月诗会。B.“人长久”“共婵娟”是表明希望中秋时节团聚,长长久久,适合学校办中秋赏月诗会。C.这句诗选自生查子元夕,是表明月上时恋人相约,不适合学校办中秋赏月诗会。D.“月似钩”表明是弯月,中秋是满月,不适合学校办中秋赏月诗会。故选:B。 21、答案:C解析:C项,明线是琵琶女的演奏和自诉身世,暗线是诗人的
20、感受。22、答案:B解析:A“进士”错,应是“贡士”。B正确。C“禅位”错,是退位的意思。D“谷神”错,应是“土地神”。故选:B。23、答案:B解析:为木偶。 24、答案:(1)元宵节(出自唐代张祜正月十五夜灯)(2)端午节(出自唐代殷尧藩端午日)(3)重阳节(出自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解析: 25、答案:(1)七夕(乞巧节);(2)上元节(元宵节、元夕、灯节);(3)清明节和寒食节;(4)重阳节;解析:(1)七夕(乞巧节)“金针穿罢”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2)上元节(元宵节、元夕、灯节)“铁关金锁彻夜开”“何处闻灯不看来”,可知描写的是上元节赏灯习俗。(3)“人乞祭余骄妾妇”和“士甘焚死不公侯”可知描写的是清明节和寒食节(答哪个都给分)。(4)由“秋影雁初飞”,“上翠微”,“菊花须插满头归”可知描写的是重阳节。 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