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务星球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1、中国的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2)海陆位置: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3)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无寒带。2、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生产;(2)海陆兼备,东部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贸易;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邻国众多,利于发展边境贸易。3、中国陆地面积约 960万 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4、我国领土四至:最北端在 黑龙江省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 ;最
2、南端为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 曾母暗沙 ;最东端位于 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 ;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5、我国海洋自北向南依次分布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属于东海。6、我国两大内海是 渤海 和 琼州海峡 ;第一大岛是 台湾岛 ;第二大岛是 海南岛 。7、我国陆上邻国14个,其中缅甸、老挝、越南与云南相邻。8、隔海相望国家6个:印尼、马、文、菲、日、韩。9、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为: 省、县、乡 。10、省级行政区共 34 个:包括 23个省、 5 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11、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云南省(云或滇)、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3、、广东省(粤)、台湾省(台)。12、我国人口总数13.41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挤。13、我国的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我国的人口国策是 计划生育 。14、计划生育的基本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具体要求是: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5、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大致以黑龙江省的 黑河 至云南省的 腾冲 一线为界, 东多西少。(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东部地形平坦,气候暖湿,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西部地形复杂,气候干旱,交
4、通不便,经济落后。)16、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 壮族 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7、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汉族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集中在 东北、西北、西南 。18、民族政策: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少数名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民族文化列举:维吾尔族手鼓舞、伊斯兰教;傣族泼水节、孔雀舞、竹楼;朝鲜族长鼓舞、跳板;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骑马、摔跤、射箭);彝族火把节;哈萨克族冬不拉;苗族芦笙节。20、我国人口最多的省是广东;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自治区;跨纬度最广的省是海南;位置最东、最北的省是黑龙江省;少数民族
5、种类最多的省是云南。第二章 自然环境1、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见课本24页中国地形面积比例图)2、山区是指高原、山地、丘陵的总称。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3、山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利: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方面有较大优势。(2)弊: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山区易发生泥石流、滑坡、崩塌等自然灾害。4、我国的地势特征: 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5、地势阶梯分界线:(1)第一、二级阶梯分界: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2)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6、地势各阶梯的地形及特点:第一阶梯地形以高原为
6、主: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第三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7、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1)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了丰富的降水;(2)地势西高东低,使得我国大江大河多自西向东注入海洋。(3)河流自西向东注入海洋,沟通了我国东西水上交通,便于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4)在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 落差大,水流急 ,蕴藏有丰富的 水能
7、 资源。8、山脉被称为地形的 “骨架”。主要山脉及走向:(1)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2)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3)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小兴安岭(4)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脉(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9、主要地形区及特点:(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冰川广布,雪山连绵)、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广布)、 云贵高原 (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四川盆地:被称为“天府之国”、
8、“紫色盆地”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位于青藏高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位置最北的盆地。(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黑土地、面积最大)、华北平原(黄土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4)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10、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1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南方和北方的分界;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水田和旱地的分界;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12、根据农作物的 活动积温 ,我国划分为 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
9、温带、寒温带和高原气候区 六个温度带。13、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1)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2)时间分布:季节分配不均匀,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年际变化大。14、干湿地区: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15、我国的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强。16、季风气候的共同特征: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旱涝是季风气候常见的灾害。17、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18、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以寒冷、干燥的偏北风为主;影响我国
10、的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以温暖、湿润的偏南风为主。19、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20、长江上、中游分界点是湖北省宜昌;中、下游分界点是江西省湖口。长江上游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有“水能宝库”之称;中下游江阔水深,无封冻期,宜宾以下四季通航,利于航运,被称为“黄金水道”。21、长江干流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22、长江中下游洪灾多发的原因:(1)自然因素:夏季降水丰富,支流众多;地势低平,河道弯曲(2)人为因素:围湖造田;植被破坏23、长江洪灾的治理措施:修建水库、加固堤坝;裁弯取直;退耕还湖
11、;植树造林,保持水土。24、三峡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以防洪为首要目标。25、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 防洪 。“九曲回肠”的 荆江河段 ,河道弯曲,易发生洪涝灾害。26、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黄河上、中游分界点为内蒙古河口;中、下游分界点为河南省桃花峪。27、黄河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28、黄河的治理:治理黄河根本在于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上游:气候干旱,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治理措施:退耕还草,合理放牧。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下游:泥沙沉积,河床抬
12、高,形成“地上河”,易决堤出现洪灾。治理措施:加固大堤,修建水库。29、“塞上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第三章 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3、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4、土地资源的特点:类型齐全,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最大。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小,各类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均。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草地: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非季风区西北内陆高原、山地。林地: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西南林区(横断山区)、东南林区(东南丘陵)。6
13、、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退化等。7、土地基本国策: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8、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空间上:东多西少,南多北少。9、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 跨流域调水 (如:南水北调、引黄济青等);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措施: 兴修水库 。10、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南水北调工程是将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往缺水严重的华北和西北地区,有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见课本66页阅读)12、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污染和浪费现象。生活中要注意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第四章经济与文化1、农业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4、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区。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分为四大部门: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3、种植业的分布: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南方以水田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甘蔗。耕作制度:一年两熟或三熟。北方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花生、甜菜。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4、林业的分布:东北林区(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东南林区、西南林区。5、畜牧业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区畜牧业。四大牧区及畜种:新疆牧区细毛羊;青海牧区青海牦牛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西藏牧区西藏牦牛。6、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8、我国四大
15、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北部湾渔场。其中,我国最大的渔场是舟山渔场。9、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好的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业;降水较少、草场广布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河湖较多、水流平缓的地方适宜发展淡水渔业。10、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11、我国四大工业基地:(见课本84页图)辽中南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轻工业基地)。12、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科研人员所占比重大;用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
16、比例大;产品科技含量高,更新快。能源、原材料消耗少,对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13、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依附于大城市,大分散、小集中。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称为中国的“硅谷”。1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科学技术。15、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16、中国主要的铁路干线:东西干线:滨绥滨洲线、 京包包兰线、 陇海兰新线、沪昆线、 南昆线。南北干线: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青藏线。17、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分布具有东密西疏的特点;公路是最便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具有“门口到门口”的特点。18、交通
17、运输方式的选择: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宜用航空运输;易变质、死亡的活物、鲜货短程宜用公路运输、大宗笨重、远距离运输宜用铁路或水运。19、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北方民居墙体厚,窗户小(保温),屋顶坡度小(降水少);南方民居墙体高,窗户大(散热),屋顶坡度大(降水多,便于雨水下泻);傣族竹楼;陕北窑洞;贵州布依族石板房。对服饰文化的影响:藏袍(昼夜温较差大);傣族服饰(气候湿热);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南米北面(南稻北麦);对传统交通的影响:南船北马。20、 中国的世界遗产:布达拉宫、秦陵兵马俑、八达岭长城、丽江古城、三江并流、莫高窟、皖南古村落、黄山、泰山等。(见课本102页“中国的世界遗产分布图”)附中国疆域与邻国图:填出图中的地理事物31BAC7D254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写出下列省份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11中国地形分布图第 16 页 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