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说师说韩愈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学习目标:学习目标:u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u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u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u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走近作者:走近作者: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
2、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
3、“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知识链接【知识链接一一】“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
4、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知识链接二】【知识链接二】“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唐宋八大家【知识链接【知识链接三三】古文和骈文的区别:】古文和骈文的区别:1、句式上的区别:以对偶句(骈句)为
5、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2、于文章风格的追求的区别: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骈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为抒写性灵之工具也。骈文主气韵曼妙,则情致婉约,摇曳生姿。骈文得之于阴柔之美,即今世所谓优美者也。散文家认为文章所以明道,故其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盖以文章为经世致用之工具也。写作背景: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
6、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题解:题解:明确:“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正音:正音:愚(y)句读(du)谀(
7、y)经传(zhun)郯(tn)苌(chng)聃(dn)蟠(pn)巫(w)一、通一、通 假假 字字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或师焉,或不焉传授,通传授,通“授授”通通“否否”,指不从师学习,指不从师学习二、古今异义字二、古今异义字1 1、古之、古之学者学者必有师必有师 2 2、吾、吾从而从而师之师之 3 3、今之、今之众人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 4、小学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求学的人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义:是两个词,动词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从”和连词和连词“而而”。今
8、义:合成一个连词,表目的或结果。今义:合成一个连词,表目的或结果。古义:普通人古义:普通人 今义:很多人今义:很多人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今义:指小学学校教育 5 5、是故弟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必不如师不如师 6 6、师者,、师者,所以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解惑也7 7、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贵无贱,无长无少8 8、句读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古,句子停顿的地方。句读:古,句子停顿的地方。古义:不一定。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今义:不需要。二、古今异义字所以:靠(他)来所以:靠(他)来.的,用来的,用来 的原因(或缘由)。的原因(或缘
9、由)。无:无论,不论,连词。无:无论,不论,连词。三三、词、词 类类 活活 用用1、吾从而师之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而耻学于师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5、不耻相师 6、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名词用作动词,低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7、位卑则足羞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9、小学而大遗10、圣益圣,愚益愚以为羞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三、词 类 活 用贤:其贤不及孔子 师不必贤于弟子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道
10、之不复,可知矣才能高明疑难问题糊涂知道,了解明白四、一词多义四、一词多义道:道: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师道也道相似也师道之不传也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理道理道德学问风尚道路、风尚传: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动词,流传动词,传授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师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师道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年春,齐师伐我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四、一词多义老师意动用法有专门技艺的人学习学习学习从师军队意动用法五、常见虚词用法其皆出于此乎拜送书于庭学于余(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介
11、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介词,表比较,比介词,表被动,被之:之:择师而教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学者。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吾欲之南海。蚓无爪牙之利。五、常见虚词用法代词,他代词,我指示代词,这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主谓间,取独宾语前置助词,不译动词,往定语后置其其(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6)今其智乃反不能
12、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他代词,他代词,那些代词,那些代词,指圣人代词,指圣人代词,指代词,指“闻道先乎吾闻道先乎吾”的人的人副词,大概副词,大概前指士大夫,后指前指士大夫,后指“这这”六、文六、文 言言 句句 式式(1 1)判断句)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2)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 3)被动句)被动句 不拘于时(4 4)介宾后置句)介宾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也,表判断。也,表判断。也,表判断。也,表判断。就是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不知句读,不解惑”。“之之”是标志。是标志。“之之”是表被动的标志词。是
13、表被动的标志词。介词介词“于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置。诵读第一段诵读第一段结合注释翻译第一段,并划分层次。传道受业解惑(教师的任务)闻道在先 不从师则即从而师之 无以解惑 (释“传道”“解惑”)“师道”“道”在即师在(择师标准)研读第二段研读第二段理清层次:师道之不传(分论点)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于其子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结果)(对比论证)分析第三段分析第三段理清层次:圣人无常师(分论点)孔子从师事例论证 孔子曰引用论证 分析第四段分析第四段明确:本段是交代写作原因赠李蟠。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
14、既针砭时弊,又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照应以上论点。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色?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色?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
15、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3、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阅读美文师说 无论是春寒料峭,还是大雪纷飞;无论是无论是春寒料峭,还是大雪纷飞;无论是夏日炎炎,还是秋风瑟瑟,他们总是为国之栋夏日炎炎,还是秋风瑟瑟,他们总是为国之栋梁不知疲倦地忙碌着。梁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他们他们苦心采撷片片绿叶,苦心采撷片片绿叶,铺出脚下叠翠的小道;铺出脚下叠翠的小道;他们他们真心掇拾串串蓓蕾,真心掇拾串串蓓蕾,变作眼前绚丽的彩霞;变作眼前绚丽的彩霞;他们他们精心摘取枚枚锦瓣,精心摘取枚枚锦瓣,穿成青青旖旎的花环;穿成青青旖旎的花环;他们他们悉心收获累累硕果,悉心收获累累硕果,化为人生路上哲思的佳篇。化为人生路上哲思的佳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