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题破山寺后禅院 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诗意,背诵诗歌。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主旨,学会鉴赏古诗词情景交融的写法。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主旨,学会鉴赏古诗词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2.学生:了解作者生平资料,预习重点字词,熟读并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诗歌的国度,诗歌的海洋,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名片,也是最伟大的文艺创作。从无数灿若群星的诗歌中,我们采撷了几朵瑰宝,大家一同来领略古代诗
2、歌之美。 二、自我研学1作者简介。常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与王昌龄同榜。其诗多为五言,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兴旨幽远。有常建集。2.作品简介。本诗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破山寺,即现在的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景致迷人。诗人常建仕途失意,因此寄情于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从而写下了这首诗。三、整体感知1.精读课文,注意朗读断句和节奏。题/破山寺/后禅院常 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2.疏通文意。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译文:清晨,我走进这座古寺,初升
3、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首联交代了诗人来到破山寺的时间及所见。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译文: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树林深处,僧人禅房掩映于花木扶疏之间。颔联写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译文:山中景色使鸟儿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颈联紧承颔联,进一步渲染禅房周围清幽的环境:山光、鸟、潭影,让人感觉心境空灵。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译文:一切声响此刻全都沉寂,只有钟磬声在空中回荡。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出万籁俱寂的境界,而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也随着这钟声磬音起伏飘扬,袅袅不绝。四、合作探究1.本诗颈联中的“悦”和“空”两字用得极妙,请从
4、炼字的角度进行赏析。明确:“悦”和“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山光让鸟儿怡然自得,潭影令人心中杂念全无。“悦”字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字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色之幽静,也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2.尾联中先说“万籁此都寂”,后说“但余钟磬音”,这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这里采用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以动写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音,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3.本诗有个成语“曲径通幽”,如何理解这个成语?你认为它暗含着什么样的哲理?明确:只有坚持走过一段漫长的道路,才能达到盛景妙道的境界。万物皆有此理,这告诫我们,希望往往产生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刻,只要我们咬牙坚持,最终能够实现理想。五、本诗小结 这首诗通过抒发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以简洁凝练的笔触营造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常建游览名胜的喜悦之情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六、布置作业背诵古诗,并了解诗意及思想感情。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