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专题(二)古诗选择题的选择策略专题十专题十古诗选择题在2017年强势回归后已成为全国卷考查的保留题型。在经过“五选二”到“四选一”的外部变化后,虽说难度略有降低,但其考查的内容却是始终如一的,而且对于考生来说,它应是考生的必得分题。因此,掌握这种选择题的选择策略至关重要。微语一、充分认识古诗选择题的题型特点1.以例说法(2019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选项表述原文表述考查点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
2、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语句含意正确。表明不慕权势富贵,专心学习儒家学说。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非谒朱门谒孔门。词意和手法正确。“朱门”“孔门”借代权贵之人和儒家思想。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观点和情感正确。只希望主考官能阅读他的文章,凭真才进阶,把投书目的直言不讳地讲了出来。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观点和情感错误。表达自己不会随便地接受恩惠,但没有“受恩
3、必报”的意思。2.题型特点(1)重点突出选择题的设题点以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感情等考点为主,同时有向文学、文化常识渗透的趋势。但从这两年的命题实践看,设题重点是放在诗意理解上,即对诗中重点句子、关键词语的理解。选择题注重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理解,两者形成良好的搭配。(2)依诗定序选项的先后顺序保持与原诗句顺序大体一致。(3)设误细微命题者采用曲解原意、弄错对象、无中生有、过度解读及随意引申等方式,把错误点放在选项的细微之处,尤其是多放在一两个词语上。(4)读懂助手虽说解答该题要全面、细致地阅读诗歌,但有时是边阅读边判断思考,无论是选择恰当的或不恰当的,错误总集中在
4、选项的某一两处细节上,绝大多数选项内容是正确的。所以,答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准确理解诗歌的过程,题目答对了,诗歌也就基本上读懂了。因此,选项是帮助理解诗歌的极好的“拐杖”,更有助于下一道主观题的解答。二、读懂悟透诗意,准确理解词句读懂悟透诗意,准确理解诗句是答好选择题的核心要领。准确理解典例准确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2018年全国卷第14题B项“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就是对诗句“男儿屈穷心不穷”中第一个“穷”字的错误理解。“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精神层面,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识别掌握诗词的艺术手法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如果不懂得句中的“春蚕食叶声
5、”是运用比喻、衬托的手法,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以动衬静,形象地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的答题情景,就很难做对题。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苏轼送子由使契丹这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宋史苏轼传记载:“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是年其弟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同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契丹,庆贺辽主生辰。苏轼兄弟情深,表达劝慰告诫之意,尽管为远行的弟弟担心,但更多的却是希望弟弟小心谨慎,平安归来,表现了诗人一贯的乐观豁达的胸襟。三、把握选项句意,学会比对分析1.审读题干,明确要求答题时,首先要认真把题干要求读上
6、两三遍,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不正确的,题干要求涉及诗歌文本的哪些内容,题目着重考查哪些知识点。切忌望文生义、一叶障目,仓促作出选择。2.辨明陷阱,有效回避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巧妙地设置若干陷阱,以此来干扰考生,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要擦亮眼睛,有效回避。常见的陷阱通常集中在诗歌鉴赏的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文化常识等几个要素上。设误类型有曲解诗意、意象不合、意境不合、情感不合、不明手法及风格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曲解文意。当然,在具体试题中,设误类型可能是几种类型的混合。应在把握语境内涵的前提下,仔细辨析设误类型,明确错误原因。设误方式应对措施错解词语意
7、思调动积累,联系语境错解诗句意思联系上下文,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艺术手法辨析错误细读诗句,找到切实依据,再作判断思想情感分析错误找情感词句,关注言行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忽视注释致误注释、小序、标题,均是重要信息,要认真阅读分析形象特点或景物气氛概括不当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典故分析错误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与典故的内在联系主旨意图理解偏差精读文本,结合全诗,准确理解诗句意思语言风格表述不当积累术语,记住特点,准确断定3.定位选项,逐一比对答题时,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要依据选项的内容来定位选项内容所对应的诗句,对比原诗句在意象、意境、语言、手法、情感、主题以及涉及的文化常识等方面的赏读解析
8、是否正确。要做到细心、逐一地比对,同时要学会综合分析、辩证思考。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韩翃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鉴赏这是一首酬赠诗。友人程延写了一首秋夜即事赠给诗人,诗人写此诗作酬答。诗人酬和友人,以友人的诗题和诗,描写了秋夜清远疏淡的景色,意境开阔,同时也写出了时序更迭引起诗人心事未了的惆怅。前四句就卧病的心情来取景渲染寂寥的秋夜之景,与诗人寂寥的心情相吻合。“长簟迎风早”是说秋风过早地来到庭院,长簟被秋风吹得窸窣作响。一个“早”字,写出了卧病之人对秋风的突出感受。“迎风”二字,写
9、出了一片萧瑟的声响,这声音更衬托出秋意的浓重和秋夜的沉寂。“空城澹月华”,空城中洒满了淡淡的月光。“空城”并非说城中空无所有,“空”是寂静之意。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心情的绝妙写照。“星河秋一雁”,一只孤雁划过秋夜的天空向银河飞去。“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使人感触到诗人孤凄的心境。“砧杵夜千家”,时当秋季,人们开始准备寒衣了,故而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声。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诗人巧借秋声秋色渲染愁怀,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颈联转入叙事,写出悲秋的原因。“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节候”二字承接前四句所写的秋声秋色。“
10、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节候看应晚”意思是说,看来节候大概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测之辞与下句的“卧”字相关照,“卧”是卧病在床,故对节候不能作定论。一个“卧”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了悲秋的原因:由于卧病,而使心愿落空。美好的心愿不能实现,疾病缠身,又临深秋,可见诗人的悲哀心情跃然纸上。此联叙事是前四句景物描写的感情依凭,使以上的景物有了精神支柱。尾联意谓,深夜吟诵您的秀美诗句,兴味颇浓,不知不觉已是天晓鸦鸣。以卧病之身而能长夜吟诗不倦,自是因为诗句美好,作为酬赠之作,已尽了题意。同时,也写出了诗人病中孤寂的生活,漫漫秋夜,只有一诗相伴,诗人的寥落心情可以想见。全诗前半部分写景,景中寓情
11、;后半部分叙事,事中显意。写景与叙事,笔墨虽二,情意实一。一条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有如红线串珠,结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前一句中“迎风”二字,写出了一片萧瑟的声响,这声音也衬托出秋意 的浓重和秋夜的沉寂。B.首联后一句中“空城”二字,是说城中空无所有,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 对诗人心情的绝妙写照。C.颈联前一句中“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看来节候已入晚秋。D.颈联后一句中一个“卧”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了悲秋的原因:卧病使心愿落空。解析“首联后一句中空城二字,是说城中空无所有”错,“空城”是说诗人内心寂静。(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
12、确的一项是A.“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是清冷的,此句使人感受 到诗人心境的广阔。B.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诗人巧借秋声秋色渲染愁怀,收到了良好的 艺术效果。C.以卧病之身而能长夜吟诗不倦,自是因为诗句美好,作为酬赠之作,已尽了 题意。D.全诗前两联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叙事,事中显意。写景与叙事,笔墨虽 二,情意实一。解析“广阔”错,应为“孤凄”。边练边悟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故都韩偓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塞雁已侵池籞宿,宫鸦犹恋女墙啼。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掩鼻计成终不觉,冯谖无路学鸣鸡。注此诗是诗人受权臣朱温嫉恨,被驱逐出朝廷,在外地
13、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的。池籞:宫中池塘周围的竹篱笆之类。噬脐:以人不能咬到自己的肚脐来比喻悔恨莫及。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宠的美人。冯谖:战国时效忠于孟尝君的门客。鉴赏诗篇开首即从迁都后长安城的荒凉破败景象落笔。“草萋萋”,虽只寥寥三个字,却点明了物态人事的巨大变化。往昔繁荣热闹的都城,而此时满是废台荒草,叫人触目惊心。长安城的衰败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先兆,诗人对此怀有极深的感慨。这里虽没明说,但领头的“遥想”一语,倾注着无限眷恋关注之情,弦外之音不难听出。下句是说连高居天宫的上帝见此情景也会深感迷惑,这固然是为了突出都城景物变异之大,同时也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迷惘不安。整首诗一
14、上来就笼罩了一层凄迷悲凉的气氛。颔联承接首句,进一步展开故都冷落的画面。“池籞”,平时上面网以绳索,禽鸟无法进出。塞外飞来的大雁已侵入池籞住宿,这就意味着宫殿残破,无人管理;而园中乌鸦犹自傍着女墙啼鸣,更给人以物情依旧、人事全非的强烈印象。首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此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这样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点面结合,深切地反映了诗人想象中的故都近貌。颈联转入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当时诗人尽管流寓在外,心仍萦注国事,面临朝政的巨大变故,痛感自身无能为力,其衷怀的悲愤可想而知。“垂涕”而又加上一个“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下句的“地下强魂”,指
15、昭宗时宰相崔胤。他为铲除宦官势力,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朱温的掌握之中,自己也惨遭杀戮。此句是说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韩偓与崔胤原本关系密切,这里插叙崔胤被害的事实,是为了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愤慨之情。整个颈联抒情激切,笔力劲拔,接续前面的寥落景象,犹如奇峰突起,巨波掀澜,读来气势一振。尾联归结于深沉的感喟。“掩鼻计成”,用的是韩非子里的故事,这里借指朱温伪装效忠唐室,用阴谋夺取天下。末句诗人以冯谖自况,慨叹自己没有像孟尝君的门客那样设计解救君主脱离困境的办法。这一联用典较多,但用而能化,不显堆砌。叙述中,像“终不觉”“无路”等字眼下得沉重,蕴含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该诗引证古事而能
16、具有活生生的感染力量的重要原因。(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想象描绘了迁都之后长安城的巨大变化,“遥想”“亦自迷”暗示 诗人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触动。B.颔联承接首句,集中描绘了宫苑的荒废,用笔细致传神,在点面结合的描写 中,反映了诗人想象中的故都近貌。C.颈联直接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垂涕”的动作描写再加上“空”字,表现了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D.诗歌前半部分侧重写景,后半部分侧重抒情,凄婉又激越,跌宕起伏,撼人 心魄,有杜甫“沉郁顿挫”的特点。解析“在点面结合的描写中”错,颔联写塞雁、宫鸦,这些都是“点”,并没有出现“面”。(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联展开诗人所见故都冷落的画面。荒草、塞雁、宫鸦等旧城景物,表现 了故都物是人非的变化,给诗歌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B.前四句写景点面结合。首联取景浑融概括,颔联描写细致传神。诗人将感慨 苍凉的意境融入纤丽清新的诗句中,悲而能婉,柔中带刚。C.颈联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抑。“垂 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D.“地下强魂必噬脐”,写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覆亡,自 己也惨遭杀戮这一史实。此句指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解析“诗人所见”错,这些景物都是诗人“遥想”的。“塞雁”也非宫中旧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