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解表药,概述,含义: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性能特点:多味辛,辛散轻扬 多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即内经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概述,适应证:主要用治外感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等。 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概述,分类 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主治风寒表证,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痛,无汗,流清涕,脉浮紧等。 2、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 主治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2、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流浊涕,舌尖红,脉浮数等。,概述,选择用药及配伍: 1. 对外感风寒、风热表邪不同,相应选择发散风寒或风热的药物。 2. 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邪,故应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而恰当地配伍祛暑、化湿、润燥药。 3.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又应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与益气、助阳、养阴、补血药配伍,以扶正祛邪。 4.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应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概述,使用注意: 1.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2. 注意因时因地而异。
3、3.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药,性能特点: 多味辛性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 适应范围: 1.外感风寒表证。 2.部分药还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因为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麻 黄 本经,来源为麻黄科植物中麻黄.、草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麻 黄,【药性】 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 发汗解表:治疗风寒感冒要药,每与桂枝相须为用。麻黄汤 。 宣肺平喘:咳嗽气喘。+杏仁。治风寒
4、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三拗汤;治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小青龙汤 ;治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麻杏石甘汤 。 利水消肿:风水水肿。(利尿的作用不强,一般水肿不用,一般用于水肿兼有表邪),麻 黄,【用法用量】 煎服,39g。 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 本品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桂枝 名医别录,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药性】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桂枝,【功效主治】 发汗解肌:风寒感冒。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 温通经脉:寒凝血滞诸痛证。 助阳化气:痰饮、
5、蓄水证;心悸(功效较肉桂弱)治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所致的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苓桂术甘汤,+枳实、薤白,治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 +白芍、饴糖,治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小建中汤 ; +当归、吴茱萸,治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温经汤; +附子,治风寒湿痹,肩臂疼痛.,【用法用量】 煎服,39g。 【使用注意】 含挥发油,不可久煎。 发汗解表,汗多者慎用。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桂枝,紫苏 名医别录,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紫苏,【药性】 辛,温。归肺、脾经。 【
6、功效主治】 发汗解表:风寒感冒(发汗解表力量不强,用于轻证,代表方:香苏散)。 行气宽中(安胎):脾胃(脘腑满闷)(中焦,定位)气滞,胸闷,呕吐,恶心(+砂仁、丁香,+黄连、芦根。);理气安胎(+砂仁、陈皮,用于治疗胎气上逆)。 解鱼蟹毒 【用法用量】 煎服,310g,不宜久煎。 紫苏叶长于发汗解表。梗有行气宽中的作用。,生姜 名医别录,来源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生姜 名医别录,【药性】 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主治】 解表散寒:发散风寒(作用轻微,用于轻证,辅助作用)。 温中止呕:用于脾胃寒证(作用于中焦),胃寒引起的胃气上逆呕吐最为适合,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呕家
7、圣药)。 温肺止咳: 肺寒咳嗽(辅助药物)。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 【用法用量】 煎服,39g,或捣汁服。 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荆芥 本经,来源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荆芥 本经,【药性】 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主治】 祛风解表:发散风寒力量最为平和,无论风寒风热,寒热不明均可使用荆芥。用于外感表证(可以用于风寒感冒,风热感冒)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透疹止痒: 用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麻疹不透,麻疹初期,疹点不畅使用。 炒炭止血: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防风 本经,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
8、防风 干燥根。药材习称“关防风”。,防风 本经,【药性】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主治】 祛风解表:可以少量用于风热表证(次要作用);除发散风寒作用外,有明显的止痛作用。 胜湿止痛:风湿痹痛 ,祛风湿的作用明显。祛风要药,内风外风均可治疗,为风中润剂。 止痉:破伤风证(肌肉痉挛,四肢抽搐)。,治风之通用药,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发散风热药,药性:微寒,寒,凉。 药味:辛,清热则有苦味。 归经:肺经,考虑兼有功效。 发汗解表作用较发散风寒药缓和。,发散风热药,适应证:主要适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者,(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9、部分发散风热药分别兼有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痒、止咳的作用,又可用治风热所致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以及风热咳嗽等证。,薄荷新修本草,【性能】 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行气,薄荷,【适应证】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汗解表的作用较强(也可以用于风寒表证) 。 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 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
10、痛等症,+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银翘散,治风热上攻,头痛眩晕,+川芎、石膏、白芷等祛风、清热、止痛药配伍,上清散,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牛蒡子,【性能】 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 疏散风热 宣肺祛痰 利咽透疹 解毒消肿 【适应证】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蝉蜕名医别录,【性能】 甘,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 利咽开音 透疹 明目退翳 息风止痉,桑叶,【性能】 甘、苦,寒。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 清肺润燥 清肝明目 (以清润为特点),桑叶,【适应证】 1.
1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3.肝阳眩晕。 4.目赤昏花。 【用法用量】 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热犯肺,发热、咽痒、咳嗽等症,常与菊花相须为用,并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药,如桑菊饮,治风热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可配伍菊花、蝉蜕、夏枯草、决明子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之品。 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常配伍滋补精血之黑芝麻,如桑麻丸,菊花本经,【性能】 辛、甘、苦,微寒。 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 平抑肝阳 清肝明目 清热解毒,“亳菊”、
12、“滁菊”、“贡菊”、“杭菊”,菊花,【适应证】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肝阳眩晕。 3.目赤昏花。 4. 疮痈肿毒。 5. 通利血脉,常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做为治疗的辅助。(有滋肝肾的微弱作用)。 【用法用量】 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杭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滁菊花)。清热解毒用野菊花。,柴胡 本经,来源为伞形科植物柴胡 或狭叶柴胡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和“南柴胡”。,柴胡,【性能】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功效】 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 和解、疏肝、升举),柴胡,【适应证】 1. 表证发热,少阳证。(表证热证,有很
13、好的退热功效,不分寒热) 2.肝郁气滞,胸肋疼痛,月经不调 。 3.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升举脾气(与黄芪配合)。常与人参、黄芪、升麻等同用,以补气升阳,如补中益气汤 还可退热截疟,治疗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常与防风、生姜等药配伍,如正柴胡饮 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本品用之最宜,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常与黄芩同用,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共收和解少阳之功,如小柴胡汤,柴胡,【用法用量】 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使用注意】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葛根本经,【性能】 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 解肌退热 透疹 生津止渴 升阳止泻,葛根,【适应证】 1.表证发热,项背强痛。(有很好的退热功效)(外感风寒表实证:葛根+麻黄;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葛根)(近年常用于高血压引起的项强) 2.麻疹不透。 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 4.升举脾的阳气,治疗脾虚久泄(大便稀溏,泻痢)。用升脾阳,化水湿的方法止泻。 【用法用量】 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