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脑电图机,脑电图机(Electroencephalograph,EEG) 结构,人 体,接 线 盒,脑 电 图 主 机,辅 助 设 备,(1)波: 可在头颅枕部检测到,频率为813Hz,振幅为20100V, 它是节律性脑电波中最明显的波;整个皮层均可产生波。波在清醒,安静、闭眼时即可出现,波幅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作规律性变化,呈棱状图形。 睁眼、思考问题或接受其它刺激时, 波消失而出现快波,这一现象称为波阻断,如果被测者安静闭目,则波又重新出现,(2)波: 波在额部和颞部最为明显,频率约为1830Hz,振幅约为520 V, 是一种快波,波的出现一般意味着大脑比较兴奋。 (3)波:波频率为47H
2、z,振幅约为1050V(它是在困倦时,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时所记录的波形。 (4)波:在睡眠、深度麻醉、缺氧或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时出现,频率为1-3.5Hz,振幅为20200V。,结论: 当脑电图由高振幅的慢波变为低振幅的快波时,兴奋过程加强; 当低振幅快波变为高振幅慢波时,则意味着抑制过程进一步发展。,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给机体以某种刺激,也会导致脑电信号的改变,这种电位称为脑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外在或内在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电活动,是代表中枢神经系统在特定功能状态下的生物电活动的变化。,非特异性诱发电位:给予不同刺激时产生相同的反应 特异性
3、诱发电位:指在给予刺激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在脑的特定区域出现的电位反应,其特点是诱发电位与刺激信号之间有严格的时间关系。,诱发电位的种类,1视觉诱发电位: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R- VEP);视觉诱发电位是指向视网膜给予视觉刺激时,在两侧后头部所记录到的由视觉通路产生的电位变化,2听觉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听觉诱发电位是指给予声音刺激,从头皮上记录到的由听觉通路产生的电位活动,因其电位源于脑干听觉通路,故又称为脑干听觉
4、诱发电位。,3体感诱发电位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LSEP)体感诱发电位是指驱体感觉系统在受外界某一特定刺激(通常是脉冲电流)后的一种生物电活动,它能反映出躯体感觉传导通路神经结构的功能 。,平均技术,在触发信号的作用下,计算机对某窗口内的信号进行采样叠加。即在每一周期内各相应采样点相加,最后被平均的周期数相除,就得到最后的结果。 因为信号是周期性的,并与触发信号同步,故其结果是线形相加,而随机噪声是无规律的,它们之间是矢量相加。,脑电图机导联,一、电极安放系统 为了区分电极和两大脑半球的关系,通
5、常右侧用偶数,左侧用奇数。从鼻根至枕骨粗隆连一正中矢状线,再从两瞳孔向上。向后与正中矢状线等距的平行线顺延至枕骨粗隆称左右瞳枕线,目前,国际上已广泛采用10一20系统电极法,其前后方向的测量是以鼻根到枕骨粗隆连成的正中线为准,在此线左右等距的相应部位定出左右前额点(FP1,FP2)、额点(F3,F4)、中央点(C,C)、顶点(P3P4)和枕点(O1,O2),前额点的位置在鼻根上相当于鼻根至枕骨粗隆的10 处,额点在前额点之后相当于鼻根至前额点距离的二倍即鼻根正中线距离20处,向后中央、顶、枕诸点的间隔均为20,10一20系统电极的命名即源于此。,脑电图机导联 单极导联法是将活动电极置于头皮上,并通过导联选择开关接至前置放大器的一个输入端(G1);无关电极置于耳垂,并通过导联选择开关接至前置放大器的另一个输入端(G2)。 双极导联法不使用无关电极,只使用头皮上的两个活动电极。这样记录下来的是两个电极部位脑电变化的差值,因此可以大大减小干扰,并可排除无关电极引起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