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服饰发展 服装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民族对服装来说,是随着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形式和生活水平,而且形象地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升华。虽然随着改朝换代以及时间的推移,中国服装不断地出现新式样,而且朝代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又不是截然无连续,而是一步一步地沿续与交错着向前发展。目录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服饰商周服饰春秋战国服饰秦汉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过渡页点击添加标题隋唐服饰明清服饰 宋辽夏金元服饰 近现代服饰现代服饰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原始社会
2、旧石器时代服饰 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是人们的衣食之源。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是人们的衣食之源。19331933年年,在北京周口店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山顶洞人(距今1.9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现1 1枚骨针和枚骨针和141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图图1)1)。骨针长约骨针长约82mm,82mm,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证实当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贯头衣和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披单服等
3、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贯头衣大致用整幅织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贯头衣大致用整幅织物拼合,不加裁剪而缝成,胴身无袖,贯头而着,衣长及物拼合,不加裁剪而缝成,胴身无袖,贯头而着,衣长及膝,是一种概括性或笼统化的整体服装。膝,是一种概括性或笼统化的整体服装。商周服饰商周服饰 商代服饰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奴隶主和贵族,平时已穿色彩华美的丝绸衣服。衣料用色厚重,除使用丹砂等矿物颜料外,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栎斗和种植的
4、蓝草、茜草、紫草等也已用作染料,为服饰材料和纹饰提供了空前的物质条件。奴隶、平民一般穿本色麻、葛布衣或粗毛布衣。到西周,各地大小邦国封君的穿衣打扮都有了种种排场。一般平民只能穿本色麻、葛布衣或粗毛布衣,穷极的只好穿草编的“牛衣”(蓑衣)。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比普通绢帛的价格超出20多倍。南方吴越生产的细麻布,北方燕代生产的毛布、毡裘,西域羌胡族的细旃花罽(细密毛织物),楚国的大花纹刺绣、通幅大花纹织锦,无不精美绝伦。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
5、,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在形式上,值得注意的一是深衣,二是胡服。从马山楚墓出土实物观察,深衣是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故上下不通缝、不通幅。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秦汉服饰 秦统一中国后,进行了许多重大的改革。汉代政权巩固,经济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达到成熟期。出土文物反映,这一时期的衣料又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锦绣衣料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
6、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登高明望四海”、“延年益寿”等通幅花纹。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女衣,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最为精美。有直裾(直襟)和曲裾(三角斜襟式)两种(图6),。男衣,以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的出土实物及木俑衣着较为典型。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300余年战乱不息,社会动荡。由于政权更迭、民族交流等原因,服饰在改易中得到发展。其过程大致可分魏晋和南北朝两个阶段。前段,等级服饰有所变革;后段,民族服饰大为交融。魏晋服饰汉末以后,频仍战争使社会财力日显艰困,两汉冠服制度已难维持。以往的冠帽,这时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不一而足
7、。南北朝服饰 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袴褶的上衣短身大袖或小袖;下衣喇叭裤,有的在膝弯处用长带系扎,名为缚袴。隋唐服饰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男子冠服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隋代朝服尚赤,戎服尚黄,常服杂色。唐代以柘黄色为最高贵,红紫、蓝绿、黑褐等而下之,白色则没有地位。从皇帝到官吏,样式几乎相同,差别只在于材料、颜色和皮带
8、头的装饰。无官的地主阶级隐士、野老,则喜穿高领宽缘的直裰,表示承袭儒者宽袍大袖的深衣古制。普通百姓只能穿开衩到腰际的齐膝短衫和裤,不许用鲜明色彩。差役仆夫多带尖锥帽,穿麻练鞋,做事行路还须把衣角撩起扎在腰间。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唐代长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长裙,但盛唐以后,贵族妇女衣着又转向阔大拖沓,衣袖竟大过4尺,长裙拖地45寸,不得不用法令加以限制。一般妇女穿青碧缬(印花或染花织物),着平头小花草履。宋辽夏金元服饰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由于长期争战,客观上促进
9、了各民族服饰的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江浙地区每年上贡花、素罗即达数十万匹;高级丝织物还有紧丝、透背、隔织、绫、锦、绮、縠、缬、绢等。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辽、西夏、金服饰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明清服饰 明清两代的服饰面貌有较大差异。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
10、明显等级。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不得用大红、鸦青、黄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清代一般男子服饰有所谓京样高领长衫,腰身、袖管窄小,外套短褂、坎肩(背心),头戴瓜皮小帽,手持“京八寸”小烟管,腰带上挂满刺绣精美的荷包、扇袋、香囊等饰物。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或达1尺多,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多至十几道。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11、。近现代服饰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规定男女礼服和公务人员制服。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男装: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20年代前后出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女装: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20年代以来,妇女喜爱旗袍,旗袍逐渐成为时装而不衰。现代服饰现代服饰 跟远古时期的人们的思想不一样,现在不仅是要遮挡身体这么简单,而是要求美感的同时还可以自由的活动肢体,偶尔露肉的性感。而与此同时人们也提高了对衣服的品味和质量,要求不再是简单的遮挡而是穿着的舒适感。其特点是:短周期化、多元化、低碳化、风格休闲化、时装平民化。追求的是,时尚、潮流、完美。感悟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不仅仅是思想开放了,更注重个性化,时代概念在整体服装上早已不再是一个虚有的名词。只有将服装文化植根于民族传统、时代特征,结合企业文化、商业运作加以研究、发展,才能创造良好的服装文化,促进服装业的发展,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重振“衣冠王国”的雄风。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