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二章 阶级阶层.pptx

上传人(卖家):momomo 文档编号:441901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PPTX 页数:32 大小:89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二章 阶级阶层.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二章 阶级阶层.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二章 阶级阶层.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二章 阶级阶层.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二章 阶级阶层.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阶级阶层第二章阶级阶层 第一节阶级概述 第二节阶级理论与阶级结构 第三节阶级的后果与影响 第四节中国的社会转型与阶级阶层结构变迁2概 要3本章要点本章要点 阶级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研究社会分层与不平等问题,强调社会关系的不 平等才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本源泉。“关系论”取向构成了阶级相对于其他视角的 最具特色之处。马克思和韦伯分别开创了阶级分析两大代表性流派的先河,前者强调基 于生产资料占有而形成的剥削关系,后者强调基于市场状况所形成的权力支配关 系。二战之后,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社会学家的阶级理 论也有了新的发展和推进。在社会现象的众多领域中都可以看到“阶级”的身影。在宏观层

2、次上,阶级是解释社会转型、社会革命和大规模社会变迁的重要概念工具,而在微观层 次上,阶级位置对于约束人们的生活机会、形塑人们的地位认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工业化推进、市场化转型,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从改革之前的“两 个阶级一个阶层”逐渐朝向复杂化、多元化发展,分层标准、动力机制和具体表 征均发生了重大变化。45第一节阶级概述第一节阶级概述一、阶级“硬核”站在广义的立场上,可以从“多面向”的阶级概念中抽离出一个基本且稳定 的理论“硬核”,即阶级是基于社会关系的分化而形成的结构性位置的集合,阶 级成员分享共同的社会位置和利益。阶级的“硬核”由以下三个要点构成:关系 取向、经济群组、结构性位置。首先,阶

3、级概念有着突出的关系取向。“各阶级只能根据它们与其他阶级的 社会关系才能够被定义。”例如,资本家之所以是资产阶级,是因为他们占有 生产资料并剥削工人;而工人之所以是无产阶级,是因为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且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在阶级分析内部,尽管对于定义阶级的社会关系类型还存在 不同看法,例如,究竟是生产关系还是市场关系,是剥削关系还是权力支配关 系,但可以明确的是,它们都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研究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强 调社会关系的不平等才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本源泉。“关系论”取向构成了阶级相 对于其他视角的最具特色之处。6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在阶级分析内部,尽管对于定义阶级的社会关系类型还存在 不同看法,例如

4、,究竟是生产关系还是市场关系,是剥削关系还是权力支配关 系,但可以明确的是,它们都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研究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强 调社会关系的不平等才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本源泉。“关系论”取向构成了阶级相 对于其他视角的最具特色之处。赖特曾举过一个极具启示意义的例子,用来说明关系论与等级论的差异,从 中可以看出阶级视角所具备的独特分析价值。他说:“我们很难理解法国大革命 如何可以从等级的角度来进行解释。虽然情况可能是说,在巴士底狱风暴中的大 多数参与者拥有低于的地位分数,而大多数的法国贵族则拥有高于的地位 分数,但是,这类标签并未抓住在革命过程中起作用的潜在动力。很明显,这些 是由他们在阶级关系中所处

5、的位置所决定的。7二、阶级与其他分层视角u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曾试图弥合阶级与地位群体之间的区分,在他的“社 会阶级”概念中,阶级成员不仅在各种资本的数量、结构布局及变化轨迹上具有 类似性,而且在生活方式和品味上也展现出极大共性。与之相反,英国社会学家 戈德索普等人则坚持认为,阶级和地位群体二者间的区分是一种“精妙的设想”,唯有区别开来,方能获得对现代社会不平等结构的完整理解。他们的实证研究表 明,经济安全和前景的分层(如就业、失业、收入等)主要由阶级而非地位决 定,而对于文化消费领域的结果(如阅读偏好、音乐欣赏等)来说,分层是由地 位来决定的。是阶级而非地位能够更好地预测保守党和工党之间在英

6、国大选中的 投票结果以及“左翼 右翼”的政治态度,但能够较好地预测“自由主义 独裁主 义”的政治态度的,则是地位而非阶级。其次是阶级与职业概念的差别。一般来说,职业首先是劳动分工的产物,职业的技术功能或活动定义了职业 的边界。但与此同时,职业还是一个附着了经济报酬和文化特性的综合体,因而 构成了各主要分层维度的重要基础。因此,有关职业与阶级的关系在认识上往往 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一是主张阶级与职业之间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职业 是由生产的技术关系(劳动分工)定义的,而阶级是由生产的社会关系定义的;二是有很多学者主张职业作为经济文化共同体,构成了阶级分类的重要基础。89第二节第二节 阶级理论与

7、阶级结构阶级理论与阶级结构一、古典阶级理论:马克思和韦伯(一)马克思的阶级思想对于马克思阶级思想的理解,需要将其放置于马克思更为广阔的有关人类社 会历史发展规律,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运行规律的论述中加以把握。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在诸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意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人与生 产资料的关系性质,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了人们的基本社会地位。在资本主 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社会由此区分为两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并雇 佣劳动力的资产阶级()和不占有生产资料而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 产阶级()。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

8、来自列宁,即“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 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 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 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0(二)韦伯的阶级思想韦伯也讨论和分析了阶级,但他的理论和马克思的理论既有联系,又有很大 的区别。与马克思一样,韦伯也认为财产所有权对于成员的阶级位置有重要意 义,他曾经说过“财产占有和毫无财产是一切 阶级状况的基本范畴”,但 他认为,

9、社会中的权力关系(人对人的统治、支配或命令关系)具有重要的意 义。权力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经济的、社会的和行政的,其中,经 济的权力来自市场交换领域。以经济的权力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可以称为(经济 的)阶级,主要是指因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中获取经济利益(占有财物与获得 收入)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生活机会的群体。他明确指出,“在市场上的这种机 会是表现个人命运的共同条件的机制,阶级状况归根结底取决于市场状况()”,市场地位和市场状况强烈地形塑着成员的生活机会()。韦伯认为,社会封闭()是将弥散分布的权力类型化的重要机 制。通过这一机制,社会群体将报酬和机会限定为一小部分精英群体所拥有并谋 求报酬最

10、大化。在经济或市场领域中,这种封闭主要是通过经济机会的“垄断”实现的。市场中的优势阶级能够通过垄断机会排斥来自地位较低阶级的成员,维 持乃至增强自身的优势。和马克思强调大规模的阶级行动不同,在韦伯看来,阶 级仅仅是潜在的共同体,只是构成了共同体行动可能的、经常的基础,它离真正 的社会共同体还有很远的距离。11二、当代阶级理论及阶级结构测量12世纪末世纪初,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伴随新技术革命和经济持续 高速增长,西方发达社会的社会结构及其社会不平等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主 要表现在于:第一,社会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组织成为社会生产、分配、交换的实际发生地和基本场所,是社会资源配置及物质利益分配的

11、中间载体;第二,非生产领域,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市场性组织 和社会公共组织大量出现,吸纳了众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办公室职员;第 三,由于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其科层化和理性化程度不断加深,被雇佣阶级也发生了重要的分化,一个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形成并迅速发展 起来。13第三节第三节 阶级的后果与影响阶级的后果与影响一、宏观现象与微观现象在宏观层次上,阶级分析是解释社会转型、社会革命和大规模社会变迁的重要概念工具。传统的阶级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历 史变革和社会变迁的最重要推动力。例如,马克思的 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 等经典著作,阐述了资产阶级如何

12、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压榨剥削无产阶级,给 自己造就了掘墓人,并勾勒出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蓝图。在微观层次上,阶级常常被用于解释个人生活机会和生活选择(态度、行 为)的差异性。它认为,人们的阶级位置决定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从而决定了人 们的选择。也就是说,“那些拥有类似资源并且因此占据类似的结构性位置的人,将会共享类似的、关于生活机会的可能性和约束因此,他们可能也会被预期 以相似的方式行动”。14二、经验领域中阶级的影响(一)阶级与收入15(二)阶级与生活方式有关社会阶级与生活方式、文化消费之间的关系问题,曾经引起很多争论。“个体化论”主张,当代社会中生活方式不再与社会阶级之间存在系统性关

13、联,而是呈现出一种“个体化”色彩,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然而,更多的论点和 经验发现还是支持“同源论”,即结构决定论的看法,认为生活消费与社会分层 之间有着直接关联,一个群体消费和生活的形式就是其所处社会结构位置的外在 表现。刘精明和李路路利用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生活方式 与客观阶层位置之间的关系问题。问卷中设计了一组对生活方式进行测量的问 题,他们通过因子分析,得出了个具有典型特征的生活方式因子,分别为:高品味消费因子(购物、出行和家庭装饰等方面的生活倾向)、生活感 受因子(总体的生活感受和工作感受)、高雅休闲因子(时尚的身体锻炼方 式和高雅艺术品味)、通俗娱乐因子(玩牌、打麻

14、将和电视消遣等)、焦虑 因子。他们进一步的经验分析发现,不同阶层群体在生活方式上呈现出明显差异 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高品位消费因子、生活感受因子和高雅休闲因子以及 焦虑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办事人员、体力劳动者以及自雇佣者,而在通俗娱乐 因子上的得分则恰好相反。16(三)阶级与主观地位认同地位认同是处于一定客观阶级位置的成员对其所处地位形成的主观感受和 评价。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揭示了客观阶级位置(“十大 阶层”)与主观阶层地位认同(从“下层”到“上层”五种等级)之间的内在 关联。图-描绘了客观阶层与主观地位之间的对应分析结果,其中横向维数的 解释百分比达到了,纵向维数占比为,这表

15、明位点之间的关系主要通 过横向距离来表示。1718第四节第四节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阶级阶层中国的社会转型与阶级阶层结构变迁结构变迁一、改革开放之前的阶级结构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被消灭,经过 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产阶级也退出历史舞台。自年中国基本上完成了社 会主义改造之后,至年改革开放之前,主流的观点认为,中国社会阶级结 构一直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形态。所谓“两个阶级”是指工人阶级和农民 阶级,“一个阶层”是指知识分子阶层。这几类阶级群体在政治待遇、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也有研究者认为,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更多的是形成了某种身份分层或 政治分层的

16、结构。身份主要是指依靠先赋或某种特权获得的地位,当时决定人们 身份地位的标准主要为刚性的社会分割制度,如户籍身份、政治身份、单位身份 等;政治分层是指各种社会地位被赋予了不同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行政权 力决定着社会资源的分配,单位的行政级别决定着成员在分层体系中的位置。另 外,成员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出身、政治表现、政治面貌)的距离决定着 他们获取资源和机会的差异性。19二、改革开放以来阶级结构的变化世纪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深刻变化:一是从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二是从传统型社 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在这两个过程中,原有的社会分层结构、分层标准

17、、动力机制和具体表征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阶级群体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且多 元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社会阶级阶层的决定机制发生了变化。第二,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朝多元化、复杂化演进。第三,市场化转型带来“体制外”阶层群体的快速发育和成长。第四,以阶级再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代际关联模式逐渐凸显出来。那些占有优 势地位的群体,通过不同资本的交换、社会网络和人力资本的优势,将其优势地 位在代与代之间进行传递,这被称为“富二代”“官二代”现象。20三、当代中国的阶级阶层结构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的状貌和特征,很多学者结合国外阶 级分析范式和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从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了阶级阶层框

18、架。其中,基于现代化理论的“十大阶层”、基于制度主义的分层框架、中国版 的新马克思主义分类框架以及权威阶层分类框架,在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影 响力。世纪初,面对社会转型和社会阶层结构的急剧变迁,有学者提出,中国 社会原有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变 化为包括十个阶层的新的社会阶层结构,这十个阶层分别是:国家和社会管理 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 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十大阶层”的划分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 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

19、的。这三种资源被认为是当前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决定 和形塑着个体在社会结构空间中的位置。2122四、阶级分析的式微与回归观察阶级阶层分析在中国社会学中的“命运”,有助于我们理解阶级分析的 意义和价值。“阶级分析”存在于中国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自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以来,经历了一个从“式微”到“回归”的过程,或者说 经历了两次明显的范式转换过程:第一次是世纪八九十年代,“阶级话语逐 渐消逝”,“非阶级”的等级分层研究全面取代阶级分析,成为社会不平等研究的 主导范式;第二次范式转换是在最近十年,社会学界又兴起了一股“重返阶级分析”的呼声,阶级分析越来越成为一种引人瞩目的分析范式。

20、23对两次范式转换的初衷、立场和主张进行梳理归纳,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范式转换背后的动因与逻辑。当时放弃或取代阶级分析的主要原因是:“文革”时期及“文革”之前在错误的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阶级斗争扩大化给党和国家 及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危害,在彻底清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之后,全党和 全国人民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利益对 立和斗争的阶级概念不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最近十年主张重返阶级分析的缘由主要在于: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社 会分化日益严重,特别是经济领域中的分化尤显突出,社会利益矛盾与冲突日益 显现和尖锐化;相对于等级分层的概念,阶级概念能够更深刻地反映

21、深层社会结 构的矛盾,更贴近日益严峻的社会冲突现实。可见,阶级分析范式在某种程度上 的“回归”,主要是因为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分化现象严重、群体矛盾与冲突升 级,亟须重新引入并使用阶级这一结构性视角。24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 什么是阶级?阶级相对于其他分层视角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和韦伯两人的核心阶级思想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何异同?古典阶级分析在当代社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和难题?新马克思主义者和新韦伯主义者如何发展了他们各自的阶级分析传统?你认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体现了阶级的影响?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阶级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你如何看待阶级分析在当代社会中的分析性价值?25推荐阅读文献

22、推荐阅读文献仇立平回到马克思: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反思社会,()冯仕政重返阶级分析?论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范式转换社会学研究,()赖特阶级分析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李路路,陈建伟,秦广强当代社会学中的阶级分析:理论视角和分析范式 社会,()李路路,秦广强,陈建伟权威阶层体系的构建基于工作状况和组织权 威的分析社会学研究,()林宗弘,吴晓刚 中国的制度变迁、阶级结构转型和收入不平等:社会,()刘欣协调机制、支配结构与收入分配:中国转型社会的阶层结构社会学研究,()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6年月日,科幻作家郝景芳创

23、作的中篇小说 北京折叠获得第 届雨果奖。在这部小说里,作者构建了一个“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不同阶层的群体居住在完全不同的物理空间,越上等的人不仅有更精致的生 活,甚至有更长的活动时间:第一空间中居住着万人,主要是掌握权力和 财富的“金领阶层”,他们可以享受完整的小时,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 第二天清晨六点;当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第二空间中的人开始生活,这里有 万人,主要是“白领阶层”,他们的生存时间是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 点;第三空间中生活着万人,主要是体力劳动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底层蓝领”,生存时间是从次日夜晚十点到第三日清晨六点,然后又轮转到第 一空间。27这是典型的反乌托邦

24、场景,在可以折叠的空间里,不同阶层群体的资源和机 会分配经过了精心规划,就连最基本的生存时间在不同阶层间也进行了严格的、差异化的限定。阶级的鸿沟越来越宽,最终人们在物理意义上完全隔离。尽管这 只是科幻小说中描述的场景,但读者并不会感到里面有太多的虚饰夸张的成分,因为现实社会中的结构分化、阶层固化问题同样严峻和残酷。小说场景和现实社 会在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即我们所处的社会空间是一个高度阶层化、结构化的空 间,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中所处的位置(阶级地位)形塑甚至决定着他们的经济 状况和生活机会。28如果说社会不平等问题是社会学的核心问题,那么“阶级”就是谈论这一问 题的重要的方式之一。正如本书第一章

25、所述,社会分层研究中关系论范式的最佳 担纲者是阶级分析。那么,阶级分析相对于其他分层视角的独特之处具体体现在 哪里?在阶级分析理论家看来,现代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什么样的?如何分析这些 阶级结构?阶级作为一种重要的“解释自变量”,其后果性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而言,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给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带来什么样 的影响?当代中国的基本社会阶级结构又呈现出什么状貌和特征?本章将对这些 问题一一做出回答。29推荐阅读推荐阅读 边燕杰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北京:三联 书店,李强社会分层十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北京:商务印书馆,伦斯基权力与

26、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关信平,等译杭州:浙江人民 出版社,:,30关键概念关键概念 社会分层 社会流动 农村职业分化 农村阶层分化 主观社会分层 再分配机制 市场机制 混合动力机制 人口流动 职业流动 城乡差别 双二元机制 再生产3132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现代性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后现代性后现代性(或者较贬抑的称呼为“后现代情境后现代情境”)通常是指出现于现代性“之后”的

27、人类社会之经济和/或文化的状态或情境。某些思想学派认为现代性结束于20世纪末,并由后现代性所取代;而其他学派则认为现代性一直延续至现在,并囊括了后现代性的所代表的发展内容。后现代性的特色包括了全球化、消费主义、权威的瓦解以及知识的商品化.资本主义起源在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论述中并不是十分清晰。马克思对这一时间标记也显得比较犹豫,马克思从商品与市场的两极分化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得以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把这个日期定在16世纪,因为当时正值大西洋的远洋航线开通的时候,这使商品、劳动力和更大范围的市场交换和流通成为可能。法国历史学家费布罗代尔则把“漫长的16世纪”(即1450年起至16世纪)看成资本主义起源的时期,但他甚至把萌芽上溯至12、13世纪,他认为那时就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布罗代尔赋予工业革命决定性的作用,并把世界的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8世纪前和18世纪后,18世纪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真正诞生的标志。由于资本主义起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就不能把现代性起源与之简单等同起来。现代性的起源应该是一个更广泛更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以此看来,把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看成现代性缘起的时期比较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课件第二章 阶级阶层.pptx)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