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 乡土文化与农村生活方式.pptx

上传人(卖家):momomo 文档编号:4419044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PPTX 页数:30 大小:13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 乡土文化与农村生活方式.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 乡土文化与农村生活方式.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 乡土文化与农村生活方式.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 乡土文化与农村生活方式.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 乡土文化与农村生活方式.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章乡土文化与农村生活方式第一节乡土文化的特质第二节农村民俗文化第三节农村社会的文化生活第四节农村生活方式及变迁2概 要3第一节乡土文化的特质第一节乡土文化的特质一、乡土文化的社会基础就文化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而言,乡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托于三个社 会基础:一是农耕社会,二是地域社会,三是血缘社会。乡土文化的乡土性特征 与“土”有着密切的关联,“土”即土地,象征和代表着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式,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就是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乡土 文化也就是农耕文化。当然,乡土文化的社会基础也包括以牧业、渔业和林业为 生计的社会。农业是农村社会的基本生计模式,乡土文化的基本元

2、素和特征也就是在农业 生计模式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按照文化生态论的观点,人类文化的类型是 由生态环境的类型影响决定的,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婚姻家庭制度以及价值观 的形成皆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生态环境影响文化的途径和机制就是生 计模式。一定的生态环境决定着人们的生计模式,人们在共同创造出一种维持生 计的方式的过程中,同时也就创造出了一种类型的文化。乡土文化正是广大农民 在创立以农业为主的生计模式中,形成和积淀起来的一套完整的文化系统,其中 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如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民居、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以 及生活资料等,同时又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艺术和信仰等精神 形

3、式的文化,如官僚体系与乡村自治并行的政治体制。4就文化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而言,乡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托于三个社 会基础:一是农耕社会,二是地域社会,三是血缘社会。乡土文化的乡土性特征 与“土”有着密切的关联,“土”即土地,象征和代表着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式,这一生产与生活方式就是农耕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乡土 文化也就是农耕文化。当然,乡土文化的社会基础也包括以牧业、渔业和林业为 生计的社会。农业是农村社会的基本生计模式,乡土文化的基本元素和特征也就是在农业 生计模式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按照文化生态论的观点,人类文化的类型是 由生态环境的类型影响决定的,人类社会的政治制

4、度、婚姻家庭制度以及价值观 的形成皆与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生态环境影响文化的途径和机制就是生 计模式。一定的生态环境决定着人们的生计模式,人们在共同创造出一种维持生 计的方式的过程中,同时也就创造出了一种类型的文化。乡土文化正是广大农民 在创立以农业为主的生计模式中,形成和积淀起来的一套完整的文化系统,其中 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如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民居、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以 及生活资料等,同时又包括政治制度、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艺术和信仰等精神 形式的文化,如官僚体系与乡村自治并行的政治体制、从夫居的父权制婚姻家庭 制度、节日庆典、民间手艺、祖先崇拜等。5二、乡土文化的本色从一般原理

5、来看,文化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普遍性特征,即文化普遍地存 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二是特殊性特征,即每一种文化都是特殊的,独一无二的。那么,对于乡土文化来说,普遍性可能表现为其普遍地存在于农村社会,以及普 遍具有农耕文化传统;而特殊性则反映为每一个地域乃至每一个村庄都可能有自 己独特的文化,或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质。在文化相对论看来,文化特质是每一种类型的文化所具有的特点,这一特点 既反映着该文化的性质,又代表着其不同于别的文化。显然,乡土文化是一种不 同于现代城市文化的文化类型,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特质反映着乡土文化有 别于现代城市文化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乡土本色”就代表着乡土文化所具有 的一种特

6、质,同时也是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区别的突出标志。“乡土本色”是费孝通用来描绘农村基层社会特点的,同样亦可用来代表农 村文化具有的独特性。农村文化的“乡土本色”主要由两个具体元素构成:一是 民间性,二是传统性。乡土文化的民间性是指这一文化系统主要是由民间大众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正如周星认为,民间大众的知识体系“不仅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本 文脉,其 中自有 文法与逻辑存在,同时也不断地 再生产着富于智慧的价值和意 义”。6三、乡土文化的功能乡土文化是在乡土社会基础上形成的包括知识、技能、艺术、信仰、道德以 及各种风俗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既包括以物质形态呈现的文化,又包括各种精 神生活的形式。如果从功能

7、主义文化论的角度看,乡土文化也是一种完整的文化 系统。因此,对乡土文化功能加以认识和理解,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关注和考察 乡村社会多种多样的具体文化现象,从每一种具体的文化现象中,可以理解各种 文化构成在文化整体中所具有的功能。乡土文化在政治方面的功能可概括为“教化”功能。人类社会政治系统的运 行,总离不开权力的推动和维持。关于政治权力,主要有两种理论倾向:一种是冲 突论与斗争论的倾向,认为暴力权力或专制权力是达到政治统治、实现社会秩序的 主要保证。另一种是契约论的倾向,认为同意权力或契约权力也可以实现社会秩 序。费孝通认为,在横暴权力与同意权力之间,还存在第三种权力,即教化权力。在费孝通看来,

8、如果完全依靠传统来规定全部的社会生活,这个社会就没有政治,只有教化了,因为“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 体生活的分子”。虽然这样的社会是想象的,但乡土社会比较接近这一情形。78第二节第二节 农村民俗文化农村民俗文化一、农村的生计传统在农村的不同地区,一般都有着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对应的生计模式()。所谓生计模式,是指一个群体赖以生存和生活的主要生产经 营方式和谋生手段,是人们在生存竞争中根据经验积累而选择的相对固定的谋生 方式,如农耕模式、游牧模式、农牧结合的模式、农渔结合的模式等。生计模式 中包含着民众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和丰富的民间智慧,因而是农村民俗文化的集 中体现

9、。一个农村地区的生计模式实际上也代表着该地区的生计传统,因为一种谋生 手段演变为模式化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文化的传承和积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某种生计方式的合理性和适应性逐渐为广大民众所认知和认可,于是这种生计方 式被广泛接受和选择,并通过社会继替的途径代代相传,从而得以留存和延续下 来。如中国南方农村的稻作生产方式,就与气候等自然条件相适应,具有一定的 优势和合理性,在长期积累生产经验和农艺的基础上,也就演变成南方农村的生 计传统。农村的生计传统包含着这样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农村的生计传统是一定范围内的农民(牧民、渔民)群体共同遵从的 生产与生活模式。第二,生计传统代表着一定条件下的合理性。

10、第三,生计传统是以一套技术为核心的文化系统。第四,生计传统包含着生产与生活文化的社会记忆和传承机制。9二、农村的礼俗文化在村子里,如果村民家里要办件“大事”,也就是人类学里说的礼仪,如婚 礼、生日礼、葬礼、房屋建成礼等,有人情往来的村民和亲朋好友就会来馈赠礼 物。这种礼尚往来的活动既是一种风俗习惯,也反映了村民对人情关系和人情伦 理的高度重视。农村礼俗文化中的“俗”,也就是农村社会生活中的风俗习惯,主要指农村 在一定场域、一定阶段的平常生活中表现出的风尚、习俗、惯习等。就文化意义 而言,农村的民俗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民间智慧。第二,约定俗成的规则。第三,价值观与行为倾向。1011人情伦

11、理体系有三个结构性维度:理性计算、道德义务和情感联系。人情 在行动上的复杂性和弹性就源于这三个结构因素变动不定的组合。尽管在涉及 人情的所有社会往来中,这三个维度彼此共存,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实际的重 点可能是其中任何一个。对下岬村村庄生活的观察已使我得出结论:至少在礼物赠送和社会交换的 领域,道德义务更可能主导人的行为。毕竟,下岬村村民生活在道义经济 当中。资料来源: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三、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颁布和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所谓非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 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

12、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 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 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快速现代化的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已受到广泛关注和重 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键在农村。正如梁启超曾说,中国文化的 根在农村。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农村,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 明,自然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库。农村社会有着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这些具有独特性、地方性的 文化,既是农村的精神

13、财富,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因为它们对人类文化多样性 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技术革命为人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现代产品,这些产品的广泛使用正快速改变着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 人们的生活方式,一些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等由于没有受到 市场的眷顾,渐渐地不受关注,甚至被遗忘和抛弃。所以,当前的农村社会环 境,已经让民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变得越来越困难。12促进农村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繁荣发展,重点需要在实践中做出如下 的调整:首先,加强关于农村非物质文化的基础教育,培育和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其次,创建高效的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发现机制。再次,创建农村非物质文化

14、遗产传承和传播的有效激励机制。最后,探寻农村非物质文化与新技术的兼容发展之路。13四、乡土文化保护与重建现代化、城市化的浪潮既推动着社会向前进步,也吞噬着传统农业文明和传 统乡村社会。一座座小洋楼在各地农村拔地而起,宽敞的水泥马路通向每一个村 庄,各种各样的机器甚至转基因等高科技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广大农民普 遍使用现代通信手段。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农村社会正 在加速现代化。在历史规律面前,我们只能顺势而进,不能逆势而为。既然现代化、城市化 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那么我们既不能也不可能阻挡这一趋势。但是有 一点,既然人类能发现规律,也就应该根据规律,为保存人类的文

15、明足迹和文化 遗产而有所作为。人类社会在变迁与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创造出新生事物,新生事物特 别是新的工具常常比旧的更加先进,从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而旧的东西也就 逐渐被新生事物取代乃至被淘汰。当铁制农具出现后,刀耕火种逐渐销声匿迹;当机械农具被生产出来后,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会告别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就像如今手机和互联网被广泛使用后,传统的书信和电报等通信方式已逐渐退出 历史舞台。1415第三节第三节 农村社会的文化生活农村社会的文化生活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看似是平常生活中的集体活动,但实际上在农村社会运行 中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公共性的文化活动相当于

16、农村社会 的黏合剂。具体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功能主要包括:首先,公共文化活动在促进村民的社会认同方面发挥着积极功能。其次,公共文化活动对培育村民合作精神和公共意识有促进作用。最后,公共文化活动能够丰富村民的社会生活。16三、农村文化的创新发展在创新内容方面,农村文化发展的重点努力方向主要包括:()增强开放 性。农村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其实在于发展理念的更新调整,而制约创新发展的 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文化系统的封闭性和排斥性特征。在通常情况下,一个文化系 统定型之后,往往会趋于封闭和稳定,并对系统外的新内容有所排斥。因此,文 化创新发展首先需要突破自身的封闭性,增强系统的开放性。开放的系统才有利

17、于吸纳新的东西,才有利于与新文化兼容并包。推动农村文化的创新发展,首先 要建构起开放的发展理念和文化价值,唯有这样,文化系统的开放性才会增强。()增添新元素。文化由各种元素构成,新文化也就是由一些新的文化元素构成 的。推进农村文化创新发展,实质就是发展新文化,亦即给农村社会增添与现行 文化有所不同的新元素。例如,在当今网络社会来临的时代,互联网及现代通信 技术是先进的、新的现代文化元素,在农村文化发展中,若能增添诸如此类的新 文化元素并使其融于现行农村文化之中,就会实现农村文化的新发展。()增设 新机制。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可持续的动力,这些新动力从何而来呢?要寻找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新

18、动力,就需要创新农村文化的动力机制。1718第四节第四节 农村生活方式及变迁农村生活方式及变迁一、农村家庭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是生活方式特征的集中体现,因为消费结构不仅能反映出收入的状 况,也代表相应的消费方式,以及与这一消费方式相对应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 的特征。因此,考察农村家庭的消费结构,主要是为了认识农村社会在一定时期 内的生活方式的现状、特征及问题。从消费社会学的角度看,驱动人们消费行为的动机大体可分为三大类:需 要、享受和炫耀。因而根据消费行为动机来划分,消费也就可分为需要型消费、享受型消费和炫耀型消费。需要型消费指的是受生活的基本需要所驱动的消费行 为,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衣食住行

19、等基本需要而进行的消费支出。享受型消费 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在基本生活需要之外为追求闲暇娱乐和其他享受而进行的消费 行为,如人们在休闲娱乐、健身以及身体保健等方面的消费。炫耀型消费是指人 们为达到炫耀的目的或出于虚荣心而进行的消费行为。那么,农村居民的消费究竟处于何种形态呢?对农村社会消费现状的认识,需要以调查事实为依据。从社会调查的情况看,农村社会仍以需要型消费为主 19二、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从时间分配的维度看,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劳作时间、闲 暇时间和休息时间。在劳作时间里,人们从事着各项工作和生产活动。闲暇时间 指非劳作亦非睡觉休息的时间,在此期间人们会有各式各样的消遣和休闲方

20、式。休息时间就是个人身体恢复的自然过程,也就是睡觉时间。劳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由工作制度和生理规律决定,变动的弹性较小,而闲暇时间则是由个人所支配 的,闲暇生活表现为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闲暇时间,因而闲暇生活是反映生 活方式差异性的重要维度。如果从“有闲阶级论”的角度看,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属于“劳动阶级”的 生活方式的内容,在农村社会,可能还不存在完全的“有闲阶级”。在农村,社会成员共同生产、共同生活于小规模的社区之中,相互之间关系平和,因而并 不具备产生“有闲阶级”的掠夺性社会关系。20就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而言,村民在闲暇时间里的主要活动方式大体有三 种:第一种是串门闲聊。村庄的人彼此熟悉,

21、在闲暇生活中,他们相互之间会频 繁串门在一起闲聊。闲聊既是农村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农村舆论压力 的作用机制之一。第二种常见方式就是打牌赌钱娱乐。农民在闲暇时间赌钱娱乐 的现象在农村相对较为普遍,对农村赌钱现象不宜一概而论,不能将其统一地判 断为赌博行为。村民们平常在一起玩玩牌,增添一些小额金钱刺激,既属农村居 民的生活习惯,又是村民们打发闲暇时间的一种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村民之间交 流互动的一种形式。对农村赌博等违法行为需要打击,但不宜将村民的休闲娱乐 与赌博行为混为一谈。第三种较为流行的农村休闲方式是走亲访友。农村居民通 常会选择在闲暇时间走亲访友,或进行各种密切群体的聚会。虽然这种休

22、闲方式 并不是很频繁,但在村民闲暇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在走亲访友中,村民们不仅加强 了人情关系网络的联系,也丰富了闲暇生活的方式。例如,在安徽东部的一些农村 地区,一个村庄如果举办一些唱戏等文化活动,村民常会邀请自己的一些亲朋好友 到自己村庄来看戏,这种风俗反映了村民走亲访友在闲暇生活中的多重意义。2122闲暇时间不是闲得无聊的虚度光阴,而是人们每天除工作时间和睡眠、用餐及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以外,用于个人发展、文化娱乐、消遣、社会交往等自由支配时间。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指出:闲暇是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自由时间,“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

23、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天地。”人类的各种知识、科学、艺术的发展都依赖于闲暇时间的不断扩展。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未来的理想社会是闲暇时间十分充沛的时代,马克思说:“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当然休闲时间的增多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可以用闲暇时间发展自己,也有人把闲暇时间用来挥霍浪费,所谓无聊就是闲得慌所产生的。三、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农村生活方式是指农村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基于经济生产活动而形成的生活模 式。农村生活方式虽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化特征,但这些特征主要限定在一定的 时期或历史阶段,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在社会快速转型的时代,农村居民的

24、生活方式正在经历着巨变。就中国农村 的经验现实而言,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已呈现出这样几个突出特征:首先,农村居民已从稳定的村落定居生活方式转变为流动的、乡城“两栖”的生活方式。其次,农村居民生活中的现代性元素越来越多。最后,农村生活方式已出现多元化之趋势。23推动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动力可能复杂多样,但作用明显的、可见的动力主 要包括:()现代化的推动力。人类社会正处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现代化 的趋势成为推动和影响社会变迁的最为显著的力量。现代化不是局限在某个领 域、某个方面的,而是表现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化既包含生产的现代化,也包括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现代化过程的推进,也就意味着

25、社会各个 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其中就包括生活方式。()市场的力量。市场转型犹如“看 不见的手”,不仅调节着经济领域里的活动,而且对社会与文化生活产生着巨大 影响。正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才出现了大量农村居民进城寻找机会的现象,由此出现农村人口大流动,并形成了当前农村居民“两栖”式的生活方式。在此 过程中,市场机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社会政策的形塑作用。一定时期的 社会生活方式,在较大程度上受该时期的社会政策的制约。24社会政策对社会生活 模式的形塑作用具体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一是社会政策背后的意识形态。通 过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影响,社会成员的核心价值观得以统一和模式化。二是社会 政策的规制作

26、用。社会政策中包含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规则和制度体系,这些规 则和制度会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起到规制和约束作用。因此,如果 社会政策发生转变,那么其形塑的社会生活方式也会随之而发生变迁。例如,在 政策严格控制和限制乡城人口流动的时候,农村居民主要生产和生活在农村这 一社会空间,并形成相对单一的乡村生活方式。而在人口流动控制政策放松之 后,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乡城人口流动,并使以往的农村单一生活方式转变 为乡城“两栖”式生活方式。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虽主要表现为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方式的变化,但这些变 化蕴涵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因此,关注和考察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于把握和 理解农村社会乃至整个

27、社会的运行和变迁来说,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2526本章要点本章要点乡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托于三个社会基础:一是农耕社会,二是地域 社会,三是血缘社会。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乡土性的社会基础已发生变迁,乡 土文化也在变迁之中,只是农业生计方式、村落共同体以及农村的亲缘与情感联 系依然部分地保留并延续着。“乡土本色”就是乡土文化所具有的一种特质,也 是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相区别的突出标志。乡土本色由民间性和传统性两个具体 元素构成。乡土文化在政治方面的功能为“教化”功能,在经济方面的功能是资 源的动员与整合功能,在社会方面的功能是“位育”功能,即调节与适应功能。生计模式是指一个群体赖以生存和生活

28、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和谋生手段,是 人们在生存竞争中根据经验积累而选择的相对固定的谋生方式。农村的生计传统 的意义是:第一,农村的生计传统是一定范围内的农民(牧民、渔民)群体共同 遵从的生产与生活模式。第二,生计传统代表着一定条件下的合理性。第三,生 计传统是以一套技术为核心的文化系统。第四,生计传统包含着生产与生活文化 的社会记忆和传承机制。“礼”和“俗”是农村社会生活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礼”是指民众在生活实践中建构起来的、用以指导人际互动的文化法则。“俗”是农村社会生活中的风俗习惯,主要指农村在一定场域、一定阶段的平常生活中 表现出的风尚、习俗、惯习。27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

29、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当有着几千年积淀的 传统农业文明就要为现代工商文明所取代时,政府有必要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有选 择地去保护和留存那些具有典型特色的传统农业技艺、村落和乡土文化。让生活在 现代社会的人乃至子孙后代依然能看到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让古老文明在失去 实用价值时依然能保留其文化意义,这样才会让人类文化真正保留多样性。农村文化生活状况是农村社会运行和发展状况的重要方面。目前农村公共文 化设施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村内的公共供给,二是社会资助,三是政府提供的 公共物品。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的问

30、题,二 是社会主力外流的问题,三是文化传统断裂的问题。农村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目 的就是创建可持续的农村文化动力。这需要朝着三个重点方向努力:()增强开 放性;()增添新元素;()增设新机制。当前,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突出特征 是:()农村居民已从稳定的村落定居生活方式转变为流动的、乡城“两栖”的 生活方式;()农村居民生活中的现代性元素越来越多;()农村生活方式已出 现多元化之趋势。28思考问题 何为乡土文化?乡土文化具有哪些功能?何为农村生计传统?农村生计传统蕴涵着哪些意义?传承和保护农村非物质文化有哪些重要性?如何实现农村非物质文化的 有效传承和保护?农村文化传统传承与文化创新发展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实现农村 文化创新发展?当前中国农村生活方式变迁具有什么样的突出特征?是由哪些因素影响 导致的?29推荐阅读 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周星乡土生活的逻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农村社会学》课件第十章 乡土文化与农村生活方式.pptx)为本站会员(momomo)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