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现实、人生理想及其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进一步品味语言。2.正确看待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世外桃源”的 美好。3.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领会文章的语言、意境、内涵美。课时安排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三课时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的整体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索陶 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当堂训练:
2、1.句中画线的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D)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仿佛若有光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解析】A 项,“鲜美”古义是鲜艳美丽,今义是形容食物的味道好;B 项,“仿佛”古义是隐隐约约,今义是指差不多,好像的意思。C 项,“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今 义指男子的配偶。2.对下列语句中画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解析】B 项,“交通”意思是“交错相通”。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B)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便要还家,
3、设酒杀鸡作食 C.不足为外人道也D.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解析】B 项,“要”同“邀”,邀请。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C)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解析】解答这类题,可以根据句子结构和意义来划分。A 项,正确的断句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 项,正确的断句为“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D 项,正确 的断句为“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二、合作探究二、合作探究1.通过梳理课文,你认为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明确: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它环境幽雅,风景优美。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
4、 美,桑竹美,阡陌美。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 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是一个幸福的地方。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 有战乱,安居乐业);村民款待渔人,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2.如此美丽、神奇又幸福的地方,世上真的存在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不存在,是作者虚构的。渔人离开时,“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来“寻向 所志”,却“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却“未果,寻病终”。3.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呢?明确:
5、作者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虚构世外桃源,是作者不满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寄托了作者渴望改变黑暗现实的政治理想,寄予了作 者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广大劳动 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4.桃花源记 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明确: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候,“处处志 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桃花源虽
6、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 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 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5.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 剥削和压迫、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东晋的黑暗统治和长期战乱、民不聊 生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及对理想社会的无比向往,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 自己的劳动创造出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三品味语言三品味语言.层层设疑,
7、激发兴趣。开头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也点出渔人进入桃林。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 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花 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 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尚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一丝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种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理想社会的愿景,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2.语言朴素,准确精练。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忘路之远近”19 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第
8、二段描写桃花源的景象也不过一百多字,从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写到男女老少的衣着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层层深入,次序井然,没有一句多余的话。高超的概括能力令人佩服,遣词用语恰到好处。后来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只写了“具答之”三个字;渔人见太守说起 桃花源的情状,也只用“如此”两个字,来概括渔人在桃花源里的一切见闻。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陶渊明为官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丢人格;穷困时安贫知足,不发牢骚,不和自己过不 去,心态平和地度过了一生。由此可见,平常心很重要,对于我们来说,生活肯定不是一帆 风顺的,难免会遇到种种坎坷,但我们要正确面对,及时地放平心态,克服困难,这样我们 才能在人
9、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五、课外拓展五、课外拓展传统文化中“桃”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是一个多义的象征体系。在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桃蕴含着图腾崇 拜、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有着生育、吉祥、长寿的民俗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以各种不 同的形式潜存于民族心理之中并通过民俗活动得以引申、发展、整合、变异。桃花象征着春 天、爱情、美颜与理想世界;枝木用于驱邪求吉,在民间巫术信仰中源自于万物有灵观念;桃果融入了中国的仙话中,隐含着长寿、健康、生育的寓意。桃树的花叶、枝木、子果都烛 照着民俗文化的光芒,其中表现的生命意识,致密地渗透在中国桃文化的纹理中。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你心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将它描绘下来吧。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桃花源记 陶渊明发现发现桃花源缘溪行,逢桃林桃林尽,山洞现自然风光良田、美池、桑竹 生活情景 往 来 种 作、怡 然 自 乐进入桃花源做客做客桃花源离开离开桃花源不复得路再寻桃花源无问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