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钻木取火课件PPT2 最早的原始人,还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 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了。后来,才发明了用火。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3 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 来,使它常年不灭。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 星来;也有的把燧石敲敲打打,敲出火来。这就懂得了工人能够取火。钻木取火是谁发明的呢?4 当然是劳动人民,但是
2、传说中 又说成是一个人,叫做“燧人氏”。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 物的品种也增加了。据说,燧人氏还教人捕鱼。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东西,生的有腥 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5 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急速摩擦时,动能通过转换,产生大量热能,当产生热能的速度大于物体对外散热的速度时,温度就会不断升高,达到燃点就生火了。6机械能(木棍转动)热 能(摩擦生热)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机械能转化成热能呢7消防队员用金属切割机切割车辆8 滑滑梯会感觉屁股好热!9飞机降落时轮胎与地面摩擦产生火花10载人飞船返回时与大气层剧烈摩
3、擦发生了燃烧11v 这些现象中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v 这些能量的转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高速行驶的汽车容易爆胎 手钻工作时,钻头会很热12 机械能除了转化成热能还可以转化成什么能?还能转化成电能、光能、声能等13v古人利用(钻木取火、阳燧取火、闪电取火、火镰火石取火)等方法获取火种。v火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自然力),火的使用宣告了人类(茹毛饮血)历史的结束,是人类在文明的征途上迈进的一大步。14 据史籍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即公元前11世纪,距今三千多年前,我们祖先发明了“阳燧取火”。所谓阳燧就是一种金属凹面镜,它能汇聚阳光,将艾绒之类易燃物点燃而取得火种。火镰是一小块带弧度的钢片,火石就是片
4、状的燧石,火镰打击火石,溅出火星,引燃火绒。151、古人取火的方法有(钻木取火、阳燧取火、闪电取火、火镰火石取火)等。2、神舟六号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发生了剧烈的燃烧,这是因为(返回舱与大气层发生了剧烈的摩擦)3、火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自然力),火的使用宣告了人类(茹毛饮血)历史的结束,是人类在文明的征途上迈进的一大步。4、钻木取火的原理是(摩擦生热)1.根据近十年的高考全国卷真题,总结出文言文阅读中文本概括分析题这一题型的特点,每一个选项都由论点和论据的形式组成陈述的。1、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现实政治的反映。一个王朝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往往成为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素材。他们思考和论证往事的得
5、失,以史为鉴,为当朝和后代的统治者提供新的治国方针。2.赵括初学兵法之时,便认为自己非常聪慧,性格自大狂妄,认为天下没有敌手,兵家之事是需要慎重考虑而代价惨重的,但赵括并不在意,随口就谈兵。3.态度不端正,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知道在战场上如何应用,如何变通。赵括不尊重士兵,军中士兵一不信服他,赵括心中只有赏赐的金钱,只懂得独享,而不懂得与士兵分享,贪图一己私利,没有大将风范。4文中的管子用买鹿的计策击败了军事强大的楚国,用哄抬兵器价格的计策使衡山归顺于齐国,这告诉我们做事时要灵活应对,有时需要我们避其锋芒,从其他方面解决问题。5.不论是楚君还是衡山之君,他们都中了管仲的计策,因为他们认为捕鹿和
6、卖兵器可以获得很大的利润,从而失去了理智,甚至让百姓放弃耕种,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时不要一味贪图利益,而要顾全大局,不要见钱眼开。6.首段提出不旷人事,二、三段从不同方面论述了“不旷人事”的具体表现,四段写“不旷人事”的具体表现。二段举管仲在立君时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而判断,做出不同于召忽的判断,说明尽人事时要考虑周全,完备;7.三段举晋文公采纳咎犯的建议后,成功称霸,说明尽人事时要从义与利两方面考虑,且要善于采纳他人意见;四段写管仲佐君时注重尽人事,愿倾听民生疾苦,利于安邦,且流芳百世,泽及子孙。8.这节课,我们分析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窥见了当时的沙皇俄国社会,了解了作品的主题和写作特色,也谈了形形色色的“变色龙”们。9.老师相信同学们对这篇小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对文学作品中的和生活中的“变色龙”们有着客观的评判标准,做一个不忘初心,真诚正直的少年.10.“腾出”生动地写出了珍鸟突然受到惊吓后急速飞离高粱地时的情态,机灵敏捷;“飘落”则写出了珍鸟在半空中飞旋两遭发现没有树枝可依,然后悠然落在谷穗儿上的情态,轻盈灵动。11.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岌岌加上翼翼,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这个细节表现了“我”触摸黄河水时紧张激动又谨慎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