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共166张)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450908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PPTX 页数:166 大小:33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共166张)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共166张)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共166张)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共166张)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共166张)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论语十大思想1 建立知识体系 政治主张及实践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德与礼,民生与教化,为政者自身的素养,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的内涵,礼与仁的关系,克己复礼,孝悌之情。知其不可而为之:社会责任心、社会实践精神孔子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社会责任感,入世与出世。2 修身修身 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的内涵,仁爱的基本含仁的内涵,仁爱的基本含义,忠恕义,忠恕-推己及人,评价仁的标准。推己及人,评价仁的标准。君子之风:自我修养君子之风:自我修养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要求,“浮云浮云”的比喻义,义利观的比喻义,义利观-

2、见利思义,仁者和智者见利思义,仁者和智者。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周而不比的含义,交友三周而不比的含义,交友三原则原则-友好交往、诚信交往、友好交往、诚信交往、适中交往,矜而不争,以直报适中交往,矜而不争,以直报怨。怨。3 学习与教育 诲人不倦:孔子的教学智慧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有教无类,述而不作等教育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高山仰止:师生关系高山仰止,用行舍藏,割鸡焉用牛刀,孔子的“围墙”。沂水春风:社会理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之志及性格,孔子的社会理 想,礼乐治国,孔子的形象。4 哲学哲学 中庸之道: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和而不中庸之道,和而不同

3、,同,“中庸中庸”“”“和和”的精神实质。的精神实质。5第一课为政以德第一课为政以德 一、课文梳理(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章节,并概括主要内容)1、为什么要为政以德:2、如何为政以德:(1)对治理者“素质”的要求:(2)治理者的具体“措施”:3、孔子“均无贫”主张的含义:6 二、课文梳理 1为什么要为政以德?“为政以德”章(2.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治理者而言)“道之以政”章(2.3)民有耻且格(从被治理者而言)2如何为政以德?对“治理者”的“素质”要求。“道千乘之国”章(1.5)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有时“其身正”章(13.6)正己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章(12.19)正己、善己“季康子问

4、使民敬”章(2.20)正己(己庄,己孝慈)“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章(14.5)尚德而不尚力 7 对“治理者”的“措施”要求。“季氏富于周公”章(11.17)庶而富民(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子适卫”章(13.9)先富民后教民“子贡问政”章(12.7)民信君 “哀公问于有若曰”章(12.9)民君一体(反对强征暴敛,主张减轻赋税,藏富于民)“季康子问使民”章(2.20)举善而教不能“季氏将伐颛臾章“”(16.1)反对谋动干戈8 3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包含“君德”和“政德”。“君德”,即强调国君要“其身正”,“身正”才能感化人,才能“令行”。(13.6)“政德”,即为政者要以德为先,强调对民众

5、进行道德教化。并非取消刑罚,反对“不教而诛”。对治理者“素质”的要求:9 对“治理者”的“措施”要求。“季氏富于周公”章(11.17)庶而富民(反对强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子适卫”章(13.9)先富民后教民“子贡问政”章(12.7)民信君“哀公问于有若曰”章(12.9)民君一体(反对强征暴敛,主张减轻赋税,藏富于民)“季康子问使民”章(2.20)举善而教不能“季氏将伐颛臾章“”(16.1)反对谋动干戈10 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孔子主张运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反对暴政与刑杀;以仁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姓才有廉义道德来教导百姓,用制度礼义来说服百姓,百

6、姓才有廉耻之心而走正道。耻之心而走正道。1“德德”与与“礼礼”“德德”与与“礼礼”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是孔子治国为政的主要主张。“德德”是是对个人的要求,以对个人的要求,以“仁仁”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为核心。对统治者而言,应该执行行“仁政仁政”,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对百姓不过分压迫剥削,这客观上对百姓有利。利。“礼礼”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二是个人之“礼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即处理人

7、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服从于制度之“礼礼”。古代的古代的“德治德治”是建立在是建立在“人治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法治”的辅佐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为,以实现

8、社会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用。11 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

9、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何异?12 4正己率先垂范,克己奉公。以德治国,首先治理者要有良好的的道德素养,以德服人,百姓才会信服。因此为政者经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要带头向善,百姓才会蔚然成风。13 5“均”的含义 孔子提出“均无贫”的主张,其实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方法,也就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与后来的“均贫富”的含义是不同的,“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实际含义是在劫富济贫。14(宁波高三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材料一材料一)子曰子曰:“道之以政道

10、之以政,齐之以刑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有耻且格。”(论语论语为政为政)(材料二材料二)子曰子曰:“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君子怀刑,小人怀小人怀惠。惠。”(论语论语里仁里仁)(材料三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他认为“刑刑”是一个音误字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君子怀信,小人怀小人怀惠。惠。”(1)请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请指出材料一所

11、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15(1)请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请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养民以礼养民以礼,反对用刑罚来整顿百姓。反对用刑罚来整顿百姓。君子也会君子也会“怀刑怀刑”,因为孔子并不反对刑因为孔子并不反对刑,从治国的角度看从治国的角度看,“齐之以刑齐之以刑”。(2)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和孔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A.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如材料一所讲如材料一所讲,孔子反对惩罚性孔子反对惩罚性的行为的行为,“怀刑怀刑”同前

12、面的同前面的“怀德怀德”也对应不上。真正心里也对应不上。真正心里想的是想的是“刑刑”的是小人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而而不是君子。而“怀信怀信”就符合君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不像一般百姓一样只关注物质功利告诉我们君子不像一般百姓一样只关注物质功利的现实世界的现实世界,而是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而是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B.反对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反对萧民元先生的观点,这里的这里的“怀刑怀刑”意思是意思是“君子君子关怀刑罚当否关怀刑罚当否”,能够同后面的能够同后面的“小人关怀利益足够否小人关怀利益足够否”对对应应;与与“君子喻于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人喻于利”意思相同。要尊重经典意

13、思相同。要尊重经典文本文本,不能随意篡改。不能随意篡改。16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

14、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宜相互补充。17 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和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18 阅读下列两则文字阅读下列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然后回答问题。季氏富于周公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

15、小子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鸣鼓而攻之可也。”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以就有道,何如何如?”孔子对曰孔子对曰:“子为子为政政,焉用杀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草上之风,必必偃。偃。”(1)在本章中在本章中,孔子借用孔子借用“风风”与与“草草”的比喻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了什么道理?(请请用自己的话说用自己的话说)说明了统治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说明了统治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会有礼有德。(2)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

16、求孔子对为政者自身提出了哪些要求?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结合上述材料作一番分析。作为国家的管理者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君子的要求了君子的要求,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他才可能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做成事。如果这样也才能做成事。如果这样,就没就没必要必要“如杀无道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小人必然会被感化。19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完成题目。子贡问政。子曰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食,足兵足兵,民信之矣。民信之矣。”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必不得已而去去,于斯三者何先于斯三者何先?”曰曰

17、:“去兵。去兵。”子贡曰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于斯二者何先者何先?”曰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论语)郑子产有疾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谓子太叔曰:“我死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民狎而玩之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疾数月而卒。太叔为政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取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人于萑苻之泽。太叔悔之,曰曰:“吾早从夫子吾早从夫子

18、,不及此。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之盗,尽杀之尽杀之,盗盗少止。少止。”(左传左传)注注:取取:同同“聚聚”。萑苻。萑苻:芦苇丛生的水泽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地方。(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子产的为政观。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子产的为政观。(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20 解析: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特别重视要取信于民,而子产虽然也指出以宽服民,但同时也强调要以“猛”让民畏惧,这从太叔后来的做法可以看出。明白二人的为政观后,再来评析就简单了。而所谓的“猛”,其实指的就是法治,这一点一定要明白。二

19、人的做法都有道理,只是出发点不同而已,回答时不能简单地否定一方,支持另一方。21(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子产的为政观。孔子:参考答案:(1)(孔子)取信于民 子产:(子产)以“猛”畏民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2)两人都提到了治国和治民的关系。孔子认为,食、兵、信这三个治理国家的必备条件中,“信”更重要。取信于民,才是国家立足的基本前提。子产认为,只有德者能“以宽服民”,还是采取“以猛畏民”比较恰当,因为猛政如烈火,让人望而生畏,自然就“鲜死焉”。子产的观点可能容易取得短期效应,孔子的观点更立足于根本和长远,要深刻和高远得多。(在此基础上,如果答“德治法制应兼而有之,才

20、能取得良好的治效”,也可)22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完成问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年饥,用不足用不足,如之何如之何?”有若对曰有若对曰:“盍彻乎盍彻乎?”曰曰:“二二,吾犹不足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如之何其彻也?”对曰对曰:“百姓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百姓不足,君孰君孰与足与足?”(论语论语)“民民,辱辱则贵爵则贵爵,弱则尊官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则乐用;以赏战民以赏战民,则则轻死。故战事兵用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曰强。”(商君书商君书)注注:辱辱:地位卑下地位卑下;战事兵用战事兵用: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

21、赴。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儒家与法家的经济思想。概括出儒家与法家的经济思想。(2)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作简要评析。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作简要评析。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能力。儒家与法家的经济观迥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概括能力。儒家与法家的经济观迥异异,通过比较通过比较,予以概括即可。儒家认为予以概括即可。儒家认为“百姓足百姓足”则则“君孰与不足君孰与不足”,也就是百姓富足了也就是百姓富足了,君主君主(国家国家)也就富足了。法家认为也就富足了。法家认为“贫则重赏贫则重赏”“”“以赏战民以赏战民,则轻死则轻死”,强调了强调了“贫民贫民”的好

22、处。的好处。23(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儒家与法家的经济思想。(儒家)富民 (法家)贫民 (2)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作简要评析。参考答案: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认为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富裕了;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百姓贫穷就会看重赏赐,就能为国死战。相较之下,法家考虑的多是地主阶级甚至是君主一人的功利,是片面的;而儒家藏富于民的思想,则强调了民与国的统一关系,对现实很有借鉴意义。24第二课 克己复礼 1“礼礼”的内涵的内涵 孔子所说的孔子所说的“礼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一是制度之礼。他认为,“礼礼”(制度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

23、推崇理想中的崇理想中的“周礼周礼”。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西周面对当时社会纷争(主要是国君、诸侯主要是国君、诸侯的权利争夺的权利争夺),建立以,建立以“宗族嫡长继承制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等级制”为核心的为核心的“周礼周礼”,来巩固社会秩序。,来巩固社会秩序。二是个人之礼。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所二是个人之礼。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这种制度受到冲击,所谓谓“礼崩乐坏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这就要求个人以人以“礼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为规范,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在当时的

24、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但后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了压迫百姓的手段。世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成为了压迫百姓的手段。25 2“礼礼”与与“仁仁”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的,二者紧密结合。在孔子看来,在孔子看来,“礼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仁”则是则是“礼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仁政政”;对个人来说,要以;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发

25、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仁”,也无所谓,也无所谓“礼礼”了。了。26 3克己复礼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礼”所所规范的要求。孔子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三纲”(君为臣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意志强化为“天理天理”,特别是明代后

26、,更绝对否定了个,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27 4“孝悌孝悌”之情之情 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孔子认为,“孝悌孝悌”是仁之根本,本立则人道以生。一个人在家中能孝顺是仁之根本,本立则人道以生。一个人在家中能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就不父母,尊敬兄长,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就不会犯上作乱,就可以使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得到保证会犯上作乱,就可以使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团结得到保证。孔子认为,要想在父母面前时时表现出和颜悦色是很难孔子认为,要想在父母面

27、前时时表现出和颜悦色是很难的,也就是说的,也就是说“色难色难”。在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孝不。在现实生活中,对父母的孝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孝孝”,深层,深层次的精神的孝是物质所不能代替的;真正的孝心须是发次的精神的孝是物质所不能代替的;真正的孝心须是发自内心的,像宰我,即使强迫他守孝三年,也是徒有虚自内心的,像宰我,即使强迫他守孝三年,也是徒有虚名而非真正的孝。名而非真正的孝。28【课文梳理】1“仁仁”与与“礼礼”的关系:的关系:颜渊问仁章(颜渊问仁章(12.1)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为仁(“礼礼”即即“仁仁”,“礼礼”是是“仁仁”的外在表

28、现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2“礼礼”是什么?是什么?周监于二代章(周监于二代章(3.14)周礼(周代的礼仪制度)周礼(周代的礼仪制度)甚矣吾衰也章(甚矣吾衰也章(7.5)极力推崇极力推崇“周礼周礼”29 3为什么要回复为什么要回复“周礼周礼”?(因为当前礼崩乐坏)?(因为当前礼崩乐坏)八佾舞于庭章(八佾舞于庭章(3.1)痛斥僭越天子礼仪痛斥僭越天子礼仪 天下有道章(天下有道章(16.2)暗示天下无道暗示天下无道 卫君待子而为政章(卫君待子而为政章(13.3)说明名不正说明名不正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章(12.11)暗示等级制暗示等级制度破坏度破坏 觚不觚章(觚不觚章(6.25)感

29、叹礼崩乐坏感叹礼崩乐坏30 4如何恢复如何恢复“周礼周礼”?齐景公问政于孔子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章(12.11)严明等级制度严明等级制度 其为人也孝弟章(其为人也孝弟章(1.2)要求为人孝弟(要求为人孝弟(“孝弟孝弟”是是“仁之本仁之本”)礼云礼云章(礼云礼云章(17.11)强调强调“礼乐礼乐”不在外在,不在外在,(而在内心)。(而在内心)。人而不仁章(人而不仁章(3.3)强调内心情感是外在形式的强调内心情感是外在形式的礼乐的基础。礼乐的基础。31 5“孝孝”什么?如何做到什么?如何做到“孝孝”?子夏问孝章(子夏问孝章(2.8)不仅能不仅能“服其劳服其劳”“”“先生馔先生馔”(基础),更能保持

30、(基础),更能保持“色色”(“心心”敬)敬)三年之丧章(三年之丧章(17.21)强调强调“心安心安”(外在礼仪(外在礼仪通过内心情感来实现)通过内心情感来实现)6“孝孝”与与“礼礼”是什么关系?(请探讨)是什么关系?(请探讨)32【说明】【说明】1“礼礼”不仅是具体的礼节仪式,而且包括古代不仅是具体的礼节仪式,而且包括古代社会一系列制度以及相关的宗教、政治、伦理等社会一系列制度以及相关的宗教、政治、伦理等思想观念。思想观念。2孔子纳孔子纳“仁仁”入入“礼礼”,提出,提出“仁仁”“”“礼礼”结结合的主张,在合的主张,在“礼崩乐坏礼崩乐坏”的当时,具有创新意的当时,具有创新意义。义。3“礼礼”和和

31、“乐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常把两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常把两者相提并论。因为者相提并论。因为“礼礼”和和“乐乐”是相辅相成的是相辅相成的,音乐、舞蹈能起到感化人的作用。,音乐、舞蹈能起到感化人的作用。“礼礼”有了有了“乐乐”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陶冶性情、协调的配合,才能有效地发挥陶冶性情、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社会关系的功能。33沙场练兵 3宋儒说宋儒说“君君,臣臣君君,臣臣”就是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答:答:_ 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

32、;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34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子见夫子乎?乎?”丈人曰: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使子路反见之。

33、至,则行矣。之。至,则行矣。子路曰: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论语微子微子)35(1)荷蓧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荷蓧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与子路见面?答:答:_ 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生活的逍遥自在。36(2)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从本文来看,孔

34、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谁?为什么?答:答:_ 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其积极入世承担责任,认同孔子,主要从其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知其不可而为之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其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认同陶渊明,主要从其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作答。37 1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题目。完成题目。子夏问孝子夏问孝,子曰子曰:“色难。有事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

35、是以曾是以为孝乎为孝乎?”孟子曰孟子曰:惰其四支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不顾父母之养之养,二不孝也二不孝也;好货财好货财,私妻子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三不孝也。(1)指出上面两段文字中孔子与孟子对指出上面两段文字中孔子与孟子对“孝道孝道”理解的不同之处理解的不同之处。(2)这两种孝道观这两种孝道观,你更倾向于哪一种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表明观点并简述理由。请表明观点并简述理由。解析解析:明白了孔子所说的明白了孔子所说的“色难色难”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孔子的孝道思想就孔子的孝道思想就明白了。孟子从反面指出不孝的行为

36、明白了。孟子从反面指出不孝的行为,三次提到三次提到“不顾父母之养不顾父母之养”,明显强调的是物质方面的。两种孝道观各有各的道理。比较明显强调的是物质方面的。两种孝道观各有各的道理。比较而言而言,孔子并没有否定物质上的奉养孔子并没有否定物质上的奉养,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要重视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要重视在精神上孝顺父母在精神上孝顺父母,更值得肯定。更值得肯定。38(1)指出上面两段文字中孔子与孟子对指出上面两段文字中孔子与孟子对“孝道孝道”理解的不同之处理解的不同之处。(1)孔子孔子:注重精神方面的敬。孟子注重精神方面的敬。孟子:注重物质方面的养。注重物质方面的养。(2)这两种孝道观这两种孝道观,你更

37、倾向于哪一种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请表明观点并简述理由。请表明观点并简述理由。(2)我更倾向于孔子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我更倾向于孔子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父母有事父母有事,子女效劳子女效劳;有酒食有酒食,让给父母享用让给父母享用,并不是真正的孝并不是真正的孝,唯有唯有“色难色难”即在父母即在父母面前永葆和颜悦色的敬意面前永葆和颜悦色的敬意,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孝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孝,也是最难做也是最难做到的。我更倾向于孟子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到的。我更倾向于孟子的观点。因为在我看来,精神方面对父精神方面对父母的心孝固然重要母的心孝固然重要,但比较虚幻但比较虚幻,作为子女作为子女,首先应该在物质方

38、面首先应该在物质方面满足父母的衣食所需满足父母的衣食所需,这是最实际这是最实际,也是最能做到的也是最能做到的,何况长期能何况长期能做到这一点做到这一点,本身也表明子女心存孝心。本身也表明子女心存孝心。39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完成题目。孔子谓季氏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颜渊问仁。子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而由人乎哉?”子曰子曰:“礼云礼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钟鼓云乎哉?”子曰子曰:

39、“人而不仁人而不仁,如礼何如礼何?人而不仁人而不仁,如乐何如乐何?”(1)孔子为什么认为季氏用八佾舞是件不能容忍的事孔子为什么认为季氏用八佾舞是件不能容忍的事?(2)以上章句中孔子强调了以上章句中孔子强调了“礼礼”“”“乐乐”“”“仁仁”三者的关三者的关系系,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40(1)孔子为什么认为季氏用八佾舞是件不能容忍的事孔子为什么认为季氏用八佾舞是件不能容忍的事?不合周礼的规定。按照周礼不合周礼的规定。按照周礼,天子才能有八佾天子才能有八佾,季氏是大夫季氏是大夫,只只能有四佾能有四佾,用八佾是对天子的僭越用八佾是对天子的僭越,僭越就是犯上。

40、不合仁的要僭越就是犯上。不合仁的要求。犯上就会作乱求。犯上就会作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天下就会乱套天下就会乱套,这是最大这是最大的不仁的不仁,所以孔子不能容忍。所以孔子不能容忍。(2)以上章句中孔子强调了以上章句中孔子强调了“礼礼”“”“乐乐”“”“仁仁”三者的关系三者的关系,请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道德

41、。这里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道德。这里,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41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问题。完成问题。子曰子曰:“由由!诲女知之乎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论语论语为政为政)君子于其所不知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盖阙如也。(论语论语子路子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

42、题都表示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不知道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面对同学提问又是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反物质吗?”“”“不知道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价值吗?”“”“不知道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年的发展方向向?”“”“不知道不知道”。三问三不知。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就

43、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1)根据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基本的治学精神是什么根据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基本的治学精神是什么?(2)结合的文字结合的文字,请谈一下你对丁肇中先生请谈一下你对丁肇中先生“三问三不知三问三不知”的的看法。看法。42 解析解析:从孔子两段言论中可以看出从孔子两段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治学是孔子治学是“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不知为不知知为不知”“”“不知道不要妄说不知道不要妄说”,由此可见由此可见,孔子的治学精神是孔子的治学精神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而材料中。而材料中,丁肇中丁肇中“三问三不知三问三不知”正是体现了这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只要围绕材料简要分析阐述一点。只要围绕材

44、料简要分析阐述,即可解决第即可解决第(2)问。问。(1)根据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基本的治学精神是什么根据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基本的治学精神是什么?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知道的就是知道,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不妄说。)(2)结合的文字结合的文字,请谈一下你对丁肇中先生请谈一下你对丁肇中先生“三问三不知三问三不知”的的看法。看法。丁先生的丁先生的“不知道不知道”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谨态度,是对孔子的治学精神的继承。对不知道的东西是对孔子的

45、治学精神的继承。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不知道”。学人只。学人只有秉持这样的治学态度有秉持这样的治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达到新境界。43四、知其不可而为之四、知其不可而为之44 1孔子的人生态度:无可无不可孔子的人生态度:无可无不可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叔齐与!”谓: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46、。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谓:“虞仲、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于是,无可无不可。”45 解说解说根据孟子的解释,这种态度具体说来就是根据孟子的解释,这种态度具体说来就是“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上)。这些并不表明孔子无一)。这些并不表明孔子无一贯的处世之道,也不是说他的人生观自相矛盾,而贯的处世之道,也不是说他的人生观自相矛盾,而是说明他的无可无不可的人

47、生态度是根据时代、环是说明他的无可无不可的人生态度是根据时代、环境、个人的境遇和才能来确定恰当的生活样式和人境、个人的境遇和才能来确定恰当的生活样式和人生途径。孟子称孔子为生途径。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也圣之时者也”、即趋时的、即趋时的圣人,可以说是这种态度的一个准确的描绘和概括圣人,可以说是这种态度的一个准确的描绘和概括。陈成子弑简公章(陈成子弑简公章(14.21)充分体现孔子的人生充分体现孔子的人生态度:态度:无可而无不可。无可而无不可。46 2孔子的实践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实践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路宿于石门章(子路宿于石门章(14.38)高度概括孔子的实践精神:高度概括孔子的实

48、践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47 3“避人之士避人之士”(避政:避开坏的政治)与(避政:避开坏的政治)与“避避世之士世之士”(避世:干脆不问世事)(避世:干脆不问世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章(18.5)天下无道:天下无道:何德之衰何德之衰 从政者殆从政者殆 孔子避政不避孔子避政不避“避世之士避世之士”: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下,欲与之言 接舆避世避接舆避世避“避人之士避人之士”:趋而辟之趋而辟之 暗含暗含“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48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章(子路从而后,遇丈人章(18.7)天下无道,孔天下无道,孔子有悲天悯人之心子有悲天悯人之心 孔子避政不

49、避孔子避政不避“避世之士避世之士”:使子路反见之使子路反见之 丈人避世避丈人避世避“避人之士避人之士”:至,则行矣至,则行矣 暗含暗含“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49 长沮、桀溺耦而耕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18.6)天下无道:涛涛天下无道:涛涛者,天下皆是也者,天下皆是也 孔子乃孔子乃“避人之士避人之士”长沮、桀溺乃长沮、桀溺乃“避人之士避人之士”坚持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也50 4孔子的理想(行道推仁)与现实(击磬于卫)的矛孔子的理想(行道推仁)与现实(击磬于卫)的矛盾盾 子击磬于卫章(子击磬于卫章(14.39)不被认可:不被认可:

50、莫己知也莫己知也 陷入困境:陷入困境:击磬击磬 鄙哉,硁硁乎鄙哉,硁硁乎 产生动摇:产生动摇:果哉!末之难矣果哉!末之难矣 凤鸟不至章(凤鸟不至章(9.9)接受现实: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接受现实: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流露放弃:吾已矣夫流露放弃:吾已矣夫51 第四课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这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论语选读》十大思想内涵梳理(共166张)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