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一 板 块现 代 文 阅 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语语 文文2022内 容 索 引文类特征与阅读策略学案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学案二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学案三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类特征与阅读策略文类特征与阅读策略基于信息获取与信息阐释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最近几年,全国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一、论述类文本的种类与特征1.政论文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
2、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了解文类特征了解文类特征2.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
3、达方式上看,虽然以议论与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包括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导。3.时评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发表见解的文章。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4.书评书评,就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文章。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文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般包含
4、介绍、评价、推荐等几部分。书评采用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传播书的内容、评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等。二、论述类文本的构成要素 掌握阅读策略掌握阅读策略论述类文本高效读文“3方法”文章如器械,是作者按照一定的写作技巧“组装”成文的。如果我们能把一篇文章“拆解”开来,悟透“组装”的技巧,一定能解决文本中读不懂的问题。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尤其如此。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分析论证思路与手法,捕捉文本关键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讲,读文的重点就是厘清文本的论述层次和行文的逻辑思路,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基于此,文本的阅读可采用如下方法:(一)标1.标段落数目。文章共几段,要首先标明;重要段落,甚至要标到句
5、。2.标关键句。论点句、分论点句、过渡句、总结句以及段落中的其他重要语句,一边读,一边标画。3.标重要词语。诸如“足以证明”“由此可见”“总而言之”“不难看出”“告诉我们”“因此”等词语,这些词语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论点。其他如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表示时间、结果的词,某些指示代词,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词,文中反复出现的词等,这些词语,有利于我们对比选项。(二)理具体来说,读完每段理关系,读完全文理层次。梳理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大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1.概括段落大意的常见方式(1)寻找关键句子。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
6、文本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实论据,另一种是理论论据。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一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2)依据关键词概括。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某些指示代词;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含提示信息的词语;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对于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语句间的关系。2.梳理句间关系要注意的关系类型论述类文本的重要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解说、假设等内在关系,
7、分析句间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些关系类型。3.厘清全文论述层次论述类文本的论述层次,一般体现在段落关系上,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因果等逻辑关系。对全文段落层次的梳理,可以采用画结构图的方式进行。(三)辨“辨”就是辨析,是在标画、梳理后对文本主要内容的一种分析。要“辨”清如下两点。1.辨清叙议。论述类文本主要有两种表达方式,叙述和议论。叙述是引用材料,是论据部分;议论是说理,往往包含着观点。分清叙议,就辨明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2.辨明方法。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因果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在读后都要有初步的了解。哪段文字是证明哪一个观点的,运用了什么方法证明的,都需
8、要有初步的认知。读文示范(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真题文本】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
9、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
10、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
11、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读文策略】一、标1.全文共5段。2.文章的观点是:“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3.文中的重要词语: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有:“孝”“家庭伦理规范”“
12、仁学”等。文本中表句间关系的重要关联词语有:“不仅而且”“进而”“所以”“一方面另一方面”“只有才”“但”等。二、理第段:谈及“家庭伦理规范”,引出下文。第段提出问题:“孝”是中国古代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第段分析问题:第段:阐述“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有其哲理上的根据。第段:指出孔子的“仁学”是“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第段: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三、辨从全文结构看,文章由“家庭伦理规范”到“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再到“孝”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采用了层层深入的论证思
13、路;中间或举例论证,或引用分析,条理清楚,说理深刻。典题试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答案:C应考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曲解文意。原文第段相关表述:“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
14、伦理制度。”由此可知,“社会伦理制度”在家庭伦理规范之上,社会制度以家庭伦理规范为基础并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B项,“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中“决定”一词表述绝对化。原文第段相关表述:“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里并未说“(这套)家庭伦理规范”必须是“孝”。“古代社会特有的”的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末段相关表述:“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这说明,“孝”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家庭伦理意义。C项,由第段可知,“孝”能较好维护“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同时,由第段“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
15、断扩大的过程”可知,“孝”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故C项正确。D项,“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表述绝对化。由第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D.文章既肯
16、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答案:A应考思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错,原文首段引用礼记是为了阐释礼记中各种“礼制”的记载,都包含家庭伦理规范;第段引述孔子的言论,是为阐释“孝”是常规、通则与规矩,从而佐证“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而第段引用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的话,则是为了论证“孝”成为社会伦理制度的哲理根据。末段引用鲁迅的话,目的是论证“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
17、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答案:C应考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本观点的评价分析及推断能力。A项,由文本首段可知,家庭的伦理规范往往体现在如婚丧嫁娶的各种“礼”中,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可见,“礼”是“伦理性”与“制度性”的结合,故A项正确。B项,由文本第段内容可知,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故B项正确
18、。C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于文无据。原文第段:“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这里并未提及“自觉自愿”。故C项错误。D项,由第段“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纲说”及“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可知,鲁迅先生对“父为子纲”的旧说,有批判,认为其“抹掉了爱”,也有肯定,“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因此,鲁迅先生对“父为子纲”说有肯定有批判,是富有思辨性的“反思”。D项正确。学案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学案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
19、文中的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常考题点,它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筛选、概括及整合的能力。因命题方式是选择题,命题人在选项设置上有相对固定的手段,设置了诸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错误类型。而多重比对、明辨陷阱等解题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题点题点必备知识必备知识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题的选项,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对原文进行一番改造,这种“改造”的方式概括起来说就是:“删(删减)”“添(添加)”“调(调换)”“改(改变)”“漏(遗漏)”“凑(拼凑)”。经过这种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不改变原文意思,有的改变了原文意思。选项命制特点具体如下:1.论据内容概
20、括在论述文中,往往会用多个论据来证明论点,这些论据包括事实、道理等,选项会梳理这些内容,然后按照某一标准对这些事例进行分类概括或者对单个事例进行压缩概括等。如2019年全国卷第1题的B项,原文第四段提到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很多现代、当代作家都有“情感根据地”,他们“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等。B项就是对这些内容加以概括后得出的。2.关键词语(短语)概括选项筛选文本中的关键词语(短语)进行重新组合,如2019年全国卷中第1题的A项,就是挑选了第一段中有关杜甫“集大成之容量”的解说,筛选了“健全才性”“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等内容组合而成的。3.同义词语替换为了增强选项与文本在叙述上的差别,命题者往往通过
21、同义词语替换来命制选项。在解题时,考生要整体把握选项表述的具体意思,如果有与原文不同的词语就要从同义词的角度分析。如2019年全国卷中第1题的D项,就是把文本中的“记录、存储”用“保存”这个同义词替换了。4.肯定否定转换选项把文本中的观点或者论据由肯定改变为否定或者由否定改变为肯定。如2019年天津卷第1题的D项“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的表述与原文不一致,原文是“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选项把原文中的否定转换为肯定,采用了“曲解文意”的设误方式。备考备考关键能力关键能力一、用好三级比对一、用好三级比对从命题手
22、法可知,信息筛选题的选项一般是将文中多处信息进行组接拼凑,删减更改,归纳概括。解答此类题目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命题人“组装”的选项拆解开来,逐点比对。比对可分为三级进行。1.比对句中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项。词语类别句中关键词易设陷阱范围词全、都、一些、部分等。以偏概全程度词必须、一定,非常、十分,更、极其,比较等。武断绝对频率词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以偏概全武断绝对时态词已经、将、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尚等。混淆时态指代词之、其、此、这、它、那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是非词必定、的确、有、
23、无、是、无非等。混淆是非2.比对句间关系首先,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其次,比对每一分句的含意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特别要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等现象。句间关系设误方式易设陷阱因果关系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因果混乱假设关系假设的结果变成了现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变成其他关系。混淆时态混淆是非曲解文意条件关系两个分句间把充分条件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把必要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曲解文意递进关系转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的关系,或把递进关系变成其他关系。曲解文意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把前后语句的并列关系或转折
24、关系转换成了其他关系。曲解文意3.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选项中的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选项所述的原因、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依据和结论选项特征易设陷阱互换位置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张冠李戴因果混乱结论或依据残缺选项中的结论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是选项所说的依据在原文中却找不到。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因果混乱选项中的依据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是无法得出选项结论。选项中的结论是多种依据推断出来的,但是选项只有其中一种依据。选项中的依据可造成多种结果,但是选项中的结论却只有一个。二、明辨八类陷阱二
25、、明辨八类陷阱1.偷换概念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或混淆,从而迷惑考生。如:试题选项(2018全国卷,第1题)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原文选段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比对结果偷换概念。城市体
26、需要的是具体的意义共同性,而非抽象的意义共同性。2.以偏概全命题人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程度轻重的词语进行干扰,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主要有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等。如:试题选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原文选段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比对结果以偏概全。“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是对选文“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这一说法的错误转述。3.张冠李戴命题人将相关信息错置,把属于甲的特
27、点或行为说成乙的特点或行为,或者前面的条件属于甲而后面的结果却属于乙,等等。如:试题选项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原文选段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一种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比对结果 张冠李戴。韩非子的看法是“侠以武犯禁”,而“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
28、”“是把双刃剑”等是作者的看法。4.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注意原文或选项中表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因此”等。如:试题选项辽朝成为巨大的中转贸易市场,因而能利用自己的辽阔国土,与四面八方的国家保持广泛的贸易联系。原文选段西夏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辽朝沟通东西方的作用显著增强。辽朝控扼北方大漠,幅员辽阔,东起日本、朝鲜,西到中亚地区都与之保持着广泛的贸易联系,“东西交汇,贯
29、通南北”的地域特点使四方商品汇集在此,辽朝因此成为巨大的中转贸易市场。比对结果 因果颠倒。原文是“地域特点使四方商品汇集在此,辽朝因此成为巨大的中转贸易市场”。5.曲解文意命题者故意更换选项中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歪曲理解或牵强附会等。如:试题选项(2019全国卷,第1题)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原文选段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
30、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比对结果曲解文意。“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可见杜甫对各种体式风格有广泛评价,但“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并不意味着“都有正面评价”,有所采择本身就表明有所挑选。该项表述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与“正面评价”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性、相同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两者并不等同。6.无中生有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人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
31、的信息。如:试题选项泰山文化主要由“国泰民安”与“和合共生”构成,而从泰山文化的形成来看,“国泰民安”是主体部分。原文选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共生”,与国泰民安一起,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国泰民安”“和合共生”,这种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贯穿于中国人的历史创造之中,赋予中国人与时俱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魄,促使国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百姓安康和民族复兴而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比对结果无中生有。从原文“成为泰山文化的一体二翼”看,两者是并重的,并没有“国泰民安”是主体部分的论述。故选项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7.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
32、或把处于设想、理念、框架、宏图等阶段转述为当下、现实、成果、见解或结论等。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等。在阅读文章或选项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如:试题选项人类进行了在其DNA中编入终身学习的代码等多种尝试,以应对智能时代的挑战。原文选段事实上,从儿童早教到高等教育,从技能培训到成人教育,学习人工智能都将成为必备的技能。有人说:要在人类DNA中编入终身学习的代码,学会与机器人“相处”,正是不断跟进科技前沿、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时刻准备应对变化的表现。比对结果 混淆时态。原文是“要在人类DNA中编入终身学习的代码”,选项是“人类进行了在其DNA中编入终身学习的代码等多种尝试”,把未然
33、说成已然。8.绝对武断选项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等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做出绝对或武断的结论,对两种或多种事物一概而论。因此,应关注表程度、情态、范围、分寸、条件等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必然”等词语。如:试题选项(2020全国卷,第1题)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原文选段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比对结果
34、绝对武断。“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表述绝对化。由第段“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可见,是“某些形式”,而不是所有“传统孝的形式”。对点训练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文与生态是城市的两大基本构成,人文性、生态性是城市的两大基本属性;城市是人文与生态的互动产物和交融体,良好的生态条件是城市兴起、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人文条件是城市续存、发展的内在支撑。营建生态城市需要一种以敬畏为底蕴的城市整体观、城市生命观。相对于对生态问题的漠视,营建生态城市、绿色空间,开始注重城市
35、的生态性,无疑是一种进步。但问题在于,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往往是一种以生态为修饰的逐利行为,仍带有很强的经济性,其真实目的往往是使土地以更高价格出让,使房地产更快增值。在市场化、金融化、消费社会语境下,生态确实可以并且已经成为商品。营建生态城市,需要超越片面的工具论思维,对城市存在与发展的逻辑进行整体性反思与整体性确认。营建生态城市需要一种以约束为底蕴的城市主体观。相对于巨量的人口,今天的生态资源已经呈现出深刻的有限性。这就需要调整主体性的成长思路,逐渐树立一种内向挖掘、内向精细化的主体性营建路向。这种精细化的城市化思路,其主体性特征是人从追求占有更多的外在财富,向追求提升文化素养、丰富精神文化
36、与精神生活转换,其价值本质是人的主体性从外拓粗放型向内聚精细化转换,从外向拓展向约束自我转换。调整人性发展方向,约束城市发展行为,推进主体性、城市化向精细化转换,对解决诸多城市问题有基础性意义。营建生态城市需要一种以风险共担为底蕴的城市正义观。有城市学者认为,正义是城市持续存在的重要基础,没有正义,也就没有城市的和平与发展。目前,人们对城市正义的要求往往是要求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效用,比如,要求更好的住房、更好的空间、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空气等。人们要求获得更好的城市条件,共享更好的城市财富、城市生态,无疑是合理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城市发展始终是一个有代价、有成本、有风险的过程,这种代价、成本、风险
37、是否应该共同承担?一种没有风险共担机制的发展是不是可持续和正义的?当代的城市生态等问题之所以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人们更愿意要求共享城市成果,而不愿意共同承担城市发展的风险与代价。营建生态城市还需要一种以区域自觉为基点的生态地理观。了解、尊重区域生态的特点,从自身区域生态条件出发,是生态城市营建的一个基本条件。但在当代技术条件下,人们出于各种目的,往往把生态城市营建等同于攀比性、奢侈性、炫耀性的空间生产,甚至背离当地生态条件,推进维护成本很高的所谓绿色工程。在当前的生态城市营建中也出现了某些趋向化倾向。如在降水充沛与降水不多的地方都建设所谓的空中花园。推进区域生态自觉,增加区域生态自
38、信,从自身的生态基础出发营建更适宜于自身区域条件的生态城市,对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具有基点意义。总之,文明越推进,城市越发展,越需要人们对城市的生态本性进行人文确认,越需要人们更为全面地把握、更为具体地确认城市的整体逻辑、主体逻辑、正文逻辑、区域逻辑,并将这种把握内化为一种自觉的人文素养。(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的生态营建及其人文选择)1.(信息筛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城市具有人文性、生态性两大基本属性,城市的人文条件和生态条件相辅相成。B.生态成为商品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以生态为工具的思维对城市的发展并无帮助。C.调整主体性的成长思路,约束城市发展行为,可以解决城市生
39、态资源的有限性。D.整体观、主体观、正义观、生态地理观等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生态基础,缺一不可。答案:A解析:B项,“并无帮助”错,将生态作为工具,可以满足人们一定的生态需要,对城市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只是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C项,“可以解决城市生态资源的有限性”理解错误,文章只是说“对解决诸多城市问题有基础性意义”。D项,“整体观、主体观、正义观、生态地理观”都是营建生态城市的重要理念,并不是“生态基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的逐利行为,有其现实指向。B.文章对现在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就和存在问题都有阐释,体现出辩证的
40、态度。C.文章论述生态城市的营建时,采用人文视角,充满人文关怀,有反思也有敬畏。D.文章按整体、主体、正义、区域等逻辑角度分析如何营建生态城市,论证结构清晰。答案:B解析:文章并没有阐释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城市能够很好地反思历史、敬畏生态,有益于形成以约束为底蕴的城市主体观。B.做到城市正义,既要共享城市的财富,也要共担城市的风险、代价、成本等问题。C.不同区域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生态特点,采取不同的营建策略即可成为特色生态城市。D.对城市生态本性的人文确认与将对城市的逻辑把握内化为人文素养,关系到城市与文明的未来。答案:C解析:C项,“即可成为
41、特色生态城市”说法绝对,准确地说应该是拥有区域自觉、自信,了解自身生态基础,采用适宜于自身区域条件的措施,而且生态城市的建设很复杂,还需要文中所说的人文、正义等思想。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伴随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社交网络成为个人信息沟通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交网络用户的增长,探讨社交文化对社会关系、社会目标和社会行动的潜在影响,显得尤为关键而重要。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悖论。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市场产品,将用户生产和分享信息作为核心功能,鼓励用户进行更多的信息分享和自我揭露,个人隐私信息成为社交网络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随着社交网络与移动智能设备的结合,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新鲜事,
42、呈现即时化分享的特点,媒介更加多元化,内容更丰富。然而,社交网络即时分享中公私界限的模糊性以及社会互动的场景化,使个人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分享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个人隐私的关注,打破个人维持的日常生活中的隐私边界。随着社交网络的持续发展,社交用户网络分享行为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长,而且以自我揭露娱乐化为特征的过度分享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在社交网络中,隐私悖论一直存在,即在社交网络使用中,人们对隐私的态度和隐私保护行为具有非线性的相关性,人们对隐私信息的关注并不能减少人们在社交网络中自我暴露隐私信息的行为。社交网络中的数字化伦理。新的网络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自我表达的方式。人
43、们在社交网络中通过关注、点赞、评论、分享、转发等方式相互沟通,人际关系因此成为由好友数、粉丝量、关注度、评论和点赞量、转发率等数字化特征表征的网络关系,但这种网络关系却使社会交往的情感价值被消解和庸俗化。媒介即信息,正如传播学者肖特等人论述的那样,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面对面的视觉沟通更利于情感性的交流,而中介的言语交流则更利于任务性信息的传递。社交网络作为依托网络媒介进行情感性交流的重要工具,将人际交往具化为关注、点赞、转发、评论等数字化网络行为,弱化了情感性沟通,使社交呈现出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话语的贫乏和缺失冲淡了社会交往的内在情感,使网络社交成为一种程式
44、化的工具,在被点击中沦为数字化道德的符号。社交网络中的个体化道德。互联网是实现个人主体性以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之崛起的主要推动者。个体化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网络空间中,社交网络的匿名性特征将个人的社会背景性资料过滤,人们通过文本快速交流,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空间感。社交网络互动过程中社会反馈机制的缺失和网络环境中约束社会互动规范的缺失,使个体从现实生活的家庭、单位、阶层、组织等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独立与自由。但是,这种反馈机制和互动规范的严重缺失,也会带来隐患。在社交网络中,越来越膨胀的个人主义以及最大限度扩大个人自主权的欲望,导致人们对权威的怀疑,人们想要一种团体感,却又
45、不信任限制其自由的权威组织,因此道德上的个人主义增加了其在社交网络中的孤独感。但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性。这决定了理论意义上的原子化个人是不存在的,单个的人无法应对除他之外的外在世界。社交网络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生活、获得社会资本等提供了便利,但是其内在附着的伦理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在个体化特征之外,人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促使其不断走向联合体,通过交往与他人建立社会联系,形成集体生活以抵御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摘编自王艺璇网络化时代社交文化的社会伦理)4.(信息筛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分享信息和自我揭露,因此生产
46、和分享信息成为社交网络的核心功能。B.依托网络媒介的人际交往具有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缺乏内在情感性基础。C.互联网推动个人主体性实现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崛起,个体化成为网络社会核心特征。D.社交网络交流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给人们带来自由,却会增加人们的孤独感。答案:D解析:A项,强加因果,原文是“作为一种市场产品,将用户生产和分享信息作为核心功能,鼓励用户进行更多的信息分享和自我揭露”。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人际交往具化为关注、点赞、转发、评论等数字化网络行为,弱化了情感性沟通”而非“缺乏内在情感性基础”。C项,偷换概念,原文是“个体化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而非“核心特征
47、”。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网络化时代为背景,从三个方面详尽地阐释了社交文化中的社会伦理问题。B.文章分析数字化伦理时,比较了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导致的不同心理和行为。C.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思路明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行文。D.文章立足现实生活,探讨社交网络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理有据,发人深思。答案:C解析:C项,文章没有“解决问题”部分。文本内容只是说:在个体化特征之外,人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促使其不断走向联合体,通过交往与他人建立社会联系,形成集体生活以抵御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故选C项。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48、是()A.隐私悖论告诫我们,在社交网络中身边新鲜事分享得越多,自我隐私也会暴露得越多。B.在社交网络的互动中,需健全社会反馈机制,约束社会互动规范,增强对权威的信任感。C.无论社交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人们始终不能脱离团体或联合体而生存。D.伴随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网络社交对人们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发展前景不好。答案:D解析:D项,“发展前景不好”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社交网络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生活、获得社会资本等提供了便利,但是其内在附着的伦理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故选D项。学案二分析论点、论据学案二分析论点、论据和和 论证论证方法方法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
49、法,凸显了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从题目命制的情况看,涉及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把握,论据的作用,论证的结构,论证的方法、角度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对论述类文本观点的提出方式、文章结构层次安排的特点、常用的论证方法的了解,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题点题点必备知识必备知识题点一把握论点、论据题点一把握论点、论据,辨明论证方法辨明论证方法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论点的特点:第一,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从全文来看,论点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而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第二,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50、,全篇应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论点来展开议论。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相互矛盾、交叉或包含。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论据有两种: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对论据的要求有三点:一是典型;二是新颖;三是能证明论点,与论点有内在联系。3.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