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联片办学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试卷 本试卷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如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
2、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朱熹对论语学而中谈到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阐释了“中国气质”。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如秦国很早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制造者把名字刻在制作的产品上。到后来秦朝建立,国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有这样的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代表“中国气质”的艺
3、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官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 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创造出新时代的“中国气质”。 (摘编自张柏春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否认“工匠
4、精神”一直深藏在民族文化中? “工匠精神”曾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大国工匠”们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凝聚起来的“工匠精神”,也不断酝酿、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蠹中提到的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这样描述传统工匠:“工人者,艺士也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
5、。”这是对能工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手艺练得越来越精湛,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显现出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是诗经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语境中被认为是对“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
6、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括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勾画”,还是“描摹”“推敲”,都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化源头重新出发,“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摘编自公晓慧“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
7、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材料三: 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
8、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对某种神的信仰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文化。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9、)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都有助于秦朝制造出精湛的艺术品。 B.材料一认为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这里的“文化”有别于材料三“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中的“文化”。 C.中国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主要得益于传统的工匠精神,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找回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的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便跳槽改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自古以来就
10、是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国度,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 B.工匠精神能推动社会发展,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D.“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内涵,而“匠心独运”则是“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的证明。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 B.李春是隋代著名的桥梁工匠,举世闻
11、名的赵州桥就是他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 C.制作杆秤的工匠们相信,秤星分别代表北斗七星福禄寿等,如果所造的秤亏顾客一两,制秤人就折寿一年。 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求全国运用统一标准的度量衡,为监管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我国的“工匠精神”。(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各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
12、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
13、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没有表情的脸如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
14、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
15、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
16、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
17、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的青春感颇为自信。“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B在“她”的眼里,那
18、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 C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表达出城市的“她”对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的羡慕。 D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此刻,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B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19、”,一个憨厚孝顺的儿子形象跃然纸上。 C小说以“暮鼓”为题,富有艺术魅力,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使文章情节紧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且在结束部分以此点明主旨。 D小说情节平实,语言简约洗练,比喻生动形象,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让人感动,字里行间让人领会出人生启悟。 8.从“她”眼中的“老头”到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设计十分巧妙。试结合全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9.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暮鼓”。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探究“暮鼓”的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隋文帝仁寿四年。章仇太翼注
20、言于帝曰:“陛下木命,雍州为破木之冲,不可久居。又谶云:修治洛阳还晋家。”帝深以为然,幸洛阳,留晋王昭守长安。丙申,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渡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癸丑,下诏于伊、洛营建东京。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帝使吏部侍郎裴矩掌之。矩知帝好远略,诸商胡至者,矩诱访诸国山川风俗,王及庶人仪形服饰,撰西域图记三卷,合四十四国,入朝奏之。仍别造地图,穷其要害。帝大悦,赐物五百段,日引矩至御坐,亲问西域事。矩盛言“胡中多诸珍宝,吐谷浑易可并吞”。帝于是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以矩为黄门侍郎,复使至张掖,引致诸胡,吱之以利,劝令
21、入朝。诏发河北诸军百余万众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丁男不供,始役妇人。三月乙丑,车驾幸五原,因出塞,巡长城。帝无日不治宫室,两京及江都,苑围、亭殿虽多,久而益厌,每游幸,左右顾瞩,无可意者,不知所适。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自历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帝以诸蕃首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籍以龙须席胡客每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
22、之,见以增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炀帝亡隋) 注章仇太翼,隋代著名术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 B.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 C.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 D.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
23、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雍州:古代九州之一。古代中国划分为九个大区。九州所指,不同的古籍说法不一。 B.木:文中指五行之一。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古代认为是构成万物的元素。 C.御坐:皇帝的宝座,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帝王的印信。 D.乙,十天干之一;丑,十二地支之一。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乙丑,文中是纪月。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隋炀帝听信术士章仇太翼的谏言,前往洛阳视察。他征调几十万劳动力挖壕沟,从龙门到上洛,修筑防线,又下令营建东
24、都洛阳。 B.裴矩深得隋炀帝信任,向皇帝进言对外扩张,隋炀帝好大喜功,要向秦始皇、汉武帝看齐,深信裴矩,并让裴矩引诱胡人臣服隋朝。 C.隋炀帝征调百万民众开挖运河,男人不够用就征调妇女。他喜欢四处巡幸、大兴土木,各地宫殿虽多,但他住久了而心生厌烦。 D.隋炀帝耗费巨资在洛阳举行盛大表演,表演规模宏大,持续时间很长。胡人有就餐后不给钱的,店家竟然炫耀财富,不予追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自历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 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14.文中说“帝大悦”,请说说隋炀帝此时“大悦”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
25、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悯农 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注】分:料定。更堪:更哪堪,更不堪。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运用比喻,写稻田远望如云,却因无雨天旱,大片稻田丰收已经无望。 B.第二句承接首句,写荞麦因遭霜而只开空花,意味着麦收又落空,灾上加灾。 C.后两句写灾民度日如年,“已分”“更堪”突出了灾民的无可奈何和苦不堪言。 D.前两句写天灾不断,后两句写人祸无情,揭露了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 16.杨万里在这首诗和插秧歌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概括说
26、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各1分) (1)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诗中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运用叠词手法,写云和水的情状。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写周瑜大败曹操,“ ”一句写词人举杯祭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为351.6亿,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4.94亿;日均数字阅读时长29分钟;80后偏好时尚类
27、图书,90后喜欢旅游旅行类图书,95后则对漫画绘本情有独钟。()值得注意的是,青年人在进行数字阅读时,并非只选择时尚类、旅行类、漫画类书籍,他们同样还会选择内容精深、趣味高雅、富于深度的书籍。不少青年人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理论著作,在微信阅读中品读老庄,在有声书的世界中回味红楼梦的精妙之处,复旦大学学者陈思和与复旦教师团队、众多作家推出的音频课“中国文学大师课”,收听量达到了1600余万次。通过数字阅读,使专业知识的精深走进了普通读者的生活。正如有学者所说:“高校的教育不应该局限在被围墙建筑起来的校园内,应该在适当的条件下为社会服务。”而数字阅读,正是为专业教育和社会服务搭建的那一座桥梁。 18
2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青年人日益成为中国数字化阅读的主体,正在改变出版业传统格局的是他们。 B.青年人日益成为中国数字化阅读的主体,他们正在改变出版业的传统格局。 C.日益成为中国数字化阅读主体的青年人,他们正在改变出版业的传统格局。 D.日益成为中国数字化阅读主体的青年人,正在改变出版业传统格局的是他们。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B.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C.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D.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
29、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欣欣向荣,互联网应用百花齐放。网络的发展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给管网治网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目前各类服务端APP都上线了青少年模式,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漏洞。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异军突起,还带来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打赏主播等问题,引起家长的普遍担忧。事实上,不仅未成年人需要清朗的网络环境,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也渴求健康的网络空间。网络上,水军、黑公关等顽瘴痼疾反复兴风作浪,淫秽色情、赌博诈骗信息屡禁不绝,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普遍期待开展一场网络大扫除。
30、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加点的两个四字成语使用得当。 B.加波浪线的两句有相同的语病。 C.第两句的位置不能够互换。 D.末句的“反应”应改为“反映”。 22.不改变原意,将第句中画线并被逗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整合为一个。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院长曾在2019年毕业典礼的致辞中说:以后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请你努力理解那些服务员、保洁阿姨、保安人员。不要以为你真是他们的上帝,不要以为你真比他们高明,不要认为你真是他们的救星。很多事情对你来说,可能只是一件区区小事,而对他
31、们来说,则可能是令全家焦虑不堪的大事。 正是因为人们其实根本不可能真正体悟到弱者的生活现实和心理世界,因此,我们更加需要保持一种态度,也就是要尝试“像他们一样感受世界”。 以上的致辞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班级计划就此举行主题班会,请围绕“像他们一样感受世界”写一篇发言稿,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思考或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A.“秦朝开始实行的物勒工名制度和建立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错误,由材料一可知,“物勒工名制度”在中国很早时就已经有了,
32、并不是到秦朝时才开始实行的。 C.“主要得益于”错误,没有依据,材料一说的是“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并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 D.“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错误,由材料三可知,“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的矛盾的“游戏规则”。 故选:B。 2.A.“而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则难以和中国相提并论”错误,属无中生有。材料一中说的“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只是如今的现状,并没有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过去进行比较。 B.“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了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错误,
33、材料一说的是“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让中国制造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而选项“成了”将未然变成已然,不符合客观实际。 C.“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错误,结合材料二中的“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重要规范”可知“至近现代已被淡化”错。 故选:D。 3.A.“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错误,材料一只是在开篇部分提到了“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并没有表达任何相关观点。 B.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这个观点,和原材料中举到的鲁班、李冰等人的例子作用相同。 C.可以作为论据支撑“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体现了特有的中国气质,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这个观点。 D.可以作为论据支撑“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这个观点。 故选:A。 4.材料三先分说,“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