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郊v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v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v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性主题。讴歌之惟恐不逮,佳作自然不少。早在诗经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诗句,简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声。v而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更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之作。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连不识字的妇孺都会记诵不差。唐代苦吟诗人孟郊,年届半百及第进士后任职溧阳县尉。孟郊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迎奉母亲到溧阳,以尽孝心。孟郊有感于其母裴氏平时辛勤劳作,并三次亲送赴京赶考的慈母情怀,在溧阳写下了千古绝唱游子吟
2、这首诗亲切感人,催人泪下,能唤起普天下儿女的亲切联想和真挚思念。在年香港举办“最受欢迎的唐诗评选”中,游子吟名列榜首。随着该诗的广泛传唱,感恩之心也深深地植根于溧阳人民的心灵深处。溧阳的感恩是一种大爱,在于对自然、对社会、对家庭的一种深刻的感恩文化,感恩已经嬗(shn)变升华为溧阳各级政府执政为民的民本理念,大爱的溧阳是开放的、包容的、谦让的,大爱的溧阳是对大地母亲的挚爱,对生态家园的呵护,对溧阳万人民的关爱、关心与关怀。v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早年生活贫困,46岁始登进士第,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阳尉。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
3、于流俗。他在赠郑大了鲂中写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现出他的创作思想。他的诗以五言古体见长,不蹈袭陈言,不滥用典故辞藻,擅长白描手法而又不显浅薄平庸,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v其代表作如反映时代现实的征妇怨、感怀、伤春等;表现人民疾苦的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表现人伦之情、骨肉之爱的游子吟、杏殇等;描绘自然景色的与王十二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虽然角度不同,却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郊诗的特色。历代诗坛对孟郊的作品褒贬不一。v孟诗多苦语,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因此后世论者把他们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孟郊诗为“元和体”一种,唐人李
4、肇唐国史补有“学矫激于孟郊”说。宋代江西诗派瘦硬生新的风格,也受其影响。宋人宋敏求编录孟东野诗集,10卷,存诗511首,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结合注解自己朗读并完成课后作业v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他的含义是什么?v比喻象征v这两句从子女的角度表达对母亲的深情。诗人以春天的阳光喻母爱。以寸草心喻子女的心意。小草在春天的阳光下萌发,象征子女在慈母爱抚下成长,小草不能报答春阳的恩德,象征子女不能报答母爱之万一。二、说说这首诗前四句与后两句之间的关系。v前四句是通过描述母亲的行为和心意,正面表达母爱的深挚,后两句则是儿子对母亲的“寸草心”难以报答母亲的“三春晖”,来烘托母
5、爱的深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远游的离人离乡远游的举子游子悲故乡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游子无寒衣 游子暮何之 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v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不言苦,家书但云安”,在这里象征子女。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
6、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三月里春天温暖的阳光。艺术性v一是浓情淡化,引起广泛的共鸣。v共鸣,是文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在读者身上引起的共同激情,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主人公一起体验他的痛苦、磨难和愿望等;v浓情淡化,是指作者通过对艺术的理解,把浓烈感情融注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而使读者觉著是淡然地传达出来的。v这首小诗浓情淡化,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诗的审美客体仅是慈母为游子缝制征衣所生发的感情;但它唤起的却是人们对母子至性情爱的体验中的理解、同情而至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不从诗人对审美意识的理解去探求,慈母为游子缝制衣
7、裳,是最为习见的生活图景,而其中浸透的却是深入骨髓的感情。谁无父母,谁无兄弟?离亲别故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人际活动中总会发生的,思亲恋故之情又谁能避免?人们读文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总是有所希冀的,解除痛苦,获得欢娱,哪怕是一瞬间的。二是冲淡的感情得之于平和的语言,这也得益于民歌形式的运用。v这首诗是抒情诗,体例为乐府诗,它俚语入诗,明白晓畅,著语不多,纯是白描,洋溢著强烈的生活气息,那真挚深沉的感情就从平淡的语言中得出。从而较为适应广大读者的审美心理,使人们自觉地接受其诗歌的思想,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净化。小结v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
8、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v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v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v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