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题材之边塞征战诗专练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2届高考考点:高考古诗词题材之边塞征战诗解析与增分专练 考点: 1. 戚继光登盘山绝顶 2.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3. (唐)崔国辅从军行 4. 温庭筠回中作 5. 李颀古意 6. 李白关山月 【考点解读】 一、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点。 常见 标题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常见 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
2、火、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常见 情感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常用 技法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语言 特点雄壮豪迈、崇高壮美、委婉清丽,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二、用典抒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
3、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情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处用事作典,这三句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考题对接】 一、戚继光登盘山绝顶 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注释】本诗是明朝名将戚继光荡平东南沿海倭患后,北调镇守蓟门时所写
4、。盘山,在今天津蓟县西北。李将军,指唐朝名将李靖,曾在盘山顶上舞剑。(一说“李将军”指李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头对起石门开”句状写盘山绝顶两峰对峙、风起云涌之景,表现了诗人俯临四海之气势。 B诗人“不成醉”的原因是他身为带兵主将,必须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随时准备迎击敌人。 C在盘山上刻石留名的前人很多,诗人最赞赏和钦佩李将军。尾联用设问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 D这首诗格调高昂,气势磅礴,流露出不可遏制的壮志豪情,读来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 2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颈联是全诗的传神之笔,也是后世传诵的名句,这一联究竟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一、戚继光登盘山绝顶
5、【答案】 1B【解析】B项,“他身为带兵主将,必须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错,“不成醉”句的意思是在凛冽的北风里,塞外人酿的酒并不能使自己沉醉。写此句是为了凸显下文抒发的豪情。 2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灾祸,自己情愿戍边到老。对仗工整(运用串对),巧用借代,雕戈代武力,白发代指年老,含蓄凝练,写出自己的理想与豪情。直抒胸臆,表现自己致力国家安宁,不惜以身许国的信念。 【解析】首先解释这句诗句的意思: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灾祸,自己情愿戍边到老。接下来找手法,从形式上看,对仗工整,“但使”对“未妨”,“雕戈”对“白发”,“销杀气”对“老边才”,形式很整齐;从修辞角度看,
6、“雕戈”,借代,具体代抽象,用具体的武器代指抽象的战争;从抒情角度来讲,属于直接抒情,诗人情愿戍边到老,表达了为了国家安宁,甘愿献身的决心。所以是全诗的传神之笔,也是后世传诵的名句。 【注释】 盘山:小名,又名盘龙山,在蓟县西北。 角:古时军中的一种乐器。 石门开:两峰对峙,中间如开着的石门。 虏(l)酒(边酒):边塞地区少数民族酿制的酒。 玄戈(雕戈):铁戈,泛指兵器。 老边才:终生守边的将士。 吾谁与:谁是我取法的榜样。 舞剑台:盘山上有李靖舞剑台。 【译文】 北国秋末,霜天晓角,草木似乎都为之震惊悲哀。盘山顶上云头相对升起,石门也好像敞开了。 在北风中喝着边地的薄酒也没能喝醉,无数的寒鸦
7、,在风扫落叶中纷纷飞来。 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祸根,情愿终生到老戍守边疆。 对有功的名将应刻石勒铭,谁有这样的资格呢?只有像名将李广、李靖这样制止外敌入侵的英雄,才配享有这种荣誉。 【赏析】 诗篇前四句写山上景色。诗人登上盘山之巅,耳边传来军营之中的声声号角回荡在山间,漫山的草木为之肃然。望着那山头上的片片白云,隐约显现出对峙的山峰,犹如洞开的石门巍然屹立。飒飒北风徐徐吹来,送来边地醇美的酒香。这酒再香,也不会使诗人陶醉,而使诗人为之倾倒的是那片片的落叶,无数的归鸦,深秋的景色,壮丽的山河。 诗篇后四句抒情壮志。作为一个将领,要如何来保卫这大好的河山。诗人立下誓愿,只要紧握手中
8、的武器,制止外敌的进扰,即使是白发苍苍守边到老,也就了却他赤胆忠心报效国家的意愿。前人在山上刻石留名的人不少,其中最值得作者称赞的是唐初名将李靖,他一生征战南北为困立功,后人为纪念他,在山上筑有舞创台,他是作者效法的榜样。 全诗写情抒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自然得体。诗人用“霜角”、“朔风”、“落叶”、“归鸦”等词,描绘出深秋的景色,静中有动,声色俱存,衬托出边境晏然的一派和平景象。“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是全诗的传神之笔,也是为后诗传诵的名句绝唱。当时诗人正直年富力强,施展抱负的时候,登高远望,心旷神怡,万物容于胸中,欣然命笔于纸上,故表现在诗篇中境意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势
9、磅礴。读来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使人奋发向上。诗人虽身为武将,但在这首诗里,反映了他在文学方面的诗艺造诣。 二、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释】凉州,也作“梁州”,治所在今天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岑参作此诗时在此地作客。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中两个“月出”不同,首句中的“月出”是指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中的“月出”是指月
10、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B诗歌七、八句运用顶针的手法,连用两个“故人”,形成了衔接流畅的音效,突显朋友多、情谊深。 C诗歌九、十两句流露出作者面对时光流逝,不愿与朋友相互看着在贫贱中渐渐老去的伤感。 D诗歌最后两句从人物神态着笔,不仅表现了诗人豪迈之气,也透露出盛唐的时代脉搏。 2这首诗的前六句在意象的选择上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馆悠悠霜满地”相似,但在意境却有不同,请赏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二、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答案】 1C【解析】C项,“不想与朋友相互看着在贫贱中渐渐老去的伤感”不确切,“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
11、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应是想要赶快建功立业、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 2不同点:(1)岑诗写的是在月光笼照下处处可闻琵琶声的凉州城,透露出的是作者的豪迈气概,是和平安定的盛唐气象。 (2)范词写的是日落到深夜的边城,在悠扬的羌笛声中透露的是作者思家忧国的怀愫,是萧瑟悲凉、战事频繁的情势。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意象、意境的理解分析能力。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
12、“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古代诗人词人格外重视文学意象创造中的“意”与“象”的有机融合,重视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而追求的最高标准就是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即意境。作答时考生要先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作者的情感分析意象。岑诗前两句写了“月光”这一意象,三四句写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诗的前四句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五六两句通过“风”“夜”两个意象,写出了西北
13、地区夜晚给人的感受。这六句通过写环境背景,透露出的是作者的豪迈气概,是和平安定的盛唐气象。范诗中的“长烟”“落日”“孤城”是作者看到的意象,这些意象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边疆萧瑟悲凉,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战事频繁。“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通过悠扬的羌笛声抒发作者思家忧国的情怀。 【考点】 古诗词中常用的八类意象: (一)松梅竹菊寓高洁 (二)借月托雁寄乡思 (三)杜鹃鹧鸪啼凄凄 (四)梧桐叶落透悲意 (五)别时长亭柳依依 (六)落花流水传愁绪 (七)乌鸦燕子系兴衰 (八)草木仍在人事移 【注释】 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馆:客
14、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半解:半数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萧萧:象声词。此处形容风声。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河西:汉唐 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故人:旧交;老友。 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贫贱:贫苦微贱。 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译文】 弯弯的月儿升起悬挂在凉州城头,皎洁的月光照亮整个凉州。 凉州方圆七里住着数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 一首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长夜漫漫。 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
15、春。 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 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斗酒人人必须痛饮醉倒。 【赏析】 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馆,客舍。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此诗写作者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作客,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同时写到了凉州的边境风格及民俗风情。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
16、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
17、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迭字“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
18、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
19、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
20、,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三、(唐)崔国辅从军行 从军行 (唐)崔国辅 塞北胡霜下,营州索兵救。 夜里偷道行,将军马亦瘦。 刀光照塞月,阵色明如昼。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 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 C“将军马亦瘦”句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 D“刀光照塞月”句写刀光与月光交相辉映。 2扣住“传闻”二字,赏析“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 三、(唐)崔国辅从军行【答案】 1C【解析】C项,“写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
21、”错,这首诗的大意为:塞北已经满地冰霜了,又是晚上,营州被契丹人攻袭向我们求救。将军不顾人马疲倦,带领将士们马上就赶路驰援。将士们的刀光照映着边塞的明月,仿佛把整个战场变成白昼。他们走得真快,现在已经有消息传来,营州满山的敌人,已经和我军的前锋部队交战了。诗中并未提到“粮草耗尽而战马变瘦”, “将军马亦瘦”作细节刻画,表面写马,实则写人。借“马瘦”写出战时条件艰苦,侧面写出战士们不畏困苦、勇于报国的爱国之情。 2 “传闻贼满山,已共前锋斗”两句写行军途中得到消息,说贼兵人多势众,已与我军前锋交战。“传闻”二字,点出这些消息的来源。两句以听闻的方式侧面虚写,让人感受到行军者听到消息时紧张、担忧、
22、关切的复杂情感,很有感染力。 【解析】首先认真审题,要求扣住“传闻”二字,此要求缩小了答题范围,降低了难度。传闻,意思是“听说”;听说的具体内容是“贼兵人多势众,已与我军前锋交战”。既是听说,就是虚写,暗写行军之速。我军前锋已到营州并且与敌人交战,让人感到听到消息的紧张与担忧和关切,充分渲染了行军途中的复杂心情。 四、温庭筠回中作 回中作 温庭筠 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 吴姬怨思吹双管,燕客悲歌别五侯。 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 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 【注释】回中:回中道。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燕客悲歌:指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
23、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愁”字统摄全诗,后面对景物的描写无一“愁”字,却都围绕“愁”来表情达意。 B颔联借典抒怀,诗人通过对“燕客悲歌”这一悲情场面的描写,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 C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诗的意蕴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 D较之于温庭筠辞藻华丽、浓艳精致的“花间”词作,此诗语言清新爽利,意境含蓄深远。 2唐诗评选评本诗为“纯净可诵”,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 四、温庭筠回中作【答案】 1C【解析】C项,“全诗寓情于景,诗人有意识地只把边塞景物
24、呈现出来”说法错误,三四句,写“燕客”回忆身在江南与亲友相别的悲情场面,抒发自己难以排解的愁绪,除此二句之外,其余六句均极力渲染边塞景物。 2颈联,选取边塞诗常见的意象“关山”“烽火”“朔云”,描绘出了千里边塞山河辽阔暮色苍茫,山顶燃起如明星似的烽火更显得秋之萧索; 尾联“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描写了“重霜”“西风”“陇水冻不流”,宣泄出诗人的内心凄苦与悲凉。 全诗语言清新爽利,对回中道一带边塞景色的描写,颇能显现西北边境的苍莽辽阔与悲壮苍凉的情致。 【解析】本题要求“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从情景角度对其“纯净”加以赏析”,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纯净”的意思,由温庭筠“花间派”辞藻华
25、丽、浓艳精致的艺术风格,不难推断,“纯净”,一是指的选取的意象相对单一,没有华丽的陈设,二是语言清新爽利,据此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即可。颈联,“千里关山边草暮,一星烽火朔云秋”,通过边塞诗常见的意象“关山”“烽火”“朔云”,写出了千里边塞山河辽阔暮色苍茫,山顶燃起如明星似的烽火更显得秋之萧索;尾联“夜来霜重西风起,陇水无声冻不流”,描写了“重霜”“西风”“陇水冻不流”,宣泄出诗人的内心凄苦与悲凉。 【注释】 回中:回中道。汉武帝巡幸郡国,为行路方便,辟回中道,为丝绸之路中的一段。南起干河河谷(今陕西陇县北),北出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一说指回中宫。秦始皇曾在干河河谷内修造回中宫作为其行宫,故址在
26、今陕西陇县西北。 苍莽,广阔无边的样子。 戍(sh)角:边防驻军的号角声。 吴姬:泛指吴地歌姬。怨思:怨恨悲伤。双管:古乐器。 燕客悲歌:用荆轲在易水与燕太子丹、高渐离辞别时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事。 五侯:泛指权贵豪门。 关山:关隘山岭。 一星:指山顶燃起的烽火如明星般耀眼。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朔云:北方的云气。朔,泛指北方。 夜来:入夜。西风:西面吹来的风。此指秋风。 陇水:河流名,源出陇山,因名。 【译文】 远望苍莽迷蒙的寒空秋色令人发愁,独上高楼即听到驻军呜呜的号角声。 吴地歌姬为寄托怨思而吹响了双管,荆轲临行前辞别燕太子丹大声悲歌。 千里边塞山河辽阔暮色苍茫,
27、山顶燃起如明星似的烽火更显得秋之萧索。 入夜之后寒霜浓重西风吹起,陇水悄无声息地凝冻成了冰导致难以畅流。 【赏析】 此诗写征戍之苦。三四句置于全篇中,似是写“燕客”回忆身在江南与亲友相别的悲情场面,当提出来单看。除此二句之外,其余六句均极力渲染边塞景物,没有丝毫主观情绪掺入其中,纯是以景煽情。作者只是客观的把边塞景物呈现出来,至于苦不苦、如何苦等问题,则完全留给读者自己遐想体味。作者无意把读者的思维拘束在文字的范围之内,因此形成一种意蕴绵长的效果。看似不言情只绘景,而情却蕴在景中,这是温庭筠一贯的手法。 全诗描绘了一幅日暮边关阔大苍茫的景象,从中寄寓着诗人客游边地的愁怀。这种边愁是如此的沉重,
28、不能出世为官,亦不能在边塞建功立业。在诗人眼前,是国势衰微军队战斗力下降的悲凉压抑的边塞情景,边塞早已失去了昔日盛唐的荣光,而自己满腹才学却不能受重用而辗转流离,因此触景伤情。“重霜”“西风”“陇水冻不流”,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凄苦与悲凉。 全诗语言清新爽利,对回中道一带边塞景色的描写,颇能显现西北边境的苍莽辽阔与悲壮苍凉的情致。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对温庭筠诗颇多贬抑,但对这首诗却颇为赞赏。 五、李颀古意 古意 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
29、注释】磔,张开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燕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点明远征的男儿来自幽燕,并为下面描写其英雄形象作铺垫。 B男儿因赌胜负而为人轻视,反而激发了其战场上的英雄气概,杀敌时须髯怒张。 C诗尾小妇这一人物,有力地衬托了男儿的英雄气概,其哀怨、悲凉的笛声勾起征人的无限情思。 D全诗由五言转七言,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有声音,奔腾顿挫而又飘逸蕴藉。 2“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请从用字角度赏析诗句, 五、李颀古意【答案】 1B【解析】B.“男儿因赌胜负而为人轻视”错误。“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意思是他在疆场与伙伴们打
30、赌胜负,向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太重,因此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以致敌人不敢向前。 2战场上尘士飞扬,白云飘飞,两个“云”字连用,形象地描绘了云天昏黄的战场环境,有利于衬托男儿勇战豪放的英雄形象。 未能报国,决不回归,不能回归。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既突显出其斩钉截铁的报国决心,亦暗含归乡不得的无奈。 【解析】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意思是:陇下黄沙弥漫,上面白云飘飞,未报朝廷恩情怎能轻易言归。 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形象地描绘了云天昏黄的战场环境,有利于衬托男儿勇战豪放的英雄形象。 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
31、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男儿在向前看一看那陇上黄云之后,回首一望故乡。但见一片白云,于是引起思乡之感。“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笔拉转,说明这一男儿虽未免偶尔思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想回去。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既突显出其斩钉截铁的报国决心,亦暗含归乡不得的无奈。 【注释】 古意:拟古诗,托古喻今之作。 事长征:从军远征。 幽燕: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幽燕地区游侠之风盛行。 赌胜:较量胜负。马蹄下:即驰骋疆场之意。 “由来”句:好男儿向来就轻视性命。七尺,七尺之躯。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 “杀人”句:杀人而对方不敢上前交手,即所向无敌之意。 “须如”句:胡须好像刺猬的毛一样纷纷张开,形容威武凶猛。磔(zh):纷张。 黄云:指战场上升腾飞扬的尘土。陇:泛指山地。 小妇:少妇。 解歌舞:擅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