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调研联考语文试题 -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河南省重点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调研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数: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
2、,纪昀纪评苏诗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矣。”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四:“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宋人诗文里常把“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
3、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培根曾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那可以算是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的描写。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 材料二: 荷塘月色富有诗情画意。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灵敏的触觉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摩,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样的。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
4、有生动的拟人。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荷塘月色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仅以对蝉声这一细节的描写就足以说明问题。由于有些读者提出异议,以为月夜不应有蝉鸣,因此朱自清请教了好些人,最后还是亲自体察,“又有两回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才打消了修改的念头,因此他深深地体会到“观察之难”,以为不能“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整篇荷塘月色均体现了作者这种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他不但对荷塘作整体的揣摩,而且作局部的审视,
5、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时而摹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轻描树影,层层铺陈,步步开拓,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之美。朱自清还认为“花和光固然有诗,花和光以外也还有诗”“山水田野里固然有诗仅一些颜色,一些声音一些味觉,一些触觉,也都可以有诗”。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这些“诗”。从荷塘月色里不难发现,作者正是这样努力去发掘蕴含在大自然里的这些“诗”,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极力摹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 荷塘月色除了描写技巧有独到之处外,语言也有突出的特色。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
6、的,“新而不失自然”,他常常成功地以“不欧化的口语”来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优美的艺术境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语言来实现的,所以凡杰出作家无不重视语言的锻炼。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确实达到了如作者所追求的“顺口”“顺耳”“顺眼”的境地。 荷塘月色之无限动人,还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使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摘编自刘泰隆荷香月色,诗情画意) 材料三: 1920年以后,朱自清的家境已经非常惨淡,因为贫穷,家庭失和。1922年,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打算与父母和解,结果不仅没有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上的痛苦。
7、1927年暑假中,朱自清想回扬州,但是又怕难以和父亲和解,犹豫不定,因而有“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语。这证明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这样的解释,如果不是更加切近朱自清的本意,至少也是揭示了比较深刻的心理和艺术的奥秘。朱自清自己也曾表示“只有参加革命或者反革命,才能解决自己的惶惶然”,但是他“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着我生活”,“还是别提超然为好”,“最终的选择还是暂时逃避”。当然这种逃避是不轻松的:“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
8、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这些表明朱自清因为考虑到妻子孩子的责任问题,而不能绝对自由地作政治的抉择。 (摘编自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渔与纪昀两位大家的认识有点少见多怪,说明古人对“通感”的认识还存有分歧。 B“通财之谊”原指交情甚笃的朋友之间的钱财往来,文中指各个官能的领域不分界限。 C“通感”的手法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较少运用,荷塘月色中则运用得巧妙、奇特、新颖。 D“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这几天”应该有所指,孙绍振顺着此思路得出新结论。 2
9、下列语句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通感”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B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C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者凭常有的经验质疑朱自清散文中关于“月夜蝉声”的描写,表明作家写作时不能凭想象,要亲自体察。 B荷塘月色之所以富有诗意,是因为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发现了荷塘月色中的“诗”。 C朱自清提倡文学语言要“顺口”“顺耳”“顺眼
10、”,他的荷塘月色确实做到了。 D对荷塘月色所表达的“自由”,不能仅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也可以从伦理的角度理解。 4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都引用了朱自清本人的观点,这样写有哪些好处?(4分) 5材料二是从哪几个方面赏析荷塘月色的?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
11、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
12、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
13、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
14、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15、!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四段中写芦花到冬至不败、红叶三个月不落、乌柏子着在枝头、草色总带点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 B第五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C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达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D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酒”比作“姑娘”,“调戏”一词又赋予“雪月梅”以人的思想情感与意识,写出江南冬雪的美丽。 7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散
16、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B芦花、红叶、柏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C江南的冬天,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因而在江南既感不到岁末的肃杀,似乎也缺少一点悠闲的景致。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8作者写“江南雪景图”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结合文本看作者是怎样组合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4分) 9文章描写江南的冬景,都从北
17、国的冬天写起,还穿插了许多其他地方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可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
18、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
19、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
20、,有删节) 【注】丘:坟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B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C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D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60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 B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
21、 C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古人喝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觞曲水”。 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13把原文
22、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14蒋立恭刚开始不愿意在道士的画上题诗,为什么后来却又写下了诗句?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崔公池亭旧游 温庭筠 皎镜方塘菡萏秋,此来重见采莲舟。 谁能不逐当年乐,还恐添成异日愁。 红艳影多风袅袅,碧空云断水悠悠。 檐前依旧青山色,尽日无人独上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回忆昔日游览崔公池所见之景:水清如镜的池塘里,绽放着芳香红艳的荷花,时节已是初秋了。
23、 B颔联诗人避开对昔游之乐的具体描写,而以抒情之笔写今日之感慨,且饱含人生哲理,读来别有韵味。 C“红艳影多风袅袅”中的“红艳”指荷花,此句是说荷花繁盛,水中倒影与水上花枝一起在风中摇曳。 D诗题曰“题崔公池亭旧游”,末句云“尽日无人独上楼”,可见此次重来,既无主人崔公,亦无他人陪伴。 16清代诗人屈复唐诗成法评此诗曰:“情景兼到,照应有法。”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的语句是“_,_。” (2)赤壁赋中用“_,_”
24、写出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波漂荡,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来去。 (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清人张岱有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话也适用于山水之乐。细读古人山水游记,不难发现,一些颇为怪异的 反而为旅行增加了不少乐趣。( )除了腊前早雪雅致珍贵之故,雪水也是烹茶的绝妙水源。 收纳山中白雪赠人,听起来至少也不算 。但是你听过赠送云朵的吗?清代秋灯丛话里有一个故事。黄山云海翻腾,尤以天都峰上 ,传为天下第一。游客慕名
25、而来,常常随身携带一只 精美的木盒,跑到峰上,打开盒子,收纳云气,紧固盒口。等到下山返乡,这个负离子满满的木盒便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地道“旅游纪念品”。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亲友们好奇而郑重地掀开盒盖,“云气”瞬间“结成峰朵,直冲霄汉”,引来啧啧赞叹。这奇观恐怕十之八九是作者的想象,不过时人千里送云,想必本来也就在于一份情怀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爱好 费尽心机 蔚为大观 装饰 B癖好 枉费心思 蔚为壮观 装饰 C癖好 费尽心机 蔚为壮观 装潢 D爱好 枉费心思 蔚为大观 装潢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宋代每岁腊前,见雪
26、独早,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僧人必将收集起来的洁净白雪,呈给官家。 B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宋代每岁腊前,见雪独早,僧人必将洁净的白雪收集起来,呈给官家。 C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见雪独早,宋代每岁腊前,僧人必将收集起来的洁净白雪,呈给官家。 D宋代每岁腊前,杭州五云山地势高寒,见雪独早,僧人必将洁净的白雪收集起来,呈给官家。 20夸张的特征是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请说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怎样的夸张。(4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文学创作中, ,创作者的情怀也同样重要。比如说时代与时代之间,文学风格的
27、巨大差异在于情怀而不只在于才华,这一点前人早有注意。宋人戴复古诗云:“飘零忧国杜陵老,感遇伤时陈子昂。近日不闻秋鹤唳,乱蝉无数噪斜阳。”在这里,戴复古把自己所处的南宋时代与唐代对比, 。杜甫、陈子昂之所以成为“秋鹤”,不仅在于他们的才华,更在于他们忧国伤时的情怀。而戴复古所处的南宋时期,虽然有才华的人很多, ,于是便只能成为斜阳中的“乱蝉”了。 22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想象合理;每个镜头脚本不超过40个字。(4分) 釆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
28、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釆莲女,少年,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顾右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怦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漂荡。 镜头三: 镜头四: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家史铁生曾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不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
29、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A 2C 3A 4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使文章的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权威性,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引用朱自清本人的观点,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5艺术手法方面,荷塘月色采用多种手法营造了诗意的意境;创作意识方面,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缜密审察的创作精神;语言方面,荷塘月色语言自然新颖;抒情方面,荷塘月色融情入景,以景衬情,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6C 7C 8
30、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的。作者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然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9这是衬托的写法。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儿,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以闽粤之冬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引用诗句描写雪景,是为借衬;以搁笔散步侧写冬景诱人。通过衬托,鲜明地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 10D 11A 12C 13(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各自怀揣着书出来了。 (2)不久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14道士不胜酒力求饶,酒后随歌起
31、舞,是性情中人,立恭对此较为欣赏,在道士再次请求之后就题了诗。 15A 16全诗情景交融,意蕴绵长。首联和颈联,诗人描绘出荷花盛开、波光摇曳、碧空云断、池水悠悠的秋日荷塘之景,清馨幽静的景致中透露出物是人非的空阔失落之感;尾联触景生情,抒发青山依旧而故人杳然的无穷感慨。本诗前后照应,结构严谨。颈联“红艳影多风袅袅”与首联“菡萏秋”照应;“碧空云断”与“皎镜方塘”照应;前三联内容照应诗题之“池”,尾联照应诗题之“亭”。17.(1)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2)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3)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18B 19C 20一只木盒子里有“云气”。盒子里的空气能被看到。盒子里的些许空气能形成云气的“峰朵”。“云气”瞬间会结成“峰朵”。盒子里的“云气”能“直冲霄汉”。(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21.示例:创作者的才华很重要认为情怀决定着两个时代的文学风格但大多缺乏忧国伤时的情怀 22.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不好意思。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