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第二章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n第一节 意识n第二节 注意n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n第 四节 记忆n第五节 思维与想象第一节第一节 意识意识n1.1.焦点意识焦点意识 n2.2.边意识边意识 n3.3.下意识下意识;半半意识鸡尾酒会意识鸡尾酒会现象现象n4.4.无意识无意识 n5.5.潜意识潜意识n6.6.前意识前意识 n一一.意识与意识历程意识与意识历程n意识意识:个人运用感觉个人运用感觉,知觉知觉,思考思考,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环境中的人事的身心状态与环境中的人事,物的综合觉察与认识物的综合觉察与认识.n意识历程:个人认识与觉察的经过。意识历程:个人认识与觉察
2、的经过。n二二.意识的不同层面意识的不同层面n三、弗洛伊德的意识水平:n1、意识:n2、无意识(潜意识):n3、前意识:四、四、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n(一一)、睡眠与梦、睡眠与梦 n1.1.睡眠的基本特征睡眠的基本特征n (1)(1)睡眠的普遍性睡眠的普遍性 (2)(2)睡眠的必要性睡眠的必要性 生物时钟与日节律生物时钟与日节律,恢复论与保养论恢复论与保养论,演演化论化论2 2、睡眠的心理学研究、睡眠的心理学研究n脑电波脑电波n睡眠的阶段特征睡眠的阶段特征3 3、睡眠失常、睡眠失常n失眠失眠 n情境性失眠情境性失眠 假性失眠假性失眠 n失律性失眠失律性失眠 :是指生活程序突然
3、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是指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的失眠性的失眠 n 药物性失眠药物性失眠n突发性睡眠症突发性睡眠症n梦游与梦话梦游与梦话-兰姆拉哈兰姆拉哈 n夜惊与梦魇夜惊与梦魇人为什么做梦人为什么做梦-沈政沈政 n梦是人正常生理的一部分,每个人每天晚上都会做梦,梦是睡眠中无意识心理活动,梦期约占睡眠的1/4。有些梦是我们醒来时记忆的,有很多的梦醒来我们没有记忆,但不代表没有做梦。睡眠的质量与人的健康相关,梦境也影响人们的精力和心情。如果晚上剥夺做梦的权利,不让其做梦,那人就会出现抑郁症状。而睡眠不充分,会引发情绪焦虑烦躁。常见的睡眠障碍有:梦游症;发作性嗜睡症;小儿夜惊症;梦魇。人们究竟都
4、做什么梦呢n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上半夜的梦境多与当日或者近事记忆相关;下半夜的梦境多与远事记忆有关;黎明前的梦,多不着边际,知觉成分偏多,这时的梦易记忆。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给梦下了定义:梦是无意识欲望的发泄与满足。为什么要睡眠做梦呢?n第一,睡眠时做梦可以解除疲劳与休整身体。n第二,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与学习。n第三,顿悟与创新。如缝纫机的发明。n第四,保持良好的心态。梦境和睡眠的环境有很高的相关性n当一个人异相睡眠时,如果在其头部喷洒水雾,往往梦境是大雨、河水、海洋。如果此时我们缓慢的转动其小腿,梦境为坠入深渊,被追赶。如果将手或其他物体压在前胸,会感觉恐惧、被追杀。如果听到乐声或
5、噪声勾勒出不同梦境。梦的八种类型梦的八种类型n一、潜在梦n二、显在梦n三、反梦n四、情绪梦n五、恶梦n六、预知梦n七、健康状况梦n八、反复梦(二)催眠(二)催眠1、对催眠的基本认识n催眠与催眠术n催眠: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n催眠术:由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与其所采用的诱导方法合起来称为催眠术。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n主动性反应减低n 注意层面趋窄化n旧记忆还原现象n知觉扭曲与幻觉n暗示接受性增高n催眠中角色扮演n催眠中经验失忆 催眠感受性n容易接受催眠的人的心理特征:n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n想象力丰富n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n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
6、指点。n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n有经验分离的人。即体验过记忆或自我的一部分与其余部分分离开来。n受试者对催眠的态度与对催眠师的态度。n2、催眠诱导:催眠师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具有催眠感受性的受试者进行催眠,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3、催眠理论n(1)催眠是角色扮演(role playing)n伯尔(Theodore Barber,1979)和斯潘诺斯(Nicholas Spannos,1986)等人提出了角色扮演理论,认为催眠产生于被试在催眠者的诱导下过度合作地扮演了另外一个角色;并且指出,是被试对角色的期望和情景因素,引导他们以高度合作的态度做出了某些动作。n(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dis
7、sociation in consciousness)n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1992)提出催眠的意识分离理论,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活动的层面。第一个层面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第二个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于觉察的意识经验,但其性质是比较真实的,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三)白日梦与幻想n低水平的意识状态第二节 注意n一:注意的概述一:注意的概述n二:注意的分类二:注意的分类n三:注意的品质与培养三:注意的品质与培养一、注意的概述一、注意的概述 n(一)、什么是注意一)、什么是注意n(二)、注意和意识二)、注意和意识n(三)、注意的外部表现三)、
8、注意的外部表现n (四四)、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功能(一)什么是注意(一)什么是注意n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n2、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而且也指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以保证注意的对象能得到比较鲜明和清晰的反映。n3、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征。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二)注意和意识(二)注意和意识n1、注意不同于意识n2、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三)注意的外部表现(三)注意的外部表现n人在注意时常常伴随有特定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注意时最显著的外部表
9、现为:n1、适应性动作。人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注意看一个物体时,把视线集中在物体上;沉思或想象时,眼睛好像注视着远方一样,周围的事物已不被注意。n2、无关动作的停止。n3、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n4、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等现象。n注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n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n它是注意的最初级的基础。当环境中出现某种新异刺激物时,人们不由自主地去注意它。(四)注意的功能(四)注意的功能n1、选择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与之
10、无关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n2、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n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n注意保证了人们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和作出更准确的反映,它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下面请大家看一张图,图上写着几个数字,请大家看完后回答出是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9753问:图上写着什么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24n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n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n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9753二、二、注意的分类注意的分
11、类n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一)无意注意(一)无意注意n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n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n 第一,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n(1)强烈的刺激物,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n(2)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如万绿丛中一点红;n(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如活动变化的霓虹灯、演讲者抑扬顿挫的声调;n(4)刺激物的新异性。n第二,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n需要、情绪状态、对事物的直接兴趣、知识经验。n无意注意因为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减少脑力的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
12、劳。n但由于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人们不可能仅仅依靠无意注意获得系统知识和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二)有意注意(二)有意注意n1、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n2、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n(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n(2)、合理组织活动。如读书时作笔记,可以把智力活动与外部动作结合起来,也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n(3)、培养间接兴趣。n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n(4)、排除干扰。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劳等)、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等都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排除这些干扰有利于维持有意注意。n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在
13、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n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注意就容易分散,使工作进行不下去;n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n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有意注意。n无意注意转化成有意注意n有意注意转化为无意注意n4、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过程中,可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注意,即有意后注意,这是前苏联心理学家多布雷宁等提出的一个概念。n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n它将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两方面的特点结合起来了。n有意后注意对于生活的意义。注意的种类类
14、型目的性意志努力性质例如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不需要低级、自发的窗外的歌声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需要高级、自觉的学习、听课有意后注意有不需要最高级、自觉性程度很强电脑打字“盲打”,打毛衣不用看三、三、注意的品质与培养注意的品质与培养 n(一(一)、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n(二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n(三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n(四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一)注意的范围(一)注意的范围n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人能同时同样清楚地知觉到的对象的数量。n这可以用速示器(一种能控制刺激物呈现时间的仪器)测定出来。根据实验研究,成人在110秒时间内,一般只能注意到8个左右黑色圆点,
15、4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3-4个几何图形。n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n1.知觉对象的特点。n2.知觉任务。n3.知识经验。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图中有多少个小圆点?(二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 n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持续的时间。n注意的起伏现象:持续注意同一对象时,感知到对象发生了周期性变化。n一个人的注意能否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简单而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很短。反之,复杂而多变的事物,则可延长注意集中和稳定的时间。n怎样培养稳定的注意呢?n1.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n2.培养对活动的兴趣。n3.克服分心。请你聚精会神地看这个图形,你看到了什
16、么?小 资 料n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710岁的儿童可达20分钟,1012岁的儿童可达25分钟,高中生一般能坚持3045分钟。n 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托诺夫(platonov)说:“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注意力很强的人,最好的方法是,无论干什么事,不能漫不经心!”培养自己注意力的可靠途径就是训练自己能在各式各样的环境条件下都专心学习或工作。一旦确定了要干的事,你就有计划有目的集中注意力,去干好要干的事,不受其它刺激的影响和干扰。据说毛泽东主席青少年时为了自己的注意力,就常到繁华闹市去读书,而且能不受周围的影响。坚持无
17、论读书学习,还是干事情,都把它们当作锻炼注意力的机会和场合,经常训练就会逐步形成良好注意的习惯。(三)注意的分配(三)注意的分配n“一心不能二用”。n一手画圆,一手画方n“眼观六路,耳听八方”。n注意的分配:它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将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n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如听讲记笔记n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如司机n3.几种不同的活动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如自拉(胡琴)自唱。n注意分配的能力是因人而异的。n从事某些对于注意的分配要求较高的职业,如汽车司机、航空及航海驾驶、交通警察、教师、演员等等,都应有意识地经过练习,去达到能够同
18、时注意几种活动,从而保证工作顺利地进行。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n小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还较低,难以同时兼顾两件事情。n初中低年级学生在注意分配时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现象,注意了抄写就忽略了听讲。初三以上的学生由于各种技能技巧的稳定性有了提高,才使注意分配能力逐渐向较高水平发展。n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不同活动的性质和任务,较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如高中生既能听讲又能抄写,既能注意教师讲解的主要问题,又能注意问题的前后联系。这种有机结合,说明高中生注意分配能力已日趋成熟。(四)注意的转移(四)注意的转移n注意的转移:就是人根据新的目的任务,主动从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n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的决定因
19、素:n1.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n2.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语言的调节作用。n3.原来注意的紧张度。n4.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下面图形中,你先注意到的是哪个圆?你注意到了图中的哪一个小脸?五、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n1、运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n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 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个别属性 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感觉的作用(意义)A.感觉是认识的开端;B.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如:感觉剥夺实验。1954年,
20、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在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试验研究。他们在付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具体的说,就是在没有图形试图视觉(被试须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睛)、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子)和听觉(实验在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感觉剥夺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等。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的被试者甚至出现了幻觉(白日做梦)的现象。感觉迟缓各种
21、刺激作用于其相应的各种受纳器或感觉器官,正常状态下,会立即被机体感知而产生相应的各种形态的感觉。如感觉器官受刺激后,反应延迟至数秒或数十秒后才感知,即为感觉迟缓。此情况可以是感觉过度的一种症状,此时尚有感觉阈值增高、感受性降低、必须较强刺激才能感觉及感觉呈爆发性、扩散性等特点,但感觉常定位不明确、难以形容、难以忍受,并向四周扩散。常见于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炎的恢复过程中以及丘脑病变等。n知觉是人脑对 直接作用 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 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寂静的原始森林、蔚蓝色的海洋、多彩的云霞;观赏到的杨柳依依、芳草萋萋,听到的潺潺的流水,感受到的和风习习等,皆是事物
22、整体映像的反映。感觉和知觉的关系n区别区别 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2.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3.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联系联系 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感觉和知觉两者同时发生,合称感知。二、感觉和知觉的分类n1、感觉的分类n感觉依据感觉分析器和它所反映的特定刺激物,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
23、觉两大类。n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n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n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视觉(vision)n视觉视觉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是个体辨别外是个体对光波刺激的觉察。是个体辨别外界事物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界事物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n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n 研究证明,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研究证明,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80左右的信息是靠视觉获取的。左右的信息是靠视觉获取的。听觉(hearing)听觉适宜刺激的频率1620000HZ的声波 人耳最
24、敏感的声波频率是10004000HZ。听觉的基本特性 听觉具有音调、音响、音高三种特性。嗅觉(sense of smell)味觉(sense of taste)n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n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皮肤觉(skin sense)n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皮肤觉(肤觉)。n皮肤感觉可以分为触觉、冷觉、温觉、痛觉等。动觉动觉也叫运动感觉,它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平衡觉n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由人体作加速度或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所引起的。n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机体觉n机体觉也叫内脏感觉,
25、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n饥渴、饱胀、便意、恶心、疼痛等感觉。2、知觉的分类v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v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n按照知觉的性质和特点,在传统心理学领域内,通常把知觉分成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运动知觉和错觉错觉这四大类型。随着知觉心理学研究的进展,西方不少心理学家认为,知觉是一个系统,是不同感觉通道协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他们试图从另一维度对知觉进行分类。吉布吉布森森在1966年提出人具有五种知觉系统,即基本的定向系统、触觉系统、气味系统(
26、味觉和嗅觉)、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n知觉映像与客观事物不相符合的情况称作错觉。(1)物体知觉n以物质或物质现象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即物体知觉。n依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事物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认识。它以感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空间知觉的作用:动物、人类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以及方位知觉等。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通过运动知觉,我们可以分辨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以及运动速度的快慢。一般按
27、照人所知觉到的各种运动现象的形成条件,将运动知觉分成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两大类。(2)社会知觉n以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叫社会知觉。n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和角色知觉。对他人的知觉n对他人知觉主要是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如:言谈、举止、仪表、相貌等,此外,对他人知觉也受到知觉者的主观态度影响。n影响他人知觉的心理因素: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光环效应与背景作用相类似。人对他人的多数判断最初是根据好坏得出来的,一个人被认为是好的,他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好的特质。如果他被认为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
28、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特质。这后一种效应又称为魔鬼效应。一个人对他人的评价,往往受他对被评价者的总印象的影响。被评价的特质越是模糊,越是难于测量,这种效应就表现得越明显。因光环效应不利于评价,所以使用评价量表的心理学家想出一些办法加以克服,如评价人时采用一个特质一个特质地评定,使评价者知识均等,对评价者加以训练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普通心理学记忆研究中提出的原理,这个原理在印象形成上同样起作用。它说明,输入信息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先接受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接受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前者称为首因效应、后者称为近因效应。这两种效应看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并不矛盾。一则两种效应都对中间信息
29、有损害,二则首因效应似乎欠持久,除非最后接受的信息被彻底整合,否则近因效应是暂时的。人际知觉n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知觉,包括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的关系。n人际知觉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参与知觉过程。阅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想在第1次约会时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心理学家A.鲁申斯作过如下实验:他编写了两段短文,描述一个男孩的日常活动。在第 1段短文中把他描述成一个外倾型人,在另一段短文中把他描述为一个内倾型人。鲁申斯把两段短文结合起来,顺序是先第1段后第2段,或者先第2段后第1段。读完后要求被试评定这个男孩的特质类型。结果证实了首因效应。当第 1段在前时,
30、被试把这个男孩评定为外倾型人。当第2段在前时,被试把这个男孩评定为内倾型人。但是,如果在两段描述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则较近的信息有更大影响,出现近因效应。假定上个月你在一次晚会上认识了一个人,给你的印象不太好,但是本周内你又碰上了他,这次给你的印象却是好的,那么你对他的印象可能是好的。如果让你把全部有关其人的信息放在一起,则近因效应可能消失。对这种顺序效应有几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同化说,认为最先接受的信息形成的原始印象构成核心知识,后来的其他信息被整合到这个核心知识中去;另一种解释是以注意为基础的,认为先前接受的信息受到更多的注意,而后来的信息则易遭忽视,至少是加工较少。自我知觉n以自己为知觉
31、对象,对自身的生理变化和心理状况的知觉,称为自我知觉。n自我作为认识的对象,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它属于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的客体。其认识的主要对象包括自己的个性心理的一切方面及相应的行为表现。自我知觉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他人的知觉而形成的。通过对他人知觉的结果和自我加以对照、比较才使他产生对自己的表象。角色知觉n根据他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其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的知觉,称为角色知觉。角色(role)指对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所期望的行为模式。一个人的角色反映了他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权力和责任。为了能够与他人进行交往,人们需要某种预期他人行为的方法。角
32、色正是在社会系统中起到这一作用。人们在工作岗位内外都有多种角色。一个人可以具有工人的职业角色,家长的家庭角色,俱乐部主席的社会角色,以及其他许多角色。在各种不同的角色中,同一个人可能既是买者又是卖者,既是上级又是下级。每一个角色都要求不同的行为。三、感觉的规律:n(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个体对于刺激物的感受能力。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3、绝对感觉阈限:刚刚引起主观感觉的最小刺激量。4、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我们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5、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6、差别感受性:感觉最小差别量的能力。7、布格尔韦伯
33、定律:差别感觉阈限与最初刺激物的强度之间存在比值关系。k=差别阈限值/原刺激量=I/I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感觉类别绝对阈限视 觉 晴朗的夜空中可以见到30英里外的烛光听 觉安静条件下可以听见20英尺外手表的滴答声味 觉一茶匙糖溶于2加仑水中可以辨别出甜味嗅 觉一滴香水扩散到三个房间的套房触 觉一只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处落在你的面颊温冷觉皮肤表面温度有摄氏1度之差既可觉察(二)、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能力提高或降低的变化现象。1、视觉适应 明适应:弱强 暗适应:强弱2、听觉适应3、嗅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4、。”4、味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适应 适应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若受到强烈刺激的持续作用,则感受性降低;若受到微弱刺激的持续作用,则感受性提高,以适应微弱的刺激(三)、联觉:指一种感觉同时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颜色的感觉最容易引起联觉 甜蜜的嗓音 沉重的乐曲“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 荷塘月色(四)、感受性的发展:1、人的感受性在长期的实践中得以发展2、感官的机能补偿作用n(二)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n知觉的整体性: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客观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
35、或不同部分组成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的特点。知觉的理解性n知觉的理解性:人们在感知当前事物时,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他们,并用词将他们标志出来的这种特性。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n(1)个人的知识经验n(2)言语对知觉的指导作用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兴趣知觉的恒常性n含义:指在客观事物本身不变的情况下,知觉条件在一定的限度内发生变化,但被知觉的对象仍保持不变。n超过一定的限度,则恒常性消失n意义:使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错觉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 会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错觉与幻觉 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产生的,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幻觉却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
36、幻知觉。错觉的种类几何图形错觉线条弯曲错觉线条弯曲错觉左氏错觉ABFraser螺旋看看 A图,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其实它们是由一组同心圆构成。图,黑色的一圈圈的弧看起来是一个螺旋,其实它们是由一组同心圆构成。看看B图,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图,这种错觉逐渐不明显了。如果你用手遮住A图的上半部分,图的上半部分,这种错觉不复存在。这种错觉不复存在。形重错觉方位错觉时间错觉 超感知觉(第六感)心电感应(传心术)超感视觉(灵觉)千里眼 预知(预感)心理致动n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比较特殊的、高级的知觉形式。n观察力:是指迅速、准确、全面地反
37、映事物典型特征和重要细节的能力。第四节 记忆n一、记忆的一般概念:记忆是过去的经验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的方式在人脑中的反映。二、记忆的种类n(一)按记忆的内容分1、形象记忆:以事物的 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与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3、情感记忆:当某情境或事件引起个人强烈或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时,对情境、事件的感知,同由此而引发的情绪、情感结合在一起,都可保持在人的头脑中。在回忆过程中,只要有关的表象浮现,相应的情绪、情感就会出现。情绪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情境性等特点。n4、运动记忆: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运动员对动作要领的记忆等;具有
38、易保持、恢复,不易遗忘(运动员对动作要领的记忆等;具有易保持、恢复,不易遗忘的特点。)的特点。)(二)、按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1)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2)具有鲜明的形象性;3)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有0.252秒;4)容量很大;5)感觉记忆中保存的信息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会很快地消失;如果受到注意,它就进入了短时记忆系统进行保存。2、短时记忆1)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2)信息来源:3)信息保持时间约为5秒2分钟;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约为72个组块;5)具有明确的意识性;6)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了长时记忆。如:19141939;UO
39、YKEAHT;象棋大师与新象棋大师与新手的不同记忆手的不同记忆短时存储的容量(1)n短时记忆的容量可以通过测定记忆广度(memory span)来获得。n以数字材料为例,向被试朗读或视觉呈现一系列数字,呈现速度为每秒一个数字。呈现一次后,让被试立刻按原来呈现的顺序把数字写下来。被试所能正确写下来的最长系列叫做记忆广度。n记忆广度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同一长度的数字系列连续呈现,每种长度各呈现3个系列。正确再现一个系列得1/3分,3个系列全部正确再现者得1分。以得1分的最长系列的长度为基础,在加上从其他长度系列所得的分数就是所求的记忆广度。短时存储的容量(2)n记忆广度测验还可以用字词、双字词,甚
40、至句子来进行。n但是,使用的材料不同记忆广度也就会发生变化。如数字广度为710,单词广度是57,句子广度包含的单字可达20。那么,记忆广度的测量单位是什么呢?n短时记忆容量通常是以组块(chunk)作为测量单位的,组块是人们熟悉的一个单元。数字、英文字母、汉语单字、汉字词、句子等都可被用来作为组块。小实验:组块化(练习)n组块是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单位。它可以是字母、单词、句子甚至更大的单位。每一个单位的内部是由非常熟悉的内容组成。n短时记忆的容量实际上取决于组块的大小。也有人(如Simon,1974)认为,如果组块较大,则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4 5个组块。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就进入了长时记
41、忆。如果得不到复述就会随时间而自动消退。n请你读一遍下面的一行随机数字,然后按照原来的顺序,尽可能多地默写出来:小实验:组块化(练习)7 1 8 6 3 9 4 5 2 8 4 9H J M R O S F L B T W 小实验:组块化(练习)185119211839193719351851,1921,1839,1937,1935EARTVCIAFBTGMGEUSAEAR-TV-CIA-FBT-GM-GEUSA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长时记忆阶段,短时记忆中贮存的信息经过复述、编码,与个体经验建立了丰富而牢固的意义联系,就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中。这些信息在个体需要时可以被检索并提取,从而得到再现
42、。长时记忆的时间为1分种以上乃至终生;长时记快的容量极大,包括人所记住的一切经验。在长时记忆中,信息大多数以自然语言为中介进行编码以自然语言为中介进行编码,视觉表象视觉表象也可以作为编码的中介。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以命题网络的方式被保存。当需要再现时,网络的某一个有关部分被激活,有关信息被提取则转入短时记忆,随之得到再现。如:幼年经验失忆症。幼年经验失忆症。n复述的作用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传输信息到长时记忆n组织加工 类别群集 联想群集 主观组织 意义编码 记忆术:自然语言媒介法、地点法、视觉心象法等三种记忆系统的关系1.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为瞬时记忆,没
43、注意便消失。如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不及时复述则遗忘。如加以复述,并编码归类就转入长时记忆,在长时记忆内储存。2.在一定条件下又可提取出来。提取时,信息从长时记忆被回收到短时记忆中,从而被意识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如受干扰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遗忘。1、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主要是对技能的记忆。常通过多次尝试才能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2、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四)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1、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
44、能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2、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两者区别:n加工深度对二者的影响不同;n保持时间不同;n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二者产生的影响不同;n呈现方式的改变对二者的影响不同;n干扰因素对二者的影响不同。(一)记忆的敏捷性:即记忆的速度(二)记忆的持久性:即记忆保持的时间,巩固的程度(三)记忆的准确性:指记忆内容的正确程度(四)记忆的准备性:指回忆的难易程度四、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 识记和保持回忆和再认 信息加工的观点:识记输入 保持编码、储存 回忆、再认提取 (一)识 记识记的含义:是识别和记住事物,
45、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识记是记忆的开端、基础,是记忆的必要前提。识记的分类 按识记时有无目的、任务: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无意识记无意识记又叫不随意识记不随意识记。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需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无意识记带有明显的偶然性。人们对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操作过的动作,阅读过的资料,当时并没有识记的意图,也没有考虑用什么方去识记,但事后却能回忆和再认。n有意识记有意识记,是指个体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n它是个体有意识地或是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这种记忆行为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无意识记的特点与表现无意识记具有选择性无意识
46、记具有选择性 并不是所有接触过的事物都能被记住,而是只有那些在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人浓厚兴趣并能激发人的情感的事物,才容易记住。人的日常生活经验和零碎的知识,就是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的。无意识记是学前期儿童记忆的主导形式无意识记是学前期儿童记忆的主导形式 它对学前儿童获得许多前科学概念、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无意识记虽然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缺乏意识性和目的性,是一种偶然而又被动的识记,所以它不能帮助人积累起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按识记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将识记分为: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
47、识记。俗称“死记硬背”。机械识记的特点,是对识记的材料很少进行加工,基本上是按照材料呈现的时空顺序进行逐字逐句的识记。在下述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机械识记:材料本身是有意义、有内在联系的,由于学习者知识经验水平的局限,对材料一时还不能充分理解;材料本身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如外文生词、仪表数字、电话号码、人名、地名、年代、化学元素符号等,学习时要靠机械识记。机械识记的效果不如意义识记机械识记的效果不如意义识记,但机械识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又是不可缺少的。有时可将需要机械识记的内容,人为地赋予其意义,以提高识记的效果。教学中应以意义识记为基础,机械识记为补充,将两种识记方式结合使用意义识记意义
48、识记意义识记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它是建立在更高智力水平上的记忆。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和进行思惟加工。有些材料,如科学概念、范畴、定理、法则和规律、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是有意义的。人们识记这类材料时,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强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涵义,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惟进行分析综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点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使这纳入认知结构,以便保持在记忆中。意义识记的全面性、牢固性、精确性及迅速有效性,依赖于主体对材料理解的程度。大量实验表明,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影响识记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任务(
49、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个体的态度、兴趣、情绪、情感(4)识记的方法:调动多种分析器、识记的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 (二)保 持 和 遗 忘1、保 持:是对信息的储存过程。我们是否能将信息原封不动的保持在大脑里面?记忆内容的变化n2、遗忘(1)、遗忘的一般概念:遗忘是指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遗忘的类型:不完全遗忘、完全遗忘;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2)、遗忘的进程19世纪末期 德国 艾宾浩斯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量越来越少。(3)、遗忘的原因A、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B、压抑说(动机理论
50、):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弗洛伊德 需要、欲望、动机、情绪nC、干扰说n基本观点: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n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n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回忆的干扰作用。n 甲:学习a 学习b 回忆bn 乙:休息 学习b 回忆bn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回忆的干扰作用。n 甲:学习a 学习b 回忆an 乙:学习a 休息 回忆aD、提取失败n有的研究者认为,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4)、影响保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