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 考 作 文 审 题 立 意考试大纲“写作”部分基础等级的要求,第一条就是“符合题意”,要求考生对试题包含的要素做到准确理解和把握,作文时必须符合命题的意旨。这就要求考生能拥有一双“慧眼”,准确审题。在准确审清题意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合适集中的角度,确立作文的主题思想,即“立意”,这就需要考生有一颗“慧心”。“立意”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基础等级中的“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和发展等级中的“深刻”“有创新”等要求能否在文中得以体现。高考作文评卷历来重视审题,作文评卷组组长陈妙云教授多年来一直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审题准确了,写出来的作文才能“切合题意”;而达到了“切合题意”这一内容档次,
2、作文便可达二等的评分标准了。事实上,很多考生很不重视审题,因此高考考场上能准确把握题意的考生年年皆少。她提醒广大考生,在 60 分钟(或 50 分钟)的作文时间里,作文审题必须花 15 分钟左右,只有这样才能够仔细看材料,认真审材料。由此可见,高考作文的成败,关键在于审题立意。“符合题意”是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第一项要求,它要求考生对作文题目、材料以及要求进行准确、全面的审视。通过审视,考生可以准确地判断出作文题所要求的体裁、写作范围和角度、写作重点等。题目审准了,才会写得切题。因此,审题是高考作文的重要一环,也是成败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立意、选材和构思的优劣。下面,我们重点讲述一下如何对高
3、考作文常考的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进行准确审题。一、审题(一)命题作文审题1命题作文的命题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完全式命题作文,即题目要求。题目通常是一个词、一个短语或者一个句子,“要求”则是若干说明,规定本次作文的体裁、选材范围、字数等。二是材料式命题作文,即材料题目要求。这种类型是最近几年高考出现的一种新型命题方式,就是先给出一段材料,而后给出命题,再提出写作要求。这种形式与话题作文极为相似,应该说是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嫁接。既有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又具备命题作文的限制性,这类命题很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2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1)抓住题眼,确定重点。命题作文的关键是审题,必须找准题目中最
4、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称“题眼”。抓住“题眼”,是确立文章写作中心和采用文体的关键。(2)由表及里,揭示寓意。标题的含义往往是多方位的,有浅表的,也有深层的;有明言的,也有隐含的。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命题者拟出一个作文题,常常不只是要求我们写表面的东西,还要求我们写出包含在题目中的深层含义。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透过表面意义去挖掘内在的含义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寓意。(3)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进行提高和深化;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还有些命题虚实兼备,考生写作时需要虚实结合。(4)把握内涵,梳理关系。两年前有些高考作文命题是由
5、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的关系型作文命题,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一步与一生、人与路等。这些概念之间一般有依存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层进关系、取舍关系等。(5)添加词语,构成语境。遇到词语或短语式命题时,我们可以用“添加词语,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使作文更好地紧扣中心。(二)新材料作文审题1图画类材料作文这类作文所提供的图画一般是由标题、画面、注释三部分构成,审题时要重点审读这三部分,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思考,透视画面本意。考生可以通过下面五步进行审题:(1
6、)看标题。标题往往揭示图画的主题思想,是图画的“眼睛”。透过“眼睛”,可洞悉图画的主题。所以,审题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图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图画的寓意所在。(2)观画面。以图画为材料的作文题,分析画面是审题的重要环节。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图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因此,考生在审读图画类材料作文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认真地观察画面。(3)读注释。图画是一门艺术,为了更好地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注释文字。所配的注释是弄清图画寓意的一把金钥匙,考生必须仔细品味,思考其所隐含的信息和观点。(4)析夸张。很多图画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进行变形夸
7、张,以达到讽刺或警世的目的,引起观者共鸣。夸张之处往往就是图画的弦外之音,是图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所以,考生审题时必须注意图画的夸张之处。(5)联现实。图画大多具有针砭时弊、抨击社会不良现象的功能,解读时必须展开想象,跳出画面,联系现实,揣摩画外之意。考生要多角度思考,切忌就画论画。2故事类材料作文故事类材料,主要是指寓言等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对于故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可以分四步:(1)审读材料,理解内涵。面对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考生首先要理解这则寓言故事,明白它讲的是什么,并画出材料中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主要是寓言故事中的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能够体现材料主旨。(2)找准对象,明确角度。就是找
8、出材料中的描述对象以及每个描述对象在事件中所产生的结果,这有助于考生明确写作角度。(3)由因及果,确立角度。找出了寓言故事的对象,其实也就找出了写作对象,进而明确了寓言故事描述对象的结果;再找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确立写作角度,明确文章立意。(4)联系现实,深化主题。这是对审题的更进一步的要求,寓言故事具有三个特点: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在于讽喻、劝诫、启迪人们,隐含深刻的道理。所以,考生对故事类材料作文的审题还必须联系现实生活作深入思考,从社会、历史、文化、人生的角度,寻找材料与现实生活
9、的对应点。3话语类材料作文话语类材料指所给的材料一般是对某种社会现象、某种事物的讲述或诗句、名人名言的罗列以及由它们引出的某些话等。这些材料本身往往就藏有文眼句或关键词,这些文眼句和关键词就可以作为审题的向导。4多则材料类作文多则材料指所给材料为多个内容相关联的故事或话语性材料。异中求同是这类材料作文审题最通用的方法。这些材料无论在表面上看起来有多么不同,但在本质上却有相同、相通或相关之处。那么,在审题时,考生就要透过这些材料的表象抓实质,从不同中找到共同点,所立之意要覆盖所有材料。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
10、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如: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姚明率领中国男篮的队友们,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姚明郑重承诺,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弃一切,回国捐献。姚明还表示:除了捐献骨髓,他还将抽出时间,参与相关公益推广活动。材料二:成龙在上海组织慈善周末,又是演唱会,又是美女赛车,又是慈善拍卖晚会,很是惹眼,但目的只有一个,慈善捐献。成龙表示将带领更多好朋友参与慈善事业。材料三:苏有朋利用过生日时机,成立“苏有朋慈善基金会”,把生日收到的贺金作为第一笔慈善基金会的基金,并表示以后会通过义演等手段增加基金会的基金,帮助更多的人。要求:全面理解
11、上述三则材料,可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上述三则材料的主要事件是名人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关键词是“慈善”,共同点是“名人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据此,可以形成下述若干观点:慈善时尚化会是一种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相信爱;奉献点滴爱,社会更和谐;奉献更多爱心,社会更加和谐;要有感恩和回馈之心;用慈善行动来表达我们的爱;让更多人拥有对社会的爱和责任;做个慈善的人,让世界更美好;拥有一颗慈善之心,生活将更丰盈;慈善源于对生命的爱。(三)话题作文审题“材料提示语话题要求”,是近年高考话题作文
12、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话题作文虽然较以前的材料作文对考生的限制少了,但限制少不等于没有框限;审题难度降低,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海阔凭鱼跃,鱼不能跃入天空;天高任鸟飞,鸟不能飞进水底。如何突破话题作文的审题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审材料。话题作文所给出的材料,是经命题人精心挑选,用于启发引导考生思维的媒介。所以材料中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因此,在审题时,首先一定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挖掘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的作文方向。“审材料”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审清材料中的思想倾向。即材料中暗含的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
13、么、讴歌什么、鞭挞什么等等。2审提示语。话题作文的提示部分,起着引领考生思维方向的作用。“审提示语”的关键在于围绕提示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与所给材料相似、相反、相关、相连的作文素材。3审话题。话题作文的审题核心是审“话题”本身。作文所给的话题,不论是词语,还是短语;不论是观点型的,还是范围型的,都必有一定的意义。如果话题的意义还没搞懂,写作又从何谈起呢?“审话题”的关键在于首先深入理解话题的内涵,然后从相近相反两个角度扩展联想,寻找话题的外延。如果是短语,还应辨明它的层次结构。4审要求。话题作文的要求,是对作文的最明确的限定,它直接规定着作文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如果审视不清,前面的功夫可能会
14、付之东流。“审要求”的关键在于看准作文要求中的“能”与“不能”、“可”与“不可”。除此之外,还要找出话题与材料的结合点,将话题与材料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准确审题。二、立意“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确立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关键。没有中心立意的文章杂沓不成文,立意肤浅的文章则粗鄙没有灵性。审题和立意密切关联。准确审题使考生能在题意范围内行文,做到作文“符合题意”,但仅此还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考场作文,因为在“符合题意”的范围内,有很多内容可写,而一篇合格的考场作文只能有一个中心,确定这个中心的过程,就是“立意”。如果说审题是确定写作的范围,那么立意就是在题意范围内定下一个写作的点。再打个比方,如果说
15、审题是给写作戴着“镣铐”,立意就是戴上“镣铐”跳一支优美的舞蹈!如此立意,方可写出好文章:一是“意在笔先”。立意是战略决策问题,所谓“思路决定出路”,即使先想到的是许多感性的事例材料,也要上升到理性的意旨上,才能正确地决定取舍和选取角度。具体地说,写文章时要记得问自己:“你的文章有中心句吗?”文章立意,即中心,应明确地在草稿纸上写出来,甚至用加横线的方式标出全文中心句,以避免无立意而行文。全文中要有中心句,甚至各段中有主干句,这样既有利于(阅卷者)阅读,又有利于(写作者)写作。没有立好意而作文,后果不堪设想。二是立意要有照应作文题目、突出关键词的意识。这是指立意要对准文题,如“体贴”话题的立意
16、人生处处有体贴;细微的体贴见威力;我融化在体贴的温馨里。又如“花一定要香吗”话题的立意花不香也可以美;化作春泥的花更美丽三是立意的基本要求是在“符合题意”的基础上力求明确、具体,更高的要求则是追求“活”“深”“新”。写作者需多方探寻,扬长避短,择优选取。善于立意,是写出高质量作文的关键。下面分述一些立意技法以供借鉴。(一)点睛明旨法点睛明旨法又叫“画龙点睛法”,龙有龙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画龙要点睛,撰文也要点睛。作文时,在关键地方,或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用一两句话点明主旨,这就叫做“点睛明旨法”。从作用看,一是向读者阐释了开篇背景描写的深刻含义;二是点破题目,明确主旨;三是留下深
17、长的思考;四是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有点睛,文章便生动精辟;不点睛,便呆板平滞。从句式上看,点睛明旨的警句多是议论句式。如过秦论的最后一句:“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前四段叙史实,末段发议论。这样写,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避免了议论的空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不过,点睛句也可以是叙述、对话,甚至是描写等。从位置上看,点睛明旨句可在作品的不同位置。它可以置于文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由此写出了内心苦闷和出游的原因,引出他来到荷塘排遣烦恼。再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也是这样开篇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个“
18、清”,一个“静”便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奠定了全文浓厚抒情的基调。它也可以置于文中,如莫泊桑的项链,在写主人公玛蒂尔德为赔项链而十年奋斗、备尝艰辛时,作者描述了玛蒂尔德的向往并进行了评论:“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种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用点睛之笔,揭示出人生遭遇的不确定性。它还可以置于文末,即“卒章显志”,如上面提到的过秦论便用了此法。因此,何时点睛,并无一定之规。关键在于你能否把“点睛”处写深写透,使重点突出,主题突出,人物性格活灵活现。(二)多向立意法作文如何选择角度,对于其成败,常常是
19、至关重要的。苏轼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恰可说明这个问题。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视角,以及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审视、认识客观事物,从而描写景物、叙述事件、说明事物、评论问题等。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立意也不同。尽管高考话题作文的主题是唯一的,不能反其意而为之,但是只要巧妙转换立意角度来表现,会令人眼前一亮。如变一般性的歌颂为思考,寄以远虑;或从人文角度来批判,表达忧思;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纵论价值;或从生物科学的角度表述,推因析果。总之,转换立意角度、进行立体思维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将其中一两种运用熟练,便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常用立意法有以下三种:1
20、顺向立意法。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如依据智子疑邻的故事,提出自己的主张:不能凭感情亲疏远近认知事物,感情阻碍人对事物的认知。2逆向立意法。即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3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多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如论述学习“苦与乐”,一般同学会说学习是苦的,只有先吃苦然后才会快乐。那么,换一种眼光呢?对“苦与乐”的认识是因人而异的,有人认为苦的事,有人却乐此不疲;有人认为乐的事,有人却认为苦不堪言。吃不着苦的苦比吃着苦的苦还苦,是
21、心灵之苦。这样来认识立意就会比前一种观点更高一筹。(三)虚实转化法有的作文命题很实,实者则虚之。如作文题“肩膀”:从实在的人体部位肩膀的角度就难写,如果由肩膀联想到“依靠”“担子”“责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肩负起历史使命”“个人的肩膀”“民族的肩膀”等,可写的空间就大大地拓宽了。有的作文命题很虚,虚者则实之。如作文题“感悟大自然”:“大自然”是个范围很大的抽象概念,只想到对整个大自然的感悟,就虚而难写,倘“万中取一”,尝其一“脔”或只写水,感其千变万化;或只写山,悟其奇崛险怪;或只写树,感其万种风情;或只写云,悟其千姿百态;也可写夜望星空,慨叹宇宙之广阔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2、也可写流星,想到“不要追求短暂的闪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辉”;也可写静听虫鸣,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的无穷力量;哪怕只写蝉鸣,也会感悟“四年的黑暗劳作,才有短短一个月的欢唱”;哪怕只写小草,也会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无不符合“感悟大自然”这个大话题。1化实为虚所谓“避实就虚”,就是完全避开实实在在的文题内容,从侧面着手,寻找与文题内容相应的感官、意识、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虚”的内容,进行含蓄表达。所谓的“虚”,具体说来也就是:假托的、主观的、抽象的、隐含的、未来的、未知的等内容。避实就虚,可使文章显得空灵、飘逸,又可收到气氛浓烈、想象飞腾的效果。当前盛行的话题作文大多适于用这种方
23、法。虚写,需要运用相似联想行文,多采用比喻手法。如由真实的“桥”可以联想到“感情的沟通”“友谊的珍贵”;由“家”可以联想到“珍贵的亲情”“人间的温暖”;由“根”可以联想到“心灵的归宿”“祖国的统一”;由“水”可以联想到“勇往直前的品质”“水滴石穿的精神”2化虚为实考生写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时间啊,时间”;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如“独到的感觉”等。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化虚为实法。化虚为实,即把虚幻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喻的道理说成看得见、摸得着
24、,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两点:(1)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除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有丰富、深刻的隐含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对重点词语进行反复推敲,理解意蕴,从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如“诚信”包括诚实、有信用,抓住这两个方面才能做到切题。若把“诚信”理解为真诚、诚意等而忽视了“信”这个语素的意义,显然不十分切合话题。(2)先发散,后聚合。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为具体,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在联想中
25、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如面对“时间啊,时间”这一作文题,有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作者在议论说理时,采用“虚则实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一律的干巴枯燥的说教,把“虚”的概念阐述得真切可感。【例文】走向充满春意的世界走过了浙江,走过了福建,却走不过这一道浅浅的台湾海峡。拥抱了黄山的朝阳,挽住了泰山的落日余晖,却听不到高山族的嘹亮歌声。一 枝眼前似乎黯淡下来,白茫茫的雪覆盖了整个大地,寒冰冻结了整个海峡。每一枝都枯
26、萎凋敝。我用手指触摸着历史的痕迹。记得郑成功的炮声隆隆,他站在高峰,种下一株最挺拔的青松。然而远去了鼓角铮鸣,远去了峥嵘岁月,远去了历史的沧海桑田,却也走进了一个漫长的冬季。三通的忽断忽连,那是缭绕在两岸人心中的痛楚啊!余光中在悲泣,那弯浅浅的海峡竟然挡住了他和大陆。我触摸着被风雪捶打得千沟万壑的地域,忽然我感受到一枝长出了新芽。我凝望着,那一枝正在顽强而蓬勃地生长,她的土壤浸润着连战从上海带来的“滚滚黄埔南流水,浪花造出英雄”。她吮吸着宋楚瑜撒下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肥料。我顿时笑了,灿烂的春色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不久,这里就会有大熊猫的憨态可掬来映衬这抹春色,那是一个多么瑰
27、丽的世界啊!一 叶我转身,窗外,看到烟雨蒙蒙的天空,那一头常年春色缭绕,但我感受到了一种叶落的气息。士林夜市的繁华终究只是台湾的一个侧面,总是让人难以忘却的是心中的牵念。点滴的雨声让人想起琼瑶那份剪不断的乡愁,台湾的油纸伞是否也会被忧愁的泪水染透。听得到一个声音总在不停地叫嚣,那声音似乎一点都不会顾忌到压抑在人们心中的心声。但我知道落叶归地时,也是悄无声息地陨落。北风不顾忌自己的恣意妄为,那么一片片叶儿也就会离他而去,我看得到那头的落叶,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衰败,凋零?不,那是落叶的重生,绝不是秋季的宣告,那是春季的蕴蓄。那飘零的一叶,我看到一个即将到来的世界。一世界收回我的遐想,我的心中已经
28、展现出了一片广阔的世界,那个世界里飘飞的一叶在用“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姿态迎接着一枝勃发、进而万枝勃发的精彩世界。我听到远处的钟声响起,两岸的人们携起手来唱响一首歌曲。那一枝的勃发、那一叶的飘零必将带着我们跨过海岸,走向一个春意盎然的世界。【点评】全篇三个小片段用三个有特色的小标题,相互独立,把话题“一枝一叶一世界”贯穿其中,如粒粒珍珠,一线串起,将不可见的、抽象的“盼望海峡两岸团圆”的主旨,诉诸具体可见的视觉。这种“避虚就实”的变通,使写作能收到常规难以达到的“柳暗花明”的效果。(四)立意高远法所谓“立意高远法”,就是指作文要“大气”,有高远的立意,也就是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就具备了发展创新的
29、意识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有了才识,就能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一些同学立意不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气”。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1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家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所以,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
30、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如“习惯”,多数考生就习惯写“习惯”,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自甘平庸,流于一般。若能从宗教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的才识。2运用发散思维,古今中外纵横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
31、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五)出奇制胜法考场作文立意多求稳妥,确保一个稳定;但如果人人满足于此,阅读岂不疲倦?也有一类文章,它们以“险”取胜,“意”在人外,闪出智慧的灵光,令人读后不由拍案称奇,这种“奇”指的是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走的是险道,险得成功,实际是一种创新。创新也就是创造。什么是创造?创造有两个要件,一是“创”,二是“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想出新的东西;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构建
32、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有人把这个过程概括为“荒谬的合理化”,也即提出超越常理、违背常规甚至有些荒谬的构想和创意,然后想办法使之合理化,让别人认为合情合理。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材料,人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看法。而只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有新奇独立的感受和心得。例如,同是看赛跑,人们总是赞美跑在最前面的人,嘲笑跑在最后面的人。但是鲁迅先生却赞美“那虽然落后而非跑至终点不止”的人。他把着眼点放在“不耻最后”者身上,发掘出他们身上的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这个立意与众不同,不但新奇,而且深刻。那么怎样“出奇”呢?1出奇,要有甘冒风险的勇气。出奇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思维,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
33、没有一点冒险精神,满足于四平八稳,如何能摧枯拉朽,推陈出新?凡有创新品质的学生,即使在大的立意观点方面一时无法全面突破,也应尽量在细小的方面“跳一跳”。2出奇,要有拒绝平庸的气度。拒绝平庸就要突破模式的束缚。模式是“出奇”的死敌,只有突破模式的桎梏,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只有从模式中突围出来,才能让创新的思想在蓝天上自由飞翔。当然,我们鼓励“出奇”,但对“出奇”的认识要全面辩证。出奇要有基础,脱离了自己的实际就会走火入魔,沦为猎奇或胡说八道。出奇也不会是横空出世、亘古未有之奇。对多数考生来说,只能是较之一般人在某一点上新一点、深一点、广一点、巧一点。(六)大小互为法“大小互为法”包括“以小见
34、大”和“化大为小”两种。1化大为小法。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或“新材料作文”,往往给定一个写作的大范围,考生必须在这个大范围之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炼出多个不同写作中心;然后选择其中一个为文,即从宽泛的话题中绎出一个小角度,从文题材料涉及的一人一事、一枝一叶中,洞隐烛微,深入发掘,将大范围凝缩于其上,让“大道理”融于其中。2以小见大法。应考作文,常宜运用以小见大法,通过个别来窥知全体,透过表象探究本质,通过一个侧面反映大的主题。善于以小见大,就要把具有典型意义的小细节、小片断、小事情投放到时代大背景中去展示,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让人们从“小”中悟出“大”来。还要善于联想,由此及彼,由点带面,因事见理,见微知著:能够在一滴水里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一粒沙中看出世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