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诗词曲五首》-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539482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2.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诗词曲五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诗词曲五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诗词曲五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诗词曲五首》-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诗词曲五首》-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一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中。二、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语言朴素自然三三、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四、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关于“乐府”十五十五/从军征,八十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始得归。道逢道逢/乡里人,乡里人,“家中家中/有阿谁?有阿谁?”“遥望遥望/是君家,松柏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冢累累。”兔兔/从狗窦入,雉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从梁上飞。中庭中庭/生

2、旅谷,井上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生旅葵。舂谷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饭,采葵/持作羹。持作羹。羹饭羹饭/一时熟,不知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贻阿谁。出门出门/东向看,泪落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沾我衣。朗读朗读zhngduzhkuchnggngy理解字词理解字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3、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始:才始:才 归归:回家回家道逢:在路上遇到道逢:在路上遇到阿:语气词,无意义阿:语气词,无意义冢:坟墓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狗窦:狗洞狗窦:狗洞雉:野鸡雉:野鸡旅:野生旅:野生葵:葵菜葵:葵菜羹:糊状食物羹:糊状食物贻贻:送,赠送送,赠送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疏通诗意疏通诗意 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十五少年参军出征,八十老翁才得还乡。路遇同乡便把话问:路遇同乡便把话问:“我的家中还有谁人?我的家中还有谁人?”“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从远处看那是您家,坟墓相连

4、松柏混杂。”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兔乱窜出入狗洞,野鸡乱扑飞上房梁。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沿。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舂罢谷子拿来煮饭,采摘葵菜拿来做羹。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羹饭全熟端将出来,举目无亲与谁共享?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步出庭院向东张望,悲从中来泪满衣裳。整体感知整体感知1 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2 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 3、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主人公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十

5、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从军之久:从军之久:回乡所见:回乡所见:行动:行动:回乡心情:回乡心情:远望:远望:近看近看狗窦:狗窦:梁上:梁上:中庭:中庭:井上:井上: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松柏冢累累兔入兔入雉飞雉飞生旅谷生旅谷生旅葵生旅葵舂谷、作饭、采葵、作羹舂谷、作饭、采葵、作羹泪沾我衣泪沾我衣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

6、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六、赏析六、赏析“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数十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

7、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数十年魂牵梦萦而今却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我那慈祥的父亲啊,你埋在哪里?我那和蔼的妈妈啊,你葬在何方?还有我活泼可爱的小妹啊,此刻,你可否听到了我撕心裂肺呼唤?还有我可敬的兄长啊,你可还在人世?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

8、时熟,不知贻阿谁。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我几十年来日夜思念的亲人啊!如今,我忘却了沙场的喧嚣,忘却了战火尘烟;带着满心的欢悦,更带着对你们不尽的思念回来了。可你们在哪里?我做的这菜和汤该送给谁啊?茫茫苍天,浩浩群山,谁来告我?群山无语,苍天默默。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扑簌簌洒落在沾满沙尘征衣上。大地啊,苍天啊!亲人啊!我已经不会像年轻时那样嚎啕大哭,我已经看惯了烽火狼烟,但我心中的痛苦谁能理解?怎叫我不悲从中来?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

9、、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泪心意茫然这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小 结情节:情感变化:主题思想主旨: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沙场久归图 道逢乡邻图 萧瑟家园图 形单影只图 黯然神伤图拓展类比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

10、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节选杜甫兵车行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裘qi衾 qn掣ch着zhu瀚hn 阑ln羌 qing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 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

11、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节度使下面资佐理的官吏指西域的天气狐皮袍子锦缎做的被子用兽角装饰的硬弓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穿大沙漠纵横的样子这里指主帅的营帐营门ch牵引下雪后红旗冻住了,北风吹来,也不能飘动了这里形容雪花阴云阴暗无光用丝织成的帐幕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草也被刮倒了。塞北的天空,才八月就已雪花纷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

12、裘不暖锦衾薄。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不觉得暖和,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太单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寒冷得无法披戴。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琶和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擎红旗冻不翻。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展。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的道路。山回路转不见

13、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过的脚印。1、内容上写了哪两个方面?2、表现了怎样的环境?3、抒发了诗人怎样情感?思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咏雪送别天寒情暖依依惜别之情白 雪 歌送 武 判 官 归 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大雪纷飞遍地银妆雪天奇寒难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惨淡雪中送别图(后8句)设宴饯别寄寓感慨依依惜别无限惆怅描写边地奇异风光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抒发无限惆怅之情小结: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

14、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一个“散

15、”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表现

16、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了诗的乡土之思。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古代,因为

17、交通不方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那么,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维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 汉;渭诗京城长安。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渭诗新疆安西。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渭诗初雨凄清。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渭诗深

18、情体贴真情别。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渭诗舒缓诚挚。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渭诗清新明快。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渭诗截取典型情节。第二单元宋词二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我们赏析过宋词中豪放一派苏轼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另一首宋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让我走近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来看看同为豪放派,他的词风和苏轼有什么不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接受课文的艺术感染,提高审美鉴赏能力;2.领悟本课的主旨,学习词作中常见的借景抒情和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3.引导学生与“苏词”作对比,辨析两首词的

19、异同;4.理解词作与时代、国家背景及个人遭遇的密切联系,接受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有稼轩长短句。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何

20、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标题点明作词缘由。一问:“何处望神州”?答曰:“满眼风光北固楼”。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二问:“千古兴亡多少事”?答曰:“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是更进一步的质疑。京口一带千百年来发生过多少事情,兴亡之变该有多少,然而往

21、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不胜感慨,充满感伤之情。第三问:“天下英雄谁敌手”?答曰:“曹刘。”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谁配称他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也是对懦弱庸碌的掌权者与主和派的严正斥责。在历史上京口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触景伤情,这怀里还有作者那挥之不去的对中原故土不能收回而念念不忘的忧伤,这份“怀”是“为国伤怀”的怀。1.上阕

22、写景:望神州、北固楼、长江流。因为孙权曾在此建功立业。这句话隐含着当朝不如当时的东吴孙权,并寄希望于下一代。这一愿望代表了南宋子民的呼声,也是对懦弱庸碌的掌权者与主和派的严正交流。这里的“怀”是壮志难酬的不甘心,是“怀才不遇”的感怀。2.下阕怀古:万兜鍪、战未休、孙仲谋。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今天,读罢辛弃疾的这首南乡子,我想你一定对辛弃疾有了更深的了解,你一定读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对当朝的不满、对失地难收的忧伤以及壮志难酬的不甘心。一是把借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三是巧设三问三答,层次极为分明。共同之处:都是都面临长江,浩浩江水使他们都不能自已地激起

23、了对古今兴衰的历史回忆与感慨,都记起了令人追忆的英雄人物。不同之处:所借之景不同:苏词是古赤壁遗址,辛词是镇江京口北固亭;所忆人事不同:一个指挥赤壁之战,一个坐断东吴;所发感慨不同:苏词惆怅沉痛,辛词昂扬激越。自读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北固亭怀古,比较一下,两首词在内容、风格和写法有何不同?必做:背诵默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选做: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安(今江西县名)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

24、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简介: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

25、,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存词不多,笔触有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英勇气概,震憾人心。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纪念錧文天祥纪念像 内容评析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 国家整个局势而言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凄凉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 艰苦卓绝的斗争坎坷不平的一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

26、惶悚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后世仁人志士常把它用来激励自己为民族大业慷慨激昂,视死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知识拓展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

27、题壁)爱国诗词 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像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资料:阅读理解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一是读经书入仕途,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阅读理解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

28、零丁”个有什么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阅读理解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1,2:写诗人寒窗苦读考上功名,进入仕途;还写了诗人起兵抗元的经历。3,4:写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5,6: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忧虑。7,8:表现他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英雄的气节。小结:过零丁洋一诗,整首都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

29、,让人分不清哪些是叙事,哪些是抒情。叙事抒情两者交融,浑然一体,从而更深一步地将诗人那一腔爱国热情抒发出来,最后达到了感情的炽点。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思想感情: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舍生取义名垂青史比喻对偶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

30、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

31、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以调合情,容易感人。”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张养浩(1269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兼长诗文。原籍山东章丘县相公庄,祖父时迁历城今张公坟村。初为山东东平学正,后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政等职。直言敢谏,曾因上书议论时政遭贬黜。至治元年(1321年)弃官还乡,以词曲诗文自适,朝廷数召而不就。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应召任陕西行台中丞,致力救灾,劳瘁而死。

32、作者简介:华山黄河 当时关中大旱,饥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但得知关中百姓外境危困,毅然受命,出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济灾民,因此 途径潼途径潼关关。后因积劳成疾,。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写作背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

33、表里潼关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漳关路 突出潼关地势险要的特点。拟人修辞,把本来静态的 山写动了,本来无情的水 写得心潮翻滚。曲为心声,一切景语皆 情语,“聚”“怒”两字透露 了诗人极不平静的情绪。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铺垫下文。字词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总写作者的感慨。“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如怒”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从视觉、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险要。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4、为什么说“兴,百

34、姓苦;亡,百姓苦”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一个朝代兴起,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代朝代灭亡,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思想感情: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写潼关的雄伟气势写作者经潼关时所见所想写作者的感慨点明主旨潼关怀古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赏析:潼关在群山的包围之中,大浪巨涛像是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西都,思潮起伏,心情不快,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

35、已化作了泥土。长安繁荣昌盛,可眼前一片荒凉何等伤心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忧虑国计民生凭吊写景山:峰峦如聚水:波涛如怒(视)(听)雄伟险要兵家必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做了土战争连连改朝换代主旨议论兴亡百姓苦人民疾苦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内容评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九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诗词曲五首》-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