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君子之風君子之風论语鹏君 子 之 風王王君君士士帝帝士士目录目录CONTENTS0101君子質地君子質地02君子品行君子品行03君子形象君子形象01君子質地君子質地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评析孔子提出一个人心中要有理想,有操守,关爱人,广泛学习,这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目的。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及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礼记?学记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5.18)评析君子必
2、先存义,义而后礼,礼而后逊,逊而后信,有次序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儒家提倡的君是儒家提倡的君子道德修养是主要内容,与我们现代提倡的子道德修养是主要内容,与我们现代提倡的“四有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类似。儒家要求君子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类似。儒家要求君子有理想(志于道),有道德(据于德)理想(志于道),有道德(据于德),有爱心有爱心(依于仁依于仁),有文化(游于艺)。请问有文化(游于艺)。请问“有爱心有爱心”和和“有纪律有纪律”,你跟,你跟喜欢哪个?喜欢哪个?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评
3、析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不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死去,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麦田里的守望者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评析明确提出了义与利的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要能见利思义(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
4、德);反对见利忘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你认为二者是否可得兼?你选择你认为二者是否可得兼?你选择“义义”还是还是“利利”呢?呢?评析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君子羞于言利”的传统心态。直到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人们才发现,君子也要“不羞于言利”,该做的贡献要做,该拿的钱也照样要拿。也就是既要“喻于义”,也要“喻于利”。于是便有了“义”与“利”之间的若干纠葛,若干不清,若干的尴尬人做出若干的尴尬事。比如说“义演
5、”还是利演”的问题,劳动所得还是贪污受贿的问题,如此等等,举不胜举。问题是不是出在“利”这头猛兽一旦被释放出来,“义”就不大招架得住呢?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魔盒一样,一旦放出 了魔鬼,人间就不得安宁。义往往会败下阵来。所以,圣人要把“义”与“利”分别开来,并用君子和小人加以严格的界限。其用心良苦,不外乎是要求我们重“义”而轻“利”罢了,要求我们能“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02君子品行君子品行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9)评析 人是离不开基本的
6、物质需求的,但是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过分讲究物质享受,这种人必定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孔子认为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表明孔子对无志向的人十分厌恶。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17.15)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为此,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当然,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鄙夫,庸恶陋劣之称。小则吮痈舐痔,大则弑父与君。皆生于患失而已。”论语集注“志
7、于道德,圣贤之徒也。志于功名,豪杰之士也。志于富贵,即鄙夫也。圣贤非不事功名也,可为则为,不可为则不为,不害于道德也。豪杰非恶富贵也,视功名为重,则富贵为轻也。鄙夫则富贵而外,他无所志,故其得失之患至于如此也。”清梁章钜论语集注旁证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回年二十几,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
8、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你认为颜回乐在何处?你认为颜回乐在何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评析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9、者也。”探讨:安贫乐道是否适于今天?探讨:安贫乐道是否适于今天?你认为应该怎样才好呢?你认为应该怎样才好呢?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
10、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子贡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评析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孔子“三忘”此章乃孔子之自述。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
11、。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惟曰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钱穆论语新解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评析忘食、忘忧,说明自己追求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在追求“道”的过程中产生的快乐,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高尚的快乐。忘老,则是新的境界、更高的境界。一个人在前面两忘的基础上还能“忘老”。所以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在快乐中度过,这是多么幸福的人啊。知其不可而为之,亦“不知老之将至”。认得这个真孔丘,一部论语都可弃。胡适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蹈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
12、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拈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1428)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仁者不忧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智者不惑 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勇
13、者不惧 评析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智、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朱熹“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南怀瑾论语别裁曾子曰:
1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7)评析士求仁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弘”,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宏大的气度,目光远大而包容一切。一是要“毅”,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拔的毅力,果敢的决断,目光犀利而处事利索。有了这两个条件再持之以恒,死而后已,或许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而称为君子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曾子所要求于读书人的,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沉毅持重的生命意识,壮怀激烈的悲剧心态,将历史扛在自己肩头的英雄精神。“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去不
15、容少懈,可谓远矣。”论语集注03君子形象君子形象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12.8)评析内在的道德仁义追求和外在形式,如仪容、举止、礼节等的修饰,都是很重要的。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7.38)评析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因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厉”、“猛”等都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正是符合中庸原则的。结合章节结合章节4-104-10,分析面对,分析面对“义义”与与“利利”的时候,君子和小人的有哪些具的时候,君子和小人的有哪些具体表现?体表现?义利观君子小人目标追求重义求利行为准则合乎道义无所不至行动表现安贫乐道、三忘贪图享受心理状态不忧不惑不惧患得患失(忧)君 子 之 風感 謝感 謝 您 的 聆 聽您 的 聆 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