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3 2.3 从海水中提溴和碘(共从海水中提溴和碘(共 5 5 课时)课时) 第第 4 4 课时课时 怎样检验怎样检验 Cl 、 、Br 、 、I 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学会 Cl 、Br、I离子的检验方法。 (2)知道卤化银的性质。 (3)学会离子检验和排除其他离子干扰的方法。 (4)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初中已学的有关氯化物的化学性质, 推断其他卤化物的性质, 体会 “从个别到一般” 的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重点 Cl 、Br、I离子的检验 2难点难点 离子检验时如何
2、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 三教学用品三教学用品 多媒体设备。 12 组学生实验:氯水、四氯化碳、A 溶液(氯化钠)、B 溶液(溴化钠)、C 溶液(碘化钾)、 硝酸银溶液、稀硝酸、食用碘盐、淀粉碘化钾试纸、试管。 教师用:A 溶液(氯化钠)、B 溶液(溴化钠)、C 溶液(碘化钾)、碳酸钠溶液、硝酸银、稀 硝酸、试管 四教学流程四教学流程 1设计思想设计思想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因而学习不仅是让学 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 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的动机。因此对于本节课这类着 重化学
3、实验的教学,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将以引导-探究模 式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探索问题、研究学习的良好 习惯。 2流程图流程图 3流程图说明流程图说明 (1)通过提问: “现有三瓶试剂(标签:1、2、3)分别是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和碘化 钾溶液,你该如何鉴别?”让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前面学习的电离的知识,了解在三种溶液中溶质的存在形式是离子 形态,鉴别三种溶液其实就是要检验出溶质中的微粒各种离子。 (3)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设计实验方案检验 Cl 、Br、I离子、通过实验检 投
4、影: 拓展资 料(CCl4的性 质) 归纳合 理实验方案 提问: 两种鉴 别方法哪种较 好 情景引入:如何鉴别 氯化钠、溴化钠、碘化 钾溶液” 设计实验方案 并进行实验验证 小组 实验 分析问题、提出 要设法检验出三种 不同的卤素离子 阅读资料, 思考讨论:得出 结论 演 示 实验 实验: 碳酸钠与硝酸 的反应 布置任务: 回顾原有知 识分析如何排除碳酸盐 对检验卤素离子的干扰 卤 素 离 子 检 验 的 离 子 方程式 Cl、 Br、I的检 验方案 找出排除干 扰的方法 小组 实验 阅读资料:卤化 银的性质和用途 教师指导学生 完成课堂练习 布置课后作业 验方案可行性”的活动。 (预计学生会
5、想出两种方案:加新制氯水,再通过加四氯化碳、 振荡观察四氯化碳层的颜色加硝酸银,观察沉淀颜色。通过实验验证,会发现两种方法都 可行。 实验中教师可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指导, 特别是要注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或提示学生思考。 ) (4)通过此活动,要逐渐培养学生对实验进行记录的习惯,提高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 (5) (6) (7)通过这三个步骤:希望达到以下目标:通过拓展知识让学生开拓眼界,锻炼 学生的比较事物的能力,了解检验物质时的一般规律是方便、简易和环保,最终使学生达成 共识“应该用硝酸银来检验 Cl 、Br、I离子” (8)通过这一实验,1、使学生掌握反应现象
6、和相关化学方程式;2、让学生了解到硝酸银 不仅能与氯化物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也能与碳酸盐反应产生相同的现象;3、知道碳酸盐会 对 Cl 、Br、I离子的检验产生干扰,Cl、Br、I离子的检验方法不完整。 (9) (10)教师要再学生产生疑问后,把握机会培养学生自己寻找解决方法的意识,指导学 生通过实验自己找答案,总结出加硝酸可排除干扰,Cl 、Br、I离子的检验方法是加硝酸 酸化过的硝酸银。 (11) (12)对于 Cl 、Br、I离子的检验方法,学生已经通过之前课堂的实验和分析有了 较感性的认识,作为总结,教师应更关注于如何使学生了解检验方法普遍性的原因(即为什 么可以通过加入硝酸银把任何溶液
7、中的卤素离子都检验出来) 。对于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 讲解此反应的实质离子方程式, 要求学生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和卤素离子与硝酸银反 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3)卤化银的性质和用途的要求较低,在课堂上可以用投影的方式使学生简单了解。 (14)课堂练习:1、如何鉴别蒸馏水和自来水?2、如何检验真假碘盐?(教师提供补充资 料:碘盐中碘的存在为 IO3 以及碘酸根离子的性质 IO 3 +5I+6H+3I 2+3H2O) 五教学案例五教学案例 1情景引入情景引入 教师活动在讲台上展示三瓶溶液无色透明的溶液(标签:1、2、3) 讲述大家桌上都有这三瓶相同的溶液(标签:1、2、3) ,它们分别是氯化钠
8、溶液、溴 化钠溶液和碘化钾溶液,请问大家,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进行鉴别? 2学生实验探究学生实验探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方案 1:在三种溶液中都加入新制氯水,再同时加入四氯化碳,振荡。 验证实验:结果:得到三种不同的现象,实验方案可行 设计实验方案 2:利用初中学习的化学方程式:AgNO3HClAgClHNO3, 试用硝酸银进行检验。 验证实验:结果:产生三种不同颜色的沉淀,实验方案可行 尝试写出三个实验的化学方程式:AgNO3NaClAgClNaNO3 AgNO3NaBrAgBrlNaNO3 AgNO3KIAgIKNO3 (注:在实验验证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的实验操
9、作技能,及时纠正错误) 教师活动表示通过实验证明,这两种方法都可行,指导学生总结、整理检验方法。 学生活动自我总结,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比较两种检验 Cl 、Br、I离子的方法,判断哪种更好? (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实验方案的一般标准是:简便、有效、环保。可在此环节补充 一些有关知识,例如:拓展视野 四氯化碳 四氯化碳,CCl4 4,别名四氯甲烷,是一种无色液体,有似氯仿的微甜与欣快味。微溶于 水,可与乙醇和乙醚以任何比例混溶,不燃烧,易挥发。与火焰接触能分解为二氧化碳、氯 化氢、光气和氯气。工业上主要用于漆、脂肪、橡胶、硫磺、树脂等的溶剂,有机物的氯化 剂,纤维脱脂剂,香料浸出
10、剂和灭火剂,也用于氯仿和药物的制造。 四氯化碳具有轻度麻醉及肝脏毒作用。进入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急性中 毒主要表现为,初期出现鼻、眼、咽喉和呼吸道粘模刺激症状,随后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抑 制和胃肠道刺激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抑郁、精神恍惚、步态蹒跚、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继之可出现肝、肾损害,食欲明显减退、发热、右季肋部疼痛,肝肿大伴有压痛,黄疸 和肝功能异常,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肝昏迷和肝肾综合症,少数患者尚有末梢神经炎 等表现。四氯化碳所致的慢性中毒常表现为进行性的神经衰弱综合征。如头晕、眩晕、倦怠 无力、记忆力减退、意识障碍、步态蹒跚、胃肠功能紊乱、及肝、肾功能明显损害等症
11、状, 部分病人也可出现接触性皮炎。 凡患有器质性神经系统病变或慢性心、肝、肾疾病的患者不宜从事四氯化碳作业。) 学生活动知识同化,了解到 Cl 、Br、I离子的检验方案应选用“加硝酸银”的方法,因 为其环保、简便。 教师活动 Cl 、Br、I离子的检验方法我们已经确定,但是我们还需要再验证一下:现在 我有四种溶液:氯化钠溶液、溴化钠溶液、碘化钾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我们来看看用硝酸银 能否将它们一一检验出来? 实验教师实验。学生观察,发现问题:无法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产生疑问? 教师活动1、讲解碳酸钠与硝酸银的反应情况,使学生知道生成的白色沉淀是 Ag2CO3。 2、通过学生实验找出排除碳
12、酸盐的干扰方法。 3、指导学生完善检验 Cl 、Br、I离子的实验方案。 3卤素离子的检验卤素离子的检验 板书卤素离子的检验方法:在需检验的溶液中加入硝酸以及硝酸银 实验现象:白色沉淀 待测液中含有 Cl 浅黄色沉淀 待测液中含有 Br 黄色沉淀 待测液中含有 I 教师活动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种方法可以对任何含有卤素离子的溶液进行鉴别? 教师活动讲解在含卤素离子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银后发生反应,现象一致的原因: 反应的实质:Ag Cl AgCl Ag Br AgBr Ag I AgI (使学生了解这种式子为离子方程式) 教师活动投影:简单介绍卤化银的性质和用途 1.卤化银的性质:A、不溶于水,也
13、不溶于酸和碱 B、不稳定性:2AgX 2AgX2 2.用途:感光纸、胶卷(AgX) ,变色眼镜(AgBr) ,人工降雨(AgI) 4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1)思考如何检验自来水和蒸馏水。 (2)如今在中国某些地区,依然私盐猖獗,冒充碘盐贩卖,请你想一个方法来检验真 假碘盐?(补充资料:碘盐中碘的存在形态为 IO3 。 。而碘酸根离子的性质 IO3 +5I+6H+ 3I2+3H2O) 5作业布置作业布置(略) 六教学反思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尝试让学生逐渐习惯课堂教学以学生自己为主的教学模式,设计基于两点考虑, 一、考虑到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较短,接触较高层次的实验探究教学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总体上以验证式、指导探究为主,先将知识信息给予学生,再让其通过练 习进行验证;二、考虑到化学源于生活,现有教材已经越来越多的将化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思 想融于其中,因此在本节课的练习中,设计了真假碘盐的区分实验。整节课围绕着“提出问 题进行假设实验验证否决补充知识、 寻找新的检验方案实验测定得出结论” 的 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初步让学生接触这一科学方法。预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对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能通过这节课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是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同,有些设计需进行改动。 三林中学 徐丽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