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论 语 将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 伐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 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 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 事。事。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 “三桓犯上”。鲁庄公有弟三人:庆父、“三桓犯上”。鲁庄公有弟三人:庆父、 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 称“三桓”称“三桓” ,其后代为孟孙氏、叔孙氏、,其后代为孟孙氏、叔孙氏、
2、 季孙氏。三桓势力逐渐强大,不把鲁国季孙氏。三桓势力逐渐强大,不把鲁国 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 公室瓜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 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课文第一段 问题: 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 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 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孔子的态度,理由孔子的态度,理由 不可伐不可伐 不必伐不必伐 不当伐不当伐 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先王以
3、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两个重点句式 无乃无乃与与 恐怕吧 尔是过: 宾语前置, 过尔,责备你。 是: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以何以为为 反问句式 何辞为?( 鸿门宴 ) 课文第二段 课文第二段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 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 ,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 与?”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宪 问) 课文第三段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 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 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 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4、贫而患不安 。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 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 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 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 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 责责 无乃尔是过与 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驳驳 引用名言 比喻论证 斥斥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季氏将伐颛臾 类比论证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 表现孔子的政治思想、社会理想表现孔子的政治思想、社会理想 思想内容方面思想内容方面 对话体;对话体; 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写作技巧方面写作技巧方面 责责 无乃尔是过与 先王以为东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驳驳 引用名言 比喻论证 斥斥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季氏将伐颛臾 类比论证 相关成语 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祸起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