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四章第十四章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工艺美术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工艺美术1了解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时代背景。2掌握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总体特点。3掌握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染织工艺的风格特点和主要成就。4掌握巴洛克与洛可可木工艺的特色和主要成就。5掌握巴洛克时期玻璃和金属工艺的主要特点。6掌握德尔夫特陶工艺的风格特征、欧洲瓷器的产生以及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的瓷窑及成就。7掌握洛可可时期金属与玻璃工艺的风格特征。8掌握巴洛克工艺美术与洛可可工艺美术的关系。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词源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有 三:一 是 葡 萄 牙 文“b a r r o c o”和 西 班 牙 文“b
2、arorueco”,意为“畸形珍珠”“不合常规”等;二是中世纪拉丁文“baroco”,意为“荒诞的思考”“繁缛可笑的神学讨论”;三是意大利文“barocchio”,意为“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它被 18 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理论家用来嘲笑17世纪意大利盛行的一种奇异的艺术或文学风格,认为它完全背离了现实生活和古典传统,于是,“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为史学界所沿用,不仅指文艺复兴之后的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也包括17世纪整个欧洲的艺术。巴洛克风格产生的时代背景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对新世界的探索,中产阶级的兴起和中央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以及宗教改革运动的起伏斗争。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具有气势雄
3、伟、生机勃勃、强烈奔放的特征,同时洋溢着庄严高贵、豪华壮观的气韵,在表现形式上打破了各种旧艺术风格的常规。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 17世纪以前,尤其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直在欧洲艺坛扮演着重要角色。17世纪以后,随着意大利教廷势力的衰败,代之而起的是法国新兴资产阶级势力的日益强大。因此,巴洛克艺术虽然起源于意大利,但整个17世纪欧洲文化艺术的中心是在法国。亨利四世(Henri,15531610)的重振王权和枢机主教黎世留(Richelieu,15851642)的王权强化已使法国专制制度得到了巩固,特别是“太阳王”路易十四(Louis,16381715)为了无限扩展王权和增加国库收入,
4、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利用一切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大力发展生产和对外贸易,使法国成为全欧的中心,因此法国人称 17 世纪是“伟大的世纪”,是充满荣誉和伟大成就的黄金时期。“洛可可”(Rococo)源于法文“罗卡伊尔”(rocaille),意为岩石或贝壳饰物,后来该词指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的艺术风格。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是一些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们用来形容18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装饰样式。在法国,它主要是指摄政时期(17151723)和路易十五时期(17001774);在英、意、德等国均指18世纪中期。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缛的装饰性,多用C形、S形和涡卷形的曲线和
5、艳丽浮夸的色彩作装饰构成。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首先从社会历史背景来看,18世纪中期,法国的工商业获得了大力发展,已成为当时除英国以外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其次,就装饰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而言,洛可可风格的形成实际上是巴洛克艺术刻意修饰而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晚期的巴洛克艺术已经在某些方面呈露出洛可可艺术的端倪。最后,18世纪的欧洲普遍受到东方艺术的强烈冲击,在洛可可艺术风格的特征中洋溢着东方特别是中国情调。一、巴洛克时期的染织工艺17世纪欧洲的织锦壁毯工艺在追求豪华奢侈生活的富裕的王公贵族的提倡下,由无数优秀的画家和织物师共同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繁盛之地便是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
6、国巴黎,以及佛兰德斯的安特卫普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城市。路易十四的宰相戈培尔曾于1662年将分散在巴黎的织锦壁毯作坊集聚起来,成立了宫廷性质的“戈贝兰织物所”,负责人就是宫 廷 画 家 夏 尔 勒 布 伦(Charles Lebrun,16191690),闻名于世的“戈贝兰式花壁毯(Gobelins tapestry)即由此而来(图14-1)。第二节第二节 染织工艺染织工艺现藏巴黎戈贝兰博物馆的路易十四加冕式(图 14-2)是国王的故事中的一幅壁毯。作品中人物众多,场面壮观。大型的织锦壁毯是用竖机制作的。经线多用麻或锦,纬线则是丝或毛,并加金线或银线。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纬线起花的工艺已极为成熟
7、,较之经线起花更便于模仿绘画的效果。尤其是当时的织物师已考虑到因壁毯质料的不同而造成光线反射的因素。在戈贝兰织物所里还制作了大量写实花卉纹样的织锦壁毯,同样是以著名画家的作品为粉本,构图繁密,色彩丰富。17世纪佛兰德斯和荷兰的织锦壁毯工艺也相当兴盛。绘画大师鲁本斯(R.Rubens,15771640)也为壁毯制作设计过精彩的样稿,现藏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织锦壁毯罗马皇帝的故事就是他所设计的。荷兰画家弗美尔(J.Vermeer,16321675)取材于罗马神话设计的样稿也很有特色。可见,当时织锦壁毯工艺所取得的成就是与17世纪欧洲高水平的绘画艺术分不开的。二、洛可可时期的染织工艺洛可可时期染织工
8、艺的中心是法国,此时的法国织锦工艺在巴洛克的基础上出现了历史的高峰。高档家具的衬垫、室内壁毯和服饰对织锦需求量很大。现藏巴黎卢佛尔美术馆的一件戈贝兰织锦壁毯的设计就出自布歇之手,壁毯中央椭圆形内表现的是希腊神话故事,其内容和形式与周围的洛可可式装饰纹样相互生辉(图14-3)。法国18世纪染织工艺的时代特点较为明显地反映在纹样的变更上。在18世纪初染织品的纹样还基本上保持着巴洛克时期的特点,即纹样的构成运用中心轴呈左右对称状,同时一种以菱形结构出现的植物纹样也较流行。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洛可可式的染织纹样大体形成。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自然主义的植物纹样的表现;二是构成上注意非
9、对称性的处理;三是更多地表现了绘画性的特点,如丰富的层次和明暗关系处理。18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出现了方形连续纹、蛇形纹和贝壳纹等,特别是带有情节性的人物风情题材,显示了洛可可绘画艺术对染织纹样的影响(图 14-4)。一、巴洛克时期的木工艺(一)佛兰德斯与荷兰 具有巴洛克式风格特征的木工艺制品首先是在17世纪20年代的佛兰德斯出现的。尽管早期的橡木四门碗橱和双门供桌等家具仍采用文艺复兴晚期的半附柱或螺纹托架等作为装饰,但从其他一些家具广泛利用天鹅绒或皮革包衬的情况来看,已具有巴洛克式家具的装饰因素。较之佛兰德斯,荷兰的巴洛克式家具在外形设计上更显单纯、严谨,但在细部装饰上仍然具有丰富华丽的效
10、果(图14-5)。第三节第三节 木工艺木工艺(二)法国17世纪的路易十四时期是法国家具工艺的鼎盛时期,欧洲家具史上此时的所谓法国“豪华型家具”(图14-6)已几乎在装饰形式的发展上超越了巴洛克式的界限。豪华型家具”的种类繁多,其中常见的有碗橱、珍品橱和桌、椅、床、柜等等,其上装饰的纹样有爵床叶形、槲橡、狮、羊和王家标记及路易十四的文字组合等等。家具的边、角多采用包铜处理,它不仅可以保护精致的贴木面,也具有较强的装饰性。贵重的家具还利用象牙、龟甲、金属和珍木等材料进行镶嵌装饰,有的甚至还采用人体浮雕或青铜铸像加以装饰,效果精细奢丽。路易十四时期“豪华型家具”在桌、椅、床的设计上反映最为明显。凡尔
11、赛宫路易十四寝室里的权威之床、大厅里的正义之床和贵妇人用的公妃之床等几乎都罩以华丽的织锦,四柱和天盖也镂刻精细。总之,17世纪法国的家具工艺是取得了独特成就的,尽管它更多地表现了宫廷工艺美术豪华繁缛的某些特点,但在设计或制作工艺方面都是极为卓越的,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图14-7)(三)德国 德国的巴洛克式家具直到“三十年战争”后才稍露萌芽,真正出现是在1660年以后,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形成高潮。德国早期的巴洛克式家具显然受到荷兰的影响。但是,较之荷兰式的朴实谨严之风,德国家具具有生动活泼、注重装饰的特点。德国巴洛克式家具工艺风格的确立是在17、18世纪相交的阶段。南部家具不仅在设计上注重优美
12、曲线的运用,而且实木和贴木的模塑技艺都已达到较高水平,著名的法兰克福式碗橱就集中体现了这样的成就。北部的汉堡式双门或四门大型碗橱也很有特色,它模仿建筑式半附柱、柱头,以饰带和山形墙作为主要装饰手段,但都以莨菪叶饰和花果雕饰破除了装饰的沉重感。此类橱柜在北部地区相当流行。另外,德国家具在17世纪末期也与荷兰一样受到中国明式家具的影响,其最为明显地表现在传统的后扭式直腿为中国式的弯腿所代替,同时也出现过一些受中国家具启示而创作的漆绘家具。(四)英国英国巴洛克式家具工艺的兴起和繁盛时期是在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16301685)和安妮皇后之间的半个世纪中。早期的家具一方面是受荷兰影响在民间流
13、行的风格素朴的胡桃木家具,另一方面是具有奢华精美风格的宫廷家具,二者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宫廷家具多用珍木制成,采用透雕细工、贴金花饰或垂花雕刻等精致的装饰手法,而且大多以天鹅绒或织物包衬,从而在装饰华丽的程度上绝不亚于法国的家具(图14-8)威廉三世(William)和安妮皇后时期,英国巴洛克式家具更多地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中以贴木技术和镶嵌细工最为杰出。此期的镶嵌细工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在黑白底子上以黄褐色木或象牙为材料,作各种花鸟纹样的镶嵌装饰;另一种是以黄色贴木为底,用深褐色木材作精细的蔓藤花饰镶嵌。(五)意大利和西班牙虽然意大利是巴洛克艺术的发源地,但巴洛克式的家具工艺并未能在这
14、里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17世纪的意大利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各个方面都逐渐丧失了昔日的全欧中心地位。尽管如此,意大利的巴洛克式家具工艺的发展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它最明显地表现在兴盛时间较早,从而对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巴洛克式家具工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许多意大利艺术家曾应聘在各国宫廷任职,创造的典型的巴洛克式装饰纹样,即卷轴和莨菪叶形装饰等在各国都有效仿;尤其是以罗马为中心的宫廷巴洛克式家具风格,直接影响到法国路易十四世家具的设计和制作。另外,意大利巴洛克式家具也具有独自的风格特征,它常常利用外形的对比、技艺的工细和效果的豪华来获得较强的装饰性(图14-9)。法国洛可可时期的家具工艺
15、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摄政时期和路易十五时期。前者是法国家具从巴洛克发展到洛可可的过渡阶段,史称“摄政时期风格”,后者是洛可可式家具繁荣发展的阶段,也称“路易十五风格”。从现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扶手靠椅(图14-10)上可看出当时的座椅家具也颇具摄政时期的风格特征。二、洛可可时期的木工艺二、洛可可时期的木工艺路易十五时期的家具工艺吸收和发展了摄政时期的一切成就,并在倡导豪华而优雅装饰风尚的宫廷庇护下使洛可可式家具工艺日趋成熟。这一时期洛可可家具的特点是新型家具的不断出现和新的装饰形式的运用。这些家具的装饰手法也相当出色,除一般采用珍木贴片或多彩的方形、菱形贴木装饰以外,丝带或花叶的雕饰也极
16、为工细,有的家具还采用色彩绮丽的刺绣或丝缎包衬,极尽豪华高贵之能事,特别是镀金铜饰的运用比摄政时期更加广泛(图14-11)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的家具工艺还受到欧洲大陆的强烈影响。尤其是崇尚法国式的豪华家具。但不久便伴随着英国资产阶级势力的勃发,家具工艺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出民族的特色。18 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家具设 计 家 和 制 作 家 是 托 马斯齐彭代尔(Thomas Chippendale,17181779),他对各国的家具工艺都做过广泛的研究,尤其是对法国哥特式和洛可可式的家具以及中国式的家具研究颇为精深,并探索过“中国风格洛可可化”的可能性。齐彭代尔的设计丰富多彩(图 14-12),
17、仅“齐彭代尔式座椅”就有三种样式。现藏伦敦美术馆的中国式床铺(图14-13)就是他的一件代表作品,整个床的设计吸取了中国式的四柱形式,但高高的尖形顶盖则是英国独有的,它以红黄相间的装饰为主要色调,局部施金,获得了奇特的装饰效果。洛可可家具在意大利影响最甚的地方是威尼斯,这里的上流社会自文艺复兴以来表现出享乐主义倾向,对法国洛可可家具的反应较之罗马或佛罗伦萨远为敏感。威尼斯制作的鼓式珍品橱(图14-14)、衣橱和桌面镜架等多为彩绘家具,它用石膏作底,再经绘制或贴金处理,具有光润柔丽的装饰效果,颇富特色。另外它还吸取了中国油漆家具的工艺,但在色彩和装饰纹样上体现了自己的特点。一、金属工艺(一)巴洛
18、克时期的金属工艺巴洛克时期欧洲的金属工艺又进入了一个空前辉煌的时期。技术上的进步、思想上的开放、器物种类的多样化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都为当时金属工艺的大发展创造了绝好的条件。欧洲各个国家都在金属工艺品的制作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金工制品的生产十分兴盛,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金属工艺生产中心,德国的奥格斯堡就是这一时期著名金属工艺中心之一,这里制作的金属工艺品盛行于欧洲各地。波兰和俄罗斯也是重要的金属工艺产地,银制镀金饰盒(图 14-15)和金盔分别反映了这两个国家金属工艺的特点,我们可以充分体味到浓郁的巴洛克风格对此期金属工艺的影响。第四节第四节 金属与玻璃工艺金属与玻璃工艺(二)洛可可时期的
19、金属工艺洛可可时期金属工艺主要体现在宫廷用的餐饮具、饰盒、鼻烟壶等用品上,另外,在室内装饰中用的挂钟、镜框,以及家具的装饰上也被广泛采用。不论用于何物,洛可可式的金属工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坚硬而冷峻的金属,在此时都变得柔软而温馨,令人倍感亲切。法国制造的巧克力壶(图14-16)和饰盒(图14-17),以及现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鼻烟壶等作品体现了这一时期金属工艺的风貌。二、玻璃工艺(一)巴洛克时期的玻璃工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玻璃工艺大体上是以阿尔卑斯山为界,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各以意大利的威尼斯和德国的某些地区为中心。进入17世纪以后,这两地的玻璃工艺仍然兴盛未衰,尤其是威尼斯继
20、续保持着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但各国独自的特色却较以前更为显著。威尼斯的玻璃工艺在13、14世纪是以珐琅彩绘式的玻璃器为特色,多装饰着神话或寓言故事,以及肖像等。15世纪中期和16世纪初,吹制技术较高的透明玻璃器取而代之,之后又兴起刻花玻璃,出现笔杆状的金刚钻工具。17世纪仍然以刻花玻璃器为主,但已改变了过去点状纹样的表现,而刻画出结构复杂、手法精巧的缠枝纹,已具有巴洛克艺术的明显特色(图 14-18)。德国中世纪玻璃器,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所谓“森林玻璃”工艺就已在欧洲享有盛名。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受到威尼斯的影响,珐琅彩绘式玻璃工艺流行一时,直到17世纪纽伦堡等地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的制作工艺(图
21、14-19),一般玻璃器皿上都装饰着笔法细腻的风景画。现藏纽约科尼克玻璃美术馆的磨花玻璃高脚盖杯(图 14-20),是德国纽伦堡的产品。自1622年将宝石研磨的技术运用到玻璃磨花上以后,纽伦堡的玻璃装饰由原来的珐琅彩绘迅速转向以刻花工艺为主的生产,制作工艺和装饰水平足以与同时期威尼斯的产品媲美,并在欧洲争得了广大的市场。这件玻璃杯从吹制的圆润、套料的均匀到焊接的精确,都反映出工匠的纯熟技巧。在佛兰德斯,具有威尼斯式浮雕装饰的玻璃器曾盛行一时,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等地生产的玻璃酒具等直到17世纪后半期仍然保持着威尼斯影响的痕迹。在荷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玻璃工艺也受到威尼斯的影响,但从一些作品上
22、来看,它们把威尼斯式的金刚钻刻花工艺发挥得更加完美,特别是17世纪后半期出现的带有肖像或徽章等图形的刻花玻璃器(图 14-21),已与威尼斯的趣味迥异。(二)洛可可时期的玻璃工艺洛可可艺术风格虽然发源于法国宫廷,但豪华的玻璃工艺制品中心在欧洲来说仍然是意大利的威尼斯。这一时期,威尼斯的玻璃在材质、造型和装饰上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威尼斯的工匠们很快就适应了弥漫全欧的洛可可风格,并向欧洲各地的宫廷推出了大量精美豪华的玻璃工艺制品,备受王公贵族们的青睐。花坛式玻璃吊灯(图14-22)即为此期典型的洛可可风格的工艺佳作。双耳玻璃杯(图14-23)也是洛可可式玻璃工艺的杰出代表作。在传统的造型基础上,作
23、品以新的装饰和艳丽而充满流动感的色彩,构筑了一个清新而浪漫的世界。由此可见,此期的威尼斯玻璃制品不仅仍然扮演着欧洲玻璃艺坛上的主角,而且在制作技艺上不断探索和创新。一、巴洛克时期的陶工艺巴洛克时期欧洲陶工业的繁盛地是荷兰的德尔夫特(Delft)。早在16世纪初,由安特卫普传入的意大利马略卡式陶器就已在阿姆斯特丹和哈勒姆(Haarlem)等地流行起来。16世纪末17世纪初,荷兰的制陶工艺又受到中国和日本等东方陶瓷的影响。从17世纪后半期开始,德尔夫特的制陶工艺就在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荷兰是最早发展海运事业的国家之一。1602年成立东印度联合公司,建成通往远东的港口,并在西班牙之后独家垄断了远东贸
24、易。其中最主要的货物便是远东的瓷器。当时的商人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以及富裕的欧洲人对东方瓷器的需要,一方面发展海运事业,另一方面重视就地生产。荷兰德尔夫特窑以此为契机,改变了长期仿制意大利陶器的状况,制定了仿制中国瓷器风格的方针。尤其在中国明末清初的1640年至1650年间,中国瓷器因战乱出口锐减,而代之出现的日本瓷器又价格昂贵,于是德尔夫特窑获得发展的机会,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第五节第五节 陶瓷工艺陶瓷工艺德尔夫特的所谓“希诺瓦兹里”(中国样式)的纹样,是从中国进口大量瓷器纹样中,选择适合欧洲人理解的形态,并加以改变而重新组合。因其表现形式比较自由,纹饰清新活泼而深受欧洲人喜爱。德尔夫特陶器不仅
25、在荷兰最先采用“中国样式”,而且随着输往欧洲各地,对欧洲其他地区的陶器装饰产生了广泛影响。德尔夫特最初的“中国样式”,十分接近中国瓷器纹样。它以白地蓝彩纹样为主,近似中国青花瓷(图14-24)。德尔夫特陶器虽然装饰风格模仿中国瓷器,但造型完全按照欧洲人的生活习性和欣赏习惯而设计(图14-25)。这也是德尔夫特陶器能够垄断欧洲陶工艺制品市场的重要原因。除了日常用具以外,德尔夫特陶工艺最出色的是陶砖的设计和制作。当时的陶砖不仅作为室内铺地的重要材料,而且用作壁面装饰,特别是室内壁炉的周围几乎都以陶砖镶砌。荷兰的陶砖最大的近1平方米,上面多饰以花卉纹样,不但满足国内的需要,同时还向法国、德国、俄国和
26、印度等地输出,在国际上颇享盛誉。现藏阿姆斯特丹国立美术馆的带有大花瓶图形的陶砖(图14-26)就是德尔夫特的代表作品,显示了当时较高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水平。二、洛可可时期的陶瓷工艺 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航海业获得空前的发展。来自东方各国的珍贵物品,诸如瓷器、玉器、漆器、织物、象牙雕刻等源源不断地运至欧洲各国,尤其是光润柔美的硬质瓷器,更为王公贵族及整个上层社会所珍爱,致使瓷器的价值一度超过黄金,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掀起了竞相仿制瓷器的热潮。17 世纪与 18 世纪之交,德国人约翰弗里得里希伯蒂格尔(Johann Fried rich Bottger,16821719)
27、和埃伦弗里德瓦尔特冯切恩豪斯(Ehrenfried Walter Von Tschirnhaus,16511708)在看到本国对远东硬质瓷器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财政支出愈来愈大的情况下,决意研制和发展本国制瓷工业,并为此反复实验,终于在1708年7月烧制出朱红色瓷质炻器,人称“伯蒂格尔炻器”。尔炻器”。伯蒂格尔经过努力,终于用一年时间在德累斯顿西南90公里发现生产硬质瓷所需的优质高岭土,并以产地取“施诺瓦白土”。这里的瓷土一直开采到19世纪中叶。伯蒂格尔反复优选瓷土、改进窑炉,最终烧制出优 质 白 瓷 器,而 且 在1713年春天开始批量生产,并因此得到普遍的赞赏。这时生产的麦森瓷器可谓名副其实
28、的硬质瓷器(图14-27)。18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麦森瓷窑大量仿制日本柿右卫门和伊万里彩绘瓷器,如八角形器皿、带盖茶碗以及装饰形式,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欧洲的瓷器也分硬质瓷和软质瓷两种,硬质瓷与中国瓷器一样,采用高岭土为原料,烧色程度高;软质瓷以陶土和玻璃为原料,烧色程度低,壁体呈白色半透明状。德累斯顿的硬瓷烧制方法在当时是极为保密的,尽管法国自1769年开始掌握了硬瓷烧制的方法,但 18 世纪主要还是以软质瓷为主(图 14-28)。巴黎卢佛尔美术馆藏的泉(图14-29)虽然是一件彩色瓷塑,但它与青铜底座的组合却非常协调,是一件成功的陈设品。在英国,自18世纪以来,斯特弗德希地区的斯
29、托克相继出现威尔顿、韦奇伍德等著名陶艺家,迎来英国陶瓷史上的新纪元。乔希亚斯普特父子同享有“英国陶艺之父”称号的韦奇伍德一样,为英国近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是两位不应忽视的重要人物。大乔希亚斯普特以改进转移贴花而著称;小乔希亚斯普特则以完成硬质骨灰瓷而名垂史册。自1709年在德国德累斯顿首次成功地烧制硬质瓷之后,1718年分别在德国的柏林、奥地利的维也纳、法国的塞弗尔先后出现瓷窑。相比之下,创办于1771年的丹麦皇家哥本哈根窑,晚了几十年。其实早在1730年,丹麦已经招聘外国化学家和技术人员,并在他们的帮助下烧出瓷器,只是这时的瓷器还是软质瓷。皇家哥本哈根瓷窑的创建者、化学家F.H.
30、米勒,早就对研究硬质瓷抱有极大的热情。自建成瓷窑开始,他就不间断地进行硬质瓷的研制,终于在1775年烧制成功丹麦最早的硬瓷。巴洛克时期工艺美术在西方工艺美术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它是洛可可风格工艺美术的一个声势浩大的前奏,是向欧洲近代工艺美术过渡的重要标志。通过研究,可以用以下几点加以小结。(1)巴洛克时期工艺美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础上,产生了巨大的飞跃。(2)巴洛克时期工艺美术,表现出与优雅和谐的古典艺术形式的对立,追求标新立异的表现。它把人们的创作思想和工艺美术的形式与内容,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3)巴洛克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热烈奔放、豪华壮观、奇特诡谲、大气
31、磅礴,充满着阳刚之气,注重雄伟恢宏的表现。(4)巴洛克时期工艺美术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强调形式上的多变和气氛的渲染,特别是到了晚期,有些作品铺张浮华、俗艳绮靡,忽略内容的深入刻画和细腻表现。其工艺美术成就,主要体现于作品充满着韵律、量感和空间,以及立体的丰富变化的效果,充满着强烈的动势和生命力第六节第六节 结结 语语1“巴洛克”的词意是什么?2什么叫“沙龙”?3“戈贝兰式花壁毯”指的是什么?4什么是“布尔镶嵌法”?5巴洛克时期玻璃工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6德尔夫特陶工艺的风格特征是什么?重要知识点回顾重要知识点回顾巴洛克与洛可可有何不同?洛可可是继巴洛克之后欧洲工艺美术的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请结合自己所学专业方向,试着以洛可可工艺美术的特征或装饰表现手法为依据,设计一件作品,题目自拟,类型不限。思考与实践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