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页 第第 15 课课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会写“惯、圃”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带来的启发。 3. 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生字的基础上,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2. 体会 文章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突破方法 (A 案)1. 通过拼音和朗读记忆生字。2. 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交流法。 (B 案)1. 自主识字。2. 反
2、复朗读, 自主探究,师生合作。 难点 体会文章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突破方法 (A 案)引导学生读文、感悟、归类总结写作方法。 (B 案)自主学习,分析总结,梳理文章脉络,学习借鉴。 教法与学法教法与学法 教法 (A 案)讲授法、讲议结合法。 (B 案)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 (A 案)分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B 案)自主学习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A 案)多媒体课件。 (B 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课时安排 建议 2 课时。 A 案案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 会写“惯、圃”等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真
3、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识这些科学家吗?选择其中一位简单地介绍一下。 (师做简单补充) 爱迪生: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一生有两千多项创造发明; 爱因斯坦:物理学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 20 世纪的“世纪伟人” ;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2. 师:你们知道科学家主要依靠什么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 善于提问等) 第 2 页 3. 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
4、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 ” ,找到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 4. 师: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 15 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 学过课文后,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出示本课生字词。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请同学们在这些词语中任选一个词语说句子
5、,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说。 教师举例“见微知著” :阿瑟林斯基偶然发现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他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眼珠转动可能与做梦有关, 继而做了大量观察实验并证实了自己的猜测,这种本领就叫见微知著。 3. 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读通难读的句子。 4. 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 师: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三个事例来证明的: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 变红了、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2. 学生再读课文,尝试划分段落,并交流分段理由。 3.
6、 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 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科学研究成果都是在发现者、创立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 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根据这三个典型事例下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本身 “都是很平常的事情” ,而科学家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真理的发现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 讨论交流初读课文后的体会。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
7、后 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变红了 蚯蚓的分布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一、看拼音,写词语。 ( 花 圃 ) ( 盐 酸 ) ( 溅 落 ) ( 石 蕊 ) 第 3 页 ln y ( 蚯 蚓 ) ( 搜 集 ) ( 领 域 ) ( 阶 段 ) 二、形近字组词。 纬( 纬度 ) 惯( 习惯 ) 域( 领域 ) 圃( 苗圃 ) 伟( 伟大 ) 贯( 满贯 ) 或( 或者 ) 葡( 葡萄 )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司( 空 ) ( 见 )惯 无独( 有 ) ( 偶 ) 见微( 知 ) ( 著 ) 锲而( 不 ) ( 舍 ) 不可( 思 ) ( 议 ) ( 追 ) ( 根 )求源 四、我会
8、填。 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作者用了三个具体事例来告诉我们:只有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微的问题,不断 追问,不断实践,才有可能发现真理。这三个事例分别为:第一是 英国著名的化学家波义耳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竟 奇迹般地变红了,最终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二是 米歇尔逊发现蚯蚓的异常分布,魏格纳由此整理出“大陆漂移学 说” ;第三是 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发现睡觉时眼珠转动的现象,得出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的结 论 。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 深入理解课文,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并得到一定启发。 2. 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具体事例
9、说明道理的方法。 一、导入一、导入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观点的方法(板书) 。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讲的是从事 实中得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课文,请看老师板书。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课题的?(学生发言)本文作者叶永烈先生在文中用了浅显易懂的语句来解释,请同学们翻 开书本快速地找一找。 二、学习第二、学习第 2 自然段自然段 1. 师:你们找到了哪个自然段?(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 2 自然段)怎么解释的?一起读出来。 (学生读) 这里的“?”和“! ”分别指什么呢?( “?”指发现问题,不断发问; “! ”指
10、通过探索,解决疑问,发现真理) 2. 师:其实,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就是(生接:把“?”拉直变成“! ” ) 三、学习事例(第三、学习事例(第 35 自然段)自然段) 1. 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呢?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汇报,教师 板书。 2. 交流感悟事例一: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个事例,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一个事例。 想一想这个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用“?”标注;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用“! ”标注。 引读: “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 ” 师:这个真理是怎么诞生的呢?为什么波义耳能从紫罗兰变色中发现
11、真理呢?你们能从书上找找关键的词句说一说 吗?与同桌交流后汇报。 (立即敏感地意识到、到底是什么、进行了许多实验)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从波义耳的事例中你们悟出了什么?(生答) (出示多媒体课件)引读“波义耳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找到真理”这句话。 第 4 页 学生朗读第 2 自然段,体会“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3.师:后面两个事例请同学们按照老师刚才讲的方法,对照表格自己完成。 (出示表格) 人 物 “?” 从“?”到“! ”的过程 “! ” 波义耳 是什么物质,让溅上盐酸的 紫罗兰花瓣变色? 立即敏感地意识到、一连串 的问题、进行了许多实验 制成了石
12、蕊试纸 魏格纳 阿瑟林斯基 4.师:这三个事例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汇报) 师:这三个事例中的事情都是最平常的小事,这种最平常的小事,用我们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生: 司空见惯)正因为他们善于(引导读)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找到真理。 师:的确,紫罗兰的变色,海岸线的吻合,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三位科学家的事例 告诉我们,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生接)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 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5.师:如何理解这里的“见微知著”?(生:看见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势) 6.师:也就是从细微的现象
13、中不断探索,最终得到真理。这和之前的第 2 自然段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 7.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第 2 自然段,齐读。 8.小结:只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最后才能把“?”拉直变成“! ” ,找到真理。 四、课堂延展四、课堂延展 1.师:你们还知道哪些从司空见惯的小事中见微知著,发现真理的事情?(学生举例) 2.故事补充:牛顿发现万有定律的故事;缝纫机被发明的故事 3.激发情感: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总结,小练笔五、总结,小练笔 1.师:这篇课文通过三个事例紫罗兰的变色;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大陆海岸线的吻合;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证明
14、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让我们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写。 (出示小练笔的内容及要求) 2.师:请大家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 “功夫不负有心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 当然也可以挑一句自己喜欢的真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敏锐 司空见惯 有准备 ? 见微知著 不断发问 独立思考 ! 反复 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一、我能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普通 普遍 1. 洗澡是一件非常( 普通 )的事情。 2. 这是一种非常( 普遍 )的现象。 兴趣 趣味 3. 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 兴趣 ) 4.
15、这是一道( 趣味 )性很强的物理题目。 第 5 页 著名 出名 5. 17 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 著名 )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6. 一场选秀活动,使她( 出名 )了。 二、按要求写句子。 1. 我们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我们能解决问题,找到真理。 (用恰当的关联词将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只要我们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就能解决问题,找到真理。 2.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得不出伟大的发现。 (改为反问句) 没有大胆的猜测怎么能得出伟大的发现呢? 3. 那么,这 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 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16、别的 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用加点的 词仿写句子) 这个问题怎么办?别的方法有没有?别的思路能否奏效?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有条理,先是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 句话本身就是一条真理” ,再运用三个事例证明观点,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学习: 一、梳理课文的层次。让学生带着观点通读全文,依照作者的思路厘清课文层次。 二、了解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通过“读”与“议”相结合的方式拨动学生心弦。 三、引导学生关注细节。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
17、读分享 中真正体会到了课文标题的意思。 B 案案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环节 学案 教案 设计意图 独立学习 一、探究新知 1. 说说:通过初读课文 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 懂的问题? 2. 课文是围绕哪句话 来写的?一共写了几个事 例? 3. 在文中圈记下列字词 并注音。 圃 盐 溅 蕊 魏 搜 域 司空见惯 无独有 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参考答案: 1. 略。 2. 课文围绕“真理诞生 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 来写的,一共写了三个事例。 一、导入课题 1. 师:老师这儿有几句格言想送给大家,谁来读一 读?(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有志者事竟成;团结就是力 量;失败乃成功之母;学如逆水行舟,不进
18、则退) 2. 师: 这几句格言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除了 这些格言,你们还知道哪些? 3. 师:这些格言都阐明了一定的道理,且都被实践 证实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这些真理常常 会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指导我们的言行,为我们的人生 导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 15 课的课题也是一个真理。 谁来读读这个真理? 二、自主学习,疏通课文。 学生自主读课文,明确任务: 1. 读一读:按照课文段落的顺序读。 2. 画一画:在重要词语下面画横线。 3. 写一写:在练习本上写写生字。 4. 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 练一练:把自己读后的感受或收获写 让学生先自 由地读课文, 一方 面学习字词
19、, 另一 方面初读课文, 感 受文章的大意, 形 成自己独特的阅 读感受, 锻炼学生 独立学习和自主 学习的能力。 第 6 页 3. 略。 下来。 合作探究 二、探究思考题 1. 一边读,一边思考: 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 为了论证这句话,作 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事例? 3. 再读课文,说说你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 后”的理解,以及它给了你 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 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 号之后。 2. 作者列举了紫罗兰的 花瓣变红、蚯蚓的分布、睡 觉时眼珠的转动三个事例。 3.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 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 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 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 中发
20、现问题,不断发问,不 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 后把“?”拉直变成“! ” , 找到真理。 三、学生合作探究 1.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的 时候,可以用“_”画出本文的中心句,并思考课 题的含义。 2. 学生再读课文,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思考第 1 题。 (学习课文第 1、2 自然段) 3. 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完成第 2 小题。 4. 学生分小组讨论第 3 题。 阅读是个性 化的行为, 同一阅 读内容, 不同的学 生可能会运用不 同的方式去阅读, 有的学生喜欢独 立思考, 而有的学 生则喜欢与他人 合作,一边读书, 一边讨论。因此, 在良好的自主学 习的情境中, 学生 的
21、个体差异能得 到尊重。 实践应用 三、随堂练习 1. 我会认读。 (教师用多 媒体课件随机出示课文生字 及文中词语,教师指名认读) 2. 读一读,记一记。 课文第 2 自然段和最后 两个自然段。 四、写字练习 我会书写。 教师完成“惯、圃、盐、 溅、蕊”等课文生字的范写。 四、写字练习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惯、圃、盐、溅、蕊”等课文 生字的书写。 1. 教师范写生字,并点拨书写要点。 2.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学生借助拼 音读课文, 自由读 课文, 加深对课文 的熟悉度和理解。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环节 学案 教案 设计意图 第 7 页 独立学习
22、 一、探究新知 我会组词。 纬( ) 域( ) 伟( ) 或( ) 参考答案: 纬度 区域 伟大 或者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 后这篇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上节课 的内容。 1. 教师抽读生字。 2. 学生齐读课题。 3. 师:为了说明观点,课文给我们列举了哪几个事 例,读后大家有何体会? 通过设置组 词的题目帮助学 生加深对生字的 理解, 让学生在运 用中理解生字、 记 住生字。 合作探究 二、合作探究 1. 请快速浏览第 35 自 然段,找出三个事例在内容 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2. 三个事例说明了什么 道理? 参考答案: 1. 三个事例中提到的
23、 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 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 问题,进而不断地追问,再 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 后解决了问题,才得出了结 论。 2.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 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 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 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 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 把“?”拉直变成“! ” ,找 到真理。 二、精读课文 1. 阅读课文第 35 自然段, 尝试给每个事例划分层 次,厘清脉络。 (发现问题不断追问解决问题) 2. 师:这样的论述,刚好论证了哪个观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 师:从产生疑问到找到真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才在这
24、漫长的过程中寻找到真 理?你们能通过事例找到答案吗?试着找找看,看看三 位科学家到底是靠什么找到了真理。 (结合句子分析) 见微知著,明锐的观察力; 不断发问、独立思考、追根求源的精神; 锲而不舍的精神。 4. 指导朗读第 35 自然段。 三、领悟“! ”所蕴含的情感 1. 师: “! ” ,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还散 发着温度, 洋溢着情感, 你们感觉到了吗? (科 学家们的惊喜、兴奋、激动、骄傲、自豪以及给世人的 震撼) 2. 交流类似波义耳、米歇尔逊、魏格纳和阿瑟林斯 基的事例。 小结:这些科学家成功的事例再次告诉我们一个不 变的事实,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3. 师:
25、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 段? 4.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 师: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跨越百年的美丽 , 说说你们从文章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阅读 课后资料链接,交流阅读感受) 四、解答疑问 回顾课文结构,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交流。 (提 出论点,事例论证,总结强调论点) 通过设置疑 问, 让学生积极参 与到学习的过程 中来,层层深入, 引导学生思考, 这 样能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作用, 指 导学生以读促悟, 以悟带读。 实践应用 三、随堂练习 1. 谈谈你对“真理诞生 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理解。 2. 小练笔:选择一条真 理,仿照课文的方法进行论 五、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26、 完成“随堂练习” 。 左侧三题参考答案: 1.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 当堂过关, 落 实重点。 第 8 页 述。 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 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 后把“?”拉直变成“! ” ,找到真理。 2. 略。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六、课堂小结 师:科学并不神秘,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 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 能发现真理。同学们,希望你们常怀好奇之心,积极探 索,永远走在追求真理的路上。 资料链接资料链接 跨越百年的美丽 1998 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
27、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的 1898 年 12 月 26 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 即肃然无声。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的发现:天然放射性元 素镭。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过法国科学院 的讲台。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 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 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关于放射
28、性的发现,居里夫人并不是第一人,但她是关键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 年 1 月,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 X 光,这是人工放射性;1896 年 5 月,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尽管这都还是偶然的发现,居里夫人却 对此提出了新的思考: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 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是她提出 了放射性这个词。两年后,她发现了钋,接着发现了镭。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 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
29、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 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一天,疲劳之极的 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 “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 “我只是希望它有美 丽的颜色。 ”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 0.1 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 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可贵的东西,她坚定、 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
30、 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在发现镭之后的不断研究中,居里夫人也在不停地变化着。在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时, 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皮埃尔不幸早 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 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 ,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 ,变成 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 她一生共得了 10
31、 项奖金、16 种奖章、107 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或 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捐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 6 岁的小女儿当玩具。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 67 岁离开人世,离开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 40 年,她用过的笔记 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 第 9 页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梳理课文脉络,体会文章主旨的过程中,也应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 进行表达。通过教授本课,我感悟到,在语文课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本,以课标为本,教学中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 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而要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归纳,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 方法。达尔文说过: “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才是语文教学的最 终目的。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是领悟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表达方法,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理思路、品词 语、抓重点。学生明确了学习方法,就拿到了获取知识的“钥匙” ,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