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0 章 人力资本理论 第一节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第二节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节第三节 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 第四节第四节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 人力资本的萌芽起源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对于人力资本的研究。配第较早地对人口的素质的重要性做出了论述,他认为人口的素质对于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他说:“有的人,由于他有技艺,一个人就能够做许多没有本领的人所能做的许多工作。”1他分析认为欧洲国家经济实力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不同。而英
2、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则对人力资本实行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他明确提出应当把投资在人的才能和教育上的费用看成资本,并第一次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对人们收入和工资结构的影响。他认为可以将一个国家全体居民的所有后天获得食物有用能力当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还分析了劳动力素质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劳动生产力的水平受制于人们在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而这又是人们受到教育和培训的结果。随后,让巴蒂斯特萨伊、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17891846)、阿弗里德马歇尔等众多经济学家都有关于人力资本思想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人的经济价值、人力资本概念和含义、人
3、力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人力资本与收入差别关系以及人力资本与生命周期的关系等方面。这些在人力资本领域研究的思想和观点虽未被纳入经济学的主流,却构成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丰富的思想渊源,成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石。早在18世纪和19世纪,塞缪尔蒙蒂福特朗菲尔德(Samuel Mountifort Longfield)、约瑟夫希尔德尼科尔森(Joseph Shield Nicholson)等就做过细致的研究,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也存在一个形成、使用、维护、消耗直到最终报废的过程,19世纪法尔就在其收入与财产税一文中对人力资本生命周期问题做过分析。后来恩斯特恩格尔(Ernst Eng
4、el,18211896)更加明确地将一个人的经济生命划分为:成长和受教育时期、劳动或生产时期、老年时期三个阶段。这种划分甚至还能在现在的经济学研究中找到。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关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等问题的研究就已经比较深入,许多重要的思想先后被提出。可以说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正是在这些思想和研究成果中萌发起来的。然而就在20世纪203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呼之欲出的情况下,西方许多经济学家却将目光转移到当时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之中,失业和商业周期波动等问题成为当时的焦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理论和凯恩斯学派一时间成为了经济学的主流,并大大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这似乎中断了经济学家们在人力资本理论领域的研
5、究。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重建、德日的兴起和众多经济之谜的涌现。这些一方面使经济学遭遇到重重的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也为经济学家们指明了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具体的任务。从而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经济学家们在寻求解决这些“经济之谜”的同时,纷纷开始了有关人力资本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人力资本理论在西奥多舒尔茨、加里 斯坦利 贝克尔、雅各布明瑟尔(Jacob Mincer,1922)的努力下破土而出,终于确立并逐步形成了。第二节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奥多舒尔茨和雅各布明瑟尔等人从各自的
6、研究领域已经构建起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并从这一理论框架出发,对于未解的“经济之谜”作出了更为合理的解释,昭示了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些理论都缺乏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随后,爱德华富尔顿丹尼森对美国1929年至1957年期间经济增长之源的研究,用实证分析为舒尔茨的观点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和补充,使得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与实证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而加里 斯坦利贝克尔在20世纪60年代初阐述的家庭生产理论和时间价值与分配理论为人力资本理论提供了微观理论基础,使人力资本理论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他在1964年发表的人力资本:特别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标志了人力资本
7、理论的最终确立。西奥多威廉舒尔茨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舒尔茨因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农业经济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1960年就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人们通常把舒尔茨称为是人力资本理论之父。现代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经济学中的一门新兴领域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注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20世纪50年代连续发表了关于农业生产、产出与供给的思考、教育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等重要文章,成
8、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作。舒尔茨在长期对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发现,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人口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曾引起理论界的巨大震撼。在这次演讲中他明确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与性质、人力资本投资内容与途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等重要思想和观点。他指出,人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提出了正规教育、成人教育、在职训练、医疗保健、人口流动等方面人力资本开发是许多西方国家经济
9、发展的最直接原因,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对当今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认为“人口质量2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3。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使以往另一些经济学家困惑不解的问题得到澄清,对其后人口经济学说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舒尔茨在探索经济增长过程中发现,新古典经济学的增长理论由于考虑的仅是自然资源、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数量的增长,因而,不能有效地解释美国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快于其物质资源投入增长的原因;不能有效地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德国这样一些国家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及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在经济上获得成功的原因。舒尔茨认为,这些现象
10、说明,除了人们所认识的影响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以外,一定还有什么重要的生产要素被人们忽略了,而这一要素就是人力资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里斯坦利贝克尔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领域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同时也是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推动者,他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类投资及其产生的收益,确立了微观人力资本理论。以至当他在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对之人们竟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觉。贝克尔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在家庭生产理论和时间价值与分配理论等领域做过重要的研究,并发表了生育率的经济分
11、析、时间分配理论等文章,这些为他在人力资本理论上的创作造就了机遇。他在1962年和1964年先后发表的人力资本投资:一种理论分析和人力资本:特别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两篇文章,从微观上阐述了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等重要思想和观念。贝克尔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人力资本投资上,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人力资本框架,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生产理论、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理论以及人力资本与职业选择理论等内容。贝克尔首次用传统的微观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均衡模型。在该模型中,贝克尔首次使用了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分析,弥补了人力计划理论的不足。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普遍意识
12、到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加速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本,而且需要有效地管理和使用这些资本的各种专门人才。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力计划理论风靡一时,但这种理论最大的缺憾是没有考虑到人力资源建设的成本问题。贝克尔的人力资本投资均衡模型克服了这方面的不足,他不仅考虑了人力资本投资利益,而且还考虑了人力资本投资成本问题,特别是引入了“放弃收入”概念和时间因素,使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核算更完整、更全面。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成本的当前值等于未来收益的贴现值。他认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与个人未来收入之间是存在着紧密联系的。在假设每个家庭都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贝克尔证明了在人的生
13、命周期的某个阶段,人力资本投资的均衡条件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成本的当前价值等于未来收益的当前价值。”5 贝克尔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的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贝克尔认为每个家庭都要根据有限的资源情况,在多生孩子,还是要给孩子们多进行训练、教育或多消费这两者之间进行选择而作出决定,并引入“影子价格”概念,按照家庭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证明了孩子的质量与父母买其他消费品是接近的替代物,孩子的质量和数量通过影子价格发生作用而构成最好的相互替代关系,由此解释了人口增长与人力资
14、本投资的互动关系。贝克尔认为发达国家生育率下降,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经济增长,时间价值高,已婚妇女的时间价值提高而使孩子数量减少而质量提高。另一方面是随着经济增长,对孩子的质量和数量通过影子价格发生作用而构成最好的相互替代关系,由此解释了人口增长与人力资本投资的互动关系。对如何降低发展中国家过高的人口增长率问题,贝克尔认为除了采取措施降低每个普通家庭对孩子的投资成本,同时完善工资制度,提高有技术人员的工资以刺激劳动生产率,改善人们的投资选择,提高人力资本投资而减少人口供给。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瑟尔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明瑟尔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开拓者早在1957年从收入分配领域最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理
15、论。他在其博士论文个人收入分配研究一文中指出,美国个人收入差别与增长率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从人的后天质量差别及其变化入手,提出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即人力资本投资是个人收入的增长和收入分配差别的根本原因。他在该文中首次尝试建立个人收入分配状况与其接受的培训量之间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此类研究的最终成果是1974年出版的学校教育、经验与收入一书,将人力资本收益函数发展成简单通俗的经济计量学工具。他根据对劳动者个体收入差异的分析,估算出美国在在职培训方面的投资总量及这种投资的私人收益率。他最早用收益函数揭示了劳动者收入差异与其接受教育、获取工作经验的年限之间的关系。明瑟尔还把收入差异的这种人力资
16、本分析方法应用于工资的性别差异分析之中,形成了已婚妇女的劳动力参与:一项劳动供给研究、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妇女的收入等论文。他区分了工资增长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并将之应用于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研究,把家庭中的劳动投入与劳工市场上的劳动供给行为纳入同一研究范式。此外,他还撰写了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分配和在职培训:成本、收益及意义等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系统地阐述了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与个人收入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个人的收入与其接受培训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从收入分配领域对人力资本理论做了诠释。雅各布明瑟尔的这些研究既有理论模型,又有资料的实证分析,其研究结论影响到经济理论与政策制定
17、。在过去的40多年当中,明瑟尔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劳动经济学研究体系和专业风格的形成。特别是其重要论著收入了两卷本的雅各布明瑟尔论文集(第一卷人力资本研究,第二卷劳动供给研究),引人注目。这些论著提出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全面奠定了这种理论的基础,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经典著作。他通过同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及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共同的努力工作,使劳动经济学在20世纪成为应用经济学研究领域当中成果最为丰富的一个分支。明瑟尔的研究成果多年来经受着理论界的严格检验,并被不断的提炼、完善。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富尔顿丹尼森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者之一,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面临的选择一书中,根据美国的历
18、史统计资料,对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和估计,并度量它们所引起作用的大小,其中有关教育年限和知识增进等经济增长的分析和计量,以及“因素分析法”计量方法,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该书对美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计量,明显看出正规教育年限增加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丹尼森在他的美国经济增长因素和我们面临的选择一书中,具体估计了各种增长因素的重要性。通过估计把19091929年、19291957年间美国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分解并分配到各个增长因素上去,来比较在这段时期内,各个增长因素在美国经济增长中相对地位的变化。从19291957年的数字来看,整个增长率2.93%中,68%归因于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
19、质的改进,其余的32%是由于生产要素单位投入量的增长。丹尼森的人力资本理论,不仅肯定了人口质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扩大了资本的概念,克服了传统经济学中总量分析的局限性,对美国现代经济增长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经济增长率为何不同:九个西方国家战后的经验一文中,进一步分析了西欧等国家经济增长情况,认为西欧的经济增长因素中,要素投入量占40%,而人力资本投资以及技术进步等的增长率为60%。由此可见,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进步等引起的经济增长率是不容忽视的。然而丹尼森的人力资本理论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虽然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诸项进行了分析,在对于人力资本积累即人口质量对经济增长促
20、进作用的研究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还不够成熟。第三节 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技术内生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纳入理论模型之中,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M.Romer,1955)、罗伯特卢卡斯等人,他们从经济增长模型中阐述和发挥人力资本理论,从而促进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使人力资本理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在1986年建立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把知识完整地纳入到经济和技术体系之内,使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罗默提出了四要素增长理论,即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本和劳动外
21、,又加上了人力资本(以受教育的年限衡量)和新思想(用专利来衡量,强调创新)。在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中,罗默假定代表性厂商的产出是该厂商的知识水平、其他有形投入和总知识存量都是K的函数。对于个别厂商的自身投入而言,该生产函数表现出不变规模收益、满足新古典生产函数的假定。然而,如果将K考虑在内,则这一生产函数对于代表性厂商和整个经济具有不同的含义:代表性厂商将总知识水平K视为给定的变量,因此生产函数表现为不变规模收益;但对整个经济(假定它由N个同质的厂商组成)而言,由于有任何常数,因此生产函数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增。在这里,总知识水平K成为外部性的来源。此外,罗默还假定K的增长率取决于K水平和投资数额。
22、这样,罗默模型通过知识积累的“副产品”性质和知识存量的外部性得到了内生增长。、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由罗默在其题为外部因素、收益递增和无限增长条件下的动态均衡的博士论文中首先提出的。他探讨了纠正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的一些可能途径,用内生的技术来解释经济的增长。罗默在内生增长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导致了经济增长分析的全面复兴。他的博士论文中,发表在1986年的政治经济学期刊(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上,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在罗默的“收益递增型增长模式”中,特殊知识和专业化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们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
23、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而递增的收益则能够保证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1990年,保罗罗默提出了他的第二个内生增长模型。在该模型中,罗默则从人力资本积累的投入出发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他认识到除了实践积累外,知识的获得可能更多的来源于正规学校教育和研究与开发活动(R&D)。罗默将知识分为以人力资本为载体的部分H和不以人力资本为载体的技术部分A,显然A可以随着知识的积累而无限增长。在模型中,A被表示为资本品的种类。由此,罗默将经济分为R&D部门、中间产品生产部门和最终产品生产部门,其中R&D部门使用现有的人力资本和知识存量生产新的知识。罗默的新经济增长模型的突出贡献是,首先,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
24、增长模式,认为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使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从而使总的规模收益递增。罗默的新增长模型,激起人们对于经济增长的兴趣,进而形成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即知识和人力资本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高。其次,罗默的新经济增长模型将国际贸易的原则由“比较成本”或“资源优势”改写成“人力资本优势”,指出知识和人力资本的传递可以产生一种“赶超效应”。罗默建立的新经济增长模型使人力资本研究进一步深入化和精致化,有力地促进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也是当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开拓者,1
25、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卢卡斯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在建立的模型中,把人力资本视为最重要的内生变量,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投资在内生性经济增长和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转变过程中的首要作用。这种研究充分揭示了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及其变化对各国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收敛趋势的影响,进而确定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得以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源泉。他以K.J.阿罗(K.J.Arrow)“边干边学”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人力资本积累模型,强调了外部效应对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他指出,两国间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的差异主要源于它们在
26、生产商品时投入死亡人力资本的差异。人力资本增长率高的国家,往往经济增长率也较高。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卢卡斯提出了解释“亚洲四小龙增长奇迹”的分析框架,他的理论对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他指出,发展中国家必须通过大力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率来吸引国际资本。同时,还必须扩大经济开放度,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掌握先进技术。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劳动力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高素质人才从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移动是有限的,因此贫困地区应当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不断提高本地区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卢卡斯在1988年发表了著名论文论经济发展的机制,
27、提出了“两个经济增长模型”。卢卡斯利用他的增长模型证明了人力资本的增长率与人力资本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率、社会平均的和私人的人力资本在最终产品生产中的边际产出率正相关,与时间贴现率负相关。这不仅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出现的新增长理论研究热潮中的初始之作,而且还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卢卡斯运用更加微观的个量分析方法,在罗伯特默顿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1924)等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把人力资本积累因素纳入进来,建立了一个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模型。罗伯特卢卡斯在他的模型中,应用更加微观化的数量分析方法,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引入索洛模型,是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另一增长动力,
28、并将其具体化为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将人力资本积累看做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他认为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它们不仅能使自身的收益递增,而且还可以使其他收入要素的收益递增,从而使经济增长动态化。另外,卢卡斯放弃了以往经济理论中资本收益递减的假定,假定资本收益不变,这排除了外生技术进步的带动,完全将增长要素内生化,同时资本收益不变的假设实际上隐含了规模收益递增的假设,而规模收益递增是以不完全竞争经济为前提的,这显然更符合经济现实。虽然卢卡斯的新增长理论有它的局限性,例如模型中普遍用的“人力资本”是一个很难测度的因素,到目前为止定量分析仍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
29、但它提出的思想是不容忽视的。卢卡斯的理论以人力资本为核心,强调对特殊知识和生产某一产品所需专业化人力资本分析,从而使人力资本的分析更具体,为人们正确认识人力资本的作用,以及调整经济增长速度、预测经济增长趋势等提供了新的方法。第四节第四节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10.4.1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作为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质量因素之和。从价值的角度看,任何个人对自身进行的知识、技能、智力和健康的投入,如果能够给投入者带来超过投入价值的价值,并由其占有和支配这部分价值而产生更大的投入积极性,这种
30、投入形成的价值是人力资本。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威廉舒尔茨和加里斯坦利贝克尔首先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特别是在后工业时期和知识经济初期,人力资本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因为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经济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从人力资本的特点看,它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而这种生产能力通常是
31、以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资历和工作经验来表现的,与劳动者具有不可分性,它是以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为基础的。由于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具有不可分性,所以由所有者的知识、技术、健康等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会在不断投资的基础上得到积累,无法转让或让他人继承。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美国学者舒尔茨在“应付非均衡能力的价值”一文中的分析,区分了五种具有经济价值的人类能力,分别为:学习能力、完成有意义工作的能力、进行各项文娱体育活动的能力、创造力和应付非均衡的能力。他认为,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形态,提出了异质性人力资本和同质性人力资本的概念,前者是指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
32、,后者是指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从人力资本的分类看,有显性人力资本与隐性人力资本之分。所谓显性人力资本是指构成人力资本价值的外在的、通过一般方法可以观察其价值构成或其价值可以得到确定的部分,如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形成、人力资本投资贴现、人力资本的现金流等等。而隐性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员工头脑或组织关系中的知识、经验、创造力以及价值体系等。与显性人力资本要素相比,隐性人力资本要素更具有基础性,是一切显性知识的基石。如人力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预期收入、人力资本价值增值过程中的贡献比率等。由于它的构成往往难以观察,而在其价值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而称之为隐性人力资本。由于
33、大多数隐性人力资本是看不见的,这一方面使隐性人力资本给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更具有不可模仿性和长久性;另一方面,它对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10.4.2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是密切相关的,现代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这在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得到佐证。例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腾飞,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近十年的“高增长、低膨胀、低失业”现象等依靠的是以人力资本依托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存量的扩大,质量的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在生产日益现代化的条件下,支撑着高生产率的是人力资本。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
34、中一种可计量的要素投入,它和其他要素投入一样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相应的份额,许多未能预料到的经济增长主要源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在他看来,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其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是有相互关系的,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相对投资量,主要是由收益率决定的。收益率高说明投资量不足,需要追加投资;收益率低,说明投资量过多,需要相对减少投资量。当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二者间投资收益率相等时,就是二者之间已达成最佳投资比例。在二者还没有处于最佳状态时,就必须追加投资量不足的方面。当前相对于物力投资来说,人力资本投资量不足,必须增加
35、人力资本投资。而且,人力资本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发挥着相互替代和补充作用。舒尔茨认为,现代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和人的体力劳动,生产中必须提高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增加脑力劳动者的成分,以此来代替原有的生产要素。因此,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会更多地代替其他生产要素。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对农民的教育和农业科学研究、推广、应用,可以代替部分土地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增长。人力资本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与生产资料一同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劳动力、资金、技术的比重在促进生产力方面发生重大变化。21世纪初期,由于人力资本依托的技术进步对生产
36、力贡献在发达国家中占60%80%,在发展中国家也占有一定的比重。而技术变革意味着同样的劳动和资本投入,能有更多的产出。同时人力资本依托的劳动力素质的改善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综合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人力资本的提高还可以节省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数量,并使劳动力与物质资本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人力资本的积累直接促使劳动力素质提高,减少了劳动的复杂程度,使劳动者投入到生产中的劳动质量提高,即使在劳动力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投入到生产中的总劳动力也会增长,促进了生产增长和经济增长。从生产过程角度来看,人力资本具有要素和效率两个方面的生产功能。前者指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或投入要素;后者指人力资本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其前提是人力资本投入增加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自身的生产效率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本可直接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同时又通过促进科学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显而易见,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