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风 无衣诗经常识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诗经简介 内容:风、雅、颂;手法:赋、比、兴。风: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160篇)雅:多为宫廷乐曲歌词。(105篇)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40篇)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 比修辞方法。比:类比或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诗经六义重章叠句 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
2、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秦风无衣背景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周王朝国都,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此诗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的出征歌。秦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戎(诗经中也称猃狁)接壤,他们经常发生战争。本诗中的“兴师”,可能是指秦王与西戎打仗。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所以,表现出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踊跃参军,奋勇出征的爱国热情和精神。注释翻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3、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课文分析问题一 诗歌中说是无衣,实际上写到哪几种衣?这些衣有何区别?袍、泽、裳袍:类似斗蓬,长袍外套。泽:贴身内衣。裳:下衣,即裤子。问题二 诗歌中除了写衣服,还写了用具?戈 矛 戟 甲问题三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方法一:设问
4、开篇及后两章都运用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方法二:赋、重章叠句 运用了赋与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一、二、三章重环反复,一咏三叹,加强语气,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2014湖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
5、子于归,宜其家人。注归:出嫁。蕡(f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蓁蓁(zhn):草木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答: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2014湖南)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