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上册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有文字记 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即是其中一部,这部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著作,对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 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2.2.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涵,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涵,理解中
2、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3.3.思考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思考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涵。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涵。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
3、和态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和意义。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新知讲解新知讲解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文体知识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文体知识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
4、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文体知识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文体知识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文体知识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5、四部作品。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四书五经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十三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
6、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拿,伏尔泰,康德)。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孔 子朗读诗歌朗读诗歌论语十二章文白对译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注释:(1)就:靠近、看齐。(2)正:匡正、端正。文白对译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
7、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好学”的表现有三条: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的学习内容,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
8、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文白对译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文白对译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乐呢?”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文白对译
9、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译文: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就立即按道去做,即使晚上为它而死也可以(或死而无憾)。”“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它强调的是实践和牺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孟子告子上)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
10、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就是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文白对译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与不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无利、利多利少。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义利之辨。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所以能够“泰而不骄”“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11、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义利之辨。文白对译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文白对译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译文: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
12、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朱子集注里面讲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文质不可以相胜,就是指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够过多。但是两者比较起来哪个更重要?应该是质比文更重要。换句话说,我们的品性比我们外在的礼貌、文采要更重要。因为如果是质之胜文,质多
13、于文,这个人是一个老实憨厚的人,但是没有什么文采,这种人还可以造就。可见,质地很重要,做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质地。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文胜质则史 居无求安朝闻道 夕死可矣。君子食无求饱 质胜文则野 理解性默写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小人喻于利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焉 君子喻于义 理解性默写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
14、一,由 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 、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共二十篇。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孟子文学常识填空语语 录录 体体 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作 者文体知识文白对译四书五经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
15、在猎人之手呢?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孔子自己就是这头麒麟的化身,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一年后,孔子预感到自己死期将至,望着远道而来的学生子贡,他又咏叹出一首辞世之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也在总结自己一生坎坷的命运。七天后,孔子去世了。他的学生们都为他守墓三年,然后痛哭尽礼而去,唯有子贡守了整整六年方才离去。孔子去世后,曾经涌现过一股
16、否定孔子的声浪,子贡奋力为老师辩护,维护了老师的名誉。孔子的声名不仅令他的学生们钦佩,直到今天依然在影响着世界。西方曾经评选过世界十大哲学家,孔子名列榜首。曾有西方哲学家说过21世纪是儒家文明的世纪。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可是,当时那些权势煊赫的贵族王公们都为历史所淹没,他们的名声早已被人遗忘,但孔子的思想至今依然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他的家族至今传承不绝。那么,孔子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可以令他成为后世敬仰的万世师表?今天我们学习的论语十二章,只表现了孔子思想的一个小小片段,但管中窥豹,我们也可以从中去感受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印记。1
17、.1.积累积累“弘毅、兴、观、群、怨弘毅、兴、观、群、怨”等词语含义。等词语含义。2.2.理解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理解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礼礼”“”“恕恕”的内涵。的内涵。3.3.学习持身以礼、以恕的道理,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学习持身以礼、以恕的道理,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中的现实意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涵。理解每一章的基本内涵。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
18、儒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学 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孔子仁、义、礼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孔子仁、义、礼等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 意义。意义。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朗读诗歌朗读诗歌论语十二章文白对译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注释: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文白对译译文: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死了之后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19、“弘毅”指的是远大的志向、坚忍的品质,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文白对译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注释:篑:盛土的竹筐。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平地:填平洼地。文白对译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朱熹注:“书曰:为山九仞,功亏
20、一篑。夫子之言,盖出于此。言山成而但少一篑,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篑,其进者,吾自往耳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关键都在于自己。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文白对译原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注释:知,同“智”。文白对译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
21、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文白对译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文白对译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
22、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求实践这些话。”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文白对译原文: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文白对译注释: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文白对译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
23、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文白对译原文: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文白对译注释: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夫: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近。文白对译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那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
24、的名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君子之德修身养性一、不求安饱,就有道而正:好学二、礼乐应以仁为基础三、执着追求仁道四、义利观:重义轻利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七、仁为己任,意志坚强八、为山平地,持之以恒九、
25、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十、克己复礼为仁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十二、诗的社会功能本章节,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高度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孔子的“兴观群怨”对后世影响深远。从司马迁到王夫之,历代许多理论家都承扬这一思想,都给予高度评价。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自勉。2.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卫灵公中 ,一句为终身信条。任重而道远 勿施于人己所不欲 士不可以不弘毅 理解性默写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4.唐太宗李世民
26、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小人喻于利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焉 君子喻于义 理解性默写下面选项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成一篑 篑:盛土的竹筐B.知者不惑 知:同“智”C.请问其目 目:条目,细则D.迩之事父 迩:远D兴、观、群、怨兴、观、群、怨“兴”、“观”、“群”、“怨”这四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其中“兴”是前提,它包含了孔子对诗的整体作用的概括,所以“观”、“群”、“怨”离不开“兴”。而且将“兴”置于首位,充分注意到了艺术的感发作用。这一思想表明,孔子已认识到艺术的社会作用只能通过美感的心理活动来实现。兴、观、群、怨兴、观、群、怨“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情感,引起联想、想象活动,在感情的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群”是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怨”是强调诗歌可以表达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恕仁诗智、仁、勇论语十二章作业布置作业布置阅读论语阅读论语为政五、七章,运用为政五、七章,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进行解读,联系现实,本节课学习的方法进行解读,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传统谈谈你对传统“孝道文化孝道文化”的认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