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单元研习任务单元研习任务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任务解读 一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读他们的故事,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也会对人物作出评价。深入阅读本单元课文,把握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理解其人生境遇,分析其成败得失,与同学一起,组织一次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谈”的专题讨论会。从课文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位,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从他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先整理一份发言提纲,然后在讨论会上发言。|思路点拨|该任务旨在引导同学们以“历史人物纵横谈”专题讨论会的形式,把握课文的内容,梳理其中涉及的人物生平,分析其成败得失,学习从历史角度客观评价
2、历史人物;同时,落实人文主题的学习,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获取精神力量,或从人物经历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启示和借鉴。|参考示例|意志坚定、胸怀宽广的爱国者苏武(发言提纲)(一)开宗明义,点题:苏武,是一位意志坚定、胸怀宽广、人格魅力强大的爱国者。(二)分项论述,论证主旨。1.苏武有高尚的民族气节。主要内容:当单于使卫律劝降他时,苏武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遂引佩刀自刺。苏武以他的言行表明他忠于汉朝绝不变节的决心。连李陵那样的将领劝他投降,苏武也不为所动,表明心志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在私底下,在无人处,苏武也一如往常地保持他的民族节操。2.苏武有坚韧不拔、历
3、久不灭的爱国意志。主要内容:北海牧羊,天下大雪,单于断绝食物供给,他啮雪吞旃,掘鼠挖草,顽强地活了下来。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也表现出他坚韧不拔、历久不灭的爱国意志。3.苏武有不计私人恩怨、不负国家使命的宽广胸怀。主要内容:当李陵告诉苏武他的哥哥因为侍奉皇帝的一次意外“伏剑自刎”,弟弟因为没能抓捕到皇帝要的人而“饮药而死”,母亲去世,夫人改嫁,两个妹妹、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存亡不可知”等家中诸多不幸变故时,苏武没有因自己的私情而废国家之责任。这种舍小家、为国家的宽广胸怀,令李陵感叹不已。4.
4、苏武的人格魅力光耀千秋。主要内容:苏武的民族气节、爱国热忱、坚定的意志、不屈的精神、宽广的胸怀,铸就他光耀千秋的人格魅力。在这种人格魅力面前,卫律自惭形秽,“知武终不可胁”,只好将这种情况禀告给单于。而“单于愈益欲降之”,并使出各种手段,把他放进地牢,断绝饮食,等等,企图逼迫苏武投降。单于为何这样希图苏武投降?我认为,是因为感佩于他不屈的气节、忠贞的情感和卓然不群的人格。单于的表现,恰恰从侧面体现出苏武这个坚定爱国者人格的力量一种让敌人或对手都肃然起敬的一种力量。(三)总结全文,强化主旨:综上所述,苏武,是一位意志坚定、胸怀宽广、人格魅力强大的爱国者。二优秀的史传文学,往往围绕历史人物,选取恰
5、切的历史事实,既叙写人物生平,又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同时将史家对人物的评价和对历史的态度蕴含其中。研读课文,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1.从本单元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为历史人物屈原、苏武或李存勖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或根据过秦论的叙述,做一份秦的兴亡简史。|思路点拨|该任务旨在引导同学们梳理课文内容,借助注释,把握传主的生平经历,或作者史评中引述的历史事件。同时,具有从作品中概括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训练价值。屈原、苏武的人物年表,秦的兴亡简史相对容易,李存勖的人物年表,需要借助注释,并拓展课外资料完成。|参考示例|李存勖年表李存勖,沙陀部人,小字亚子,时人或谓之亚次。五代后唐王朝的建立者。晓音律
6、,善骑射。祖父朱邪赤心,有功于唐朝,赐姓名为李国昌。父李克用,因出兵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受封为晋王。885 年,李存勖出生。908 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以三矢付李存勖,告以三遗恨。913 年,李存勖灭燕,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922年,李存勖亲率大兵北上,驱逐南下的契丹兵出境。923 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即帝位,是为庄宗,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李存勖灭后梁。后梁末帝朱友贞命令部将皇甫麟杀死自己。同年,李存勖迁都洛阳。后梁灭后,李存勖以享乐为事,亲信宦官、伶官,令出多门,政治混乱。925 年,发兵灭前蜀,势力扩展至长江上游。926 年,屯驻在贝州(今河北清河)的后唐军士皇甫晖勾结党
7、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今河南安阳)。同年,邢州(今河北邢台)、沧州(今属河北)驻军相继叛乱。同年,李存勖派李嗣源前去平乱。李嗣源初不欲叛变,为形势裹挟而叛,率兵直驱大梁(今河南开封)。同年,李存勖闻变,率兵仓皇亲征,才到万胜镇(在今河南中牟),即闻李嗣源攻占大梁,遂下令军队折回。途中又有兵变,军队损失惨重。同 年,李 存 勖 回 到 洛 阳 宫 中,伶 官 郭 从 谦 突 然 发动叛乱,李存勖亲自率兵出战,最终被流矢射死,时年四十一岁。2.左传史记汉书 等著作,巧于构思,精于剪裁,长于表达,不仅是典范的历史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屈原列传或苏武传为例,并适当拓展阅读其他史
8、传名篇(如荆轲刺秦王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归纳出若干特点,并举例说明。|思路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探究以史记汉书等为代表的中国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参考示例|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一、故事取材的史传性。历史传记区别于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只能叙写真实的历史事件,刻画真实的历史人物,因此历史传记都取材于史实。作为史传文学,苏武传详细记述了苏武羁留匈奴十九年的遭遇和归汉后的晚境。苏武传一开始就写“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将苏武出使匈奴置于这一大背景下,同时为塑造苏武的形象提供了严酷的历史背景。二、叙事
9、角度的史传性。史家的叙事视角是严格遵守“全知”观念的,叙事者对于所见所闻完全掌控。叙事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作出解释和评价。如苏武传中的“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便是叙事者对传记中人物的评价。三、叙事结构的史传性。一般认为,中国史传的叙述是比较松散的编年史叙述,记事大体按照年代排序,如国语基本上是由按时间排列的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的。这就决定了史传文学文章的结构和叙事手法多采用顺叙,大部分是单线索纵向发展,把一场重大的历史事件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叙述出来。屈原列传苏武传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篇目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四、人物描写的史传性。史传文
10、学一般以描写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因此人物描写是史传文学的重点。史传文学经常借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复杂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在艺术手法上,史传文学还运用对比、衬托、个性化的语言和内心独白等方式丰满人物的形象,如苏武传中苏武听到张胜报告他私下与虞常的谈话后,立即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实则体现出苏武的爱国意识。苏武在危急关头,不是考虑个人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重负国”三字含义很深:不能预先发现和劝阻张胜所干的错事,一负国;马上要受到匈奴的审讯,给国家丢脸,二负国;处理不好会引发汉匈矛盾,甚至引起战争,三负国。“重负国”实
11、则是严于责己之意。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好”三个故事,突出蔺相如在秦、赵斗争中为维护赵国尊严而勇敢机智地和秦国斗争的英勇行为,赞扬其“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三历史的画卷,往往异彩纷呈;历史的评说,有时见解不一。围绕“历史的评说”这一话题,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1.司马迁写屈原列传,在叙事中穿插议论,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点题,直接发表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借鉴这种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思路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理解班固在苏武传中寄寓的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尝试以“
12、太史公曰”的表达方式,以短评的形式表达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参考示例|余少时,家父谈及武使匈奴事,每语余当效此心报君上之恩,初不以为意。及长,随军赴大漠绝域,穷览其山川,方体其艰。武处北海,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何其苦也,何其悲也。然人情饥困可忍,冻馁可忍,利刃穿身亦可忍,而兄弟父母渐次遭厄,法令之无常,实不可忍,而皆忍之。盖武以为蒙君禄,愿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亦甘乐之。此心可悯。本题引导同学们聚焦两篇史论,在理解文章观点、把握其立论和论述方式的基础上,辩证思考其论证中的瑕疵或漏洞,以议论文的形式,展开质疑或辩驳。2.本单元的两篇史论,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
13、观点?他们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文,对两篇文章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思路点拨|参考示例|国家兴亡,攻守有道 过秦论将秦朝的失败归结为“仁义不施”,五代史伶官传序将庄宗的死归结为“宠信伶官”,归结为庄宗个人的“逸豫”。我认为二者都有以偏概全的嫌疑。除了贾谊的分析,事实上秦朝被推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山东诸国民智未泯,尚具有质疑和反抗精神。而秦处于偏僻的关中地区,自古与四方进行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较少,且吕不韦执政前秦国不重文教,再加上商鞅变法的种种愚民政策,一百多年来秦人已经习惯于不合理的统治,逆来顺受成了习惯,于是秦始皇和秦二世以为适用于秦人的政
14、策法度也可以推广到天下,结果秦朝为天下所颠覆。在愚民的过程中,秦朝统治者也在自愚,因为把民众当成了没有思想、任劳任怨的牲口后,统治者自身就缺少了危机感,于是开始不思进取、不讲情理、不容谏言,逐渐丧失了本就极少的治国能力,这样的君主不可理喻,被武力推翻是迟早的事。再来看庄宗,在实现他父亲的“遗愿”时,思路清晰,不遗余力,奋勇当先,威风八面。一旦外无强敌,便终日沉浸在自己所谓的爱好当中了,以致心中无政,甚而不讲规则,恣意妄为。他的失败,亦在情理之中。究其二者,正如古人所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打江山,会打仗就行;而守江山,就非得讲究方式方法不可。“守成不易”,但有法可循。“仁政”也好,“法治”也罢
15、,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不是以“自己”为本,以“统治者”为本,更不是以“独夫”为本。今天,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以人为本”的典范,这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永不变色的法宝。这是我们今天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应该看到的和想到的。四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基本的句式大致相同,但古代汉语中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这就需要单独梳理和积累。以下是本单元出现的一些特殊句式,尝试翻译这些句子。从课文中再找一些例子,梳理归纳每种句式的基本特点。1.判断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宾语前置:何以汝为见?子卿尚复谁为乎?3.被动句:见犯乃死,重负国。而身死国灭,为天下
16、笑。|参考示例|本题引导我们梳理文言特殊句式并把握每种句式的基本特点。课文的例子具体见每课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里总结一下句式特点。一、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代汉语里,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者”“也”或表判断的副词表判断。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苏武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表示判断,即“者,”式。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
17、”式。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4)前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5)用“是”作判断动词。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乃、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8)无标志的判断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二、宾语前置句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
18、词或介词后面,在下列这些情况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提前,但翻译时,要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后。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莫、否、毋”等,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较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信义安所见乎?(苏武传)即“信义所见安乎?”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何操
19、”即“大王来操何”。(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即:有何功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即:无乃过尔是与?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或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是”的形式,可将副词“唯”译成“只”“只是”,而助词“是”为提宾的标志,不译。如“唯利是图(唯图利)”“唯命是从(唯从命)”“唯你是问(唯问你)”“唯才是举(唯举才)”等。2.介词宾语前置常见的介词“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短语。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作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
20、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下面几种情况下,宾语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谁为”即“为谁”。(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即:以是区区不能废远。(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即“向东”“向南”“向北”“向西”。三、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作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21、表示被动,即“谓语+于”的形式。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2)在动词前面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面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面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报任安书)如果需要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表被动。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5)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谓语前再加“所”,构成“为所”式或“为所”式。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6)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不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