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关于“为什么学为什么学”“”“学什么学什么”的问的问题题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2、在学习的时候不该学什么,而应该学什么?在学习的时候不该学什么,而应该学什么?关于关于“好学好学”的问题的问题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怎样的行为是、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怎样的行为是“好学好学”?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2、孔子自己是怎样学习的?、孔子自己是怎样学习的?3、孔子的学生中谁最、孔子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好学”?他是怎样学习的?他是怎样学习的?关于关于“为什么学为什么学”“”“学什么学什么”的问的问题题1、孔子和他的学
2、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2、在学习的时候不该学什么,而应该学什么?在学习的时候不该学什么,而应该学什么?学习目的 目的之一:致其道目的之一:致其道(以)(以)(19.7)目的之二:为己目的之二:为己(为了)(为了)(14.24)目的三:为君子目的三:为君子(成为)(成为)(6.13)学习内容 学道学道(15.32)学礼、义、信学礼、义、信(13.4)关于关于“好学好学”的问题的问题1、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怎样的行为是、孔子和他的学生认为怎样的行为是“好学好学”?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2、孔子自己是怎样学习的?、孔子自己是
3、怎样学习的?3、孔子的学生中谁最、孔子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好学”?他是怎样学习的?他是怎样学习的?关于“好学”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14)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交言而有信(1.7)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2.17)孔子“好学”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什么都学,拜任何人为师什么都学,拜任何人为师(19.22)温良谦恭俭温良谦恭俭(1.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19.6)入太庙,每事问入太庙,每事问(3.15)孔子学生“好学”颜回:不
4、迁怒,不贰过颜回:不迁怒,不贰过(6.3)子夏曰: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其道。”【译文】【译文】子夏说: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子曰: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子曰: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
5、,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樊迟请学稼。子曰: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
6、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而至矣,焉用稼?”【译文】【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我不如老菜农。”樊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
7、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己去种庄稼呢?”子谓子夏曰: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译文】【译文】孔子对子夏说: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儒。”子曰: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君子,饮
8、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评析】【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
9、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是值得借鉴的。子夏曰: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吾必谓之学矣。”【译文】【译文】子夏说: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
10、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评析】【评析】上一章有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孝”、“忠忠”、“信信”等传统伦理道德。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
11、说自己没有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本特点。哀公问: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译文】【译文】鲁哀公问孔子: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呢?”孔子回答说:孔
12、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有听说谁是好学的。”【评析】【评析】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
13、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的哲理。子曰: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以消除了。”子曰: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也。”【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人。”【评析】【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上智
14、”就是就是“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有用人才。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仲尼焉学?”子贡子贡曰: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
15、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译文】【译文】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里学来的?”子贡说: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又何必要有固
16、定的老师传播呢?”【评析】【评析】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问题。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子“不耻下问不耻下问”、“学无常师学无常师”的学习的学习过程。过程。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17、抑与之与?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子贡曰:“夫子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译文】【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
18、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评析】【评析】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让”,在人格的塑造,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让”是在功名利权上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
19、交如国事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有这种品格,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
20、多学别人所长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子夏曰;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矣。”【译文】【译文】子夏说: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就在其中了。”【评析】【评析】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
21、问题。“博学而笃志博学而笃志”即即“博学而强记博学而强记”,再一,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子闻之,曰:“是礼也。是礼也。”【译文】【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这就是礼呀!呀!”【评析】【评析】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孔子
22、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是否真的懂礼表示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以“礼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子曰: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译文】孔子说: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了吗?知
23、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这就是智慧啊!”【评析】【评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嘲讽是一种力量,消极的力量。赞扬也是一种力量,但却是积极的力量。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早晨给自己一个微笑,种下一天旳阳光。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