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上课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655291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上课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上课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上课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上课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上课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虚心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人格象征。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胸有成竹”“成竹在胸”。出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北宋时期,有个擅长画竹的人,叫文与可。据有关史料说,他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默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文与可,姓文名同字与可,号笑笑先生,石室先生。北宋画家,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与苏轼是表兄弟。1075年出任洋州知州(陕西洋县),后返京,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河南淮阳)。筼筜谷:yndn地名,谷中多产竿粗节长的竹子,叫筼筜竹,故名。偃竹:仰斜的竹子。(左为偃竹图)记:杂记,议论文体,形式与内容较为自由。如岳阳楼记书画成就:苏轼擅长书画。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

3、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全才苏轼在绘画领域表现不俗。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北宋时,苏、文的墨竹为人所称,他更首创“朱竹”(朱砂画)。另外,他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画史上很有影响。苏轼画真迹,今仅存古木怪石图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江苏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7月7日,作者晒晾书画时,见到文与可在洋州赠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本文。本文齐论画法,叙友情,怀故人于一体的悼念性记人散文。阅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概括

4、各段段意,通晓全文大意。思考:文中谈及怎样的绘画理论?作者是塑造了怎样的文与可形象?通过本文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一段第一段: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参考译文: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罢了,但节、叶都具全。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般的小笋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却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

5、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参考译文:与可告诉我的是这样。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认识)与手(行动)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

6、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参考译文: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明确:作者先从竹子本身出发,既而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先打腹稿,构思成

7、熟后奋笔疾书,一气呵成。要善于抓住创作的灵魂,而不可让它轻易逝去。这种画论是主张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灵感的捕捉和整体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苏轼批评了在绘画创作中那种脱离现实,背离自然规律的现象。分析第一段:1、如何理解其中的绘画理论?2、学习文同的画论,作者有何心得?明确:“我”只知道却做不到。自然流露对文与可的倾慕之情。作者从而将绘画体验加以引申,扩展,联系社会生活,得出需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当然也包含作者对宦途的自省与领悟。3、作者借苏辙的话表达怎样的含义?明确:子由虽不懂画,却也赞赏文同绘画技艺的精湛。“我”不只领会文与可绘画的意义,而且还学到他的绘画方法。可以说我们是绘画上

8、的知己。小结:本文开篇便丛绘画入手,可联系写作背景,我见图而为画所感。这里涉及的有关生活积累与绘画创作、艺术的构思与灵感的把握、神似与形似等美学问题,可以说是文苏而人共同总结出的。这成为北宋“墨竹画派”的理论与经验,是一份可贵的绘画史料。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鹅溪,地名,在四川盐亭西北,以产绢著名。其绢唐时用作贡品,宋人以为画绢上品

9、。即徐州 译文: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

10、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译文: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真会说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

11、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渭水边的千亩竹林。渭水边以产竹闻名译文:筼筜谷在洋州,与可还令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的诗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思考:1、本段追忆了我与文同的那些往事?2、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明确:第一件事是文与可落人口实。他并不想以画博得名声。第二件事是我们通过书信围绕二百五十绢与万丈竹开玩笑。文童赠画,强调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第三件事

12、是我为文同和诗,其中仪首令他们夫妇喷饭。明确:文与可淡泊名利,恬淡,狂放;聪慧;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古人有“晒霉”之说,晒书画可去掉霉气。另外,“晒书”还被用来形容满腹经纶。但文中无此意。曹操为桥玄写的祭文。有“车过三步,腹痛莫怪”的话头译文: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头;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

13、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第三段本段作者简洁收尾,画在人亡,亲人亡故,知己不再,回顾往昔,痛苦难忍,不禁恸哭!此情感人。此处引用有何用意?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因画相知胸有成竹胸有成竹学习心得学习心得记弟文论记弟文论因事相敬戏取袜材戏取袜材友人赠画友人赠画喷饭缘由喷饭缘由因画思故文同辞世文同辞世睹物思人睹物思人不禁恸哭不禁恸哭记叙、议论、抒情 各显千秋自然为文,尽表深情 大家在作文时,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

14、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苏轼的一生: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熟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思考文中“心与手”“内与外”在实践中如何统一?体味文中的知己及兄弟情深。阅读苏辙的墨竹记,作比较阅读。选读其他苏轼的散文,体味苏文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上课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