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身疾病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罗秋华罗秋华 200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获精神病学硕士学位,副主任医师,主诊方向:痴呆等慢性疾病、心身疾病、眩晕、脑梗塞。发表文章数篇。心身医学心身医学 心身医学是以防治心身疾病为目的的专门学科,是关于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相互关联的理论,它阐明的是生物方式的、心理方式的及社会方式的过程可以以什么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对包括躯体疾病在内各种疾病的形成、发展或者治愈共同起作用。心身医学研究内容心身医学研究内容 研究特殊的社会、心理因素与正常或异常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因素与生物因素在疾病的病原学、症状学、病程和预后中的相互作用。提倡
2、医疗护理的整体观念,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整合心理治疗预防、治疗、康复躯体疾病。心身医学意义心身医学意义 体现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方面 本身就是一种治疗原则,把生物医学、心理康复疗法和社会康复疗法看作是一个整体医学的互为补充的部分。加强每个医生对心身疗法的能力 密切“器官医生”和“心理医生”的合作心身疾病(心身疾病(PSD)概念)概念 狭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广义: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心身疾病的特点心身疾病的特点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疾
3、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反应有关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器官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治疗效果好综合医院心身障碍问题综合医院心身障碍问题心身障碍精神疾病心 身 疾 病躯 体 疾 病神 经 症精 神 病身心症 转化症失情感症体象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植物神经紊乱焦虑抑郁状态常见的心身疾病常见的心身疾病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雷诺病。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神经性咳嗽。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
4、合证等。皮肤系统: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银屑病、多汗症、慢性荨麻疹、湿疹等。肌肉骨骼系统: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痛、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等。泌尿生殖系统:过敏性膀胱炎、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性欲减退等。内分泌系统:甲亢、糖尿病、低血糖等。神经系统:血管神经性头痛、肌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等。妇科:痛经、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等。外科: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征、整形术后综合征、肠粘连症等。儿科:遗尿症、夜惊、口吃等。眼科: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耳鼻喉科:梅尼埃氏病、咽部异物感等。口腔科: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颞下颌关节
5、紊乱综合症等。PSD的发病机制(一)的发病机制(一)心理动力学理论: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特异的潜意识特征决定了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发病三要素1.未解决的心理冲突;2.器官脆弱易感倾向;3.自主神经过度活动;潜意识心理冲突神经系统功能改变脆弱器官病变PSD的发病机制(二)的发病机制(二)心理生理学理论:研究侧重于心身疾病发病过程,重点说明哪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何种生物学机制,作用于何种状态的个体,导致何种疾病的发生。重要机制1.心理神经中介途径;2.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3.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PSD的发病机制(三)的发病机制(三)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某些社会环
6、境刺激引发个体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由于个体素质上的,或特殊环境因素的强化,或通过泛化作用,使得这些习得性心理和生理反应被固定下来,而演变成为症状和疾病。PSD的综合发病机制的综合发病机制内在应激应付方式人格特征外在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与免疫系统负性情绪PSD心理干预药物处理认知评价应激、焦虑抑郁及认知功能PSD发病机制模式发病机制模式情绪波动:健康焦虑认知:躯体感知被释义为病症状遗 传 因 素心理素质遗传缺陷心身反应心身障碍脆弱器官心身疾病应激源致病物环 境 因 素心身疾病发病谱关系心身疾病发病谱关系心身反应:以情绪为主的心理生理正常反应心身障碍:心理因素引起植
7、物神经功能紊乱 心身疾病:持续的病理结构、器质病变 PSD评估诊断的基本步骤评估诊断的基本步骤 建立关系,求助者病史信息资料的收集。求助者资料的归纳与分析,关键因素 探明问题产生的原因 心理测验的运用 健康水平与社会功能的评估 心身障碍的分析、推论与原理解释 心身障碍诊断的形成 心身障碍干预目标的确定程度:症状 精神心理 功能损害 以往治疗 轻度 中度 重度 医患关系和对疾病的教育对症、运动、减负和放松小剂量TCA或SSRI、SNRI4-6周4-6周剂量联合药物换药或加药精神科会诊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应激管理、放松、催眠精神专科转诊指南精神专科转诊指南 严重抑郁,伴随自杀念头 慢性顽固性疼痛 严重功能丧失 不良的疾病适应行为 医生和患者交流困难 特异的建康信念 其他可识别的精神障碍共勉共勉 寻找心身障碍本质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在找到心理病理生理病因机制之前,不可忽视对病人痛苦症状的处理。知道什么病人患病不知道患什么病更重要。临床诊断是医生不断变化的标签,唯有不变的是我们面对病人的痛苦体验繁杂的疑难杂症。有时解决当下的内心冲突问题比看好病更现实。建立医患关系第一,药物技术第二 用生物-心理-社会整合心身医学观诊疗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