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圳市2009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去年第四季度该市劳动力需求人数达194.4万,求职人数为112.5万,用工缺口为81.9万。广州市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中心主任张宝颖表示,节后的用工短缺在节前已现出端倪,广州今年用工至少要补充20多万民工。甚至有媒体报道称,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从去年8月起即出现用工短缺,随后愈演愈烈,目前用工缺口可能超过百万。除了广东地区外,沪、苏、浙、闽、鲁等沿海地区也出现大规模用工荒,企业虽然纷纷上调了工资水平,但一时难以招到足够的工人,导致部分流水线开不了工。运用本章知识解释沿海地区为什么会出现“用工荒”?第1页/共87页劳动力流动的成因劳动力流动的
2、成因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劳动力流动是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空间上的位移和工岗位上的变换。包括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仅仅是指劳动力在企业内的工作岗位变换,如工作性质的调整,职位级别的升迁或下落等。水平流动是指劳动力在企业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工作岗位的调换。第2页/共87页 社会依靠劳动者在雇主之间的自由流动来进行劳动力的配置。这种配置方式可以同时使劳动者通过流动预期得到更高的收入,选择更好或稳定的职业等,同时消费者有满足也达到最大化。第3页/共87页劳动力在劳动力在本地更换本地更换行业职业行业职业劳动力在劳动力在地区之间地区之间的流动的流动劳动力
3、劳动力易地行业易地行业性流动性流动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劳动力流动有时被称为劳动迁移,包含多重涵义劳动力流动有时被称为劳动迁移,包含多重涵义劳动力流动的成因劳动力流动的成因第4页/共87页两点说明两点说明劳动力流动和人口流动有区别(如退休后的老年人口迁移,考虑的可能是舒适的生活环境)劳动力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国政府通过特定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严格的行政控制手段,对劳动力在不同工作单位和经济部门之间的流动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因此,个人的职业流动率是很低的,第5页/共87页 表5-1 不同年代就业者平均每次工作变动所需的时间
4、(年)年代 北京 无锡 珠海 1949年以前 20.5 18.8 29.6 19501965 26.7 22.8 21.3 19661979 16.8 16.5 14.1 19801989 10.4 9.6 9.2 19901994 5.2 6.1 5.7 19951998 4.8 6.6 5.1 总计 13.0 11.8 8.7 第6页/共87页 表52 调查城市与其他数据分年龄组工作单位变动次数均值比较(城市与国家)年 龄 北 京 无 锡 珠 海 日 本 美 国 24 0.45 0.55 0.40 2.1 4.4 25 29 1.08 0.76 0.82 2.7 6.2 30 34 1.0
5、7 1.29 1.38 3.1 6.2 35 39 1.14 1.27 1.56 3.5 6.2 40 54 1.24 1.47 1.58 4.2 6.2 55 64 1.38 1.74 1.43 4.9 6.2 65 1.67 2.11 2.79 11.2 第7页/共87页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第8页/共87页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第9页/共87页美国劳动力在不同职业间流动第10页/共87页美国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流动第11页/共87页美国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流动第12页/共87页劳动力流动的成因劳动力流动的成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区域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区域间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强化工作匹配的意
6、愿强化工作匹配的意愿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异劳动力的工资差异第13页/共87页案例: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流动 民工潮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1989年几百万农民的自发性南下流动,被认为是当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波民工潮。那一年的初春,中国的南方到处可见三三两两的乡下人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习惯了计划的人们把大批农民的这种“计划外”自发外出,称为“盲流”。不少人为之担忧甚至恐慌,当年3月8日,新华社发表文章规劝农民朋友“城里找活难,农村天地广”。第14页/共87页第15页/共87页 出现在
7、1989年的民工潮并非农民们的一时兴起所为。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潜能到了1988年已几乎释放殆尽,那一年的中国粮食产量的增长出现了停滞,与此同时,“卖粮难”则屡现报端。再进一步加大对农田的劳动力投入已无任何意义,在种田之外寻找就业门路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而一度风起云涌的乡镇企业在1980年代后期也迎来了一轮自我调整,这令此前人们津津乐道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模式难以为继。1989年,全国外出务工人员已达3000多万人,很多地方开始有组织、成规模地向外输送劳动力。此后的十五年间,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持续增加,给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提供了源源不断、低
8、廉的劳动力。第16页/共87页第17页/共87页 珠三角地区在2004年初现民工荒之时,更多人相信,这仅仅是局部和暂时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但是后来发现,这是全国性的短缺,甚至在劳工力供应大省的江西、安徽,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用工紧张。第18页/共87页v 劳动力流动模型第19页/共87页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劳动力的流动实质上是人力资本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人力资本模型可以被用来理解和预测自发的劳动力流动。第20页/共87页单个劳动者自愿流动的经济分析 劳动力迁移的公式:劳动力迁移的公式:如果与流动相联系的收益现值超过了与之相联系的货
9、币成本和心理成本的总和,那么劳动力的迁移就会发生。11rjtotttBBCr第21页/共87页TttotjtCrBB1)1(净收益现值jtBotBTC在t年从新工作j中得到的效用在t年从原来工作o中得到的效用在工作j上预期工作时间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效用损失第22页/共87页主要成本1.寻找工作的时间和费用2.离开自己的朋友和熟悉的环境3.有时要放弃有价值的雇员福利4.向新工作转移的货币成本和心理成本影响流动因素1、新工作的效用2、原来工作效用3、流动成本4、新地区生活时间5、贴现率第23页/共87页非法流动与移民 当前主要的观点: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非法流民或移民剥夺了一个当地居民或合
10、法移民的工作机会。另一个观点认为,非法流动和移民从事的工作是任何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所不愿干的。评述:上述两种观点都未免太简单化了,因为它们忽视了供给和需求曲线的斜率。第24页/共87页政策分析:限制移民进入美国移民的历史第25页/共87页非法流动与移民 图形分析图形分析:移民导致总供给增加,且更加平坦。外来移民并没有按11的比例剥夺当地公民的工作岗位。N N2 2N N3 3为移民,若这些外国人被驱逐,本地人就业的数量将从N3上升到N1,工资从W2升到W1,N N2 2N N1 1个工作岗位被摧毁。尽管驱逐外国人增加了当地人在这一劳动市场的工资和就业水平,但当地居民的就业不是同比例增加的。任何
11、发达国家或地区公民还是愿意从事体力活的。只是在W2低工资水平的情况下,才存在发达地区本地公民的“短缺”,在W1时,并不存在短缺。第26页/共87页非法流动与移民 考虑最低工资法带来的影响考虑最低工资法带来的影响工人人数工资S1(国内供给)需求S2(总供给)最低工资ABCNN驱逐的外来人数EF通过最低工资法可以驱逐外来人员如果需求曲线在B点右边与国内供给相交对比E、F,即将有无移民进行对比,发现可能导致工资上升,工作机会减少第27页/共87页 移民的获益者与受损者分析对国内粗工产生不利影响,对全体美国人有益处1、消费者受益2、雇主受益3、移民消费为其他人创造就业机会实证研究结论:移民对当地人的工
12、资和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1、移民选择工作数量正在不断扩大的地区落户2、当地人在国内的迁移第28页/共87页 移民所带来的总收益足以弥补它所带来的损失吗取决于移民为该国增加的总产量与他们所消费的总产量相比,是前者大还是后者大 老年人为团聚获准移民 移民继续工作 移民接受一部分福利 非法移民比合法移民更有可能增加美国当地人的收入 工作 没有资格得到补助 要交纳大多数税第29页/共87页非法流动与移民1“廉价廉价”劳动的劳动的移入显然有利于移入显然有利于这类劳动的这类劳动的消费消费者者2重体力劳动的雇重体力劳动的雇主显然受益,至主显然受益,至少短期如此少短期如此3那些与非熟练移那些与非熟练
13、移民没有密切替代民没有密切替代性的劳动者,受性的劳动者,受益于移民益于移民.重体力劳动重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力非熟练劳动力廉价劳动力廉价劳动力移民的经济影响移民的经济影响由于移民有害于当地的体力劳动者,所以必由于移民有害于当地的体力劳动者,所以必然有害于全体本地人的结论是错误的。然有害于全体本地人的结论是错误的。第30页/共87页思考 是否应该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否应该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如何限制?如何限制?第31页/共87页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年龄年龄教育教育职业与技术职业与技术等级等级迁移距离迁移距离家庭家庭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成本随家庭成本
14、随家庭规模的扩大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而成倍增加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与的可能性与迁移的距离迁移的距离成反方向变成反方向变动动在决定谁会迁移在决定谁会迁移问题上,年龄最问题上,年龄最为重要为重要是预测在同一是预测在同一群体内哪些人群体内哪些人会进行迁移的会进行迁移的最好指标最好指标也是影响劳动力流动性大小的也是影响劳动力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原因之一重要原因之一第32页/共87页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影响劳动力流动的诸因素分析 年龄:年龄:流动高峰年龄是20-24岁 原因:获得收益的时间长 心理成本。同一年龄内部,未婚者比已婚者更倾向迁移,已婚但未生育者比已婚且有孩子者的流动性强第33页/共
15、87页 家庭家庭 许多经验研究发现:未婚比已婚更容易流动;妻子就业阻碍流动;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容易流动;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第34页/共87页教育教育:较高的教育水平确实有较高的迁移率30-40岁美国公民迁移比率教育水平 同一州各县之间迁移人员比例各州之间迁移人员比例9-1163.8123.74.113-154.54.7164.66.117及以上 6.17.7第35页/共87页U.S.Migration Rates for People Age 3034,by Educational Level,2003(in percentages)第36页/共87页 迁移的距离:迁移的距离:
16、距离弹性=流动量%变化/流动距离的%变化距离对劳动力流动的人数存着直接的反比关系 随着流动成本的上升,流动的劳动者数量就会随之下降。原因原因如下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者获得工作机会的信息就越有限。与迁移本身以及迁移之后回去看望朋友、亲戚的交通问题有关的货币成本以及迁移的心理成本,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上升。我国高智力的劳动力流动人数出现随距离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第37页/共87页 职业与技术等级:职业与技术等级: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之比。职业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反比:职业流动率与技术等级成反比: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流动率比熟练工人小得多,原因原因如下供给方看,改变职业对专
17、业人员来说不能收回人力资本投资,更无法获利需求方看,较高的报酬和职业稳定性使专业人员不倾向于改变职业 专业人员的地区流动率可能更高,因为乡土观专业人员的地区流动率可能更高,因为乡土观念更淡薄念更淡薄第38页/共87页补充资料:赵 忠:中国的城乡移民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经济学(季刊)第3卷 第3期(总第11期)第39页/共87页中国的城乡移民中国的城乡移民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1、耕地面积对于迁移决策有显著的影响。(1)如果研究是在个人层面上的,增加一亩耕地可以减少4.4%的迁移概率(Zhao,1999a);(2)如果研究是在家庭层面上
18、的,增加一亩耕地可以减少2.8%的迁移概率(Zhao,1999b);(3)而Hare(1999)发现,在家庭层面上,耕地面积对于迁移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增加一亩耕地可以缩短27%的迁移持续时间(the migration spell)。(4)Yao(2001b)的主要结论是,平均分配土地激励了劳动力的移民。第40页/共87页中国的城乡移民中国的城乡移民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2、收入差距对于迁移的影响(1)Zhu(2002)构造了一个模型,并且发现收入差距是最重要的正向因素。(2)蔡昉(1996)研究了本地农村人均收入与全国农村人均收入的比率 对于迁移
19、的影响,发现这一比例的增加可以减少迁移。(3)在家庭层面上,Hare(1999)发现人均生产性资本对迁移没有显著影响;但是人均生产性资本每增加100元可以使迁移持续时间增加2%。第41页/共87页中国的城乡移民中国的城乡移民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3、年龄(1)Zhu(2002)研究发现,年龄与迁移概率的关系是倒U形的。Zhao(1999a)研究表明迁移概率随年龄递减,因为年龄大的人迁移时产生的心理成本较大(Zhao,1997a)。(2)Hare(1999)发现16-25和26-35两个年龄段的人最有可能迁移。第42页/共87页中国的城乡移民中国的城
20、乡移民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4、教育在现有实证研究中,研究者对教育对于迁移的作用的认识是不一致的。(1)Zhao发现正规教育对于迁移只有很小的影响(这很让人意外),但是教育对于个人从农业工作转到非农业工作有显著的正影响(Zhao,1999a);很多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居民更喜欢从事本地非农业工作,而不是迁移后找到的工作(赵耀辉,1997a)。(2)Hare(1999)也发现正规教育对迁移概率没有影响。(3)通过一个家庭层面上的模型,Zhao(1999b)研究发现,劳动者的家庭平均教育程度对于迁移有显著的负作用。(4)Zhu(2002)发现教育仅对男性
21、有正影响,但对女性没有影响。第43页/共87页中国的城乡移民中国的城乡移民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5、性别(1)女性通常比男性更不倾向于迁移。赵耀辉(1997a)发现女性可减少7%的迁移概率;而Hare(1999)发现男性可以增加30%的迁移概率;Zhao(1999a)研究表明,女性的迁移概率要比男性的低55.3%。6、婚姻状况已婚状态可减少迁移概率的程度为2.8%(赵耀辉,1997a)到10%(Hare,1999)。Zhao(1999a)研究发现,已婚的人要比一般人的迁移概率少37.6%。Zhu(2002)也发现了婚姻的负向作用。第44页/共87页
22、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劳动力流动的形式和机制内容内容或者是劳动力的职业发生变化,或者或者是劳动力的职业发生变化,或者是劳动力在地区和国家之间进行流动是劳动力在地区和国家之间进行流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劳动力流动的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主要形式地域和职业特征地域和职业特征地域:地域:职业没变,在地区薄国家之间进行流动职业没变,在地区薄国家之间进行流动行业:行业: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从一个行业换到另一个行业职业:职业:居住地未变,职业发生了变化居住地未变,职业发生了变化岗位:岗位:职业未变,居住地未变,只是单位或职业未变,居住地未变,只是单位或岗位的调整岗位的调整第45页/共
23、87页我国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我国劳动力流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分析 第46页/共87页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有学者认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共经历了四次人才大流动,将目前这轮正在进行的人才流动称为“第四波”。第一次人才大流动第一次人才大流动时间:时间:上世纪上世纪808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政策:国家正式发文,鼓励人才流动。同时严格限定,流动必须“正向”,即从国企流向集体企业、从大城市流向中小城市、从内地流向边疆。标志性事件:19831983年年3 3月,全国第一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月,全国第一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沈阳人才公司诞生
24、沈阳人才公司诞生。现象:1986年,人才流动出现异常高峰,许多人不辞而别,成为没有档案的“黑户”;抢夺人才的恶性事件也频频发生,有关部门随即出台强硬措施,流动戛然而止。第47页/共87页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第二二次人才大流动次人才大流动时间:时间:19881988年至年至19891989年年政策:中央鼓励知识分子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可以辞职、兼职、停薪留职、创办和领办乡镇企业,同时也支持三资企业的用人自主权。现象:百万大军下广东,赴苏南,一时蔚为壮观。这次人才流动是全民性的,规模大、有组织,下海一词出现,人才服务业务也发生了变化。随着三资企业、乡镇企业涌现,为保证这些不具备管理档案
25、权限企业能够用人,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诞生了挂靠档案的业务。标志性事件:一位年轻人毅然脱离了科研机构,签订了北京第一份人才流动协议,该协议编号“003”,成为北京现存最早的一份人才档案管理协议,已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第48页/共87页 第三次大规模流动第三次大规模流动时间: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后现象:人才流动空前活跃,仅1992年7月一个月,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10多家报纸刊登重金招聘人才的广告185个。山东省第一个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向全国、全世界招聘人才。市场在人才调配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单位把人才的进出管理交给中介机构,大学毕业生就业开始实行双向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
26、几大人才服务中心空前火爆。第49页/共87页 第四次大流动第四次大流动时间:时间:目前目前进行中进行中背景:背景:国企改制、产业结构调整、户籍制度改革、国际人才市场进入、跨国公司大量空降及迅速本土化预测:国际性的人才价格、理念,国际性的评价标准,将前所未有地影响中国人才配置的既有格局。第四次人才流动的流量和流速都会超过前三次,流动的人数也将呈几何数增长,第四冲击波的影响,绝不亚于前三次。第50页/共87页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四大流向:从农村、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流动由内地落后城市向沿海发达城市流动由各地传统经济部门向新技术、新产业开发区流动由技术力量雄厚的部门和单位流向
27、技术力量薄弱的部门和单位或技术雄厚部门或单位之间的流动。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对我国具有特殊意义,并将在长时期内在我国多种劳动力流动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是研究的重点。第51页/共87页 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三个阶段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70年代末,这一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较慢,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数量相对较少。第二阶段是8090年代末,这一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不是以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主要特征,而是以开放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对户籍管理工作进行试验性改革,积极引导农村工业化与小城镇结合等为主要特征。第三阶段是2001现在,在更为市场化的条件下推进,中央政府和各级
28、地方政府正在酝酿对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第52页/共87页 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农村进城劳动力与城市剩余劳动力之间争夺就业岗位的冲突。农村进城劳动力成为社会管理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户籍障碍信息障碍成本障碍 第53页/共87页 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流动转移受阻,导致了我国三大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状况不合理的格局。中国三大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系数 1952 1957 1978 1983 1988 1995 2000 第一产业 0.61 0.5 0.43 0.55 0.45 0.39 0.32 第二产业 2.84 3.33 3.1 2
29、.64 2.07 2.12 2.26 第三产业 3.1 2.96 1.93 1.38 1.43 1.24 1.21 年 份 产 业 系数较高说明在该产业中相对于产值比重而言,劳动力的比重较小,反之,说明劳动力的比重偏高。上表反映了一个不发达的二元经济社会的特征,即农业存在着大量的过剩余劳动力。其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需要将其大规模转向工业趋向。第54页/共87页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的对策 应降低劳动者偏高的流动成本 将劳动力流动作为一种投资行为看待 强化劳动者的流动激励,通过财政援助推动劳动者的流动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第55页/共87页 苏北农村劳
30、动力流动抽样调查苏北农村劳动力流动抽样调查 调查的时间:2003年2月20-27日 调查点:邳州市东坊村 沛县孟庄村 东海县小店村 射阳县东沙村。这四个村庄分别分布于徐州、连云港和盐城三市 第56页/共87页样本分布村 名户 数比 例(%)邳州市东坊村10820.34东海县小店村16831.64沛县孟庄村15629.38射阳县东沙村9918.64总 计531100.00第57页/共87页1.流动劳动力总体情况 样本总的劳动力1272人 男性849人,为66.75%;女性423人,为33.25%;流动人口529人,为41.59%。异地转移的263人,所占比重为49.72%就地转移266人,所占比
31、重为50.28%;男性流动劳动力占72.02%女性流动劳动力为27.97%第58页/共87页2.1 男性流动劳动力年龄构成18岁及以下18-25岁25-35岁35-45岁45-60岁60岁及以上合计人数79096101816381比重(%)1.8423.62 25.20 26.51 21.26 1.57100第59页/共87页2.2 女性流动劳动力年龄构成18岁及以下18-25岁25-35岁35-45岁45-60岁60岁及以上合计人数(人)20653714120148比重(%)13.5143.92 25.00 9.468.110100第60页/共87页3.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对比文化水平文盲小学
32、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合计流动劳动力241243125613529比重(%)4.5423.4358.9810.592.46100农业劳动力202246250432743比重(%)27.1932.7133.655.790.27100第61页/共87页4.不同性别的工作周期性 别3个月及以下4-6个月7-9个月10个月及以上合计男数量9610312854381比重%25.2027.0333.6014.17100女数量18407812148比重%12.1627.0352.708.10100第62页/共87页5.职业分布男女异地转移就地转移一般职员71.9285.1478.3372.93技术员20.056
33、.0715.216.77管理员2.892.701.524.51部门负责人2.622.702.284.51企业负责人0.792.021.148.65其他1.821.351.521.32合计100100100100第63页/共87页6 土地数量对流动的影响户均土地数量(亩)每亩毛收入(元/户)非农业兼业农业人数(人)比重(%)(%)人数(人)比重(%)(%)人数(人)比重(%)(%)东坊村3.23600.0243.7010294.4421.86小店村5.42642.1152.9813982.742414.29孟庄村5.29857.5174.4910567.314428.21东沙村7.04630.9
34、633.036464.653232.32总 计5.25682.65193.5841077.2110219.21第64页/共87页7.了解工作信息方式了解工作信息方式人数百分比看电视254.59读报纸61.10亲戚朋友介绍36667.16领导宣传203.67当地劳动市场11921.83通信91.65合计545100第65页/共87页8 外出寻找工作方式外出找工作方式人数百分比外地亲戚帮助联系519.36本地外出亲戚介绍15628.62本地外出民工介绍6912.66同学介绍101.83朋友386.97战友帮忙联系61.10劳务中介机构173.12外来企业招工5810.64村集体组织外出81.47乡
35、政府组织外出132.39无人帮助自己闯荡529.54跟随他人一道外出112.02其它5610.28合计54510057.61%第66页/共87页案例案例 5 51 1大迁移:南方黑人迁移到北方大迁移:南方黑人迁移到北方 在1910年,南方出生的黑人只有4.9居住在北方。到1950年大约有20南方出生的黑人已经离开了南方。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黑人教育水平的上升。在1880年有超过75十岁以上的非洲美国人是文盲,但这个数值到1930年就降到了大约20。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在两个方面引发了这次迁移。一方面,战争使得北方工业的劳动需求迅速增大。另一方面,它使得从国外进入的移民迅速减少
36、。这样,黑人在北方的工作机会就打开了。一项使用从1870年到1950年的人口数据的研究表明,工资越高的北方州吸引的黑人移民越多,同时这些地方的制造业发展得越快。第67页/共87页案例案例5 52 2 工作周期的确定工作周期的确定 美国人在他们一生的职业生涯中要换好几次工作,一般的工作周期一个人从事他现在的工作的时间长度大约是6.5年。影响工作周期的几个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年龄)年龄:年龄小的工人比年龄大的工人更容易更换工作。年龄在1624岁的工人平均工作周期是2.0年,而年龄在5564岁的工人工作周期是17.4年。(2 2)行业倾向:)行业倾向:发展的行业要持续增加新工人,这就使得平
37、均的工作周期缩短。而发展缓慢或停滞的行业很少雇佣新工人,它们的平均工作周期就长。第68页/共87页(3)教育与培训:)教育与培训:对于某一特殊行业的有较多的教育投资的工人比那些人力资本较少的工人的工作周期要长。一般高中毕业的工人的工作周期是5.2年,而有4年的大学教育或更多年限教育的工人的工作周期是7.9年。(4)工资与福利)工资与福利:如果其它一切都是相同的,高工资是与长工作周期相联系的。(5)性别、种族和肤色:)性别、种族和肤色:男性一般的工作周期(7.7年)比妇女的工作周期(5.5年)要长。白人的工作周期比黑人的工资要长。(6 6)自雇佣工人)自雇佣工人:一般自雇佣工人的工作周期(8.0
38、年)比雇佣于人的工人的工作周期(5.9年)要长。第69页/共87页案例案例5 53 3:中国的人口流动现状:中国的人口流动现状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国内人口流动最为活跃的时期。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0年的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中国人口流动的基本方向是由农村流向城市。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革户籍制度、积极解决流动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组织农村劳务输出等,积极引导国内人口合理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第70页/共87页劳动力流动的劳动力流动的合
39、理性合理性劳动力流劳动力流动的意义动的意义劳动力流劳动力流动的代价动的代价自愿流动自愿流动的收益与的收益与评价评价 Contents劳动力流动可以带来多方面的收益,劳动力流动可以带来多方面的收益,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第71页/共87页劳动力流动的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合理性流动流动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增长流动使流动使人力资源得到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利用保证劳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活力和效率 劳动力市场通过各种方式维护和推动劳动力流动,在满足生产技劳动力市场通过各种方式维护和推动劳动力流动,在满足生产技术基础变革客观要求的同时,也使自身结构和机制
40、得以改善术基础变革客观要求的同时,也使自身结构和机制得以改善劳动力流动的意义劳动力流动的意义第72页/共87页 劳动力流动的代价当一个有经验的工人离职而由一个缺乏经验的工人替代时,雇主就要支付训练费用,并在相当一个时期内承担新工人生产效率低所带来的损失。对雇员来说,某些流动可能会造成失业。劳动力流动的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合理性第73页/共87页1劳动者本身对工作劳动者本身对工作的评价的评价失业与空岗共存失业与空岗共存2劳动市场需求的劳动市场需求的不完全信息不完全信息限制流动限制流动3劳动力选择职位和工劳动力选择职位和工作范围的有限性作范围的有限性影响流动频率影响流动频率劳动力劳动力合理合理流动的
41、限制流动的限制劳动力市场中通过劳动力的流动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只是一个劳动力市场中通过劳动力的流动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只是一个相对概相对概念念,劳动力市场的自由运行机制并不能完全解决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劳动力市场的自由运行机制并不能完全解决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第74页/共87页 自愿流动的收益与评价 收益:收益:如果工人不是在消息非常闭塞的情况下,自愿流动的结果一般来说都能够提高工人对工作的整体满足程度。工作满足程度的提高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济收益的提高。评价:评价:雇主通常是对工人的自愿辞职持反对态度的。这是由于在高度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流动频繁使得雇主难以对工人进行特殊的培
42、训。经济学家对自愿流动持比较宽容的态度。劳动力流动的劳动力流动的合理性合理性第75页/共87页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3月20-22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调整合作”。在新的国际经济格局下,中国如何通过继续与世界各国的广泛合作,推动国内和国际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可持续而且具有包容性的增长,是本届论坛的中心议题。第76页/共87页黑田东彦的建议黑田东彦的建议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第77页/共87页黑田东彦的建议黑田东彦的建议 三项改革的建议三项改革的建议:要对经济增长的源泉做出一个调整 加强服务业的发展 改革
43、劳动力市场 要确保我们这个结构改革成功,必须要使这个劳动力的流动性提高,相应也必须出台一些政策,比如可以放宽户籍的限制,加快城市化进程。我认为这在接下来几年中会看到城市化成为推动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在教育、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投资方面进行投资也可以帮助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减少一些负面的作用。第78页/共87页案例案例5 54 4:同一单位夫妻不能离职:同一单位夫妻不能离职 如此防止人才流失不高明如此防止人才流失不高明 背景:背景:为防止人才流失,株洲某大型集团规定夫妻双方任何一人辞职即视为两人同时辞职。迫于无奈,同在该公司工作的一对夫妻只好先离婚,并商定等一方辞职手续办下来后再复婚。报道还
44、称,现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也有类似的规定。这种留人方式,不仅难以留住人才,甚至可能会加速人才的流失。第79页/共87页案例案例5 54 4:同一单位夫妻不能离职:同一单位夫妻不能离职 如此防止人才流失不高明如此防止人才流失不高明 分析:分析:人才自由、有序地流动,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企业对待人才流动正确的做法是疏不是堵是疏不是堵。这样做可能会导致个别企业短期利益受到损害,但从长远看,人才流动自由度的增大和人才竞争的强大压力,将有利于促使企业努力为人才创造宽松、和谐的微观环境,从而有利于各类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80页/共87页
45、雇员流动与工作匹配匹配与流动一、工作流动模型1、工资对流动的影响 低工资工人流动性较大 雇主常常有动力增加工资减少辞职现象 辞职率倾向随着企业规模的上升而下降 工作轮换和晋升 工资较高 女性比男性辞职率高:职业生涯中断第81页/共87页第82页/共87页2、劳动力市场周期对流动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紧张,辞职率上升,劳动力市场宽松,辞职率下降第83页/共87页3、年龄与在职期限对流动的影响(1)人力资本投资 (2)工作匹配质量第84页/共87页4、辞职成本对流动的影响心理成本、企业培训、住房制度第85页/共87页 二、流动成本与垄断模型第86页/共87页感谢您的观看!感谢您的观看!第87页/共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