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图2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读图回答13题。0%10%20%30%40%50%60%70%80%90%100%1985199520051.图中、分别表达的是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2.造成该城镇“人口职业构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过快 B.区位选择变化 C.职业收入差异 D.产业结构升级3.“就地式城市化”对当地的影响是 A.加速区域中心城市的扩展 B.扩大城乡之间经济的差异 C.促进农村土地资
2、源的整合 D.不利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ADC考点三 城镇化1、城镇化的含义及标志(1)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标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2、城镇化的主要动力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产业活动对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工业是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
3、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城镇的兴起与其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3、城镇化特点的时间差异发展阶段特点问题发展新趋势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后期阶段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中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镇迅速聚集,城镇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出现了郊区城镇化现象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较少,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4、城镇化特点的地域差异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镇化水平主要特征发展结果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晚(20世纪中叶以来)趋缓(甚至停滞)快(加速阶段)高(75%以上)低(40%左右)
4、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现代交通和互联网显著提高了城镇运行的效率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城镇绿化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得到普遍的重视城镇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但当前推进速度快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虚假城镇化”现象最为突出(巴西、阿根廷)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则“滞后城镇化”现象较严重出现郊区化和逆城镇化现象中心城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大城市外围地带建设了一系列卫星城和工业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加大城镇就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压力造成生态破坏,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5、我国的城
5、镇化特点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我国城镇化推进意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重视历史文化传承,注重智慧城市的建设读我国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增长率折线图(图一),回答1-2题。1图中反应了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A人口城市化推动了土地城市化的发展 B必定会出现一系
6、列的环境问题 C土地城市化速度超过人口城市化速度 D中国城市化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上述反映的现象带来的问题是A城市的住房紧张、交通拥挤 B环境污染加重 C失业人数增加 D土地利用的效率低DC6、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积极影响:2、产生问题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起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诸多问题。3、发展方向: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7、“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就业困难环境恶化交通拥挤人口密集住房困难社会不安定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城市职能开发新区,建设卫星城,推进郊区城镇化城 市 病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增强市民的绿化意识措 施减轻大城市发展压力缓解城市中心区压力处理好功能分区的关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表 现4、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义(1)能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