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孟子(约前约前372前前289)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发扬孔子学说,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孔孟,并尊称他为 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他主张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提出“民贵君轻”的著名论点。他批判当时某些统治者虐民的行为,否定君主极权。有关孟子的故事:1、孟母三迁:“昔孟母,择邻处。”(先迁于坟,再迁于市,后迁于学)2、孟母断机教子:“子不学,断机杼。”3、孟子重孝4、孟母教子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并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孟子现存7篇,记录孟子的言行,由他本人
2、和门徒共同完成。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一书全面反映孟子的思想。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家,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及二人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写作风格: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通常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论辩,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喜好采用多种发问的方式,灵活多变。时代背景:时代背景:战国的诸侯各国,虽然不同于西方国家,战国的诸侯各国,虽然不同于西方国家,但人民、领土、政
3、权,都是诸侯们的私有财产,但人民、领土、政权,都是诸侯们的私有财产,自然领土越广,人民越多,实力、权势越大,自然领土越广,人民越多,实力、权势越大,在国际间的地位就愈高,就能称雄称霸。老百在国际间的地位就愈高,就能称雄称霸。老百姓可以比较,自由迁徙,国富自然就吸引更多姓可以比较,自由迁徙,国富自然就吸引更多的百姓归顺。的百姓归顺。孟子是在梁惠王孟子是在梁惠王3535年(前年(前335335年)应邀来年)应邀来到魏国。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到魏国。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之甚,于3131年(
4、前年(前339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孟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引自史记史记魏世家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就是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就是讨教救国治国之策。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
5、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不久离去。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字音移其移其粟粟()于河内)于河内申之以孝申之以孝悌悌()结合注释,结合注释,理解全文理解全文于于:对于:对于 凶凶:荒年,收成不好:荒年,收成不好 河内河内:黄河以北:黄河以北 河东河东:黄河以东:黄河以东无如无如:比不上:比不上 加加:更:
6、更 译文译文:梁惠王说: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1.梁惠王施行的政策是什么?困惑有哪里?梁惠王施行的政策是什么?困惑有哪里?思考:思考:于国尽心:移民于国尽心:移民 移粟移粟困惑
7、在于:民不加多困惑在于:民不加多2.2.梁惠王自谓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尽心于国”,问孟子,问孟子“民不加民不加多多”的原因,那么孟子有没有正面回答?他是的原因,那么孟子有没有正面回答?他是怎么回答的?怎么回答的?孟子没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用设孟子没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用设喻的方式,这样既不容易激怒对方,又便于喻的方式,这样既不容易激怒对方,又便于启发对方。启发对方。孟子论辩好:好:喜欢。喜欢。请:请:请允许我。请允许我。喻:喻:打比方。打比方。填然:填然:击鼓声。击鼓声。鼓:鼓:击鼓,名击鼓,名动。动。之:之:音节助词。音节助词。曳曳(y):拖着。拖着。兵:兵:兵器。兵器。而:
8、而:修饰连词。修饰连词。走:走:逃跑。逃跑。或:或:有的人。有的人。以:以:凭借。凭借。何如:何如:怎么样。怎么样。译文:译文:孟子回答说: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1.对对“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9、的喻义应如何理解?的喻义应如何理解?思考:思考:成语:成语: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孟子通过设喻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民不加多多”的原因。梁惠王的的原因。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移民移粟”跟邻国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相比,本质上都是相同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相比,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不过是的,不过是“五十步五十步”与与“一百步一百步”的区别。的区别。直:直:只是。只是。耳:耳:罢了,语气助词。罢了,语气助词。是:是:这。这。无:无:通通“毋毋”,译为,译为“不要不要”。望:望:希
10、望。希望。于:于:比,介词。比,介词。译文:译文:梁惠王说: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五十步笑百步1.孟子的比喻有何特点?妙处在哪里?孟子的比喻有何特点?妙处在哪里?思考:思考:孟子以梁惠王孟子以梁惠王“好战好战”为喻,化抽象为为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力地陈说事理,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
11、。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启迪对方思考。启迪对方思考。“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施仁政,行王道。寡人之于学习也寡人之于学习也 寡人之于学习也,尽心焉而矣。物理差,则移寡人之于学习也,尽心焉而矣。物理差,则移其心于数学,移其力于英语;化学差亦然。察同桌其心于数学,移其力于英语;化学差亦然。察同桌之学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同桌之分不
12、加少,寡之学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同桌之分不加少,寡人之分不加多,何也?人之分不加多,何也?”同桌对曰:同桌对曰:“君好睡,请以睡喻。周公召之,君好睡,请以睡喻。周公召之,昏昏欲睡,弃笔曳书而倒。或半节而后醒,或整节昏昏欲睡,弃笔曳书而倒。或半节而后醒,或整节而后醒。以半节笑整节,则何如?而后醒。以半节笑整节,则何如?”曰:曰:“不可,不可,直不整节耳,是亦睡也。直不整节耳,是亦睡也。”曰曰:“君如知此,则无君如知此,则无望分多于同桌也。望分多于同桌也。”违:违:违背,耽误。违背,耽误。胜:胜:尽,完。尽,完。数罟数罟 :细密的渔网。细密的渔网。洿(洿(w)w)池:池:池塘。池塘。斧斤:斧斤:
13、斧子。斧子。以时:以时:按照时节。按照时节。养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为死了的人办丧事。王道: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译文: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14、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道的开端。”1.1.孟子提出的孟子提出的“王道之始王道之始”,要做哪些事?,要做哪些事?思考:思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2.2.孟子的主张,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有什么特孟子的主张,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有什么特别的先进之处?别的先进之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
15、然,与自然交往互动,和谐相而是要尊重自然,与自然交往互动,和谐相处,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处,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双赢”。树树:名名动,栽种。动,栽种。指上文的五亩之宅。指上文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y,穿,名,穿,名动。动。帛:帛:丝织品。丝织品。豚:豚:小猪小猪;彘:彘:大猪。大猪。代词。代词。畜:畜:动词,喂养。动词,喂养。勿:勿:通通“毋毋”,不要。,不要。错过。错过。食:食:吃。吃。夺:夺:耽误。耽误。谨:谨:形形动,谨慎认真从事。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庠、序:古代的学校。申:反复陈述。古代的学校。申:反复陈述。孝:孝:尊敬父母。尊敬父
16、母。悌:悌:敬爱兄长。敬爱兄长。颁:颁:通通“斑斑”。负:负:背着东西;背着东西;戴:戴:顶着东西。顶着东西。然:然:这样。这样。而:而:表转折,却。表转折,却。王:王:wng,名,名动动,为王为王,统一天下。统一天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译文:译文:“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不要耽误它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
17、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1.1.孟子提出的实现孟子提出的实现“王道王道”的的具体措施是哪具体措施是哪些?最后的结果是怎样?些?最后的结果是怎样?思考:思考:
1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统治者要为百姓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统治者要为百姓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 2.2.那在精神条件方面,孟子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那在精神条件方面,孟子又提出了什么建议?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主张养民,更要教养教育百姓,使民心归顺主张养民,更要教养教育百姓,使民心归顺王道世界食:食:第一个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第一个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检:检:约束。约束。涂:涂:通通“途途”,道路。,道路。殍:殍:饿死的人。饿死的人。发:发:开仓赈济。开仓赈济。岁
19、:岁:年成。年成。异:异:区别,不同。区别,不同。兵:兵:武器。武器。罪:罪:名名动,归罪。动,归罪。斯:斯:那么,就。那么,就。至:至:到,归顺。到,归顺。焉:焉:语气词,了。语气词,了。译文: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
20、的百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姓都会来归顺了。1 1、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斯天下之民至焉。焉。”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的态度。2 2、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把狗彘食人食和把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为何不好?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为何不好?对比。对比。“涂有饿莩涂有饿莩”比喻刺人而杀之归比喻刺人而杀之归罪于
21、武器;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罪于武器;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治者的虐政。思考:思考:孟子和梁惠王探讨的核心话题是什孟子和梁惠王探讨的核心话题是什么?么?民不加多民不加多 民不加多民不加多寡人之寡人之民不加多民不加多,何也?,何也?1 1段段 无望无望民之多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也。2 2、3 3、4 4段段 斯天下之斯天下之民至民至焉焉 5 5、6 6、7 7段段尽心尽心移其民移其民移其粟移其粟民不加多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梁惠王 邻国之君邻国之君喻喻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行仁政行仁政之果之果之始之始之成之成斯天下之民至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走走未施未施仁政仁政程度
22、不同实质相同总结:总结:(1)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实现“双赢”;(2)仁义是最大的武器。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获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丰收;(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课文回顾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5-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
23、应有的态度。文言知识总结:文言知识总结:1、通假字、通假字 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3、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4、古今异义、古今异义 5、一词多义、一词多义 6、重点虚词、重点虚词1 1、通假字、通假字 则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无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花白。)涂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2 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 1)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动词 填然鼓之 (击鼓)七十者衣帛食肉 (穿)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2 2)动词活用作名词)动词活用作名词 请以战喻 (战争)
2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2 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3 3)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4 4)使动用法)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5 5)意动用法)意动用法 王无罪岁 (归咎、归罪,以为罪)(3 3)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直耳】直不百步耳。(只罢了)【是也】是亦走也。(这是呀)【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同有什么区别呢)(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有
25、人,有时/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4 4、古今异义、古今异义(1 1)数)数 1、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几、若干 )2、则胜负之数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命运)(命运)3、扶苏以数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 shu 屡次)屡次)4、数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 c 密、细密密、细密 )5 5、一词多义、一词多义 (2
26、2)直)直1、中通外直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2、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仅、只)3、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价值)4、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径直、直接)(3 3)发)发 1、发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征发、派遣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 寡人之于国也 (打开)(打开)3、野花发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花开)(花开)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发出、抒发)5、有贤士大夫发发五十金 五人墓碑记 (拿出)(拿出)(4 4)
27、兵)兵 1、非我也,兵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兵器)2、穷兵兵黩武 成语 (战争)(战争)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军队)4、草木皆兵兵 成语 (士兵(士兵 )(5 5)胜)胜 1、驴不胜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承受)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尽 )3、此所谓战胜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胜利)4、日出江花红胜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超过)(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优美的)(优美的)或:或:A或或百步而后止百步而后止 B天之行,天之行,或或日日或或雨雨 C云霞明灭云霞明灭或或可睹可睹 有
28、人有人有时有时或许或许于:于:1寡人之寡人之于于国国 2移其民移其民于于河东河东3无望民之多无望民之多于于邻国邻国 4颁白者不负戴颁白者不负戴于于道路道路 5是何异是何异于于刺人而杀之刺人而杀之对于对于到到比比在在跟、与跟、与6 6、解释重点虚词、解释重点虚词以以1.动词动词忠不必用兮,贤不必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皆皆以以美于徐公美于徐公用用认为、以为认为、以为2.副词副词得鱼腹中书,固得鱼腹中书,固以以怪之矣怪之矣通通“已已”3.复音虚词复音虚词 因此因此余余是以是以记之,盖因为叹郦元之简记之,盖因为叹郦元之简以是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4.介词介词1以以刀劈狼首
29、刀劈狼首2何何以以战战3天下有变,王割汉中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以楚和楚和4余余以以乾隆三十九年乾隆三十九年5赵王岂赵王岂以以一璧之故欺秦也一璧之故欺秦也6秦亦不秦亦不以以城与秦城与秦拿、用拿、用凭、靠凭、靠和、跟和、跟在在由于由于把把5.连词连词1古人古人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赵亦盛设兵赵亦盛设兵以以待秦待秦3还军霸上,还军霸上,以以待大王来待大王来4夫夷夫夷以以近,则游者众近,则游者众5四人拥火四人拥火以以入入6木欣欣木欣欣以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因为因为用来用来以便以便并且并且就就而,修饰而,修饰之之1.1.代词代词陈胜佐陈胜佐之之,并杀两尉,并杀两
30、尉项王则受璧,置项王则受璧,置之之坐上坐上君将哀而生君将哀而生之之乎乎均均之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之械械 2.2.动词动词项伯乃夜驰项伯乃夜驰之之沛公军沛公军他他(们们)它它(们们)我我(们们)这这 这种这种往、到往、到 3 3、作助词(结构助词、语气或音节助、作助词(结构助词、语气或音节助词)词)1定语标志定语标志 定语定语+之之+中心词,相当于中心词,相当于“的的”字字永永之之人争奔走焉人争奔走焉 今日今日之之事如何?事如何?2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语主语+之之+谓语,不谓语,不译译孤孤之之有孔明,犹鱼有孔明,犹
31、鱼之之有水也有水也师道师道之之不传也,久矣不传也,久矣 3宾语前置标志宾语前置标志 何罪何罪之之有?有?4语气助词语气助词怅恨久怅恨久之之 顷顷之之 毛先生以三寸毛先生以三寸之之舌,强于百万舌,强于百万之之师。师。用在三个字之间,用在三个字之间,凑足四个字凑足四个字典型例题典型例题1下列有关下列有关“以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项的是A树之以桑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以五十步笑百步C请以战喻请以战喻 D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愿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答案:答案:D典型例题典型例题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河内凶凶(有战乱)(有
32、战乱)B邻国之民不邻国之民不加加(增加)少(增加)少C填然鼓填然鼓之之(代词,代(代词,代“鼓鼓”)D弃甲弃甲曳曳(拖着)兵而走(拖着)兵而走答案答案:D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3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殍而不知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发 春心莫共花争春心莫共花争发发B弃甲曳弃甲曳兵兵而走而走 斩木为斩木为兵兵C或或五十步而后止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人固有一死,或或轻于鸿毛,轻于鸿毛,或或重于重于D是是亦走也亦走也 是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答案答案 A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4对下列各句中对下列各句中“之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斯天下之民至焉
33、斯天下之民至焉 鸡豚狗彘之畜鸡豚狗彘之畜树之以桑树之以桑 未之有也未之有也 邻国之民不加少邻国之民不加少A/B/C/D/答案答案 A 典型例题典型例题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A A请以战喻请以战喻B B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C C王无罪岁王无罪岁D D七十者衣帛食肉七十者衣帛食肉答案答案 B 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孟子的仁政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古为今用古为今用)1.1.孟子的孟子的“王道王道”思想包括思想包括“温饱温饱”和和“教教化化”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两部分,也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物质文明”和和“精神文明精神文明”;2.2.开发自然资源,做
34、到开发自然资源,做到“不泛滥不泛滥”、“不枯不枯竭竭”,是今天的,是今天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概念。讨讨 论论 一一孟子“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孟子认为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于诸侯,必须施行仁政。行仁政,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1)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使民养生丧死无憾”。(2)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3)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为国本的思想。讨讨 论论 二二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直率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讨讨 论论 三三作业:作业:1 1、熟读课文,尽量背诵、熟读课文,尽量背诵2 2、结合课文和自己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和自己生活实际,说说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说说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3 3、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