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扭扭棒制作康乃馨扭扭棒制作康乃馨 一、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做花束的第一节课,因为鲜花容易凋谢,而自己动手制作的花束饱含了情谊,结 合母亲节的契机,用手工花代替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节课利用各种材料来制造手 工艺品美化生活,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节课主要定位于高端 手工花制作,手工制作的方法很多,本节课采用的是折、扎、缠等方法。其特点是展现花朵 造型逼真,装饰效果较强,制作难度比较适宜。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但 还不成熟, 所以在活动过程中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指导。
2、 同时初一年的学生好奇 心比较强、好动、注意力不太集中,这就需要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 意力,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一朵花的基本组成部分; (2)初步掌握“折”、“扎”、“缠”等花朵制作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学习了解康乃馨的制作并巩固各种操作技巧。 (2)通过探究、交流、评价,完成花朵制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制作手工花的体验中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激情,树立劳动创造美的观念。 (2)启发创造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手脑的协调性。 本课重难点: 重点: 掌握手工花制作的基本方法:折
3、、扎、缠 难点:花朵组合及成型 三、教学策略 教法策略:采用情境创设-欣赏分析-合作表现-深入探究-拓展提升五 步教学。为课堂创设出轻松,愉悦,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更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孩子 们在玩中学,在快乐中体验和探究,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来源 于生活,生活创造美的深刻内涵。 学法策略: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在本课中,学生从好奇感知观察 体会实践探究大胆尝试,通过观察、体验、探索而完成最后作品的,这样的过程是 孩子一次快乐感受、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过程。 四、教学资源与环境: 1.教具准备:手工花范例作品,制作工具包一
4、套,多媒体课件。 2.学具准备:准备好制作手工花用的扭扭棒、手工花杆和绿色纸胶带。 3.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评价: 评价标准: 引导学生从制作技术、作品的美观程度、设计是否具有创意及作品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评 价。 评价方法: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 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注重评价激励性、 多元性、 开放性, 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 尽可能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 鼓励同伴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以上周末刚过的“母亲节”作 为切入点介绍常见花语 2、导入“康乃馨”这个主题 3、展示手工康
5、乃馨范例作品 观看 听讲 观察 以 身 边 的 节 日 及 活 动 来 触 发 学 生 的 学习热情 欣赏分析 1、 任务驱动,布置本节课要完成 的任务 2、 讲授手工康乃馨的制作步骤 (1) 制作花瓣 (2) 制作多个花瓣 (3) 组合 (4) 制作叶子 听讲 观察图片并思 考 听讲思考 听讲,看视频 引导观察 与 生 活 体 会 相结合,进行 知识迁移 合作表现 教师巡堂, 发现问题, 与学生探讨, 个别辅导;如发现普遍性问题,给 予全班集体讲解 学 生 四 人 一 组,小组协作 制作手工花, 在自己薄弱的 环节可以请教 组员 评选出又快又 好的前三组 留 给 学 生 充 足 的 时 间
6、动 手操作练习 分 组 方 式 让 学 生 有 机 会 进 行 协 作 学 习 深入探究 如何做成花束? 1、 需要的材料:包装纸、彩带、 其他花朵 2、 同组的同学都做完康乃馨可以 尝试组成花束 讨论、归纳 培 养 学 生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鼓 励 学 生 大 胆尝试 拓展提升 1、扭扭棒有什么特性? 可任意折叠 可拼接 可重做 2、扭扭棒除了可以做康乃馨 还可以做什么? 图片展示各种扭扭棒作品 引导思考 归纳 展示一些学生 创意作品(本 节课中学生在 花朵上做了图 形,还有学生 做了项链) 强 调 学 生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的主动参与, 体 现 学 生 的 主体地位 注 重
7、 评 价 的 多样化,鼓励 学 生 进 行 自 我 评 价 和 小 组评价 归纳总结 1、扭扭棒可以制作出各种图形,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2、制作过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 却不一定简单,一定要动手去做才 能有体会。 3、将花朵送出,体会馈赠的快乐。 听讲 激励学生 教学反思:这是扭扭棒手工制作的第一节课,一直以来的课堂经验让我了解,老师在教学指 导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启发、提示、鼓励等教学方法,给予学 生适当的示范,指导他们获得一定的技能技巧,并自主选择各种技能进行操作,把创造的余 地留给学生。但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自由创造,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去教。如果任凭学生自由 发挥自己的想象, 就会导致教育仅有过程而没有结果, 不利于学生成功感的产生和对美的表 现力的发展。所以,本节课在目的明确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想象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