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774679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PPT 页数:110 大小:1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讲第二讲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经济学教研部 种项谭主要内容主要内容n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n二、产业布局理论二、产业布局理论n三、区域经济关系理论三、区域经济关系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n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n狭义:一个区域内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表示为GDP的增加,用实物表示为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n广义:除此之外,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的增加等。只有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模和产品需求的增加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n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进

2、入生产过程的,即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等;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基础设施条件,相关的产业布局条件等;软环境包括经济制度、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等。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n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n资本、劳动、技术的投入存在两个杠杆:一是投入高效率产业的杠杆。按钱纳里的观点,经济增长就是生产要素从效率低的部门到效率高的部门转移。一旦一个地区将其有效的生产要素集中到高效率、能够起带动作用的部门,则这个地区必然会获得增长。二是投入高效率地区的杠杆。n2、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 n3、产业部门的拉动机制n区域经济增长可以具体化为各种产业部门的增长。在一个

3、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产业,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n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n区域经济增长还可具体化为各地区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增长速度很快,成为带动性的先行地区,从而区域经济获得整体上的增长。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n 区域经济采取什么方式增长,从理论看,概括起来分为两类: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均衡经济增长理论 n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和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包括两个部分: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打破低水平均衡的理论设计。n1、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 n赖宾斯坦的临界最

4、小努力命题理论。n内尔森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n贫困恶性循环理论。n2、如何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 n均衡增长理论。n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n均衡增长的中心在于区域内的产业应尽可能完备,使产业间能形成需求,从而获得内生的增长愿望。非均衡增长 n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区别就在于认为落后地区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的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起来投向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n连锁效应 n前向关联效应: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而产生的部门关

5、联效应。n后向关联效应: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n旁侧关联效应: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过程之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n 获得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前提是存在着区域贸易。区域经济开发梯度推移理论区域经济开发梯度推移理论n 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同发展阶段,即经

6、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退等四个阶段。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之间的是衰退部门。之间的是衰退部门。n 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的生产优势区域不同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的生产优势区域不同n1、创新阶段:、创新阶段:是产品的早期开发与改是产品的早期开发与改进期,产品属技术密集型进期,产品属技术密集型n这一阶段对产品生产影响最大的要素有这一阶段对产品生产影响最大的要素有两个:两个:n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聚集经济聚

7、集经济n大城市是这两个条件最好的地区大城市是这两个条件最好的地区n大城市优势:大城市优势:科研信息、市场信息集中和传播的中心;人才集中,依靠聚集优势加速推动发明创造,节约投资,降低风险。大城市和提供新产品开发所需的配套服务。拥有最好的销售系统。n所以,处于创新阶段的产品一般布局在大城市地区n劣势:劣势:大城市地租、水电、工资、原料价高,成本高。n2、扩张阶段:、扩张阶段:产品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市场需求日益扩大时期。n这一时期产品生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管理和资本 n随产品技术成熟、市场销量增加,大城市生产不能满足需要,有管理和投资来源的地区(毗邻大城市的地区和中等城市)成为这一阶段产品的主要产

8、地、生产急剧扩张。n生产转移的原因有:生产转移的原因有:n生产规模扩大,技术开始转让;技术指向成本指向n生产技术定型化、标准化和自动化,降低了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使得人口素质不高的地区也能从事生产。n3、成熟与成熟后期阶段:、成熟与成熟后期阶段:是产品市场饱和、技术停滞不前的时期n这一时期对产品生产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地租,便宜的简单劳动力,落后地区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租低,这一阶段产品生产完全转移到落后地区,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n 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度转移理论。n梯度理论

9、主要观点有两个:n客观上存在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n客观上存在产业与技术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和转移的趋势。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主要论点:n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产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n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宣民组织技术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顺序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n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n局部范围的扩展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n大范围扩展则

10、是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城市系统的等级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n这时决定转移去向的不是距离远近,而是接受创新能力的差异,而梯度划分正是这种差距的反映。n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理论、新技术,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致像接力赛跑那样,由处在高梯度上的地区向处在低梯度上的地区一级一级的转移。(二)梯度推移的动态效应(二)梯度推移的动态效应n 梯度发展理论认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梯度发展理论认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

11、,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n1、极化效应n一个地区只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能力,可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会造成发达地区越来越富落后地区越来越穷的两极分化。n其形成原因有:(1)经济发达的高梯度地区在发展中积累了巨大优势,加上技术进步和工业布局指向性的变化,更进一步突出了发达地区的优势;n(2)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中获益,从而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n(3)乘数效应进一步推动两极分化。n、扩散效应、扩散效应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梯度的上

12、升就会产生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扩散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扩散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n1、使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的初级产品、初级、使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的初级产品、初级产业发展;产业发展;n2、产业变迁与转移在动态发展中丧失比较利益或、产业变迁与转移在动态发展中丧失比较利益或因过度聚集而不经济的产业会逐步向经济不发达因过度聚集而不经济的产业会逐步向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转移;的低梯度地区转移;n3、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展;n4、高梯度地区税收增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支持、高梯度地区税收增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支持落后

13、地区发展;落后地区发展;n5、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外流外流”或分散到经济不或分散到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发达的低梯度地区。n、回波效应、回波效应n是扩散效应的对立物,是一种对扩散效应的负作用,主要表现在:n资本的回流,阻碍不发达地区的资本积累;n人才的回流,使不发达地区缺乏人才;n竞争能力无法与发达地区抗衡。n 在这几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低梯度地区能从中获得发展机会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扩散效应”与“回程效应”在该地区的作用力大小的对比。但总体看来,极化效应是起主导作用的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n一、处在高梯度上的区域

14、经济发展战略n条件:资本积累、科技、交通通讯、市场基础设施与协解等优势,建立了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度发达的金融、信息、科研等秕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经济结构。n预防产业结构老化的办法:预防产业结构老化的办法:n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不断创新,建立新行业、新企业,创造新产品,来保持其经济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同时,还要果断地、有计划地逐步淘汰已进入衰退阶段的老产业。n处于中梯度地区的发展战略处于中梯度地区的发展战略n处于中梯度地区有两种情况:处于中梯度地区有两种情况:由高梯度区由高梯度区下降而成;下降而成;由低梯度区上升而成。由低梯度区上升而成。n对于对于,可行的发展战略是:大力创建新部,可行的发展

15、战略是:大力创建新部门,改造旧部门来改变地区产业结构;对于门,改造旧部门来改变地区产业结构;对于应采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尽可能使其产业结应采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尽可能使其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同时,采取必要措施,政策大构得到不断优化同时,采取必要措施,政策大力扶持处于发展阶段的产业,并使之逐步发展力扶持处于发展阶段的产业,并使之逐步发展成地区支柱产业。成地区支柱产业。n处于低梯度地区的发展战略处于低梯度地区的发展战略n根据梯度理论,一个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循阶梯而上,从总体上说不可超越,重点发展具有较大优势的初级产业,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积蓄力量,寻求那些从高梯度地区外溢

16、出来仍去运用的技术和产业。n要超越,必须集中力量,寻找经济发展中的突破点,以实现经济起飞。梯度转移理论的应用缺陷梯度转移理论的应用缺陷n1、按此理论把中国划分为东、中、西部,比较粗略。n2、忽略了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n3、忽略了同一地区之内的经济互补性。n4、会延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造成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n5、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后发优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 n1、落后假说:即穷国具备率先发展起来的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所不成具有的重要优势。假说由哈佛大学的亚历山大格申克龙提出。n2、列维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并存论:、列维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并存论:n他提出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的

17、问题,并将后发优势与他提出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的问题,并将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具体化。后发劣势具体化。n后发优势:后发优势:1、后发国家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后发国家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家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的认识丰富先发国家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的认识丰富得多得多2、后发者可以采用和借鉴先发者成熟的技术、后发者可以采用和借鉴先发者成熟的技术、设备或与之相适应得组织结构设备或与之相适应得组织结构3、后发者可以跳跃、后发者可以跳跃先发者得一些必要经过得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技术先发者得一些必要经过得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技术上上4、先发者所达到得较高得发展水平可以使后发、先发者所达到得较高得发展水

18、平可以使后发者对自己的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期者对自己的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期5、先发者可、先发者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后发者提供帮助。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后发者提供帮助。n后发劣势:后发劣势:n一是在现代化的范围和速度方面,后发者必一是在现代化的范围和速度方面,后发者必须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行动来实现这个过程,须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行动来实现这个过程,这就很可能会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这就很可能会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n二是在社会各种因素相互依赖方面,后发者二是在社会各种因素相互依赖方面,后发者往往看到的四先发者取得的成果,而忽视了形往往看到的四先发者取得的成果,而忽视了形成这些成果的因素、条件以

19、及成果成这些成果的因素、条件以及成果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内在关系因素的内在关系n三、先发式与后发式在现代化上所形成的差三、先发式与后发式在现代化上所形成的差距容易造成后发者的失望情绪。距容易造成后发者的失望情绪。n3、阿伯拉莫维茨的潜在后发优势论、阿伯拉莫维茨的潜在后发优势论n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后发国家能够成功的赶上先发国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后发国家能够成功的赶上先发国家,而大部分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家,而大部分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他认为后发优势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他认为后发优势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n1、技术差距,即后发者与先发者之间存在着技术、技术差距,即后发者与先发者

20、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距,他是经济追赶的重要的外在因素,正水平的差距,他是经济追赶的重要的外在因素,正是因为存在技术差距才使经济追赶成为可能。是因为存在技术差距才使经济追赶成为可能。n推论:生产率的落后,使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可能推论:生产率的落后,使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可能。n第二个因素是社会能力:第二个因素是社会能力:即通过教育等所形成的不同的技术能力,以及具有不同质量的政治、商业、工业和财经制度,它是经济追赶的外在因素。n引申结论:引申结论:n 与其说是处于一般性的落后状态,不如说是技术落后但社会进步的状态,才是使一个国家具有经济增长的强大的潜力n伯利兹、克鲁格曼的技术伯利兹、克鲁格曼的技术

21、“蛙跳蛙跳”模型模型n说明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不仅体现于说明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不仅体现于跟随性模仿创新,而且体现在一定条件跟随性模仿创新,而且体现在一定条件下后发国家可以直接进入高科技领域,下后发国家可以直接进入高科技领域,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某些领域和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某些领域和产业超过先发国家的可能性。产业超过先发国家的可能性。n陆德明陆德明初步形成了基于后发优势德发展初步形成了基于后发优势德发展理论框架,提出了后发国家的发展动力理论框架,提出了后发国家的发展动力转换假说,认为通过转换假说,认为通过“学习型追赶,后学习型追赶,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德发展差距能够逐步发国家与先发国家

22、德发展差距能够逐步缩小,但总一个恒定差距是无法消除的,缩小,但总一个恒定差距是无法消除的,要超越这一要超越这一“最后最小差距最后最小差距”,后发国,后发国家的发展动力必须转化,即从原来的主家的发展动力必须转化,即从原来的主要由后发利益驱动的引进学习转向主要要由后发利益驱动的引进学习转向主要由先发利益驱动的自主创新。由先发利益驱动的自主创新。n二、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二、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n 辐射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是指能量高的物体和能量低的物体通过一定的媒介互相传送能量的过程。辐射有这么几个特点:(1)辐射是一个双向的过程;(2)辐射的结果是随着能量的传递而逐渐拉平物体之间的能量;(3)一个

23、物体的能量只要高于周围其他物体,净辐射出去的能量就大于自然吸收的能量;(4)两个物体距离越近,能量辐射越大;(5)两个物体的能量落差越大,辐射越强烈;(6)辐射的速度和程度与辐射媒介有关,辐射媒介越有效,辐射越充分。n 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辐射源)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一)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一)现代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辐射理论辐射理论n原理:n(1)辐射源和被辐射地区间是双向辐射,两者之间差)辐射源和被辐射地区间是双向辐射,两者之间差距扩大还是缩小,取决于辐射媒

24、介和辐射方式。距扩大还是缩小,取决于辐射媒介和辐射方式。l(2)辐射从辐射源向周边城市或地区逐步推开,范围大)辐射从辐射源向周边城市或地区逐步推开,范围大小取决于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小取决于其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l(3)辐射媒介直接决定着辐射的有效性。)辐射媒介直接决定着辐射的有效性。l(4)辐射的内容是所有影响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辐射的内容是所有影响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素和消极因素。n形式:形式:n(1)点辐射:以大中城市为中心辐射源向周边地区辐射扩散,逐步扩散到较远的地区。n(2)线辐射:以铁路、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

25、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n(3)面辐射:点辐射和线辐射形成以中心城市或辐射干线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这些地区形成的辐射源,进一步和周边落后地区进行相互辐射,称为面辐射。(二)辐射理论对于解决中国(二)辐射理论对于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意义现代化问题的意义n1、理论意义n(1)辐射理论认为,任何辐射都是双向的,在这样的双向辐射中,双方可以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在总体上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和现代化建设的速度。n (2)辐射理论更加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作用。n(3)辐射理论高度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依赖性。n(4)辐射理论把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

26、展理论结合起来研究解决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2、实践意义n制定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的几个主要问题,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问题;南北、东西经济互补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问题;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和规划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就业问题怎样解决等,都可以用辐射理论得到很好的解释。n三、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三、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理论n“增长极增长极”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50年在年在其论文其论文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中首先提出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创新,而来的,他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创新,而创新总倾向于集中在某些特

27、殊的领头产业,这创新总倾向于集中在某些特殊的领头产业,这种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支配效应、连锁种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支配效应、连锁效应和推动效应,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之间的效应和推动效应,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乘数效应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不过他所关联乘数效应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不过他所说的增长极出自说的增长极出自“经济空间经济空间”而非而非“区域空区域空间间”;之后,法国经济学家;之后,法国经济学家J.R.布朗维尔将布朗维尔将“经济空间中的增长极经济空间中的增长极”改造成改造成“区域空间上区域空间上的增长极的增长极”,此时的增长极被认为是主导推进,此时的增长极被认为是主导推进型产业在

28、空间上的集聚体。型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体。n(一)主要观点(一)主要观点n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同,其中增长较快的是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区域集聚,优先发展,然后对周围地区进行扩散,形成强大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这种集聚了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区域被称为“增长极”。n(二)增长极的吸收和扩散作用(二)增长极的吸收和扩散作用n一是技术的创新和扩散;二是资本集中和输出;三是规模经济效益;四是产生聚集经济效果。(三)增长极的作用效应(三)增长极的作用效应n1、极化效应:指增长极地推进型产业吸引和、极化效应:指增长极地推进型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

29、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n2、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扩散效应: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n3、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溢出效应: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的综合影响。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反之,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反之,如果极化效

30、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n 该理论在产业布局方面的意义是:该理论在产业布局方面的意义是:进行产业布局时,根据地区特点,选进行产业布局时,根据地区特点,选择主导产业,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择主导产业,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极。然后通过增长极的扩散作用,长极。然后通过增长极的扩散作用,逐步带动周围地区以及其他产业的发逐步带动周围地区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展。n点轴开发理论点轴开发理论n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但在重视“点”(中心城镇或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增长极作用的同时,还强调“点”与“点”之间的“轴”即交通干

31、线的作用,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地区的人流和物流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了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n 该理论十分看重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强该理论十分看重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强调交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点轴开发调交通条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点轴开发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单纯的增长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单纯的增长极开发,也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改极开发,也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开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

32、力布局和区域经济开发基本上是按照点轴开发的战略模式逐步展开发基本上是按照点轴开发的战略模式逐步展开的。我国的点轴开发模式最初由中科院地理所的。我国的点轴开发模式最初由中科院地理所陆大道提出并系统阐述,他主张我国应重点开陆大道提出并系统阐述,他主张我国应重点开发沿海轴线和长江沿岸轴线,以此形成发沿海轴线和长江沿岸轴线,以此形成“T”字字形战略布局。形战略布局。n网络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n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该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的延伸。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区形成了增长极即各类中心城镇和增长轴即交区形成了增长极即

33、各类中心城镇和增长轴即交通沿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通沿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在此基础上,网络开发理论强调加强增长极与在此基础上,网络开发理论强调加强增长极与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整个区域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密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 n 网络开发理论宜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应网络开发理论宜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应用。由于该理论注重于推进城乡一

34、体化,用。由于该理论注重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因此它的应用,更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因此它的应用,更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差别,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增长极理论的缺陷增长极理论的缺陷 增长中心的极化效应会造成外围地区极大牺牲:资源、资本、人才、贸易条件等。n 河北省境内136个县(包括22个县级市),52个贫困县(其中国定贫困县区40个,省定贫困县12个)中,有21个县区(国定贫困县区18个,省定贫困县3个)地处环首都区域,形成所谓“环首都贫困县”,其中11个县区隶属张家口市,7个隶属承德市,3个隶属保定市。“环京津贫困带环京津贫困带”n 人均人均GDP,县均地方财政收入,县均

35、地方财政收入仅分仅分别为京津远郊区县的别为京津远郊区县的14和和110;n 2004年北京地区农民的人均收入年北京地区农民的人均收入7000元左右,环京津贫困带农民人均收元左右,环京津贫困带农民人均收入不到入不到2000元。元。n 距首都距首都100公里以内存在着这样大公里以内存在着这样大面积贫困化地区,在世界上极为罕见。面积贫困化地区,在世界上极为罕见。n 产业布局理论产业布局理论n 产业布局理论是阐述产业在一国或一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经济现象的理论。产业布局在静态上看是指形成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链环在空间上的分布态势和地域上的组合。在动态上,产业布局则表现为各种资源、各生产要素甚

36、至各产业和各企业为选择最佳区位而形成的在空间地域上的流动、转移或重新组合的配置与再配置过程。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一、地理位置因素一、地理位置因素二、自然因素二、自然因素三、人口因素三、人口因素四、社会经济因素四、社会经济因素五、科学技术因素五、科学技术因素n一、地理位置因素一、地理位置因素n地理位置是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经常有影响的因素,它能加速或延缓地区经济的发展。因为地理位置不仅关系到自然条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一一)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地理位置对第一产业布局的重要影响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由于受到光、热、水、土等条件的严格限制。因此

37、,在地球上,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该地区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农业生产也受当地运输条件以及相应的市场供求制约。地理位置反映地区多种生产条件,地理位置的优越与否,即表现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上。(二二)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地理位置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直接影响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产业并非都分布在能源基地、矿产和其他原料地,而是分布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的地方,如综合运输枢纽、海港、铁路沿线等,多为不同规模的加工中心,并汇集众多的第三产业部门。地理位置还可以直接影响到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顺序,那些交通方便、距离经济发展中心较近的地区资源,因其经济价值较大,总是首先得到开发。二

38、、自然因素二、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未经人类改造、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还包括经过人类改造利用后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是指自然条件中被人利用的部分。自然因素是产业布局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一一)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自然资源对第一产业的决定性影响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对象直接来自大自然,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也就是相应的第一产业分布的地区。同时,各种农作物、不同种类的树木、禾草等的生存环境不同,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也各有不同,所以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直接制约着第一产业的布局。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与生物资源共同综合作用,决定大

39、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布。(二二)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自然资源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间接影响 自然因素对第二、第三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第一产业发挥作用的。自然资源对第二产业的影响主要有重工业中的采掘业、材料工业、重型机械,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它们多分布在工业自然资源或农业自然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另外,工厂厂址的地形、面积、工业用水等也离不开自然条件,有些地区还深受这些条件的限制。自然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对旅游业的作用上。(三三)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局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大格局 由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等方面具

40、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与竞争的条件下,产业活动势必首先向最优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布区集中,形成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部门,进而完成产业劳动地域分工的大格局。(四四)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自然条件各要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稳固的地质基础是制造业、建筑业发展的前提。平原区利于大规模现代化耕作、灌溉,有开阔的场地供制造业、建筑业使用和发展各种运输线路,是最优的产业布局场地。山区、丘陵多地势起伏,影响对内、对外的经济联系,不宜发展保鲜的果品和耗原、燃料多的制造业。盆地地区,空气流通差,不宜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气候除对农业影响最大外,对水利枢纽、航海航空、露天采矿、飞机制造以及旅

41、游业等影响很大。水不仅影响农业布局,还可以直接用作工业原料,内河航运、海洋航运则直接使用水的浮力。动、植物的分布也决定了某些产业的布局。三、人口因素三、人口因素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这两方面的属性对产业布局都有深刻的影响。(一一)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作为生产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v 人口数量对市场规模和资源开发程度有较大影响。v 人口质量或人口素质也对产业布局产生重大影响。(二二)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作为消费者的人对产业布局的影响v人口的消费状况对产业布局也有明显的影响。各个地区人口数量、民族构成和消费水平的差异,要求产业布局与人口的消费特点、消费数量相适应。四、社会

42、经济因素四、社会经济因素 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历史基础、市场条件、国家的政策、法律、宏观调控、国际政治条件、价格与税收等。(一一)历史基础历史基础 产业布局具有历史继承性,已经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对再进行产业布局具有重大影响。在进行产业布局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积极因素,改变其不利的方面,使产业布局合理化。(二二)市场条件市场条件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已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条件。因此,产业布局时,必须首先通过市场调查、预测,了解市场需求状况,以便合理布局。同时,还要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改变产业布局,以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三三)国家

43、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国家的政策、法律和宏观调控v正确的政策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反之,则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后果。v法律对产业布局有相当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布局,主要受市场需求控制,比较注重效益,但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造成产业布局的波动性和趋同化。(四四)国内、国际政治条件国内、国际政治条件 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一个政局不稳、动荡不安的国家,其经济很难获得发展,当然也就谈不上合理的产业布局。(五五)价格与税收条件价格与税收条件v价格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的价格政策、产品地区差价及产品可比价格等方面。v税收也对产业布局

44、产生重要作用。五、科学技术因素五、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一)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对产业布局的影响自然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技术进步不断地拓展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使自然资源获得新的经济意义。(二二)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产业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技术进步不断地改变着产业结构,特别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系列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产业布局的实践产业布局的实践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二、全国性产业布局二、全国性产业布局三、地区性产业布局三、地区性产业布局一、国际分工与

45、国际产业转移一、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n 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是产业布局在全球范围内的特殊表现,研究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此背景下的地位和经济发展战略。n 国际分工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基础,而国际产业转移也会对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起重大作用,并不断地改变着国际分工格局。产业革命以来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革命以来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转移的演变产业转移的演变 从产业革命以来,若按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联系机制的显著变化来划分国际分工格局,则存在着两个历史阶段。1.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工业国与农业国。2.20世纪60年代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劳动密集型

46、产业国、资本密集型产业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国。(三三)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1.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产业转移是柄双刃利剑。2.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应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第一,兼收并蓄走超常规发展之路。第二,以内为主,内外联动。3.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我们必须采取既积极又审慎的态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二、全国性产业布局二、全国性产业布局n 全国性产业布局主要是从全国规模考察产业的空间联系、产业结构的适时转换与经济成长,以及适应一国经济成长各阶段而进行的对产业

47、布局总体框架的调整。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全国性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一个国家产业布局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但从根本上讲,产业布局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即效率目标和公平目标。此外,生态平衡目标和国家安全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目标。n 中国产业布局的历史轨迹,表现为“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逐渐演变的过程,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n一、19491978年:均衡产业布局政策 建国初,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聚集了中国70%以上的工业,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北京、南京、无锡等市的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94%,内陆地区近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所以,采取大规模向内

48、地推行工业化模式,以求均衡发展。均衡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评价:n 1、比较优势判断。在1978年前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大前提下,中国区域产业布局在本质上不具有依据比较优势布局的特征,当时的产业布局主要是以政策导向为主,重工业不仅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继续发展,而且在中西部也大规模推进重工业化过程,选择的布局地点也以战备为需要。因此,中国重工业化布局不具有比较优势特征,是缺乏效率和效益的重工业化。n 2、公平与效率取舍。改革前中国政府对空间公平的追求高于对效率的提高,用整体的效率损失换取区域的均衡发展,表现为近30年时间中国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都处于增长缓缓乃至停滞状态,而表面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在扭曲的产业结

49、构和绩效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政策n 1978年以后,在对传统计划体制进行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主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侧重公平转向侧重效率,一改过去的均衡发展,实施区域经济倾斜发展战略,把建设的重点转向东部沿海地区。无论是引进外资、国家投资、优惠政策方面,产业布局政策都倾向于东部。非均衡产业政策对中国的积极的影响n 1、产业布局经历了从均衡到非均衡较转变后,在中国范围内呈现出自东向西梯度分布,由南向北展开的布局。n 2、根据各地域的优势,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的地域分工。东部地带的12个省、市、区经济发达,工业结构偏向于加工工业,较

50、轻工业比重较高,技术和资金密集度较高。中部九个省区,工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原料工业和重加工工业较突出。西部九个省区,区内经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较差,但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业结构以采掘业为特色。n 3、一批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增强,有效带动了周围区域经济的增长,东部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和劳动作用增强,形成了工业密集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非均衡产业布局的负面影响 n1、地区经济差距距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n2、区域经济磨擦,地区封锁日趋强化。n3、产业布局非区位化,引发区域产业结构趋同。n4、注重地区经济倾斜,忽视产业倾斜。n 地区性产业布局地区性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