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十二章教学方案十二章教学方案第第 1 课时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基本信息及生平经历等,了解论语相关的文学常识。2.能够借助注释、关键词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克服畏难情绪,进行自主阅读。3.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能够借助注释、关键词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克服畏难情绪,进行自主阅读。2.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掌握一些句式和重点词语。【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够借助注释、关键词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克服畏难情绪,进行自主阅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一、课程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小学阶段学过的两小儿辩日吗,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谦逊的孔子,他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智慧结晶被收录在论语中,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论语十二章的学习走近孔子,感受他的智慧吧!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勾连旧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二、夯实基础二、夯实基础1.1.孔子简介孔子简介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历来被尊称为“圣人”“至圣”“大成至圣先师”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长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前后达十三年。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终不见用。六十八岁时返鲁。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孔子的基本信息,拉近学生与孔子之间的距离;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2.2.论语简介论语简介论语 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在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 中庸 孟子合为“四书”。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论语,为课上讲解做准备。3 3.夯实基础夯实基础(1)听读情境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给课文划分节奏。论(ln)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x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n)/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y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hu),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ng),思而不学/则殆(di)。”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n)食,一瓢(pio)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yng)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o)之者,好(ho)之者/不如/乐(l)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q)肱(g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xng),必有/我师焉(yn)。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sh)者/如斯夫,不舍/昼(zhu)夜。”子罕(hn)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d)志,切(qi)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2)情境跟读,读出节奏感,感受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初步感知语句中蕴含的智慧。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提升学生对朗读节奏的把握,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不同。三、问题探究三、问题探究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 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圈画每一章中的关键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2 2.过程安排过程安排(1)全班分为 5 大组,按顺序每一组负责 2 章内容的解读。(2)组内全员通读课文,读对节奏,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及难以理解的字词。(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针对圈画出的关键词查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明确其意思。(4)交流讨论,逐词逐句地翻译,遇到解释不一致的地方各自说明自己的理由,讨论决定最终的翻译结果。(5)选出一位代表,把要翻译的句子朗读出来,再选一位代表,用自己的话把语句意思说给大家听。3 3.探究示范探究示范(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明确:“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论语 中指“孔子”。“时”,按时。“说”同“悦”,愉快。“愠”,生气,恼怒。“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孔子所说的“君子”指有才德的人。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教师点拨:宋代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认为是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是纯知识的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为人”的学习。“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不断实践。学习又是互相切磋、互相鼓励、互相交流的事情,“有朋自远方来”就是志同道合之人,从远方而来,交流求学的心得,探索为人的道理。在孔子眼中,修身与别人的知不知没有关系。别人不了解,并不影响一个有修养的人的心境。“人不知而不愠”,已经进入了消解名利的自在境界,这只有君子才能做到啊。(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明确:这一章的关键词是“省”,“省”就是自我检查、反省的意思,曾子(孔子的学生)强调的就是要加强自我反省,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忠”是竭尽自己的心力替别人办事,“信”是诚信,真诚地与人交往,这些是为人的原则,“习”是指老师传授的知识要不断地温习和实践。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教师点拨: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自我反省就是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曾子是孔子的高徒,曾子的话大约是源于孔子。曾子具体讲到了他自我反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说明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4.4.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展示学生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5.5.活动小结活动小结(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明确:“志学”就是立志求学的意思,少年时代正是发愤求学的年纪;“立”就是立身,孔子的意思是男子到了三十岁,要有所成就;“不惑”意为不迷惑,内心不再感到迷惘;“知天命”强调“知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耳顺”意思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逾矩,是越过法度的意思。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教师点拨:本章是孔子自述其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而这个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明确:“温”温习、复习。“故”以前的,旧的。“知新”新体会、新发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教师点拨:在孔子那里,古代典籍及礼仪习俗等都为“故”,“故”自身不会产生“新”,“温故而知新”,强调“悟”,即思考。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明确:“学”学习。“思”思考。“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教师点拨:这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则终究会疑惑而一无所得。所以要把“学”与“思”结合起来。(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明确:“贤”品德高尚。“堪”能忍受。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教师点拨:在众多的弟子中,孔子最赞赏颜回。这一章,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住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几句话,就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明确:“知”懂得。“好”喜爱,爱好。“乐”以为快乐。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教师点拨:这一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是和兴趣成正比的。“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全身心的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可见兴趣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啊!(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明确:“饭疏食”是吃粗粮的意思。“饮水”是喝冷水的意思。“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教师点拨:这则语录是孔子的自我表白,讲他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孔子并不绝对排斥富贵,并且他还认为富贵是人们正常的欲求,但如果追求富贵要以损害道德(仁、义)为代价,那就不可取了,仁者、君子是不会这样做的。论语 中多处讲在富贵与仁义之间如何抉择,可能是因为在培植仁德的进程中经常会遇到富贵的诱惑,而富贵不仅意味着优裕的物质生活,更和声名、地位相关,让人难以舍弃,为此,孔子谆谆告诫弟子不可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同时也含有自警的意味。战国时候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说:“舍生而取义。”把“义”提高到新的高度。(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明确:“三”不是确指,是虚指,指多个。“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教师点拨: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和优点的人,也往往是善于向他人学习的人。孔子无常师,从每一个人学习他们的优点。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可见只要抱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态度,无论什么环境,无论什么人,都可从中得到提高。(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明确:“逝”往、离去。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教师点拨:这里的“逝者”可以是消逝的时光,也可理解为世间万物的变迁如流水一样昼夜不停,孔子的感喟,自然也包括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叹息。时间流逝,生命短暂,万物变迁,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然而如何对待这变迁,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态度。(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明确:“三军”指军队。“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志”志向。译文: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教师点拨: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改变,取决于他自己。越是危急的时候,越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10)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明确:“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仁”仁德。译文: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教师点拨:本章讲的是求仁的途径。子夏认为: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是提升修养的重要方法。人们知道,要进步就要博学、笃志,而对切问、近思很多人却忽视了。切问就是恳切地提出问题,如此解疑释惑,才能有真正的收益。近思就是联系现实思考自我,才能循序渐进有所获得。很多人以为这一章讲的是如何探求知识,在今天看来,“学、志、问、思”这四个字确实是求学的关键。但孔子所说的学,并不仅仅指书本上的知识,他强调要关注现实社会。广泛学习并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联系现实思考当前的情况,他主张的“仁”就在其中了。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文意,通过点拨帮助学生总结出文章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走近了孔子,了解了一些和论语有关的文学常识,学习了疏通文意的方法抓关键词、借助注释、借助工具书,并理解了十二章句子的意思。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五、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1.1.通假字通假字说:同“悦”,愉快。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可不译。2.2.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饭疏食:“饭”名词作动词,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意动用法,以为快乐。3.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为”:动词,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介词,替。知人不知而不愠:“知”: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知”:动词,得到,懂得。而人不知而不愠:“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温故而知新:“而”:连词,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而”:连词,表并列。其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代词,那种。人不堪其忧:“其”:代词,他的。之学而时习之:“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其不善者而改之:“之”:代词,指代前面的“不善者”。4.4.古今异义古今异义不亦君子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可以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饭疏疏食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饮水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5.5.固定句式固定句式(1)“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2)“不乎?”译为“是不是是呢?”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度了解。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1.1.课堂作业课堂作业反复诵读本课诗课文,尝试背诵出来,可以和同桌之间互相提问前后句,率先背会的同学举手展示。2.2.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请同学们从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三个角度,对论语十二章进行分类,并简述分类理由。下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学习和探究 2000 多年前这位儒家学派创始人的思想,并理解论语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在练习中进行情感渗透,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论语十二章走近孔子解读文意了解 论语借助工具书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十二章教学方案十二章教学方案第第 2 课时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儒家思想的内涵。2.结合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体会论语十二章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3.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结合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体会论语十二章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2.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二章,翻译了全文,下课前尝试了背诵课文,下面我们“随机抽查”背课文。(老师可以利用点名功能随机选择学生,被点名的学生按课文顺序依次背诵课文原文。这样可以有趣味地检查背诵结果,同时复习课文内容。)过渡:看来同学们课下都下功夫背诵课文了,老师很欣慰。那么分类作业完成得如何呢?哪位同学展示一下?说一说,从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三个角度,你是如何给论语十二章分类的,你的分类理由是什么?预设:1.分类(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理由(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明确强调了学习是需要按时复习的,显而易见,其中的“时习之”就是谈论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样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在旧知识中获得新体会,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诫我们不能只学习不思考,也不能只思考不学习,给我们指明了学习方法。(2)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岀孔子所强调的是,学习时应抱有谦虚的态度。(3)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自己却能做到不生气,这需要宽广的心胸,是有修养的表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是提高修养的好方法。“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章展现了孔子修养提升的过程,对我们普通人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据此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能够安贫乐道,这是极高的修养,需要克服物欲追求才能做到,同样值得我们学习,提高自己对抗物质诱惑的修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章是孔子的自白,他严格要求自己,用不正义的手段获得的富贵就如同浮云一般,表现了他极高的修养自我要求,我们也应该以此为据,要求自己。“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坚守志向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可以将这章内容归到“个人修养”一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是获得“仁”的办法,而“仁”是儒家追求的至高道德典范,所以这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教师点拨:有些章可能同时指向不同的主题,如“吾日三省吾身”“博学而笃志”等,既是个人修养,也关乎学习态度。分类不要绝对化。提示:若课上学生展示的分类成果不理想,该部分内容则需要老师详细讲解。提示:若课上学生展示的分类成果不理想,该部分内容则需要老师详细讲解。过渡: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我们发现短短的十二章中就汇集了大量有关个人修养的语句,这些语句或直接出自孔子之口,或是他的学生受他的影响总结而来,接下来让我们了解一下孔子的思想,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勾连旧知,进入新课学习。二、文常积累二、文常积累孔子思想孔子思想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即所谓“忠恕”之道。又以孝悌为仁之本,以为“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仁”的思想的强调,表现了对一般人的重视。在世界观上,相信有人格意义的“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但又把天看成自然之物。重视祭祀,但又怀疑鬼神的存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相信天命,强调“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但又重视人为,在生活和学习上取积极态度。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承认“生而知之”“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但强调“学而时习之”,提倡“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命题。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三、问题探究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一)合作探究一1 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课间时小讯同学拿着笔记本问了老师三个问题,但是上课铃响了,老师还没来得及给他解答,下面请同学们交流合作,共同为小讯同学答疑解惑吧:(1)结合十二章中的内容,该如何理解“忠”“信”“义”的含义?(2)“温故”与“知新”,哪一个更重要?(3)在众多弟子中,为何颜回能得到孔子的盛赞?2 2.过程安排过程安排(1)全班分成 3/6 大组,每组负责一个探究任务。(2)根据任务找到文中对应的内容,小组成员一起说一说相应内容是什么意思。(3)结合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依据原文,组内交流讨论,确定探究结论。(4)每个小组选派一位代表背诵课文相应内容,再选派一位代表分享探究成果。3.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预设 1:结合原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内容,我认为“忠”是竭尽自己的心力替别人办事,“信”是诚信,是真诚地与人交往,这些是为人的原则;“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义”是我们做人的底线,当既得利益与“义”相矛盾时我们要有捍卫“义”、舍弃“利”的决心!预设 2:A.“温故”更重要。在孔子那里,古代典籍及礼仪习俗等都是“故”,只有不断地温故,在温故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才能产生新知。B.“知新”更重要。“温故”是指温习学过的知识,“知新”是指在温故的过程中,对以往学过的知识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新的感悟,能从新的角度去分析事物。因此,“知新”重在思考、重在领悟,只有不断思考并产生新的理解的人,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创立自己的学说,成为启发他人的老师。而那些只会照搬旧知识的人,别人是不会从他那里获得新知的。同学们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预设 3:根据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的描述,我们看到了颜回艰苦的日常生活:一竹筐饭,一瓢水,在简陋的巷子里居住。在这一章中,孔子将普通人“不堪其忧”与颜回“不改其乐”的生活态度作了对比,表现出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那么,颜回的“乐”从何而来呢?从学习中来,从个人的道德修为中来,这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一脉相承的。教师点拨:颜回(公元前 521 年公元前 481 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除了课文中选出的这一章外,论语中体现出孔子对颜回十分赞许的言论还有很多,如: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译文:孔子说:“我整天对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我所讲的,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哪个强一些?”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听到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赶不上他,我和你都赶不上他。”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译文: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谁最爱好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爱学习。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犯同样的过错。只是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再也没听到谁爱好学习的了。”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译文: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中长久地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只不过短时间能做到这点罢了。”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译文:孔子说:“听我说话而能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吧!”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译文:孔子谈到颜渊,说:“可惜啊!我看到他不断地前进,没有看到过他停止。”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译文:颜渊感叹地说:“我的老师啊,他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个高高的东西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颜回德行高尚,追求“仁心”,坚定执着;勤奋好学,天资聪颖;崇敬孔子,心怀感恩,因此在所有的弟子中孔子最喜欢最推崇颜回。4 4.活动小结活动小结通过探究活动,我们对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提升又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想必小讯同学和大家都清楚问题的答案了,老师希望大家不仅能解答问题,还能把这些思想真的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指导自己的学习和道德品行,做到学以致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问题深入理解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提升途径,学以致用。(二)合作探究二(二)合作探究二1 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2 2.过程安排过程安排(1)自由朗读十二章,圈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两句话。(2)思考并批注:这两句话给了你哪些启发。(3)交流讨论:每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圈画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得到的启发。(4)交流总结:从学习、生活和文化传承三个角度总结当今学习论语的意义。(5)汇报展示:小组派三位代表,分别从学习、生活和文化传承三个角度说一说当今学习论语的意义。3.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预设:论语当中包含了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的学习方法,也有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启示我们学习态度的语句。学习论语能让我们汲取前人智慧,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天天向上。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成为受人欢迎的人,而想要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喜爱首先要有良好的自我修养,而论语中则有大量的启示我们如何提升修养的语句供我们学习参考,诸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语句,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学习。论语历经风雨传承千年,可以说它的精髓已经深深刻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了,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当然应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当下我们学习论语的意义之一。4 4.活动小结活动小结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教学中,不仅应当引导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阂,吸取其中的文化营养,而且应该鼓励他们对经典产生兴趣,自主阅读。当然也要注意,不能像封建时代那样,将论语当作圣人之言、绝对真理来信奉,要独立思考,用现代人的眼光来选择取舍。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当下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深入学习了 论语 中的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提升途径,明白了当今仍然要学习论语的意义,希望课后同学们能够继续学习论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同时对学生提出希望。五、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论语中公冶长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对古今人物的评价,有不少是评价他的弟子的。从他对弟子们的评价中,你可以看出他怎样的人生主张?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好比是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宗庙里盛黍稷的瑚琏。”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没有囗才。”孔子说:“何必要有囗才呢?伶牙俐齿地同别人争辩,常常被人讨厌。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囗才呢?”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译文:孟武伯问:“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呵,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译文: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未见过看到自己有错误便能自我责备的人。”明确:从上面的语段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非常了解弟子的才干,知道他们的长处与不足。孔子认为,一个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仁”,而要做到“仁”,就要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修炼,完善自己的德行。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知识,提升素养。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1.1.课堂作业课堂作业(1)如果我们教室黑板上方要张贴一幅标语,你会选择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一句?请说明你选择的理由。预设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醒我们学和思在学习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预设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习、立志、提问、思考,这不仅是求学之道,也是我们一生要坚持的学习、工作方式。(2)小讯同学建了一个微信群,把学习小组的六名成员都拉进群内,大家讨论起个什么群名。小文说,就叫“三人行”。你们觉得这个群名好不好?预设 1:不好,有六个人,叫“三人行”,那还有三人呢?预设 2: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是多的意思,这个群名意味着我们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大家共同进步。2.2.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小组成员一人说翻译,其他成员抢答原句,抢到并答对的同学出说下一句的翻译,共同巩固上节课背诵课文的成果。(2)结合十二章原文,以“三省吾身”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 400 字以上。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借助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由阅读向写作进行知识迁移,并在练习中进行情感渗透。【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论语十二章学以致用二则二则第第 1 课时咏雪课时咏雪【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初步了解古今汉语差别。2.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初步了解古今汉语差别。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新课导入、新课导入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才华横溢的女子吗?三字经中曾有这样一段话: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能咏吟的“咏絮之才”谢道韫。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由问答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二、夯实基础、夯实基础1.作品简介作品简介介绍作品概况、主要内容、他人评价及文学地位。2.诗文朗读:诗文朗读:听情境课文,注意断句和读音。(1)检测一:正音(2)检测二:断句先展示部分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进行跟读。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检测三:去标点正确断句朗读。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唤醒旧知,检测预习成果,帮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拓展视野。进行常规字词教学及古诗文朗读教学,培养文言语感,扫清学习障碍。三三、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问题探究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吗?2.探究过程探究过程(1)自由朗读课文。(2)有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结合课下注释和前后文,试着猜测意思。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教师给出主要注释参考,并相机点拨积累文言实词的方法。注释参考: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二)自主探究二(二)自主探究二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把大雪纷飞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你认为哪一个更为恰当?选择谢朗或者谢道韫的句子,模拟他/她的口吻,为自己的比喻句拉拉票吧!2.探究探究方法方法(1)选择你认为更好的句子。(2)分析其喻体妙在何处。(3)注意采用“谢朗”或“谢道韫”的口吻。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展示参考成果:大家好,我叫谢朗,我将飘雪比作“撒盐空中”。这晶莹的雪花不和雪白的盐巴颜色一模一样吗?因此,把雪花飞舞比作撒盐空中,再合适不过了。大家好,小女子便是道韫,我却认为不如将飘雪比作“柳絮因风起”。柳絮洁白,与雪花的颜色相符,柳絮轻盈,一阵微风就可以轻舞飞扬,岂不更符合雪花轻盈飞舞的姿态?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感受文中比喻的特点,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三)自主探究三(三)自主探究三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把大雪纷飞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和作者可能更倾向于哪一个?结合相关词句,说说你的理由。2.成果成果展示展示展示学生自主探究成果,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明确:从“公大笑乐”和最后一段对谢道韫的介绍可以看出他们都更肯定谢道韫的比喻。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四)合作探究(四)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探究任务这则小故事表现了古代家庭温馨的生活场面,你能表演出来吗?2.探究方法探究方法(1)讨论设计表演脚本,注意在朗读准确有感情的基础上加上动作、表情。(2)选择四位同学进行表演:谢太傅、谢朗、谢道韫及旁白。(3)选择一位同学对本组表演进行讲解:添加的表情及动作的理由。3.成果成果展示展示(此处可视学情而定:如学生活动进行教好,可让学生充分创作脚本并表演,如需展示范例或课堂时间有限,可直接展示本页请学生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情感。)参考脚本: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三人面带笑意对坐,谢太傅拿着书对着两人讲解)(面带笑意,其乐融融,才有可能发生下面的对话(面带笑意,其乐融融,才有可能发生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