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消化和吸收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第三节第三节 胃内消化胃内消化第四节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小肠内消化第五节第五节 大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第六节第六节 吸收吸收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机械性消化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消化消化(digestion)食物在消化道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食物在消化道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吸收吸收(absorption)消化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消化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机械性消化: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平滑肌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和消化通过消化道平滑肌的舒缩活动,将
2、食物磨碎,并和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不断将食物向消化道远端推送。液充分混合,同时不断将食物向消化道远端推送。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所含的各种消化酶,对食物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所含的各种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进行化学分解,使之成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一般特性:(一)一般特性:1.1.兴奋性低,收缩缓慢兴奋性低,收缩缓慢2.2.富有伸展性富有伸展性3.3.紧张性紧张性(形成基础压力,保持一定的位置和形状)4.4.自动节律性自动节律性(缓慢、不规则、肌源性)5.5.
3、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化学刺激敏感。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化学刺激敏感。慢波电位慢波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性地产生缓慢的去极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性地产生缓慢的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故称为慢波电位,又称为电位,又称为基本电节律基本电节律 (basic electrical rhythm(basic electrical rhythm,BER)BER)。一般不引起收缩,主要控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一般不引起收缩,主要控制动作电位的产生动作电位:在动作电位:在慢波的基础上,膜电位进一步去极化达阈电位
4、慢波的基础上,膜电位进一步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就产生动作电位,随后出现肌肉收缩。时就产生动作电位,随后出现肌肉收缩。慢波慢波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平滑肌收缩平滑肌收缩(二)电生理特性(二)电生理特性 (一)消化液成分(一)消化液成分(总量总量:6 68L8L日)日)1 1水:占水:占90%90%以上以上 2 2无机盐:无机盐:H H+、NaNa+、HCOHCO3 3 -等等 3 3有机物:有机物:各种消化酶各种消化酶、粘蛋白、粘蛋白二、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二、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二)功能(二)功能1.1.稀释食物,使之利于吸收稀释食物,使之利于吸收2.2.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pH环
5、境环境3.3.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使其易于消化和吸收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使其易于消化和吸收4.4.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免于理化损伤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免于理化损伤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内在神经系统内在神经系统平滑肌细胞平滑肌细胞外分泌细胞外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血管血管消化道内消化道内各种感受器各种感受器四、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消化道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胃消化道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胃肠道所含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具有
6、生物活性的肠道所含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统称为化学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胃肠激素(gastrointestinal hormone)。已发现的胃肠激素有。已发现的胃肠激素有40余种。余种。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命名及分布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命名及分布激素名称激素名称细胞细胞命名命名胃体胃体胃窦胃窦十二十二指肠指肠空肠空肠回肠回肠结肠结肠胃泌素胃泌素G促胰液素促胰液素S胆囊收缩素胆囊收缩素I1.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靶器官包括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靶器官包括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肝细胞、食管肝细胞、食管-胃括约肌、胃肠平滑肌及
7、胆囊等。胃括约肌、胃肠平滑肌及胆囊等。2.2.营养作用营养作用(trophic action):):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的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3.3.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如胃泌素可刺激胰岛素释放。如胃泌素可刺激胰岛素释放。1 1唾液及其分泌唾液及其分泌 唾液唾液(Saliva)(Saliva)是口腔内三对大唾液腺是口腔内三对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和(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舌下腺)以及无数散在的小唾液腺的分泌物的总称。以及无数散在的小唾液腺的分泌物的总称。(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一)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无色无味、近于中性、低渗液体,每日分
8、泌唾液无色无味、近于中性、低渗液体,每日分泌唾液1.01.01.5 L1.5 L。水分占。水分占9999,有机物主要为粘蛋白和,有机物主要为粘蛋白和唾液淀粉唾液淀粉酶酶等。无机物有钾、钠、钙、氯及硫氰酸盐等。等。无机物有钾、钠、钙、氯及硫氰酸盐等。第二节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唾液的作用唾液的作用 1.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唾液淀粉酶可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2.湿润溶解食物,引起味觉和便于吞咽;湿润溶解食物,引起味觉和便于吞咽;3.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溶菌酶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4.冲洗清除食物残渣和异物;冲洗清除食物残渣和异物;咀嚼咀嚼(mastication)二、咀嚼和吞咽二、咀嚼
9、和吞咽吞咽吞咽(swallowing)吞咽是使食物从口腔经咽、食管进入胃内的一系吞咽是使食物从口腔经咽、食管进入胃内的一系列列反射反射动作,该反射的动作,该反射的基本中枢位于延髓基本中枢位于延髓,传人和传,传人和传出神经在出神经在、对脑神经中。对脑神经中。吞吞 咽咽第一期第一期:由口腔到咽(随意)第二期第二期:由咽到食管上部,食团刺激了软腭和咽部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反射性动作:软腭上升咽后壁向前突出封闭鼻咽通路声带内收喉头升高并向前紧贴会厌封闭咽与气管的通路食管上括约肌舒张第三期第三期:由食管下行至胃 在在食管和胃连接处食管和胃连接处并不存在括约并不存在括约肌,但在这一区域有一段长约肌,但在这
10、一区域有一段长约1 12cm2cm的的高压区,一般比胃内压高高压区,一般比胃内压高0.70.71.3kPa1.3kPa(5 510mmHg10mmHg),成为),成为阻止胃内容物逆阻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的一道屏障,起到类似括约肌流入食管的一道屏障,起到类似括约肌的作用的作用,通常将这一段食管称为通常将这一段食管称为食管食管-胃括约肌胃括约肌或食管下括约肌食管下括约肌。食管下括约肌食管下括约肌第三节第三节 胃内消化胃内消化一、胃的分泌 (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二、胃的运动 (机械性消化机械性消化)一、胃液及其分泌一、胃液及其分泌空腹空腹:盐酸排出量为盐酸排出量为0-5mmol/h。进食或某些药物
11、进食或某些药物(组胺或胃泌素组胺或胃泌素):盐:盐酸排出量增加,最大时可达酸排出量增加,最大时可达20-25mmol/h。胃液中胃液中HH 最高达最高达150mmol/L,比壁,比壁细胞浆的细胞浆的HH 高约高约300300万倍,故万倍,故H H是是巨大逆浓度差由壁细胞主动分泌的。巨大逆浓度差由壁细胞主动分泌的。质子泵质子泵(proton pump)主细胞主细胞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胃蛋白酶盐酸盐酸蛋白质蛋白质眎、胨眎、胨少量多肽或氨基酸少量多肽或氨基酸最适最适pH 1.8pH 1.83.53.5(+)(+)pHpH值超过值超过5 5,胃蛋白酶胃蛋白酶(pepsin)(pepsin)发生
12、不可逆变性而失活。发生不可逆变性而失活。粘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有润滑作用,有利粘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有润滑作用,有利于食糜在胃内的往返运动,保护胃粘膜免受粗糙于食糜在胃内的往返运动,保护胃粘膜免受粗糙食物的机械性损伤。食物的机械性损伤。粘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的粘液层能减慢粘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的粘液层能减慢H+的的扩散速度,扩散速度,使使H+在向胃粘膜上皮扩散时逐渐被在向胃粘膜上皮扩散时逐渐被HCO3-中和,从而减弱中和,从而减弱H+对胃粘膜的侵蚀,也使对胃粘膜的侵蚀,也使胃蛋白酶原在上皮细胞侧不被激活。胃蛋白酶原在上皮细胞侧不被激活。由粘液与由粘液与HCO3-共同构成的一道抵抗胃酸和胃共同构
13、成的一道抵抗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蚀的屏障,蛋白酶侵蚀的屏障,称为粘液称为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碳酸氢盐屏障。体内产生抗内因子的抗体或内因子分泌不足体内产生抗内因子的抗体或内因子分泌不足VitB12缺乏症缺乏症巨幼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萎缩性胃炎)。红细胞性贫血(萎缩性胃炎)。空腹:胃液分泌很少,每小时约几毫升,几乎是空腹:胃液分泌很少,每小时约几毫升,几乎是非酸性的(基础、非消化期)。非酸性的(基础、非消化期)。进食时和进食后:胃液分泌增多(消化期)进食时和进食后:胃液分泌增多(消化期)。迷走神经迷走神经ACh壁细胞壁细胞胃酸分泌胃酸分泌G细胞细胞促胃液素促胃液素组胺组胺ECL细胞细胞+延延 髓髓食物的颜
14、色、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形状、气味、声音等声音等咀嚼和吞咽食咀嚼和吞咽食物物口腔和咽喉口腔和咽喉等处的等处的壁细胞壁细胞 AchG细胞细胞分泌时间长,量多(分泌时间长,量多(30%),酸度高,),酸度高,胃蛋白酶原含量高胃蛋白酶原含量高,消化力强。,消化力强。扩张扩张胃底和胃体部感受器胃底和胃体部感受器2.扩张扩张胃幽门部感受器胃幽门部感受器壁内神经丛壁内神经丛3.化学成分化学成分(主要是的消化产物)主要是的消化产物)胃腺分泌胃腺分泌促胃液素促胃液素迷走迷走-迷走神经长反射迷走神经长反射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壁内神经丛的短反射G G细胞细胞特点:特点:量多(量多(60%60%),酸度高,胃蛋白
15、酶原含量稍低。),酸度高,胃蛋白酶原含量稍低。特点:特点:分泌量少(分泌量少(10%10%),胃蛋白酶原也少。),胃蛋白酶原也少。食物食物小肠机械、化学感受器小肠机械、化学感受器十二指肠十二指肠G G细胞细胞促胃液素促胃液素胃腺分泌胃腺分泌(1)(1)盐酸:盐酸:当胃内盐酸达到一定浓度时,对胃腺分泌具有抑当胃内盐酸达到一定浓度时,对胃腺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当胃窦部的制作用,当胃窦部的pHpH降到降到1.21.21.51.5或在十二指肠达到或在十二指肠达到2.52.5以下时,都能抑制胃液分泌。以下时,都能抑制胃液分泌。盐酸是胃腺分泌的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它对防止胃酸盐酸是胃腺分泌的一种负反馈调节机
16、制,它对防止胃酸过度分泌,保护胃肠粘膜具有重要的意义。过度分泌,保护胃肠粘膜具有重要的意义。(2)(2)脂肪和(脂肪和(3 3)高张溶液:)高张溶液:发生在食物进入十二指肠以后。发生在食物进入十二指肠以后。功能:功能:贮存食物贮存食物 磨碎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形成食糜。磨碎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形成食糜。将食糜逐步排入十二指肠。将食糜逐步排入十二指肠。胃的分区:头区(近端)、尾区(远端)胃的分区:头区(近端)、尾区(远端)进食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进食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头区肌肉的舒张,称为头区
17、肌肉的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容受性舒张。可。可使胃腔容量由空腹时的约使胃腔容量由空腹时的约50ml50ml增加到进增加到进食后的食后的1.5L1.5L。意义:意义:容纳食物。容纳食物。食物进入胃后约食物进入胃后约5 5分钟,蠕动即开始。分钟,蠕动即开始。蠕动受胃平滑肌的蠕动受胃平滑肌的BER(BER(起源于胃大弯上部起源于胃大弯上部)所所控制,控制,3 3次次/min/min。胃蠕动的意义:胃蠕动的意义: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推进胃内容物通使食物和胃液充分混合,推进胃内容物通过幽门排入十二指肠。过幽门排入十二指肠。1-2 ml/1-2 ml/次次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内食糜由胃排入
18、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胃的排空。排空速度与食糜的性状和化学成分有关:稀薄粘稠固体 糖蛋白质脂肪 混合食物排空需 46小时。动力动力:是胃肌肉收缩及其产生的胃内压增高。是胃肌肉收缩及其产生的胃内压增高。当胃内压超过十二指肠内当胃内压超过十二指肠内压并克服幽门部的阻力时,胃排空才发生。凡能增强胃运动的因压并克服幽门部的阻力时,胃排空才发生。凡能增强胃运动的因素都能促进胃的排空。素都能促进胃的排空。(1)胃内因素促进排空胃内因素促进排空 胃内食物量对排空率的影响胃内食物量对排空率的影响食物扩张胃的机械刺激,通过壁内神经丛或迷走-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胃运动的加强。促胃液素对胃排空的影响:促胃液素对胃
19、排空的影响:胃的运动,提高幽门泵的活动,但使幽门舒张,因而促进胃排。影响胃排空的因素影响胃排空的因素(2)十二指肠因素抑制胃排空十二指肠因素抑制胃排空 肠肠-胃反射对胃运动的抑制胃反射对胃运动的抑制酸、脂肪、渗透压及机械扩张都可刺激十二指肠壁上的感受器,反射性地抑制胃运动,引起胃排空减慢,这一反射称为肠-胃反射。十二指肠产生的激素对胃排空的抑制十二指肠产生的激素对胃排空的抑制促胰液素、抑胃肽等具有这种作用,统称为第四节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小肠内消化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部位。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最主要部位。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基本完成。未被消化的食物通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基本完成。未被消化的
20、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食物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一般为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一般为3 38 8小时。小时。作用作用:(1)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适宜的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环境(pH 7-8);(2)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侵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保护肠粘膜免受强酸侵蚀。蚀。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致活酶肠致活酶(肠激酶肠激酶)糜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弹性蛋白酶原弹性蛋白酶原糜蛋白酶糜蛋白酶(+)蛋白质蛋白质多肽多肽氨基酸氨基酸羧基肽酶羧基肽酶 食物的形象、气味食物的形象、气味食物对口腔、食管、胃和食物对口腔、食管、胃和小肠的机械性
21、及化学性刺激小肠的机械性及化学性刺激胰液分泌胰液分泌胃泌素胃泌素(肠期)(肠期)胰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胰液分泌的神经体液调节视、嗅、咀嚼食物中枢神经胃体胃窦胰 腺迷走神经传出纤维 胆囊收缩素 胰泌素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扩张,蛋白质分解产物胃泌素酶的分泌水样分泌扩张胆汁胆汁(bile)(bile)是由肝细胞分泌的是由肝细胞分泌的。非消化期非消化期:肝胆汁:肝胆汁胆囊(浓缩、贮存)胆囊(浓缩、贮存)消化期:消化期:肝胆汁、胆囊胆汁肝胆汁、胆囊胆汁十二指肠(参与消化十二指肠(参与消化)(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一)胆汁的性质和成分(二)胆汁的作用(胆盐的作用)(二)胆汁的作用(胆盐的作用)作为乳化剂,使脂
22、肪乳作为乳化剂,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肠腔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化成微滴,分散在肠腔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当胆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可聚合酶的作用面积。当胆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可聚合而形成微胶粒。肠腔中脂肪的分解产物可渗入到而形成微胶粒。肠腔中脂肪的分解产物可渗入到微胶粒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微胶粒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成为脂肪分解产成为脂肪分解产物到达肠黏膜表面所必需的运载工具,从而促进物到达肠黏膜表面所必需的运载工具,从而促进其吸收。其吸收。(二)胆汁的作用(胆盐的作用)(二)胆汁的作用(胆盐的作用)作为乳化剂,使脂肪乳作为乳化剂,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肠腔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
23、化成微滴,分散在肠腔中,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当胆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可聚合酶的作用面积。当胆盐达到一定浓度后,可聚合而形成微胶粒。肠腔中脂肪的分解产物可渗入到而形成微胶粒。肠腔中脂肪的分解产物可渗入到微胶粒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微胶粒中,形成水溶性复合物,成为脂肪分解产成为脂肪分解产物到达肠黏膜表面所必需的运载工具,从而促进物到达肠黏膜表面所必需的运载工具,从而促进其吸收。其吸收。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的肠肝循环 胆汁排至小肠后,胆汁排至小肠后,绝大部分仍可由小肠粘绝大部分仍可由小肠粘膜吸收入血,再入肝内膜吸收入血,再入肝内合成胆汁,称之为胆盐合成胆汁,称之为胆盐的肠的肠-肝循环肝循环(e
24、nterohepatic circulation)(一)小肠液的性质和成分(一)小肠液的性质和成分 13L/日,弱减性日,弱减性(pH7.6),肠致活酶、肽酶、双糖酶、肠脂酶等。,肠致活酶、肽酶、双糖酶、肠脂酶等。(二)小肠液的作用(二)小肠液的作用1.保护作用:保护作用:IgA、溶菌酶;十二指肠分泌的碱性粘稠溶液,润滑作用,、溶菌酶;十二指肠分泌的碱性粘稠溶液,润滑作用,并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侵蚀并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侵蚀。2.消化作用:小肠上皮细胞内含有水解多肽的肽酶;水解双糖的蔗糖酶和消化作用:小肠上皮细胞内含有水解多肽的肽酶;水解双糖的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等;麦芽糖酶等;分泌的分泌的肠致活酶能
25、激活胰蛋白酶原肠致活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变成胰蛋白酶而水解变成胰蛋白酶而水解蛋白质,促进蛋白质的消化。蛋白质,促进蛋白质的消化。3.稀释作用:有利于消化和吸收。稀释作用: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三、小肠液的分泌三、小肠液的分泌3.3.蠕动蠕动 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地进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地进入大肠,延长食糜在小肠内停入大肠,延长食糜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留的时间;具有活瓣样作用,阻止大具有活瓣样作用,阻止大肠内容物向回肠倒流。肠内容物向回肠倒流。第六节:大肠内消化第六节:大肠内消化一一)大肠运动的形式大肠运动的形式1.袋状往返运动袋状往返运动 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3.蠕动蠕动:慢4.集团
26、蠕动集团蠕动 (二)排便(二)排便粪便粪便直肠壁内直肠壁内感受器感受器盆神经盆神经腹下神经腹下神经脊髓脊髓腰骶腰骶段段的初级的初级排便中枢排便中枢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便意便意盆神经盆神经降结肠、乙状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约肌舒张排便排便阴部神经抑制阴部神经抑制肛门外括肛门外括约肌舒张约肌舒张第七节第七节 吸吸 收收一、吸收过程概述一、吸收过程概述口腔、食管:口腔、食管:吸收少量药物。吸收少量药物。胃:仅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胃:仅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绒毛微绒毛
27、小肠在吸收中的有利条件小肠在吸收中的有利条件1.1.小肠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小肠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200M200M2 22.2.食糜在停留时间长(食糜在停留时间长(3 38h)8h);3.3.小肠内食物已消化完毕小肠内食物已消化完毕 ;4.4.绒毛节律性伸缩和摆动,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流动,有助于吸收。绒毛节律性伸缩和摆动,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流动,有助于吸收。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1 1.水的吸收水的吸收 液体量大液体量大:8L:8L 被动吸收被动吸收(扩散方式)(扩散方式)动力来源于渗透压(各种溶动力来源于渗透压(各种溶质,特别是质,特别是NaClNaCl主
28、动转运所主动转运所形成的渗透梯度)形成的渗透梯度)2.2.无机盐的吸收无机盐的吸收(1 1)Na+的的 吸收:主动(吸收:主动(Na+泵)泵)(2 2)铁的铁的 吸收:吸收:FeFe2+2+可被吸收,可被吸收,FeFe3+3+不易被吸收。不易被吸收。VitVit C C 使使FeFe3+3+还原为还原为FeFe2+2+,且其形成的酸性环境均促进铁的吸收。,且其形成的酸性环境均促进铁的吸收。转铁蛋白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ansferrin)起重要作用。起重要作用。(3 3)Ca2+的的 吸收:吸收:维生素维生素D D、酸性环境、胆汁酸促进钙的、酸性环境、胆汁酸促进钙的吸收,磷酸盐
29、阻碍钙的吸收。吸收,磷酸盐阻碍钙的吸收。水和水和NaNa+的的 吸收吸收铁铁 的的 吸吸 收收单糖单糖形式,主要是葡萄糖。形式,主要是葡萄糖。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伴随,伴随Na+吸收吸收3.3.糖的吸收糖的吸收4.4.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1.氨基酸形式氨基酸形式:为主。:为主。2.二肽二肽 三肽形式:进入三肽形式:进入细胞后在细胞内分解为细胞后在细胞内分解为氨基酸被吸收氨基酸被吸收继发性主动转运,伴随继发性主动转运,伴随 Na+吸收吸收5.5.脂肪的吸收脂肪的吸收长链脂肪酸、甘油(脂溶长链脂肪酸、甘油(脂溶性):淋巴途径性):淋巴途径:乳糜微乳糜微粒粒(chylomicron)中短链脂肪酸、甘油一酯中短链脂肪酸、甘油一酯(水溶性):血液途径(水溶性):血液途径6.6.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