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对诸侯国的措施汉袭秦制,在采用郡县制的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了分封制,分封功臣和同姓宗族。汉文帝、景帝采取了一些限制诸侯国的措施,爆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抓住时机采取措施限制了诸侯国的地盘、地位、任用官吏的自由度。汉武帝继位之后,进一步打击诸侯国:推恩令推恩令酎金律酎金律左官律左官律附益法附益法阿党律阿党律 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大大削减了诸侯国的实力和独立性,加强了中央集
2、权。2.唐代的节度使和藩镇隋初废除郡,存州、县两级,唐代因循。百州千县中央实难掌控,不得不时常派遣官员巡查,故又分为“十道”,长官为观察使,雄藩重镇者或兼领节度使。唐初面临边疆压力很大,少数民族的侵扰实为王朝大患,睿宗始设节度使,拥重兵以保王朝安定,但其权力很大,早期还能听命中央,但后期逐渐尾大不掉,对中央构成很大的威胁。唐朝节度使制度下,节度使本身拥有很高的自主性,他们往往手握重兵,有很高的的政治自主权,掌控地方的财政权,甚至于一些受到皇帝宠爱的臣子,担任数个地方的节度使,掌握着足以和中央对抗的军事力量。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是早期制度埋下的祸根,同时安史之乱也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之
3、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唐王朝无力解决,导致整个唐朝中后期中央和地方藩镇处于一种微妙且危险的平衡,但总体来说,节度使和藩镇大大损害了中央集权。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合计七年零三个月)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安禄山,营州柳城人,早年随母亲在突厥中生活,懂得六蕃语言,生性多智狡诈,善于揣测人意,在官场上步步高升,取得杨贵妃和唐玄宗的赏识和信任。时宰相李林甫为了避免文臣动摇自己的地位,屡次上奏让蕃将担任边帅。天宝十一年,安禄山身兼平卢、范
4、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18.35万,战马2.6万匹,占全国边防总镇兵的37%,总战马的33%。3.北宋的“分化事权”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稍夺其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设置通判一职负责监察。收其精兵: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组成中央禁军。制
5、其钱谷:地方只能留小部分赋税作为开支,其他全部收归中央。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加重了王朝的统治负担。冗官、冗兵、冗费,这三个突出的问题很难解决,并且成为宋朝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世祖忽必烈时期设置中书省作为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总领政务。地方上设置十路宣抚司作为最高的行政机构,同时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驶中书省的职权,故称行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边远民族地区则设置宣慰司管辖。行省虽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但是也会受到中央的节制和监管,所以行省制度下,不仅大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方便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是
6、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大变革。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皇帝掌管决策负责执行2.三省六部制北周时期中央仿照周礼,设置中央六官,不仅办事效率低下,职责不明还徒增混乱。隋文帝时废除北周六官,确定中央施行三省六部制度。隋朝中央设有内史、尚书、门下、秘书、内侍省五省,但秘书省和内侍省官简事少,权力还是在三省手中唐朝基本沿用隋朝的制度,做了一些改进和完善,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唐初,始合三省,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尚书省下辖六部:户、礼、刑、兵、吏、工部,各部之下又有各司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分管决策、审议、执行的权力,共同掌管朝政机要,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7、的同时也加强了皇权专制。3.宋代强化皇权的“分化事权”行政军权盐铁、户部、度支4.元代的宰相专政元代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代替前代的三省,做为最高的行政机构,其长官行驶宰相职权,权力很大,在元朝的后期,宰相甚至可以左右皇权的继承。宋史作为二十四史中一部很大部头的史书,在元代完成编撰,而其署名的作者,就是当时的权相脱脱,而不是皇帝。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二十四孝图中的郭巨埋儿汉武帝时期命各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除授官职。而后将孝廉合并,每郡国推举两名,成为制度。虽然偶尔也有征召入官的,但察举制所推举的孝廉是最为主要的(根据实际情况,皇帝有时也会增设名目:贤良、文学、明经、秀才、直言极谏等,但不
8、是定制,时有时无,人数也不如孝廉多),也是官员补充的主要途径。汉代的察举制造成了东汉后期严重的地方豪强问题,察举制被世家大族、地方豪强所垄断,这与儒学成为正统有很大关系。曹魏时期曹操就已经认识到了这种自下而上选官方式的弊端,同时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拔政策,希望将选官的主导权向中央转移,但是当时世家大族的权力实在太过于强大,基本上有实学、懂诗书的不是世家大族就是社会名流、名士,世家大族的势力逐渐发展。魏文帝曹丕即位,设九品官人法。在各郡设置中正一职,负责评议、审定资品,资品共分为九等。在获得资品之后,便可以按照所评定的资品做官。九品官人法的初衷是为了将选拔官员的主导权收归中央,体现了皇权对世家
9、大族的控制欲望,但实际过程中,九品中正制下,做官被世家大族垄断,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寒门势力的崛起,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实行。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至隋炀帝时,已有十科举士,成为定制,科举制度至此确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创举,唐加以继承改进,在宋代已然成熟完备,并且流传后世,影响深远。科举制度下读书做官成为了底层人上升的主要渠道,大大加强了阶级流通,改变了自东汉末年以来的阶级固化现象。科举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阶级的垄断,扩大官员的来源,提高了整体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借助图片、表示时
10、间变化的句子、表示动作的词语,了解课文内容。2结合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图片,按顺序说清楚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能看图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3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讲述故事,感受小蝌蚪主动探索的精神,增强阅读科学童话的兴趣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5能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对数量词产生兴趣,培养学生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的好习惯。感受数量词儿歌的语言美。6、借助图片、多媒体演示,采用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小组读,全班读,动作演示、创设情景读等
11、不同的方式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出水的神奇。7、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形成的。8、时间就像一张网,你撒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纽扣第一颗就扣错了,可你扣到最后一颗才发现。有些事一开始就是错的,可只有到最后才不得不承认。9、世上的事,只要肯用心去学,没有一件是太晚的。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对阳光,对美,对痛楚。10、别再去抱怨身边人善变,多懂一些道理,明白一些事理,毕竟每个人都是越活越现实。11这篇散文叙事自然,抒情真诚,议论率真,谈古论今,托物言志,写出了自己的生活虽没有诗意,却努力追求诗意的过程。12文章第一段运用比拟、衬托的手法,既凸显了凌晨六点郊野的静,又描摹出寂静之下万物的生趣,笔触细致,富有诗意。